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文學作品改編電影來說,中國電影史上第五代導演創作的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深刻的內涵。他們改編的作品如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活著》;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等等,第六代導演姜文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兇猛》。
電影藝術與文學藝術向來是分不開的,很多商業電影的創作甚至都是直接改編的現成的文學作品,如《影》、《一九四二》等等。中國文學一向以深刻的文學內涵與社會現實意義所著稱,文學大家層出不窮,文學作品也永不褪色,享譽世界。
餘華的作品除了《活著》被拍成了電影以外,《許三觀賣血記》同樣也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只不過這一次的導演是韓國人——韓國國寶級演員河正宇。這部電影也是首個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被外國演員自編自導的作品,不管電影口碑如何,這都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很好的證明。
01
《許三觀》由河正宇自導自演,他所飾演的許三觀是一個貧窮的小青年,但是他卻喜歡上了小鎮上最美的姑娘許玉蘭。他得知娶一個老婆需要用很多的錢,恰逢村上有人去賣血賺錢,於是許三觀也跟著跑到了醫院去,抽出了自己的第一份血。
有了錢的許三觀立馬約出了許玉蘭,帶她買各種好吃的,然後木訥的許三觀竟然說「我請你吃了好吃的,那你應該嫁給我了!」這樣低情商的對話自然得不到許玉蘭的同意,於是許三觀立馬提著東西跑到了許玉蘭家,用厚臉皮的精神說服了許玉蘭的父親,讓許玉蘭嫁給了自己。
婚後的生活許三觀和許玉蘭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一樂更是討人喜歡,但隨著一樂越長越大,村裡人都說他長得很像許玉蘭的前男友何小勇。許三觀不信邪,跑去做了親子鑑定,發現一樂竟然真的不是自己的兒子。
單純的許三觀覺得自己給別人養了十幾年的兒子實在太蠢了,對一樂的態度開始變得嫌棄,對許玉蘭也不冷不熱。可不曾想,何小勇得了腦炎不幸過世,愚昧無知的他們家人想要要回一樂來為何小勇喊魂,一樂跪坐在靈臺前哭得撕心裂肺,因為他真的不想離開許三觀。
而許三觀更是捨不得一樂,他怒闖靈堂,接走了一樂。一家人終於能平安無事地在一起。可好景不長,一樂竟然也遺傳了何小勇的腦炎。面對高額手術費,許三觀不得不一次次賣血來拯救自己的這個家。
02
很多影迷覺得,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被韓國人改編真的可惜。但其實,當初韓國映畫世界株式會的老闆安東圭買下了餘華這部作品的改編權後,安東圭和餘華都傾向讓姜文導演來負責製作這部電影,而姜文更是欣然同意。只可惜,電影劇本一直審查不通過,無法在中國拍攝,安東圭無奈只能把它帶回了韓國,由河正宇製作。
《許三觀賣血記》是一部非常現實的作品,樸實的言辭也揭露著當年病態的社會面貌,許三觀、許玉蘭、一樂等栩栩如生的形象在餘華的筆下也活靈活現。作為一部中國的經典作品,韓國電影《許三觀》對於原作的改編程度是很多影迷所關心的事情。
《許三觀》並沒有用大量的筆觸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面貌,即使在當時的那個年代韓國農村也同樣賣血成風,而是把側重點放在許三觀的家庭上,使得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家庭電影,這也是韓國電影所擅長的。
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的全篇高潮是在許三觀為了救一樂一路賣血來賺錢,在電影作品中同樣也有體現。許三觀要許玉蘭先帶一樂去醫院,自己在沿途尋找各種醫院來賣血,但醫院有規定不能過多抽血,於是他倒吊在欄杆上來讓自己慘白的臉能有一些血色。最後許三觀找不到一樂的醫院,坐在街邊的牆角眼淚一滴一滴地往下掉,也讓觀眾不得不為河正宇的演技折服。
電影中許三觀大鬧靈堂接回一樂的戲份也讓很多人動容,許三觀一邊對一樂說「你趕緊回你親爹那去吧」一邊又捨不得一樂,躲在窗戶外看著他。當他聽到一樂在大聲喊著「爸爸你快把我接回來吧」,許三觀內心所壓抑的感情最終也得以釋放,他闖進了靈堂砸爛了桌子,喊著「一樂,跟我回家」。
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電影作品,許三觀這一個人物無疑塑造的都是很成功的。作為一個農村有著封建思想的許三觀,對待自己的根或後代自然是十分看重的,在當初在許玉蘭家裡和嶽父厚臉皮的時候,就說「你的女兒姓許,我也姓許,你的女兒嫁給我你家也不會斷了香火。」
對於自己的長子不是自己親生兒子這件事無疑是莫大的恥辱,甚至不準一樂喊自己「父親」。後代的血緣其實在中國是十分看重的,許三觀對於一樂不是自己的兒子這一點十分崩潰,但他的愛衝破了這種束縛,甚至賣血搞得自己生命垂危來拯救一樂,這種反轉十分震撼人心。
有的觀眾說電影《許三觀》中主角賣血的原因處理的不如餘華的作品好,餘華的作品畢竟植根於中國那個年代的社會面貌,所體現出來的是中國的文化內涵,這一點對於韓國導演改編來說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是《許三觀》仍然賦予了現實一抹希望,許三觀和許玉蘭救了一樂,一家人愉快地在一起,這種合家歡的結局雖然有種浪漫主義的色彩,但這人心中對於美好的幻想不用電影最直觀地表現出來,那又能用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