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被稱為「史上最強限塑令」。此前,北京、上海、海南等多地加快了推進限塑令執行的腳步。
本月16日,成都市出臺《成都市加強塑料汙染治理行動方案》,也是成都版「史上最強限塑令」。該方案規定:到2020年底,成都市全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近日,紅星新聞記者走訪了包括紅旗連鎖、舞東風、家樂福、伊藤洋華堂、全家等商超發現,部分商超已經開始使用可降解塑膠袋。相比兩毛錢、三毛錢的普通塑膠袋,可降解塑膠袋看上去更小,價格為六角一個。
▲部分商超開始使用可降解塑膠袋,但部分商家還沒有啟用
更薄,有磨砂感
部分商超開始使用可降解塑膠袋
記者在伊藤洋華堂春熙店裡看到,原本用於包裝散裝食品的透明連卷袋,已經被放到貨架下方,商品旁僅保留幾個打開了的袋子供顧客使用。記者在收銀臺看到,大部分顧客使用自己的布袋或塑膠袋,少部分購買較多商品的顧客選擇購買大號塑膠袋。家樂福雙橋子店的收銀臺以及自助結帳處的塑膠袋寫有「環保『袋』回家」字樣。店內糖果乾雜以及生鮮區域,保留著透明連卷袋。
不過,部分連鎖便利店已經開始使用可降解塑膠袋。春熙路地鐵站D出口旁的全家便利店工作人員表示,他們12月初換上了可降解塑膠袋。「之前的塑膠袋小號0.2元,大號0.3元,現在使用的不可降解塑膠袋,小號0.6元,大號0.9元,價格是之前的三倍。」一位店員表示,可降解塑膠袋摸上去感覺更薄。在銀石廣場上班的常先生經常來便利店購物,他稱,可降解塑膠袋是12月才出現的:「手感不一樣,有一種磨砂的感覺。」
全家便利店店員告訴記者,每天可以賣出去十幾個到幾十個不等的可降解塑膠袋,主要是年輕顧客在用,很多顧客已經有了自帶購物袋的習慣。同時記者注意到,全家便利店裡購買熟食和奶茶時使用的依然是之前一直在用的小號透明塑膠袋。相較於可降解塑膠袋,這種塑膠袋更結實、更厚。另外,記者走訪的五六家紅旗以及舞東風超市的工作人員表示,塑膠袋沒有更換過,是之前使用的款式。
▲全家使用的可降解塑膠袋
伊藤洋華堂:
大號1.7元一個,已有5家店使用可降解塑膠袋
成都伊藤洋華堂SDGs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商場每日消耗的塑膠袋根據店鋪面積及促銷節點的不同,從幾千枚到上萬枚不等。截至12月17日,已有5家店面全面更換為生物降解塑膠袋。這5家店替換首日,可降解塑膠袋的銷量相比之前塑膠袋的銷量減少了20%左右。價格方面,原來的普通塑膠袋S號0.2元/個,M號0.3元/個,L號0.4元/個,XL號0.5元/個;現在的可降解塑膠袋有兩個型號:S號1元/個,L號1.7元/個。
家樂福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已經給供應商提出要求,定製符合要求的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年底前,家樂福所有門店會使用新到的可降解塑膠袋。價格方面,該負責人表示,可降解塑膠袋的成本比之前普通塑膠袋的成本高不少,根據之前已經使用城市的經驗,可降解塑膠袋最低售價大約六角一個。成都家樂福可降解塑膠袋的價格目前暫未確定,但價格肯定要比普通塑膠袋高一點。
商場糖果以及生鮮等區域,免費提供的連卷袋是否也會進行替換呢?成都伊藤洋華堂SDGs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推薦使用可降解包裝膜袋,但是連卷袋方面尚未有具體的標準。前期伊藤已與多家生產商確認,但降解率、生產工藝等無法滿足要求。接下來,他們將繼續尋找相關標準依據,在確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持續進行開發。
部分快餐店:
使用紙質吸管,杯蓋增加新功能
微博上,已經有不少人在討論肯德基提供的紙質吸管。記者在肯德基春禧店發現,餐廳和甜品站使用的依然是普通塑料吸管。店員告訴記者,門店已經有了更換計劃,將從28號開始使用紙質吸管。在喜茶IFS店,吸管自取區裡有普通塑料吸管和紙質吸管等可降解餐具。記者看到,大多數顧客選擇了普通塑料吸管。店員告訴記者,堂食顧客可自主選擇吸管種類,外賣訂單會優先使用可降解紙質吸管。
▲喜茶店內提供的可降解吸管
在歡樂谷的麥當勞,當記者詢問是否有可降解塑料吸管時,店員表示吸管並未更換,但新杯蓋增加了功能,大家飲用時可以不用吸管。她指著可樂杯蓋上一個凸起的部位介紹說,現在的新杯蓋都專門設計了一個飲用口。有了這個飲用口,就不需要再使用吸管了。在給大家提供餐食的時候,他們也會提醒大家這個新變化。
▲麥當勞增加了飲用口的杯蓋
餐飲企業:
正在積極尋找更合適川菜的打包盒
「從2019年6月到現在,我們一直都在推行紙吸管,培養消費者不使用吸管或減少使用塑料吸管的習慣。」喜茶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他們北京門店大約1/3的消費者已習慣使用紙吸管。北京地區的外賣已默認配送紙吸管,未來也會在更多城市推行。包裝方面,現在的旋轉杯蓋,不容易撒漏,也方便消費者在不用吸管的情況下享用飲品。同時,他們還對正在使用的紙吸管進行改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除了提供紙質吸管,也有餐飲企業試著從源頭上控制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成都柴門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品牌部負責人何翠蓮表示,他們會在客人點菜時給出建議,讓大家在吃好的同時儘量做到光碟,通過源頭控制,來減少打包盒的使用。同時店裡會主動給大家提供杯子,建議大家少用或者不同吸管。他們目前使用的打包盒以及外賣提供的筷子,都是定製可以循環利用的。
成都園裡火鍋總經理覃瑞旻表示,他們正在將吸管更換為可降解材質,同時外賣已使用可降解材質的飯盒。大龍燚餐飲管理公司董事副總裁雷星表示,上個月他們對庫存進行了清查,打包盒都是可降解以及非一次性可循環利用的。吸管和塑膠袋則需要替換為可降解材質。目前他們正在進行替換,少量已開封老款吸管用完後會停止使用;沒有開封的會退回廠家換成可降解材質。另外他們會用紙袋以及無紡布袋代替塑膠袋。
「現在的紙質打包盒更適合素食和日料,用來裝油湯較多的菜,很容易變軟」「可降解的飯盒適合裝炒飯和酥肉,這種相對來說以固體為主的菜品」「我們也會調整外賣的菜品,來適應打包盒」「感覺市面上可選擇的可降解打包盒種類不多」……對於可降解打包盒,何翠蓮、覃瑞旻等餐飲企業負責人希望能有更多廠家參與開發,尤其是針對川菜油湯較多的特點,讓餐飲企業有更多選擇。
▲漢堡王使用的環保塑膠袋
成都餐飲同業公會倡議:
加快替換一次性不可降解購物袋
成都餐飲同業公會秘書長袁小然表示,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之後,公會便通過會議、微信群等方式及時向廣大會員單位傳遞了相關信息。全面貫徹落實還是需要一定時間和過程,但是也有一些成都餐飲領軍企業,積極響應,已經走在了前頭。
近日,成都餐飲同業公會向全市廣大餐飲企業和相關單位發出倡議:到2020年底,餐飲單位的打包外賣服務和剩菜打包服務,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相關餐飲單位應加快替換一次性不可降解購物袋,並遵循市場定價規則,以公允價出售;自倡議發布之日起,不再採購國家禁止銷售的超薄塑料購物袋、一次性發泡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籤、含塑料微珠等日化產品;不再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和一次性塑料刀叉勺。
同時,成都餐飲同業公會也呼籲廣大消費者:從我做起,倡導和影響身邊人拒絕使用和遠離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等塑料製品,進一步減少「白色汙染」;主動攜帶和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製品和可降解購物袋,拒絕經營者提供的一次性塑料製品。袁小然表示,限塑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也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加強政策引導,宣傳塑料汙染治理政策,倡導綠色環保消費理念,減少塑料垃圾產生,促進塑料垃圾回收利用。
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實習記者 王培哲 攝影報導
編輯 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