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我可以理性地預期投資可口可樂公司的現金流量。但是誰能夠準確預期10大網絡公司未來25年裡的現金流量呢?如果你說你不能準確預期,你就不可能知道這些網絡公司的價值,那麼你就是在瞎猜而不是在投資。對於網絡企業,我知道自已不太了解,一旦我們不能了解,我們就不會隨便投資。」
影響上市公司內在價值的因素多種多樣,既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沒有人也不可能有人會用精確的數學模型來得到結果。
所以巴菲特認為,在對企業內在價值評估的時候,越簡單的方法越有效。這一點很像談戀愛,戀愛是不能用腦子的,而應該用心來體會。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大體上也是如此。
巴菲特是正宗商學院畢業生,他對學院派的那套理論非常了解,也非常反感。他說:「(商學院)重視複雜的過程而忽視簡單的過程,但是,簡單的過程卻更有效。」
這一觀點在我國投資者中最不容易得到認同。那麼,巴菲特的觀點是建立在什麼樣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呢?
他認為,在對上市公司價值評估時,整體預測出錯的概率,與每一個影響因素預測出錯的概率,兩者之間是密切相關的。當多項不確定影響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時,整體預測出錯的概率非常大。這就是我國的一句老話:「差之毫厘,謬之千裡。」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要精確評價某個數據,準確度達到85%就非常了不起了。面對公司未來的宏觀環境和產業環境,可以說誰都無法達到這樣準確的預測率。可是,即使這樣「準確」的預測率,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用具體數字來說:如果決定整體預測結果的影響因素有4個,每個因素的預測結果準確率都能達到85%,那麼其整體預測準確率也不過只有85% x 85% x 85% x 85% =52.2%,其差錯率為1 -52.2% = 47. 8%。可以說,52. 2%的差錯率不會比任何一種根據經驗「簡單估測」的結果準確率更高。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這樣的體會:只要真正建立在經驗估計基礎之上,預測結果總能達到「七不離八」的地步,比這種所謂「準確」的預測要強得多。更何況,評價公司價值的影響因素絕不僅僅只有4個。影響因素越多,誤差就越大。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0年財務報告中坦言道,他對上市公司價值評估的方法是現金流量貼現率;而且,他只評價那些業務簡單、他能夠理解並且可以預測、具有持續競爭優勢、長期穩定的現金流。
概括地說,這種簡單的評估方法包括以下3項內容:
首先,使用最簡單的長期現金流定義。
這個定義就是所有者權益,相當於上市公司財務年報中的「公司收益+ 折舊等非現金支出-維護持續競爭優勢的資本支出」。
其次,使用最簡單的貼現率。
最簡單的貼現率,一般參照長期國債利率。
最後,尋找最簡單的明星企業。
明星企業發展的歷史表明,它們能夠給股東以長期、穩定的獲利回報。明星企業的典型特徵是,具有巨大的無形資產和經濟商譽。
【投資心法】
「評估企業內在價值的方法,越簡單往往越有效。這就像田間施肥一樣,通過各種數學模型和電腦計算得到的化肥施用量,不會比老農憑經驗施肥更合理、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