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強,但不屬于越野世界。
——文:和平女俠 圖片:網絡
從田徑場百米衝刺,到大滿貫賽事公路馳騁,但凡和跑步相關的比賽,站在最高領獎臺的選手,幾乎都是黑人。
但山地越野跑除外。
除了部分品牌在越野戶外環節的拍攝藝術需求,我們基本看不到黑人在戶外山地越野賽場的身影。為什麼黑人選手可以在馬拉松領域獨佔鰲頭,在越野領域卻見不到過多身影呢?
////////////////////////////
黑人跑者的血乳酸水平,心肺功能都要比其他人種更好。血乳酸含量是指肌肉細胞產生的乳酸量,簡單來說就是同樣運動量的情況下,低血乳酸水平的黑人跑者肌肉疲勞程度會比其他人種的跑者更低。
此外,和其他人種相比,黑人的肌腱更長,肌肉收縮幅度也更大,柔韌性與關節活動能力也更強。所以我們會看到黑人選手在跑步過程中,步幅很大,且後蹬有力,不知道讀者中有多少跑者曾經模仿過黑人跑者的腿部動作,除了精英跑者,基本上大部分跑者都堅持不了太久。黑人的身體條件和技術動作,可以保證場地和公路賽上帶來強大的後程加速能力。
按照理論邏輯,黑人選手在長途奔襲環節接近開掛的存在,可為什麼到了山地越野賽就不好用呢?這就是山地越野的特點與黑人長處的矛盾。
////////////////////////////
山地越野比賽雖然裡程長,但地形更為複雜,泥濘溼滑,殘垣斷壁的環節不少,局部路面如果還用黑人路跑時的強力後蹬,可能會導致跑者失去平衡,加大體力消耗甚至跌倒。
此外,黑人選手的體脂含量過低,在漫長的是山地越野比賽中也是一個短板。長達10小時的山地越野跑比賽,很考驗跑者身體中的能力儲備。面對強度較低,但時長很長的山地越野比賽,能量儲備方面的缺陷暴露無遺。
(所以瓦坎達縱使作戰模式原始,但交通工具還是現代化)
除了這些理論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那就是比賽的目的——獎金。
非洲黑人跑者們,統治了全世界馬拉松賽道,拿走冠軍和紀錄獎金,就像任天堂馬裡奧刷金幣那樣簡單。經紀人們何必耗費精力,改變訓練計劃和比賽行程,去冒險未見的百分百勝率的山地越野賽呢?畢竟跑步,對於我們來說是愛好,但對於黑人跑者來說,是飯碗。
當然,黑人跑者也曾經在越野賽道上馳騁過,不過好像這個越野不是那麼「山地」。
////////////////////////////
相比於中文越野的形容,在英文裡,越野跑分為兩個類別,前文我們提到黑人選手較少,是指Trail Running,而在國際田聯比賽中,還有一項越野賽事,名為Cross Country Running。
Cross Country Running賽事在中文中稱為田徑越野跑,與我們前文提到的跑山不同,規則也要比跑山嚴格許多:男子組賽道約12km以內,女子組不超過4km,比賽的計分方式根據主辦方個人來決定,也不會設定所謂的世界紀錄。在1903年,國際越野跑錦標賽正式出爐,而1973年國際田聯正式推出了IAAF世界越野錦標賽。
相比於跑山黑人選手短板,這項賽事依然是黑人跑者稱霸的天下。
我們心中的馬拉松之王基普喬格,也曾經在2002到2005年期間,參與IAAF世界越野錦標賽,並在U20組和成人組中多次獲得冠軍。
而另一位王者貝克勒,99年就曾獲得世界越野冠軍賽青年組第九名,2001年獲得了個人段距離第二名,團體季軍。在2002年愛爾蘭都柏林的世界越野冠軍賽上,貝克勒成為歷史上首位長距離段距離都獲得桂冠的選手,03、04年並先後繼續蟬聯兩項冠軍,並在03年拿到了團體亞軍。
不過無論是Trail Running還是Cross Country Running,體育本應該就是不同國籍、人種、性別根據自身所長,特點不同所以在花樣賽事中輪班稱霸,這才是我們熱愛體育的原因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