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筆下的經典人物許三觀,如果讀懂了他,你就讀懂了人生

2020-12-03 沁說

「四叔,我想找個女人去結婚了。」絲廠送繭工許三觀捏著自己賣兩碗血換來的三十五塊,做了人生一個大決定。天黑下來,他看到街上最美的「油條西施」許玉蘭在戲院門口嗑瓜子,臉蛋被燈籠照得通紅。 許三觀走過去又回來 ,「啊呀!」許玉蘭叫了起來,她指著許三觀說,「你怎麼可以這樣盯著我看呢?

那天許三觀請許玉蘭吃了包子、餛飩、話梅、糖果和半個西瓜,許三觀扳著手指頭:「你總共吃了我八角三分錢,什麼時候嫁給我?」 許玉蘭目瞪口呆地打著飽嗝,說她有了男朋友何小勇。許三觀拎著一瓶黃酒一條大前門去找許玉蘭的爹,只說了一句,許玉蘭就成了他媳婦,「你只有許玉蘭一個女兒,她要是嫁給何小勇,你家就斷後了。我也姓許,你們許家後面的香火也就接上了。」

許三觀第一次出賣身體的血,他不僅證明了自己的身體很強壯,還靠這錢成了家。十年後,他第二次想到賣兩碗血時,想到當年老鄉阿方他們帶他下館子,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最後那句「溫一溫」,讓許三觀倍感神氣。許三觀覺得再沒比下飯館更派頭了,再沒比炒豬肝配黃酒更好吃的了。「豬肝配黃酒」,貫穿了他的人生,也寄託了他質樸的追求。

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用重複敘事的手法,描寫絲廠送繭工許三觀半生的命運起伏,前後40年裡,通過11次賣兩碗血的行為,體現出許三觀這個小人物身上的人格閃光點。書中戲劇衝突在於許三觀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一樂養到7歲才發現不是自己生的。

相比二樂、三樂,許三觀最喜歡一樂,在發現自己「做了烏龜」後,他也生氣,矛盾,甚至故意對一樂不好,但他為了措錢給一樂治病,從六個地方上岸,一路賣著自己的血去了上海的醫院,短短一個月裡,他蒼老了十幾歲,父與子之間的付出是人生常態,但作為一個有著人性缺點的小人物許三觀,卻跨越了血親的界限,他的善良和淳樸,在此有了極致的體現。

看餘華的書總是提心弔膽,害怕他突然把一個人在苦難裡寫死了。《許三觀賣血記》顯然比《活著》溫情太多了,他給了許三觀一個活著的支撐,用流淌在自己身上的熱血,一次次帶著風雨飄搖的家庭挺過難關,最後這一家人齊齊整整,許三觀鬢已花白,他走在大街上,突然很想吃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於是興衝衝跑向醫院,他想單獨為了自己再去一次。

供血室的年輕人不客氣地把他轟了出去,想到年輕人說他的血只配刷油漆時,60多歲的許三觀哭得像個孩子,他難過的是自己已經無力為家庭再撐起一片天,他反覆問著許玉蘭:「以後家裡遇上災禍怎麼辦……」

三個兒子都為許三觀在大街上號哭感到丟臉,指責他不過就想吃炒豬肝,又不是沒錢去吃。最懂他的是和他鬧了一輩子彆扭的許玉蘭,大罵兒子沒良心,許三觀身上的血都是為了這個家流的!她把口袋裡所有的錢都摸出來,說:「許三觀,我們走,我們去吃炒豬肝,去喝黃酒,我們現在有的是錢……」

羅曼羅蘭有一句廣為人知的:「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許三觀也好,許玉蘭也好,都不是什麼完美的人,他們吵架、虛榮、對別人的落難幸災樂禍,然而在40年的磕磕碰碰裡,最懂對方、心疼對方的,還是彼此。在普遍的人性裡,除了卑瑣無趣,還有人性的美好、親情的溫暖、生活的責任和活著的擔當。

個體的命運夾雜在宏大的時代背景下不值一提,小人物在餘華的筆下註定以悲涼的姿態呈現,讀《許三觀賣血記》是淚中帶笑,餘華的黑色幽默給苦難的文字添劑了些許閱讀的快樂,特別是一家人餓著肚子躺在床上,許三觀用說話給全家「炒菜」,在一片咽口水的聲音中,幾多心酸、幾多歡笑。萬沒想到最後能許三觀全家能夠以活著結尾,大概這就是餘華式的冷酷溫情:掙扎著存活……

王安憶說她之所以喜歡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是因為他筆下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許三觀的英雄事跡是一些瑣事,吃麵啦、喊魂什麼的,上不了神聖殿堂,這就是當代英雄了,許三觀不是悲劇人物,而是喜劇式的」,從出場時渾渾噩噩的形象,到後來慢慢地轉為敬佩,感動於讀者的,正是他蓬勃的生命力,那是一個男人對於「家」的擔當。

讀書是對自己最好的文化投資,相遇一本好書,就是遇到更好的自己。《許三觀賣血記》推薦給愛讀書的你。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了解書籍詳情。

人生百態,書中見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相關焦點

  • 許三觀賣血記:十二次的人生悲歡
    當時聽聞餘華的另一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被韓國進行了翻拍,本著好奇的心理我去觀看了這部電影。感嘆好的作品沒有國界之分,卻也遺憾無法在中國的熒幕上看到這些餘華手下鮮活的人物。緊接著我便去閱讀了這篇《許三觀賣血記》,不可否認書中的文字描寫帶給我的體驗遠比電影來得更加深刻。
  • 《許三觀》:河正宇改編餘華小說,用韓語來講中國故事
    《許三觀》劇照《許三觀賣血記》是一部非常現實的作品,樸實的言辭也揭露著當年病態的社會面貌,許三觀、許玉蘭、一樂等栩栩如生的形象在餘華的筆下也活靈活現。作為一部中國的經典作品,韓國電影《許三觀》對於原作的改編程度是很多影迷所關心的事情。
  • 讀懂三部曲,就是讀懂豆豆,讀懂豆豆,你就讀懂了人生
    就是讀懂豆豆,讀懂豆豆,就是讀懂丁元英,宋一坤及葉子農,而讀懂他們,你就讀懂了人生。丁元英是傳說中的「室外高人」也是「救世主」,他通過信仰的支持來獲得力量,最終,讓強勢文化在商戰中,成功殺出一條血路,贏得喝彩也充滿了思考,是具有中國禪宗覺醒的代表人物。《背叛》以「陰謀」為主,講述的是把自己策划進監獄的囚犯「宋一坤」出獄後,本著給女友「夏英傑」鋪一條平坦的事業路,而策劃了一場商業「陰謀」。
  • 許三觀賣血記——餘華
    #餘華#這本書是一本比較簡短的經典小說,以中國文化大革命前後的歷史為背景,刻畫了在近代中國,普通家庭及人民的生活狀態,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了各個人物角色。 故事線主要以許三觀為主,闡述了他第一次賣血結婚,取了許玉蘭,生下了三個兒子,一樂,二樂,三樂。
  • 《許三觀賣血記》影視化,餘華之子執導,會成為下一部《活著》嗎
    餘華是當代著名的純文學作家,他的作品不僅有深度,故事性也很強,受到各個年齡段讀者的喜愛,同時也受到名導的青睞。1994年,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成就了一代經典,電影《活著》至今豆瓣評分高達9.2,在豆瓣Top250榜單上雄踞NO.28。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除了第一次賣血出於好奇和最後一次賣血出於習慣,許三觀的人生中每次賣血都是生活所迫,從表面上來看,他賣血是生活苦難帶給他的個人犧牲,其實許三觀是出於骨子裡的善良。許三觀賣的不是他血管中流淌著的鮮血,而是他的善良和對生活的希望。這是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帶給我的感受。
  • 餘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第七天》,告訴了我們什麼
    餘華先生用最樸實平淡的語言,給我們講了一個悲慘的故事,這是福貴的故事,但這何嘗又不是我們自大的故事呢?人生在我們面前拉開了大大的帷幕,這裡面卻只有我們自己一個主角,故事情節全都由自己來編排,你可以把它過成美麗的童話,也可以過成傷心的往事。
  • 《許三觀賣血記》:韓國版的許三觀與中國版有什麼不同?
    許三觀是中國著名作家餘華筆下的《許三觀賣血記》的主人公,靠賣血渡過了人生中的一個個難關,卻在年老後無法賣血,悵然若失。他首先是通過賣血而獲得了一筆金錢,繼而追求女神並娶她為妻。我們知道,這種大量賣血的行為是非常損害人體健康的。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我們無法決定出身,但能決定怎樣活著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第三部作品,主人公許三觀是一個「光是活著就已經耗盡所有力氣」的小人物。他貧苦、卑微、無所作為,罵罵咧咧、世俗小氣卻又嘴硬心軟、愛憎分明,他是一個敢於與苦難作鬥爭、頑強堅韌的父親,也是一個肩負著家庭重擔的男人。在許三觀身上可以看到個人的渺小,也能看到生命的偉大。
  • 餘華的《許三觀》有電影?你肯定沒看過!真的只有韓國人才會拍?
    導讀:餘華的《許三觀》有電影?你肯定沒看過!真的只有韓國人才會拍?餘華的作品很多,每一部都是愛好文學的人熱烈追捧的,像《活著》、《許三觀賣血》都是佳作。餘華的小說都是深刻反映人性和社會現象的,本次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就是根據餘華小說改編的《許三觀賣血記》。對於愛好看電影的人這部作品肯定不陌生,但是普通的觀眾就肯定沒看過了。因為這部中國作家的名作,翻拍的卻不是中國導演,而是我們隔壁的鄰居韓國。故事主要講述了許三觀為了養大自己的孩子,做出的犧牲和付出,情節相當的感人,對於人物的剖析和社會現象的反應很深刻。
  • 《許三觀賣血記》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許三觀
    《許三觀賣血記》的作者是中國著名作家餘華,寫的主要是許三觀這個小人物的一生。之所以是小人物,是因為他靠著賣血過生活,生活中的難關就是靠著一碗又一碗的血掙來的。許三觀賣的血是我們的什麼我們都知道在書中許三觀一開始是不賣血的,他靠著自己的勞動,但是不管是家裡的長輩還是村裡的鄰居都是以賣血為榮的,覺得這樣身子骨才結實。後來許三觀在兩個朋友的慫恿下進城賣了一次。他們賣血錢要喝幾大碗水,因為他們認為喝的水越多血也就越多,能賣的錢也就越多。
  • 許三觀和爺爺關於賣血的對話重複交代,是為後面不斷賣血埋下伏筆
    餘華的小說通常具有悲劇和苦難色彩,在感傷故事的背後殘留一點點人生的溫存。雖然現實殘酷,條件艱辛,但在他的筆下,寫出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他們並沒有因為條件困苦而喪失對生活的希望,而是將悲痛藏於心中,用實際行動積極面對生活。
  • 好書推薦:《許三觀賣血記》,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欲望
    《許三觀賣血記》的作者餘華,曾寫出《活著》這本經典。被譽為「現代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 更是中國當代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他早期的小說中的生活是非常態、非理性的,小說裡的人物與情節都置於非常態、非理性的現實生活之中。但是在《許三觀賣血記》中餘華用最真實手法從一個小市民許三觀的視角中描寫當時的社會現狀,以及一系列社會變遷對當時人們的影響。
  • 餘華是中國狄更斯?中國的巴爾扎克?王朔:他只是個高級的模仿者
    每一次讀起來都以為福貴在下一秒就要徹底崩潰,可是,他每一次都有再被榨取一次的能量,儘管是他無力反抗,儘管他漸漸老去,但是他卻通透了。這份通透,我讀出來了,卻沒讀懂,總有一天,當一切浮華散去,塵埃落定時,我們也能透明成那種心境。
  • 《<許三觀賣血記>讀書報告》(原創)
    講述了絲廠工人許三觀的賣血經歷。他賣血是為了娶親,是為了救治重病的兒子,是為了鄭重款待貴客,是為了不被餓死,是為了生存。但是最i終,還是為了愛和可笑的尊嚴。《許三觀賣血記》是中國人生活的 生動寫照,餘華用詼諧幽默的方式闡釋了整個社會的荒謬。
  • 豆瓣9分,姜文改多次劇本未過審然後放棄,韓國買走版權拍成經典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1983年開始寫作的餘華,1993年交出了《活著》與《在細雨中呼喊》,1998年寫下了《許三觀賣血記》,而後,整個文學界都在等待著餘華寫出超越這三部作品的大作,他卻轉身走向雜文寫作。
  • 成年人的脆弱,從突然讀懂魯迅開始
    讀魯迅的作品,我們不是在讀別人的事情、遙遠的事情,而是此時此地此刻的事情;魯迅筆下百年前的問題仍是當下的問題,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問題。著名學者許子東曾感嘆,一百年了,魯迅的話依然像在評論今日。鬱達夫在《魯迅的偉大》一文裡寫下:「當我們見到局部時,他見到的卻是全面;當我們熱衷去掌握現實時,他已把握了古今與未來。
  • 《許三觀賣血記》讀書分享
    《許三觀賣血記》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欲望。小說的人物性格設置也很簡單,簡單到有時候感覺有那麼幾分的幼稚,但是卻因為這樣的幼稚,給我們呈現了最簡單、最真實的農民形象,沒有那麼多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一切的初衷就是一個看起來簡單不過的想法。
  • 《許三觀賣血記》:最動人的品性,是越過人性狹隘後凸顯的光輝
    1995年,餘華的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出版,截至今天,這本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欲望的小說仍被很多讀者所喜愛並反覆閱讀,並被翻譯成多個版本遠播海外,且在韓國被翻拍成電影。
  • 《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文/庸俗的老阿姨初讀餘華的作品是《活著》,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黃昏的田地下坐著一位叫富貴的老人,與他的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畫面感很強,也被裡面的故事所震撼,於是對於餘華先生的其他作品有了期待。餘華在《許三觀賣血記》的自序寫過兩個故事。一位父親靠賣血供兒子上學,直到工大上大學時,兒子卻不知去向,也給父親一個永遠打不通的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