2020-10-08 1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濟南泉水甲天下,聞名於世,有「泉城」之譽。
在2500年前的《春秋》中對濟南泉水已有記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亦有記載:「固寰中之絕勝,古今之壯觀也」。
世人常以「七十二名泉」描述古城濟南泉水之多。這個說法始於700年前。金代有人立「名泉碑」,碑文中列舉了濟南72個名泉,之後便有了此說。元代地理學家於欽編撰了一部《齊乘》,將「名泉碑」所列的七十二處名泉的泉名和地理位置一一記錄了下來,為人們探尋名泉提供了信息。
一個虎頭的黑虎泉(20世紀20年代)
明代詩人晏壁作《濟南七十二泉詩》,對濟南的名泉勝水一一加以吟詠,自此泉城七十二名泉的說法廣為傳布。清代末期,曾多次在濟南任職的郝植恭作了《濟南七十二泉記》,對濟南七十二名泉的命名、位置及傳說等進行逐個解讀。清代沈廷芳《賢清園記》稱其泉「舊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處。
清末,劉鶚在他的《老殘遊記》中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一句,使濟南泉水名揚海內外,成中華盛景。這句話,也成為濟南至今最著名、最有影響的一句國際化宣傳語!
黃河濼口碼頭(20世紀30年代)
有關部門曾於1964年進行實地調查,僅濟南市區就有天然泉108處。2003年,濟南名泉研究會歷經幾個月的調查統計,基本查明了濟南泉水的數量,包括市區及各郊縣在內,僅名泉就已達到733處,其中,市區2.6平方公裡範圍內的名泉有150多處,分布在南部山區、長清等地的絕大部分泉水都能常年不涸。
近期,濟南市泉水保護辦公室對原萊蕪市進行泉水普查,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該地區第一次進行大規模泉水普查活動,共普查泉水223處,其中萊蕪區167處、鋼城區56處。這樣,加上原來的泉水,濟南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千泉之城」。
清末時期的趵突泉
濟南古城區有四大泉群,分別為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五龍潭泉群、珍珠泉泉群。其中,五龍潭泉群舊時照片非常少,本文略過。而其他三個泉群均有可觀之舊影。
第一個就是趵突泉群。
2002年,專家根據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考證,趵突泉的記載可上溯至商代,迄今已有3500多年。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古時稱「濼」。趵突泉為濟南七十二泉之首,歷來為文人騷客高看。今日,趵突泉已成濟南泉水之代稱,其名享譽國際。
珍珠泉泉池(20世紀20年代)
第二個是黑虎泉泉群。泉源處於懸崖下一幽深洞穴,其內水清見底,寒氣襲人。洞口由青石壘砌,內有巨石盤曲伏臥,上生苔蘚,猶如猛虎深藏。其實,新中國成立前並非如此,20世紀30年代的照片,反映此處為一人工修建的半圓形洞口,其上及泉池旁邊均有房屋等建築,周圍並不寬敞。泉水從巨石下湧出,水清見底,自三個虎頭噴出白色的水柱,池中之水幾可到虎頭下沿。池口虎頭清末民初時期僅為一個,1931年整治泉池時建為三個。此泉是濟南市區內最為親民的名泉。
再就是珍珠泉泉群。珍珠泉所處之地原為山東最高官員的府邸或行政部門所在地。其泉池廣闊,為濟南諸泉之最。現在,其面貌基本未有改變。
和泉水息息相關的就是河。濟南城區之內的護城河,是世所罕見的由泉水匯集的護城河,同濟南泉水一起,讓「濟南瀟灑勝江南」。
東門外護城河(20世紀30年代)
城北有濟南的母親河——小清河。其源頭最早為濼水,即趵突泉泉水及濟南市內各泉,1904年(光緒三十年),於濟南西郊睦裡莊玉符河東堤建閘,引玉符河水東流入小清河,自小清河上源向西延至睦裡閘。小清河自睦裡莊東流,經濟南市區、歷城、章丘、鄒平、高青、桓臺、博興、廣饒和壽光,於羊角溝東注入渤海。由一城市鬧市發源而東流入海的河流,不只在中國是唯此一條,就是在全世界,也堪稱「孤獨一枝」。
再向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滾滾東流。黃河流經濟南,古代有濼口鎮、濼口碼頭。當下,濼口已經成為濟南有名的旅遊景觀,也是濟南打造黃河文化的重要標誌區。
如今,黃河流域迎來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濟南這座被泉、河、湖滋養潤澤了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也將迎來發展新時代!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