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日本,下午四點過天便漆黑,這對觀賞自然景觀來說相當吃虧。明明箱根仙石高原的芒草就在幾公裡之外,但天色暗淡之後,還是不得不早早返程回東京。留下遺憾,給下次再去留一個理由。
依舊有點氣不過,回家之後,我想在成都找找有沒有哪個地方可以看見一大片的芒草。找了個有河有塘的溼地公園,我期許能有好運,但顯然,在成都,常見的是蘆葦。
葉子肥碩,高大的一叢又一叢。在沒有找到芒草的失落中,突然一個想法又讓我對蘆葦高興,冬日,不僅僅是金黃銀杏的高光時刻,蘆葦也是可以和銀杏相提並論的、具有美感的植物。
第86期
毗河柏條河交匯
無論成都的哪一條生態河流,包括毗河柏條河交匯的地方,都有不少像蘆葦這樣的水生植物。有的蘆葦自然地生長在橋邊,葉子垂向河邊的方向。
零零散散地分布起來,沒有北方蘆葦蕩成片的氣勢,但他們是成都河岸邊上點綴著的寶石。
碩大的蘆葦花和看起來無依無靠的葉子,很容易就把他們和河邊雜木區分開來。除了想扯一隻蘆葦花拿在手裡好耍的小孩,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想用這蘆葦再編織點什麼。
更多是空閒的男人,扎堆在這秋冬寒冷的河邊垂釣著。魚的鮮美滋味,似乎是要比蘆葦更具有吸引力。
作為溼地公園、園林設計中重要元素的蘆葦,規整地一叢叢,好看,但僅僅是好看。它們少了半點自然的靈氣,也變得沒有什麼情緒。
想起一句「蒲葦韌如絲」,也只是代表我背過幾篇《詩經》而已。但這並不影響逛公園的人依舊喜歡以蘆葦為背景,來上幾張合影。
寡淡肅穆的秋冬,除了菊花銀杏梅花,應該就是蘆葦更顯得特別,還是要珍惜。
我還是很想看一眼芒草,大片的芒草。它和蘆葦相比,味道不同。更為弱小,在颯颯秋風中揚著滿頭蒼白,如波浪一般,連綿起伏,有種說不出的悲壯和灑脫。
也應該沒有什麼能夠比芒草更能在秋天代表日本的「物哀」審美。
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裡面,中山上憶良的《秋之七草歌》中提及七種植物:萩、葛花、撫子花、尾花、女郎花、藤袴、朝顏。其中尾花就是芒,芒草。
芒草某種程度上,已經變成日式的標誌之一。細弱,雜灰,並不結實高大的杆子,是現在所謂日本性冷淡的顏色。高級,但多少也有些壓迫感,需要搭配。
尤其是山裡成片的芒草,隨風起伏。沒有親眼見過,但想起《太平輪彼岸》中的那組芒草鏡頭,我還是能夠想像芒草那種略帶憂傷的美感。
飄搖中依舊堅韌,年復一年還是存在。那種美感,應該只屬於東方的沿海,和東方的小島。
今日編輯 |彭主任
你們都在滴滴,摩拜,我在走。
一周一逛,逛遍成都。
如果你有什麼地標
希望大榜幫你或幫TA去看看,
歡迎告訴大榜,你留言,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