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歷史劇《大秦賦》的走紅,秦始皇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並不斷引起熱議。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一位名聲好壞參半的皇帝。贊者稱他為千百年來的偉大一統6國大業,而批評者則稱他為無德、專制、平庸的暴君。從秦朝到清朝,關於他是否應該被納入民族祭祀和祠堂建設中,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然而,官方和民間寺廟已經建立來祭拜他。此外,秦始皇生前還為自己修建了祠堂和睡廟。無論是秦始皇,還是後來的皇帝、官員和人民,修建或破壞寺廟祭拜秦始皇,有什麼心態?
一、祭拜秦始皇的廟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獻給秦始皇的寺廟,實際上是他為自己建造的「濟寺」。司馬遷對此有詳細記載,秦朝27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在渭南造了興公,命興公作極廟,與田忌一樣」。只有16個字,它解釋了最初的名字,建設地點和命名的原因。在秦二代元年(公元前209年),它被譽為秦的「祠堂」。根據「漢承秦制」的理論,我們可以推斷出,在秦一朝和秦二朝期間,季寺必定會有大型的祭祀活動。祭拜者的服飾、器具、祭祀、音樂、舞蹈等也必須有相應的禮儀規範。
除了「寺廟,秦始皇還下令在今天陝西省臨潼驪山的秦始皇陵附近建造一個「睡寺」。作為死後靈魂日常生活的場所,有各種日常生活用具和衣服。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寺廟」遺址位於秦朝王儀宮、鹹陽宮、張臺宮的南北軸線上,與阿房宮的東西軸線上。它大致位於今天的西安市未央區圖門街。由於西漢的都城是長安,秦的建築和基礎遺址,包括「極廟」,都遭到了大規模的破壞。
寢廟位於秦始皇陵的北面和市中心的西北部。它南北長約750米,東西寬約250米,佔地面積約187500平方米。平面為方形,主要用於墓主靈魂的日常飲食和生活。它南北長約65米,東西寬約55米,佔地面積約3575平方米。在寢廟以北75米處,有四個建築遺址從東到西排列,這可能是文獻中記載的墓主安息靈魂的「汴殿」。根據漢代的禮制,即使在秦始皇死後,守衛陵墓的宮廷人員也應按鼓聲將枕頭擺放在臥房大廳,並準備好水和器皿以供清洗。每天提供四次食物和飲料,每年舉行四次大規模祭祀。
在秦朝,除了極廟和寢廟外,會稽人還有祭拜秦始皇的習俗。他們用木頭雕刻了叫做秦始皇的人,並把他們放在大禹寺。直到東漢末年,這一習俗仍然盛行。王郎被任命為會稽太守後,「認為無德之王不應受敬拜,就把它除掉了。」然而,據《會稽記》記載,王郎命令人們將秦始皇的木刻像投到江中。結果,後來雕像沒有順流而下,而是逆流而上。儘管王朗的禁令,村民們還是重建了秦始皇的寺廟。
二、漢以後官民修建的秦始皇祠廟
秦朝死後,項羽燒毀了鹹陽,極廟和寢廟在大火中被毀。漢高帝十二年(前197年),頒布詔書,分20戶,免徵賦稅和勞役,專門負責皇帝陵墓的保護和祭祀工作。在驪山秦始皇陵墓的北面,有一座「秦始皇廟」,奇蹟般的有:「不禁食,就會有風暴;如果你想往上走,你就會迷路。甚至有誇張的歷史記載:如果你不虔誠地禁食,就會死去。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世界分裂,戰爭頻繁,第一位皇帝是暴虐和不道德的。直到隋朝滅亡,史書中才有官方和民間修建秦始皇廟的記載。
公元657年(唐高宗二年),國家長期太平,各種古代禮儀相繼恢復。在討論是否要重建聖殿的第一位皇帝,禮部尚書批評漢朝的皇帝,批評漢高帝禮節和公義不合禮義,「第一個皇帝沒有辦法」,不應該建造殿宇為犧牲。直到748年,唐玄宗頒布法令,在鹹陽建造「石皇廟」。每年春秋兩季,縣裡和縣裡的官員們都在此祭奠秦朝的第一個皇帝,李思和王建一起被祭奠。
公元966年,宋太祖頒布詔書,保護歷代陵墓,包括秦始皇的陵墓。他還於976年頒布詔書,在朝應縣惠德鄉(今臨潼秦嶺街無錫村)修建「石黃寺」以供祭祀。隨著官方對秦始皇評價的改變,人們也開始私自修建「秦始皇廟」。如大餘寺建在山的西側江縣(今江縣城關鎮)的汽車箱城內。這座寺廟也是獻給秦始皇的。
元、明、清時期,朝廷以秦始皇「殘暴、不道德」為由,禁止修建祭祀寺廟。在宋代建造的官廟和私人祠堂也倒塌了。雖然有一些重建了,最後還是改名了,祭祀的人也不再是秦始皇了。儘管乾隆皇帝為了表示對古代帝王的尊敬而頒布法令,將朝廷崇的皇帝數量「擴大」到188位,但秦始皇並未被列入其中。
受此影響,這一時期只有少數人建造了私人的「秦始皇廟」。如今,浙江省所謂的「快集老鄉」包括鳳鳴山下清水塘、紹興市上虞區惠豐鎮、諸暨縣濟陽街、黃屯山、寧波市波州區張水鎮米巖村、雲州鄉大雷橫街鎮等 。
三、歷代修毀始皇廟的心態變化
也許現代人認為,秦始皇生前為自己修建廟宇和陵墓並不是禁忌。事實上,在他死前修建寺廟和陵墓是一種古老的儀式。僅從秦漢時期開始,祠堂大多是在人死後修建的。然而,陵墓,其龐大的工程和巨大的成本,不能在皇帝死後匆忙建造。因此,古代帝王自登基以來就開始設計和建造陵墓。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始皇修建寺廟和陵墓屬於以下的古代儀式。秦始皇二世把秦始皇陵作為秦朝的「祠堂」,這顯然是他兒子對父親的崇敬的體現。
從清朝到清朝,皇帝廟被破壞的原因和清朝的政治思想得到了反映。雖然漢人不遺餘力地打擊秦始皇的暴政,但官民對秦始皇的崇拜並沒有停止。漢高帝專門設置了家庭來保護和祭拜秦始皇的陵墓和寺廟。
魏晉南北朝時期,世界分裂,戰亂,人們沒有時間生活。自然,他們沒有時間去關注許多神的祭祀。在這樣的背景下,秦始皇的陵墓廟也遭到破壞,祭祀活動也停止了。這是可以理解的。
摘要唐朝初期,秦始皇因暴政和不道德而沒有祭祀。在地方層面上,一些人自發地破壞了秦始皇的寺廟。唐玄宗時期,隨著「開元盛世」的出現和唐代「萬國來」局面的形成,統治者和人民都變得更加寬容。曾經被排除在外的秦始皇陵廟的建造和祭祀,也被納入了民族和民間祭祀體系。
在建國初期戰爭頻發的宋朝初期,統治者們仍然保持著寬容的態度,將秦始皇陵廟納入了民族祭祀制度。即便如此,一些地方官員還是毀壞了這座私人的「石黃寺」,或者將其改作他用。
雖然元、清兩朝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但由於宋明兩代理學倡導的倫理原則對國家和社會的影響,秦始皇也被排除在官祀和民間祭祀制度之外。之所以會不時有人自發地、非法地祭祀秦始皇,首先是傳統祭祀習俗的強烈影響,特別是在今天的山東和浙江,因為秦始皇的旅遊留下了很多遺蹟;第二個原因是,普通老百姓害怕附著在秦始皇陵上的物品經常表現出「超自然的東西」。例如,木製雕像Kuaiji廟宇中末尾的東漢上升對當前和前面的一棵松樹殿裡「切斷和重生」在一個特定的地方,使愚蠢的男性和女性的恐慌,然後他們建造廟宇和崇拜無視禁令。
秦始皇一生的功過是可以用歷史來評價的。後人還通過在國家祭祀儀式中或在祭祀儀式之外,建造或毀壞祠堂來表達對秦始皇的崇敬或仇恨。總的來說,從漢朝到清朝,尊敬秦始皇的官員們主要關注他在統一國家、開拓疆土和建制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那些譴責秦始皇的人主要集中在他的暴政和不道德上。這也為後來的皇帝和官員提供了正面或負面的警告。民間對秦始皇的崇拜主要是由於秦始皇生前的影響、傳統祭祀習俗的遺存以及與官方活動脫節的超自然迷信觀念造成的。這也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分離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