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十月,秋高氣爽,灘橋鎮花湘村花港片區的蝦稻養殖基地裡,沉甸甸的谷穗壓彎了稻杆,金燦燦地隨風搖曳,滾滾金浪有節奏地翻騰著,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微風拂來,一路稻香。村民們利用久違的好天氣,在自家院子裡翻曬已經收割好的稻穀。
沿路探訪,不斷有村民與荊州開發區公安分局駐村工作隊員打招呼,話家常。駐村5年多來,他們已與村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情感。
進駐花湘村花港片區後,駐村工作隊緊緊圍繞「精準脫貧、不落一人」的目標,從扶困、扶志、扶智等多角度傾力幫扶。2018年底,65戶貧困戶234人,全部脫貧出列。駐村工作隊員和全體幫扶責任人用汗水和熱情,為群眾澆灌出了幸福花。
辦民生之事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通往花港村四組與五組交界處的小道邊,溝渠的水緩緩流淌著,渠上立著一座新建的節制閘。這座閘,被村民們稱為「幸福閘」。
花港村村民多以種植水稻為生,過去因村中沒有完善的排澇通道,莊稼收成受到影響。駐村以來,工作隊年年組織人力修復疏通淤塞嚴重的渠道,但效果並不佳,修水閘被提上了議程。
今年5月,在開發區公安分局的支持下,駐村工作隊籌集4萬餘元資金,在此修建了一座節制閘,村民們再也不用手動壘「壩」蓄水、拆「壩」排水了。
駐村工作隊的精準施策,不僅讓涓涓細流流進了莊稼地裡,也流進了群眾心中。
「駐村要助村,扶貧要精準」是工作隊駐村初就定下的目標。駐村之初,他們發現不少貧困戶住房存在安全隱患,立即將情況上報。該局召開專題黨組會,研究村裡的危房改造問題,強調「住房保障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一環,無論付出任何代價,決不讓任何一戶、任何一人住危房。」
村民榮和軍今年50歲,獨身一人,無固定職業,住在瀕臨坍塌的房子裡。遇到下雨天氣時,外面下大雨,他家就下小雨。
工作隊了解情況後,為其申請到政府補助款,對房屋進行加固翻新。2018年,榮和軍歡歡喜喜搬進了「新房」,這位中年漢子激動得差點落淚。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還能住在寬敞明亮、乾淨整潔的房子裡。
在告別屋不遮雨的居住環境後,榮和軍也告別了飽一餐飢一餐的日子。在工作隊幫助下,他應聘到開發區一家企業上班,每月收入穩定,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像榮和軍這樣享受到危房改造的還有11戶貧困戶,分局共爭取到20餘萬元資金,只為讓他們「住有所居」。
要致富,先修路,路通則財通。花港村一組有一條長達500米的「爛路」一直是村民的心結。這條路沒有硬化,平時坑窪不平,雨天更是泥濘不堪,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來許多不便。
為改善村民出行難、拉運難問題,駐村工作隊經過實地查看、測量核實,向分局匯報,與村「兩委」商定修路計劃,並於2017年籌款6萬餘元對該路進行了修建。
謀民生之利
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扶貧工作不僅要送溫暖,還要送去自力更生的能力。產業扶貧是實現脫貧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通過走訪,駐村工作隊發現村裡產業發展後勁不足,制約村民增收。必須選準產業,開闢新路,多渠道增加收入,脫貧步伐才能加快。
開發區公安分局主要領導走訪貧困戶,了解實際情況
制定好了「規劃圖」,更需要「施工圖」。花港村耕地面積2076畝,其中旱田412畝,水田1653畝,如何有效發揮現有村級資源,助力花港村更快更好發展?
駐村工作隊外出學習產業脫貧的成功經驗,規劃該村產業脫貧致富之路。
2018年9月,該村成立合作社,流轉貧困戶家中530餘畝水田,投資300餘萬元發展蝦稻養殖產業。此外,有7戶貧困戶通過貸款,投資幾十萬元到蝦稻養殖基地。
貧困戶通過「合作社+土地流轉」的運營模式從中收取租金和分紅,有勞動力的還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實現「一份土地三份收益」。
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給傳統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給這些貧困戶帶來了新的希望,也激發了其他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決心,可缺技能、缺資金卻成為阻礙創業的一道坎。為此,駐村工作隊深入貧困戶家中,對有創業意向的貧困戶逐個登記造冊,協助申請小額信貸。
在政策幫扶下,貧困戶李衛林養起了蝦,夏良和承包了30幾畝農田種糧食……花港村黨支部副書記杜光洪介紹:「僅2020年就有8戶貧困戶申請到了小額貸款,期間工作隊還請來農技專家,為他們『充電』。」
扶貧要扶志,致富先治心。精準扶貧不僅在於扶貧項目、扶貧資金的投入,更在於「心」的投入。在扶貧過程中,駐村工作隊用「精神扶貧」引領精準扶貧,實現「物質富有」和「精神富足」聯動推進。
曹陽家曾是出了名的貧困戶。嶽父彭桂秋年過八旬,年老多病,嶽母和妻子患有重疾,女兒正上初中,他是家裡唯一的勞動力。
駐村工作隊了解情況後,為曹陽家申請了低保、醫療保險和教育補助。該局通過民警捐款和愛心企業資助,籌集4萬元幫扶資金,對他家的房屋進行翻修;為幫他重塑生活信心,駐村工作隊還為其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工資加低保、土地流轉金,每年還能小存一筆,今年家裡還買了空調呢。」生活逐步向好後,曹陽鬥志滿滿,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立下了「靠自己努力奔小康」的目標。
解民生之憂
解決難題辦實事
扶貧先扶志,扶志必扶智。
教育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按照工作要求,駐村工作隊嚴格落實資助政策,組織開展獎勵大學新生、資助困難家庭等教育助學活動,有效激發貧困戶「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學習熱情。
「他找了份兼職,課外自己賺生活費。」走訪中,村民王力向駐村工作隊說起了兒子近況。
王力今年48歲,因車禍喪失勞動力,年過七旬的老母親為貼補家用,在家附近務工。今年9月,兒子收到了武漢輕工大學錄取通知書,可不低的學費讓王力犯了難。
「你不用擔心,我們來想辦法讓他順利入學。」為確保扶貧工作落實落地,分局對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逐一明確了一名機關幹部為幫扶責任人,及時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得知王力的心事後,幫扶責任人的承諾給王力吃下了定心丸。
一天後,幫扶責任人帶著愛心企業負責人來到王力家中,送來一萬元助學金。愛心企業負責人當場表態:「只要你孩子在校期間表現好,我們將資助他到大學畢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為有效推進教育扶貧工作,駐村工作隊把發展教育作為「治愚」和「扶貧」的根本手段來抓。近兩年來,該局已通過多種手段,為10餘人送去教育扶貧資金。
除了上不起學,看不起病也是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在65戶貧困戶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所佔比例不少,駐村工作隊把醫療扶貧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到每個貧困戶家中。
現在,村裡給貧困戶均買了基本醫療、補充醫療、大病醫療3種保險,任何大病自費部分均不超過5千元,從根本上遏制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開發區公安分局分管扶貧工作領導與貧困戶拉家常
五載風雨扶貧路,一枝一葉總關情。脫貧致富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在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衝刺階段,駐村工作隊保持著堅韌不拔的韌勁和久久為功的使命,在鞏固脫貧成果上下功夫,對已脫貧人口定期開展「回頭看」,著力進行「回頭幫」,助力對口幫扶點實現村美、人和、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生活。
0【來源:荊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