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媧造人的時候是公平的#這一話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登上了微博熱搜。
這可算是讓網友逮住了明星們的小辮子,大家紛紛在評論區開啟了調侃嘲諷模式。
不過,玩歸玩兒,鬧歸鬧,別拿女媧開玩笑,女媧造人的時候還真不是公平的。
現今流傳得最廣的一版女媧造人神話,源自東漢時期的《風俗通義》一書,原文如下:「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絙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人也。」
大概意思是說:女媧捏土造人,覺得一個個捏太費勁了,於是把繩子投在泥漿再拿出來甩,甩出來的泥點子就變成了人。所以富貴的人是女媧捏出來的,貧賤的人是女媧甩出來的。
捏出來的別人
甩出來的你(bushi
不過,不論是捏出來的,還是甩出來的,都離不開「土」這個字。話說,女媧為什麼用土造人,而不是用其他的材質呢?
關於這一點,人們提出了許多奇思妙想,比如以下幾點:
一、土造陶器,亦可造人
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發現了製作陶器的工藝。先民可能想,既然黏土可以隨意做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麼自己也可能是用土捏成的。人類可以利用土做成器皿,一定就有神可以利用泥土做成人的形狀創造人。
小時候過年過節常見的捏麵人
二、搓澡時的突發奇想
先民們在沐浴時思考困擾已久的人類起源問題,當他們看到身上搓下的泥,突發奇想:人類是否也是泥土造出的呢?如果人類不是泥土做的,那麼為什麼人的身上會搓下泥土呢?
搓泥神器
三、由土而來,入土為安
在原始社會,人們發現不論是把屍體放到野外,還是用草蓆包裹,屍體都會被野獸吃掉。於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把屍體埋入土中,這下屍體總算安寧了,這便是所謂的「入土為安」。
《禮記·祭義》中講:「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人只有復歸於土才得安寧,人死之後肉體要回到土中並重新變成野土」,人由土而來,復歸土而去,有始有終,循環不息。
「野獸」示意圖
四、黏土的生命特質
康奈爾大學有項研究成果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都來自黏土。黏土是使簡單的生命體演變為複雜個體的「培養皿」,黏土吸收了水分形成水凝膠,為生物大分子的生化反應提供理想場所。而且這些水凝膠對早期單細胞生命的初級形式提供了庇護。在地質研究層面,黏土的首次出現和類似細胞的結構是同時發生的。
芽兒破土而出
有趣的是,根據研究指出,泥土的成分和人體的相同:氧佔有65%,炭18%,氫10%,氮3%,鈣2%,磷1%,鉀0.35%,硫0.25%,鈉0.15%,氯0.15%,鎂0.05%,鐵0.001%,碘少許,氟少許,矽少許。雖然從根本上來說,任何生物體內的無機化學成分與元素都來自環境 ,但幾千年前古人的神話能有這樣的觀點,屬實會令人產生無限聯想。
雖然女媧造人神話並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但是我們能夠從中感受到來自上古人民浪漫奇特的想像力。女媧神話,是後世文人墨客進行創作的不朽源泉,它也不斷提醒著華夏兒女們之間存在著「同胞」之誼,這是其流傳千年的不變魅力。
END
聯青時代
作者:胡玉婷
排版:胡玉婷
青君提醒ID:lqtimes
關注公眾號聯青時代(lqtimes)
回復【中聯】,了解《中文聯合報》
回復【聯青】,了解「聯青時代」新媒體
回復【論文】,了解論文寫作技巧幹貨
回復【助貸】,了解大學生助學貸款等相關事項
回復【訪學】,了解師大學子出國訪學經歷
回復【保研】,了解師大保研程序和保研率
回復【體測】,了解體測相關標準和相關信息
回復【轉專業】,了解福建各大高校轉專業政策
回復【獎學金】,了解師大獎學金評比規則
回復【學生票】,了解如何購買學生票
回復【學分績點】,了解如何拿到學分、計算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