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在生產出香港第一個塑料玩具小黃鴨近70年後,玩具業前輩林亮在中國內地的工廠現在生產各種產品,從變形金剛到培樂多。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5月13日報導,隨著中國內地的生產成本逐漸提高、技術進步和消費者品味的改變引起行業分化,93歲高齡的林亮擔心香港可能失去幾十年來在全球玩具行業的中心地位。
他說:「我們憑藉自己的雙手和奮鬥精神發展到今天,我認為未來5至10年我們仍然有一些好機會,但是合同製造業務在縮小。」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香港製造」玩具的陪伴,從星球大戰和特種部隊人偶到魔方和水槍。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玩具生產從香港轉到了勞動力成本低得多的廣東省。
雖然自2011年以來銷售額一直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長,但林亮的永和實業有限公司和蔡志明的旭日實業有限公司等香港傳統玩具生產商面臨著持續不斷的壓力。
在中國內地低成本競爭對手緊追不捨的同時,由於過去十年中出現了一系列產品召回和工人遭虐待醜聞,這些公司的利潤空間被擠壓,消費者還要求更嚴格的安全和勞動力標準。
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也給香港玩具生產商帶來了壓力。美國約三分之一的玩具都是與好萊塢電影、電視劇或電腦遊戲相關的特許產品。
雖然星球大戰和變形金剛等比較老的品牌吸引力持續了幾十年之久,但冰雪奇緣、憤怒的小鳥等較新的玩具生命周期要短得多。
香港玩具協會主席湯誠正說:「因為選擇太多,流行的特許生產許可證很少超過幾年。冰雪奇緣持續了兩年,但精靈寶可夢只有三到六個月,並沒有推動很多產品銷售。」
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日益流行是玩具業的又一大挑戰,尤其是目標顧客為六歲以上兒童的公司。六歲以上兒童在電子產品方面消耗了更多時間。
針對這種狀況,香港一些公司推出了智能玩具,例如致力於早教的簡單的手提電腦和智能手錶等。
不過林亮等傳統生產商還在堅持傳統玩具的生產。林亮說:「中國有數億兒童,他們不可能都玩電腦遊戲。」他正針對中國市場推出新式塑料小黃鴨玩具。
但是湯誠正認為,對香港玩具生產商而言,唯一可持續的未來是像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主宰全球玩具出口的日本公司一樣,進入品牌和營銷領域,而不僅僅是貼牌代工。
他說:「這些日本公司現在在全球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將來我們不能只為樂高、美泰和孩之寶代工。」
資料圖:2013年5月31日,萬隻小黃鴨「空降」廣州長隆水上樂園寶貝水城蘑菇池。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