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晚報攝影學會、襄陽市委宣傳部主辦,襄陽市扶貧辦、襄陽市發改委、襄陽市總工會、襄陽日報社承辦,來自全國近40家知名媒體的60餘位總編和記者,用鏡頭、筆頭記錄襄陽加快疫後重振、牢記初心使命、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動人故事。而呼和浩特晚報記者也用鏡頭記錄下了襄陽市在脫貧方面的成果。
「精準扶貧看襄陽」全國知名媒體總編聚焦襄陽大型採訪活動為期三天,在三天的活動中,來自全國的40多家媒體先後在襄陽市保康縣馬橋鎮堯治河村、襄陽市南漳縣長坪鎮園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襄陽市穀城縣經濟開發區莫家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襄州區張家集鎮邵棚村等地,深入了解襄陽市脫貧攻堅工作的實際成效。
「精準扶貧看襄陽」全國知名媒體總編聚焦襄陽大型採訪活動開機儀式在襄陽市保康縣堯治河村舉行,堯治河村位於荊山深處,這個平均海拔接近1600米的偏遠高寒山村,曾經因閉塞的交通條件和特殊的高寒氣候。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在村黨委的帶領下,全村群眾團結一心,劈山修路、炸石開礦、築壩辦電、改田建園、興工辦廠。經過30餘年的艱苦創業和快速發展,成長為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8億元,人均純收入6萬元的「幸福村」。
襄陽市南漳縣長坪鎮園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襄陽市穀城縣經濟開發區莫家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兩處易地搬遷安置點,不光解決了搬遷對象的生活條件,還在安置點設置了就業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上崗。在莫家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小區居民龍永芳笑著告訴呼和浩特晚報記者:「我就住在這個小區,平時除了做小區的保潔工作外,我還在小區的扶貧工作坊做玩具收納袋,現在每個月可以收入2000多元。」而此次行程的最後一站,襄州區張家集鎮邵棚村則是積極探索創新發展路子因地制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成立了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西瓜種植專業合作社、蔬菜種植合作社等項目。並以鄉情為紐帶,推動人才回鄉、資金回流、項目回遷,培育鄉村振興新動力。「創業還是家鄉好」一系列有志青年在家鄉政策的感召下,回到邵棚村創立了小龍蝦養殖合作社、生豬養殖基地和鞋廠等,解決了附近村民的就業,戶均增收8000多元。
來源:呼和浩特晚報 記者 王劭凱
編輯:郭秀芬 實習生 郝江東 秦峰
校對:楊彩霞
一讀:張臻
編委:阿拉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