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許三觀賣血記》,拍成韓國版到底為何毀譽參半?

2020-12-03 軌道為你而來

餘華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第七天》等作品不僅在中國傳播甚廣,在韓國也有很高的人氣,1995年出版的《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暢銷小說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也由此奠定了餘華在韓國的受歡迎程度。

《許三觀賣血記》曾被很多讀者評為「最適合改編成電影的小說之一」,當1996年觀眾們都在等待姜文自導自演電影的上映時,由於各種歷史問題,劇本轉到了韓國演員河正宇手中,作為他的導演處女作,《許三觀賣血記》變成了《許三觀》,但在韓國上映時的票房卻並不理想,儘管河正宇在影片中扮演許三觀,河智苑扮演妻子許玉蘭,可是卻無法挽救這部具有黑色幽默特點的親情電影。

由於兩部的文化、歷史差異,在改編時不僅要體現出國家特色,更要表現出一定的時代特色,韓版在時代性上雖然有所差異,但是仍然進行了努力的嘗試,從目前豆瓣7.3分的評價來看,還是讓很多觀眾滿意的,不過在呈現方式和主旨烘託方面還有一些差強人意的地方。

01、淡化沉重的歷史題材,彰顯韓國特色,多處改編細節凸顯兩國文化的差異。

餘華的小說描述了許三觀從20歲到60歲的生活經歷,當時正處於社會化改造的「大躍進」時代,這時期的歷史背景與韓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相差甚遠,而作為河正宇的處女作,他也曾坦言「「我擔任導演後才知道這十幾年間為什麼這部作品兜兜轉轉沒能拍成電影。我也曾想過很多次,要不要刪掉原著裡的『文化大革命』,而以韓國1980年的光州事件為背景,採取開放式結局呢?」

實際的結果是河正宇並沒有刻意去凸顯韓國歷史上的那段元素,而是聚焦在了戰爭時代的1950年-1953年。由於設定的歷史時期不同,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了醫院裡貼著的宣傳韓國民主運動的宣傳標語,可以判斷這時正在進行著韓國歷史的變遷,因此生活在平壤的許三觀必須要依靠一次次的賣血來度過這段最艱難的時期。

電影中有很多彰顯韓國情感的元素,這些都是在餘華小說裡不曾體現的元素,比如小說中許三觀的職業是絲廠職工,許玉蘭是油條西施,但在影片中改為了工地工人和賣爆米花的,這樣的人物設定顯然就是韓國歷史時期的縮影。在賣完血後,許三觀補充營養的食物是黃酒和炒豬肝,這些都是中國食物中補血的原料,可是在韓國卻並不如此,換成了濁米酒和豬血腸,在結尾時,許三觀一家人吃的是大包子和鯽魚湯,由此看出生活條件的改善。

小說中,許三觀被稱呼為「做烏龜」,影片改為了「做雲雀」,雲雀的窩裡經常會被下上布穀鳥的蛋,而傻裡傻氣的雲雀基本上分辨不出到底哪個是自己的孩子,在這裡用「做雲雀」指代「戴綠帽子」,這就是根據韓國本土特色進行的改編。

影片中的人物稱呼沒有變化,連孩子也採用原著的叫法:一樂、二樂、三樂,這其實並不符合韓國的特點,但是為了保持對原著的尊重,還保留了原作的特色,以符合書迷的口味。所以餘華曾評價「有很多國家都提出過要改編成電影的邀請,不過出於對韓國版權方的信賴,決定在韓國首次搬上大銀幕。河正宇主演的作品全都一個不落看過了,我對他的表演非常滿意。現在他還自己執導,一定會給大家帶來一部充滿魅力的電影」,所以尊重都是雙向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兩國文化的借鑑與保留。

02、許三觀、許玉蘭等底層人物形象和性格進行了變化,從阿Q式人物轉變為理想性人物。

在小說中,每個都在經受著殘酷現實的考驗,因此每個人無論做出怎樣的行為都是人性的體現,這些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表現的人物性格。正因如此,許三觀並不是非黑即白式的人物,而具有了真誠淳樸、狹隘自私的兩面性,他的喜怒哀樂都是底層人民真實情感的抒發。

在許三觀追求許玉蘭時,他把許玉蘭花費的每一筆錢都記錄的清清楚楚,以此來「要挾」許玉蘭嫁給他,而當得知許玉蘭曾經和何小勇發生過關係並生下一樂時,他拒絕相信許玉蘭將初夜給了他,不但詛咒何小勇無法安享晚年,還報復性地與林芬芬發生了關係,這種行為非常的自私,彰顯出像阿Q一樣的自嘲精神。

就是這樣一個人物,為了家庭的延續,甚至不惜一次次賣血救不是自己親生的一樂,這其實表現的就是人性之光,他口口聲聲驅逐著阿樂,從內心排斥他的存在,卻無法忘記與他日夜相處的時光,無法割捨那份怎樣也解不開的親情。

從外形上來說,河正宇與小說中灰頭土臉的許三觀形象差距較大,小說對於許三觀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包括知道妻子「被強姦」後表現出的憤怒和不解,但是在影片中選擇了淡化處理,將他塑造成一個悲情式的人物,以此來消解時代賦予他的宿命感,這其實就是河正宇對於這個人物的理解。

換句話說,河正宇面對餘華冷靜而客觀的分析以及脈絡清晰又複雜的人物關係陷入了迷茫,他無法通過事件將這個人物的形象完全立住,只能採用理想化的方式,將他塑造成一個正面形象,儘管思想上有波動,但仍然能夠改過自新,陪伴家人走過這段艱辛的歲月。

原著中的許玉蘭也不像河智苑那樣美麗,她是農村婦女的代表,心直口快、勤勞能幹,經常在門口哭訴自己的不幸,她是一個自帶喜感的人物,經歷過生活的坎坷之後看淡了很多事情,所以她並不在乎別人的冷嘲熱諷,喜歡用農村婦女的潑辣來化解掉瘋言瘋語的詛咒,但是在河智苑身上,並沒有這樣的光芒,她塑造的女性端莊美麗、賢良淑德,告別了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形象,反而增添了更多的喜劇元素,成為了「鬧劇般」的喜劇人物。

03、採用黑色幽默和重複敘述方式講述了一個溫情的家庭故事,主題單一化帶來的票房之殤。

在敘述手法上,小說完全根據中國的語境來鋪陳劇情,訴說的是多年來餘華對整個社會變遷的思考,但是影片當時正處於百廢待興的蕭條時期,既沒有講述為什麼許三觀會如此的貧窮,也沒有交代他將如何努力營造美好的生活,而是採用了小說中的黑色幽默和重複敘事特點。

比如小說中許三觀不停地喝水,從河邊喝到了醫院,還有人嘲笑地問他「是否已經喝飽了」,影片中表現出的就是這樣的場景,不僅許三觀在路上喝水,更在到達醫院之後對著水龍頭喝水。這體現的就是黑色電影中的荒誕性。

小說中許三觀請許玉蘭吃包子和糖果,然後要許玉蘭嫁給他,影片中,許三觀則拿著賣血的錢向許玉蘭進行展示,並成功誘惑許玉蘭嫁給了他。小說中許三觀為家人描述炒菜的情景,而影片則改為請家人做包子,這些底層人民的無奈通過不斷地注入幽默感得以實現。

重複敘事還體現在許三觀一次次地賣血為一樂籌錢,在這點上,電影忠實地還原了許三觀的行為特點,賣血是影片的精髓,在生活的壓迫下,只能通過賣血才能實現自救,就連許玉蘭也說「自己老頭健康的很,從來沒有生過病」,似乎那健康的身體就是金錢的來源,晃動一下胳膊就能聽到存錢罐的聲音,這些都是影片所體現出的略帶悲傷的喜劇感。

這種表達方式已經告別了真實的生活體驗,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也就是脫離了原著的主題思想,河正宇只是截取了40年故事中的兩個年代進行展示,在結尾時象徵性地讓許三觀登場謝幕,採用的是標準大團圓的結局,一樂病情痊癒,家人團聚。但實際上,這種合家歡的溫情脈絡卻是套路化的模板,缺乏了編劇和小說家一直倡導的思想性。

我能感受到河正宇想要努力平衡商業和娛樂之間的關係,盡力表現出小說中的現實性,可是不能忽略的是,他在人物刻畫和主題呈現上的功力無法與小說表現的主題波瀾壯闊,人物形象生活相媲美。比如何小勇就是一個貪生怕死的奸商,他不但不認一樂為自己的親生孩子,還在需要血時請一樂給自己捐血,這樣的人物設定看點十足,表現出衣食無憂狀態下內心的空虛焦慮。

反觀許三觀,他能夠為了一樂賣血,只為換回一樂的生命。影片中許玉蘭也參加了腎臟移植的實驗,這種全景式的人物展示成為了親情的片段復刻,從形式上來說其實就是河正宇真實想法的體現。比如小說中一樂為了救爸爸,不停地哭喊,還在別人說自己不是許三觀親生的時候站出來應對別人的指責,這些都是小說中沒有的情節,這樣的主題單一化造成觀影人次的減少,成為了河正宇為數不多的票房「滑鐵盧」。

04、從《許三觀賣血記》到《許三觀》,從人性的關懷到親情的展現,減弱了小說的厚重感和思考性。

餘華作為先鋒派作家,始終對人性、生死、情感等主題的關注,往往能夠站在人生哲學的高度去思考歷史、社會、苦難等人民的生活藝術,探究生命意義的存在真諦,正因如此,許三觀在年老時突然感受到生命的盡頭,醫院已經不再收他的血,只能賣給粉刷匠,這構成了對他心理的極大挑戰。

這種空虛感很具有現實意義,當生命呈現衰老之勢時,該如何進行抵抗,賣了一輩子血的許三觀最終體現出了一種無奈感和無力感,餘華對於社會現實進行了不餘遺力的揭露,看似輕描淡寫,卻往往讓讀者無法喘息,這其實就是小說折射出的沉重歷史背景下的個人命運沉浮。

從《許三觀賣血記》改為《許三觀》可以看出,河正宇已經將原本關於生命的主題換為了對人命運的討論,一直貫穿在影片中的「賣血」其實最能體現小說的實質,當許三觀為了救一樂,不停地找地方賣血,甚至差點一命嗚呼,這些都是人性的真實寫照,賣血換來的是對無私人性的歌頌和關懷,但是賣血又不僅僅如此,賣血其實就是許三觀抵禦災害、人生目標和意義的體現,賣血已經成為了他的人生坐標和生活軌跡,從這點來說,許三觀的人生牢牢地和「賣血」綁定在了一起。

有些可惜的是,影像的表達沒有表達出更加深入的內涵,影片始終都圍繞在親情的寶貴這一主題上,就像有影評家說的「《許三觀》與餘華先生的原著小說情趣迥異,它褪去了歷史的重量,只玩味那些生命中無法承受的『輕』。將一個原本人文情懷濃厚、歷史語境深沉的作品淺化並過於商業化了。於是韓國的許三觀是溫吞水般的,不夠炙熱也不夠cool」。這其實就是因為拋開了宏觀的歷史背景和真實的人生境遇之後造成的結果。

《許三觀賣血記》以冷靜真實的筆觸透過許三觀一生的命運歷程展現時代的風雲變換,小人物的掙扎與糾結、人性的冷暖,自私與無情都被一針見血地點出,代表的是那段不堪回首的民族歷史,這些在《許三觀》中都成為了詼諧幽默的元素,只聚焦在許三觀一家人的濃濃真情上,這樣的表現形式顯然都達不到小說的效果。

結語:

儘管《許三觀》票房成績不理想,但我仍能感受到河正宇對於小說改編的努力,在藝術表達方面,每個人的思路都不會一樣,他更多的是考慮《許三觀》的商業元素,並作出了符合韓國人民口味的本土化改編嘗試,只是比較可惜的是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上都沒有達到他的真正預期,由此也可知道對於名作的改編就如一塊燙手山芋,需要和作者一樣既要有對主題升華的宏觀思維,也要有對細節細緻入微的把控,兩者缺一不可。

相關焦點

  • 《許三觀賣血記》:韓國版的許三觀與中國版有什麼不同?
    許三觀是中國著名作家餘華筆下的《許三觀賣血記》的主人公,靠賣血渡過了人生中的一個個難關,卻在年老後無法賣血,悵然若失。他首先是通過賣血而獲得了一筆金錢,繼而追求女神並娶她為妻。我們知道,這種大量賣血的行為是非常損害人體健康的。
  • 《<許三觀賣血記>讀書報告》(原創)
    》4.出版年(版別): 2017年10月第1版5.頁數: 2866.ISBN: 97875302160337.內容梗概:《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發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國。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以賣血的方式重複出現,看到許三觀的柔情
    《許三觀賣血記》是繼《活著》之後我看餘華的第二部作品,如果說《活著》讓我思考了我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那麼《許三觀賣血記》似乎讓我在一瞬之間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切都只是為了活著。關於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或許我們永遠都找不到一個比較正確的答案,就像餘華所說的,未來的事自己也不知道。
  • 《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文/庸俗的老阿姨初讀餘華的作品是《活著》,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黃昏的田地下坐著一位叫富貴的老人,與他的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畫面感很強,也被裡面的故事所震撼,於是對於餘華先生的其他作品有了期待。餘華在《許三觀賣血記》的自序寫過兩個故事。一位父親靠賣血供兒子上學,直到工大上大學時,兒子卻不知去向,也給父親一個永遠打不通的電話。
  • 超長寒假好書推薦之《許三觀賣血記》
    韓國電影餘華作品2015年,韓國上映了一部電影《許三觀賣血記》。而這部電影正是改編自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餘華的同名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是一個普通的工人,卻娶到了村花「油條西施」許玉蘭。他依然給一樂父愛,甚至多次賣血就是因為一樂。而一樂雖然在不是親生兒子的陰影下長大,卻又是最孝順的兒子。許玉蘭也是刻畫得非常好的一位女性形象。她美麗精緻,精打細算,偶爾坐在門檻上嚎啕大哭,極具一位南方女人的獨特氣質,回想起來總讓人忍俊不禁。在為兒子們還債、為兒子們治病、為家庭度過糧荒等等危機時刻,許三觀一次次擼起袖子加油幹,哦,不不,擼起袖子賣血。
  • 《許三觀賣血記》影視化,餘華之子執導,會成為下一部《活著》嗎
    現在,餘華的另一部經典作品《許三觀賣血記》也被拍成了電影,電影編劇由余華自己擔當,執導這部電影的導演是餘華的兒子餘海果。《許三觀賣血記》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度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
  • 許三觀:這部著名小說,被韓國人買走了版權,被河正宇拍成了電影
    小說描寫格局是時代性的,框架宏偉,這使他的小說在某種意義上成為典範和嚴肅文學。而餘華的代表作《許三觀賣血記》禁拍的神級小說,被河正宇拍成了電影《許三觀》。在韓國版的《許三觀》中,前半段側重寫許三觀與許玉蘭的戀愛過程,簡潔生動,一頓一餐很有生活氣息和情趣。
  • 《許三觀賣血記》讀書分享
    從《活著》到《許三觀賣血記》,餘華的作品文字都十分樸素糙實,能夠讓人感受到最直接的衝擊,故事長卻並不拖沓,平凡又讓人感覺盪氣迴腸。這便是他的文字的魅力所在。餘華表達的平凡人之間的溫情與瑣碎,真實的能讓我們能把自己融進去,感同身受。最感動我的是小人物的淳樸與善良,在餘華詼諧的語言下,連無知都透著一股可愛。
  • 《許三觀賣血記》:出軌的許三觀,卻賣血11次,養活了一個家
    《許三觀賣血記》是作家餘華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餘華用17萬字敘述了主人公許三觀40年的動蕩生活,11次賣血養活了家中5口人。平凡的他背叛了自己的身體,出賣了自己的血肉,只為了能夠在動蕩時代艱難地活下去。一個小人物卻有著不平凡,甚至是偉大的一生。
  • 許三觀賣血記:十二次的人生悲歡
    這就是我在讀完餘華《許三觀賣血記》後的感想。合上書籍,我內心久久無法平靜,我體會到了書中的感同身受,像被人戳穿了外表最堅強的一層薄膜,剩下的是體無完膚的自己。生活,不就是這般的無奈嗎?《許三觀賣血記》實體書封面大學時期的時光,偶然經人介紹閱讀了第一篇餘華的小說《活著》,便對作者的文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除了第一次賣血出於好奇和最後一次賣血出於習慣,許三觀的人生中每次賣血都是生活所迫,從表面上來看,他賣血是生活苦難帶給他的個人犧牲,其實許三觀是出於骨子裡的善良。許三觀賣的不是他血管中流淌著的鮮血,而是他的善良和對生活的希望。這是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帶給我的感受。
  • 《許三觀賣血記》:接納是婚姻美滿的訣竅
    《許三觀賣血記》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9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十部作品。作者餘華,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他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寫了一個市井小人物靠賣血來接濟生活的故事。「你一下午吃了我八角三分錢,你什麼時候嫁給我?」這句話就是男女主人公緣分的開始。
  • 《許三觀賣血記》時代悲劇下的善良與溫情
    《許三觀賣血記》是我讀的第一本餘華的作品,關於餘華我聽到的都是掛在他頭上的榮譽,「中國的巴爾扎克」「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新」,是一位「顛覆大師」是現代中國最享譽世界的作家。而真實的餘華,曾經做了五年的牙醫,1983年開始創作,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和蘇童,格非等都創作形成了「先鋒文學」都潮流。他的長篇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九十年代嘴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 《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一、《許三觀賣血記》是我讀的第一本餘華的小說,不得不說,有時候真的不能只看網上那些快餐小說,多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真的能讓人有思想上的蛻變。記得剛讀完的時候,我總是在想,以後自己要是去獻完血了,也要去餐館,喊一聲『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而對吃貨來講,那段口頭炒菜更是直擊靈魂。
  • 《許三觀賣血記》之許三觀,自私也很善良,典型的社會底層人物
    《許三觀賣血記》之許三觀,自私也很善良,典型的社會底層人物《許三觀賣血記》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看過餘華老師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吧,相信很多人都對許三觀這個人物印象很深刻。書中的許三觀很自私,是一個心胸狹隘,沒有自己思想的小人物。
  • 《許三觀賣血記》許玉蘭的第一次給了誰?
    《許三觀賣血記》愛情不值八毛四,一樂生父不明,許玉蘭的第一次給了誰?許三多想結婚,首先想到的是同廠的女工林芬芳,結果因為八毛四的飯錢賴上許玉蘭。看官們是不是也一臉懵逼,到底隨時一樂生父?再說那個為了八毛四,放棄許玉蘭的何小勇。一樂兩次上門認父,我們看不到一點有關於血濃於水的親情表現。每次何小勇都像拎垃圾一樣,把一樂拖至牆角。是何小勇生性冷漠,還是堅信沒有這個兒子?憤恨不平的許三觀鬼使神差的上了林芬芳的床,本來是一場你情我願的舊愛聯歡。
  • 《許三觀》:河正宇改編餘華小說,用韓語來講中國故事
    中國文學一向以深刻的文學內涵與社會現實意義所著稱,文學大家層出不窮,文學作品也永不褪色,享譽世界。《影》劇照餘華的作品除了《活著》被拍成了電影以外,《許三觀賣血記》同樣也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只不過這一次的導演是韓國人——韓國國寶級演員河正宇。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這個小人物,才是真正的偉大
    著名作家餘華於上世紀90年代創作了一部暢銷小說,叫做《許三觀賣血記》。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平凡而又灰暗的小人物故事,餘華將自己的主人公設定為一個依靠出賣鮮血而幫助家庭度過難關的一個人物形象,他就是許三觀——一個普通而平凡的在絲廠工作的工人。
  • 《許三觀賣血記》:與時代相伴的命運
    賣血,在今天是違法的,而在幾十年之前,有許多人靠它養活了一家老小,度過了一個個困難的時期。本書的主人公許三觀,從賣血初到最後賣不出去血,他的命運坎坷,但他卻不失樂觀。透過他賣血的歷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的偉大,也折射出了時代的變化。
  • 《許三觀賣血記》:最動人的品性,是越過人性狹隘後凸顯的光輝
    1995年,餘華的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出版,截至今天,這本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欲望的小說仍被很多讀者所喜愛並反覆閱讀,並被翻譯成多個版本遠播海外,且在韓國被翻拍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