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斤重的牛頭,感受一下。
6 月 20 日上午 11 時許,經過 1 天 1 夜的「熬戰」,一隻重達 588 斤的大「粽王」,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出浴」。這隻史詩級的巨無霸,包進了一個 40 斤重的牛頭,一整隻香豬,兩大盆五花肉和數隻雞鴨。這種「葷葷葷葷葷素」非常平衡的搭配,就問你們怕了嗎?
為了裹緊這個超過 4 個成年人體重的大「粽王」,包粽師傅使用的粽葉就有 68 斤,多達 4000 多張,為粽王包上外 4 層裡 2 層共 6 層粽葉,並用竹條麻繩捆緊,防止烹煮時散掉。
包粽師傅在底部鋪上 4 層粽葉。
粽子好不好,餡料很重要。牛頭選用高山放養的黃牛,香豬也採用優質土豬,並經過長時間醃製入味。
除了餡料的肉類,製作「粽王」的糯米、香菇、紅棗等原料也是大山裡的原生態食材。一隻粽子的豐富程度堪比在館子點了 8 個菜。
千裡之行,始於倒一桶紫黑香糯。
再來一整隻大香豬。
除了牛頭你還能數出幾樣食材。
人狠話不多,先壘一座小山再說。
牛頭、香豬、土豬五花肉和橙黃透亮的鹹鴨蛋,每一個都是「硬菜」。
在餡料的外圍,使用紫黑香糯和楓樹上種植的蘑菇。
如果說「下料」狠還只是具備了肉體,那麼綑紮粽衣就是賦予氣質了。
粽葉的排序就如編織竹筐一般,互相交錯形成一個合力,達到緊固和連接的作用。隨後再用竹篾將粽衣綑紮,為防止綑紮時因乾燥斷裂,竹篾還需提前兩天放到水中浸泡提升柔軟度。
給「粽王」穿衣需要 5 個人合力才行。
包粽師傅使用竹篾麻繩捆緊「粽王」。
綑紮竹篾也得需要多人合力進行。
看這勒下去的程度,沒點手勁還不好當制粽師傅。
今天終於知道「穿得像個粽子一樣」形容冬天怕冷的朋友是多麼的恰當。
制好粽衣之後,往下就要進行最激動人心的下鍋儀式。進入水中後,經過 1 天 1 夜的煮製,「粽王」將完成「畢業」前的最後一個課程。
「粽王」不愧是粽王,讓六個大漢滿頭大汗。
下鍋下鍋。
給你個眼神,自己感受一下有多大。
制粽師傅介紹,粽子在烹煮過程中頗有講究。火候要拿捏好,要保持沸騰狀態。但火又不能太旺,容易導致粽子煮散,火太小又可能煮不熟。如果火候控制不當,水變涼後又再次添火沸騰,還可能讓粽子餡料漲大,從粽衣中漏出,前功盡棄。
經過 24 個小時的煮製,「粽王」再次揭開了它的面紗,因現場沒有人製作過如此之大的粽子,制粽師傅的內心都十分忐忑,起鍋過程如同彩票開獎一般。
打開鍋蓋,熱氣升騰,等待開獎。
吸收水分後的「粽王」更加的沉,竹竿都被壓彎了。
「粽王」太重,麻繩煮了太久,強度恐怕不夠,再套兩圈上個保險。
「出浴」過程險些散掉,但最終有驚無險。
開粽儀式上,你一剪我一剪,比拆快遞還刺激。
「讓我仔細扒拉扒拉,看看牛頭還在不在。」
最終,大粽王被以免費的形式送給來到現場食客。
獨食是不可能獨食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獨食的。(因為 588 斤一個人根本吃不完。)
根據這次的製作「粽王」的策劃人蒙可暢介紹,他已不是第一次挑戰「粽王」。
過去幾年,蒙可暢每年都會對「粽王」發起新的衝擊,從幾十斤,百餘斤一步步進階到今年的 588 斤,餡料也從原來的整雞整鴨逐步升級,到目前包進一整頭豬。這源於他一直以來的粽子情節。融水苗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在端午節吃一頓糯米和草木灰製成灰水粽,是蒙可暢在童年時的美好回憶。
「小時候經常是吃不飽飯的,端午能吃一次粽子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飽餐一頓肉粽,感受大口吃肉的感覺。」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蒙可暢做「粽王」已不僅僅是為飽餐一頓。
【來源:新聞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