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在位50年以上的皇帝不多。然而,戰國時期有兩位皇帝:一位是在位56年的秦王趙翔(公元前306-251年),另一位是在位52年的魏惠王(公元前370-319年)。從時間上來說,他們可以排在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前十位皇帝之列,但他們的功績是不同的
先說魏惠王。魏開始稱霸諸國。憑藉魏武祖強大的戰鬥力,魏在的霸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雖然繼位不久就遭到了韓、趙的夾擊,但魏幾乎四分五裂。然而,魏惠王是早期的君主。危機解除後,魏的霸權仍在他手中。尤其是重用龐涓之後,魏重現了見誰滅誰打無敵的霸氣。
然而,在魏惠王遷都,重心東移,稱霸中原之後,這一切都被扭轉了。一方面引起了齊、楚的警惕,甚至原本是盟友的韓、趙也開始脫離魏國,開始向齊靠攏。不但沒有鞏固三晉聯盟,反而與韓、趙相遇,使自己陷入四面樹敵的境地。
另一方面,魏國重心東移,放鬆了對秦國的警惕。戰國時期,除了不與魏國接壤的燕國外,秦、趙、韓、齊、楚等國都與魏國為敵。桂陵之戰大敗後,傲慢的魏惠王仍未收斂並改變策略。他還舉辦過豐澤博覽會,想率先奪冠,想稱霸各國,但已經不是以前的樣子了。在強大的齊國和秦國的攻擊下。
然後說說秦王趙翔。戰國初期,由於國內政局動蕩,面對崛起的魏國,秦國屢敗屢敗,整個河西之地被魏國奪走。秦軍一次次撤退,被壓迫到洛水以西。當它活著和死去的時候,吳和魏本初給了喘息的機會。從魏國回來繼位後,秦國的形勢有所好轉,但離魏國的對手還很遠。在關鍵時刻,魏惠王將其首都遷至東部。
商鞅變法後,秦國利用魏國大敵屢敗的大好時機,在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後發動了第五次河西戰爭。花了十幾年時間,終於奪回了失去了80年的河西之地。秦惠文王時期,秦為不斷拿下渭河以東的幾個重要地方而不懈努力。秦國的強盛引起了關東六國的警惕,發動了第一次聯合進攻秦國的戰役。秦雖然贏了,但形勢對秦相當不利。關鍵時刻,張儀入秦打破與連橫的統一,隨後秦國攻打巴蜀,攻取夷曲二十五城,大大拓展了戰略空間。秦的擴張再一次引發了第二次合擊秦之戰。在這場戰役中,秦軍被聯軍擊敗,進入函谷關。繼承王位幾年的秦王趙翔被迫割讓領土以求和平。也就是說,秦雖然在秦前期很強,但並不是獨一無二的,齊、趙的實力也很強。
正是在秦王趙翔的手中,秦國才真正的騎上了塵土,才有實力碾壓六國。公元前266年,秦王趙翔以範雎為相,從宣太后和魏冉手中奪回政權,正式領導親政府。前262年,他發動了歷時三年的長平戰爭,打敗了趙國,在田雷殺死了40多萬趙軍。從此秦國統一的最大對手趙國,已經無法單獨與秦國的實力抗衡。
秦國的統一是秦王嬴政完成的,但真正奠定基礎的是秦王趙翔。沒有秦王趙翔統治時期的百戰百勝和席捲六國,將近100萬六國擁有有生力量,秦國的統一至少是在十年之後。可以說,秦國在秦王趙翔手中又創造了一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