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日特別策劃丨吉安:產業扶貧鼓了「錢袋子」摘了「窮帽子」

2020-12-15 吉安新聞網

扶貧道路千萬條,產業興旺第一條。產業扶貧是脫貧的根基,只有產業的崛起,才能徹底拔掉「窮根」,摘掉「窮帽」,實現穩定脫貧。

在脫貧攻堅中,吉安各地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注重把貧困戶帶入產業中,將「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產業興了,山村活了,荒山綠了,農民的腰包鼓了......

吉州區

吉州區長樂村成立黑木耳生產合作社,吸納11戶貧困戶入股,每戶每年分紅1500元,貧困戶還能在合作社優先安排務工,可額外獲得務工收入。陳能斌 攝

青原區

青原區值夏鎮塘陂村,麵點師在製作艾葉月餅。為壯大村集體經濟,青原區值夏鎮塘陂村因地制宜發展艾葉產業,申請註冊了「艾在青原」商標,對艾葉進行深加工,製作艾葉月餅。今年中秋節,艾葉月餅訂單達到2萬盒,僅此一項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彭生苟、周瑞芳 攝

吉安縣

吉安縣登龍鄉清江村委石頭洲村的村民喜收芋頭。據悉,該鄉搶抓「登龍粉芋」被吉安市委、市政府列為蔬菜大品種發展戰略之一的有利時機,大力推進「登龍粉芋」產業發展,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殷姿、王昭輝 攝

新幹縣

新幹縣是吉安井岡蜜橘產業發展重點縣。日前,在新幹縣臘月紅井岡蜜橘產業基地,幾百畝的蜜橘已是果實纍纍,豐收在望。晏適臣 攝

永豐縣

永豐縣七都鄉農民在管護、採摘蔬菜。近年來,永豐縣以灌區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為抓手,持續推進農田水利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為設施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保障,目前全縣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26萬畝,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劉浩軍 攝

峽江縣

在峽江縣桐林鄉石壠村福順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香菇基地,農戶正在採摘香菇。該縣建立完善「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扶貧模式,以土地流轉、務工、入股、訂單收購等多種形式助力精準扶貧幫困,帶動村民就業,增加集體收入,鞏固脫貧成果。陳福平 攝

吉水縣

果農在吉水縣醪橋鎮黃泥洞井岡蜜柚種植園採摘、打包井岡蜜柚。吉水縣井岡蜜柚種植面積12萬畝,目前掛果面積4.5萬畝,今年預計產量6000萬斤,產值1.6億元。井岡蜜柚已成為當地百姓的脫貧果、致富果、幸福果。廖敏 攝

泰和縣

泰和縣沙村鎮綿溪村,扶貧葡萄大棚整齊劃一,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美不勝收的田園畫卷。近年來,泰和縣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積極發展高效大棚扶貧產業,助力貧困戶增收,實現脫貧致富。鄧和平 攝

萬安縣

空中俯瞰萬安縣貴澳鮮花小鎮,一排排溫室大棚整齊劃一,與村莊、農田、山巒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近年來,萬安縣充分依託山水林田湖等「美麗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發展。邱哲 攝

遂川縣

遂川縣天景湖板鴨有限公司工人正忙著掛曬板鴨。素有「中國板鴨之鄉」之稱的遂川縣,加快板鴨加工這一傳統產品的技術換代,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的方法加工板鴨,即仿冬季氣溫冷風風乾板鴨達到臘月「季候風」口感,改變過去只有冬季加工的限制。現在四季皆可加工板鴨,產品俏銷國內外市場。李建平 攝

安福縣

安福縣平都鎮江南村村民溫亮英在晾曬米粉。溫亮英於2014年返鄉創辦大米加工廠,年生產米粉200餘噸,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帶動了當地120餘戶糧農增收。劉麗強、羅偉 攝

永新縣

永新縣高市鄉八團村慶豐農業蜜柚種植基地5000多畝蜜柚陸續成熟,果農們正忙著採摘。近年來,該縣把蜜柚作為扶貧主產業來抓,採取「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農戶」等模式,助推農民增收致富。朱國朝、周亞茂 攝

土地有「租金」、股份有「紅金」、勞務有「薪金」、經營有「利金」,產業扶貧讓百姓嘗到甜頭看到奔頭,得到實惠。吉安新聞網(記者陳力整理)

相關焦點

  • 美面子、實裡子、鼓錢袋子,中西溝村的鄉村振興你可以學習!
    美了環境面子,贏了文明裡子,引來遊人無數,鼓了村民「錢袋子」。中西溝村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走出了發展特色旅遊、特色產業的「致富路」。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西溝村,看她的鄉村振興之路?近年來,中西溝村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清、拆、建、管」四措並舉,美了環境面子,贏了文明裡子,引來遊人無數,鼓了村民「錢袋子」,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大幅提升。先後獲得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 MV|全國扶貧日特別報導:一路山水一路歌 致敬扶貧工作者
    披風瀝雨,跋山涉水,情系千家,生死無悔……」今(17)日,是我國第7個扶貧日,也是第28個「國際消除貧困日」。重慶華龍網集團聯合萬州、開州、武隆、酉陽、城口、豐都、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彭水等區縣融媒體中心,共同推出全國扶貧日特別報導——《MV|一路山水一路歌》,向廣大扶貧工作者致敬。
  • 通許縣厲莊鄉:產業扶貧鼓起貧困戶「錢袋子」
    映象網訊(記者 崔學慶 實習生 王山峰)近幾年,通許縣厲莊鄉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關鍵,使產業扶貧挑起了脫貧攻堅的「大梁」,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廣大貧困戶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一批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成長起來。
  • 雲南西盟縣:「野菌子」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錢袋子」
    近兩個月,家住雲南省普洱市西盟縣勐索鎮6組的扎克一家每天都把從西盟縣野生菌食用基地摘下來的野生菌賣掉,之前,他從來沒有想到十多年前的退耕還林會讓他過上好日子。每年雨季來臨,滿山遍野的「野菌子」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錢袋子」。「靠山吃山、養山興山、興山致富」的綠色發展理念讓這裡的群眾舉著「綠飯碗」吃「生態飯」。
  • 白銀:強產業 促振興 摘窮帽
    白銀:強產業 促振興 摘窮帽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侯小寶「全市37.0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80萬白銀人民將以昂揚的姿態步入全面小康社會近年來,白銀市堅持把精準脫貧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一手抓產業發展,一手抓鄉村振興,徹底甩掉了「窮帽子」。聚焦重點 全面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 東營廣饒先行先試 貝貝南瓜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
    原標題:東營廣饒先行先試 貝貝南瓜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4日訊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東營市廣饒縣大力推廣特色種植,通過形成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的產業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發展動力。
  • 內蒙古興安盟:摘了「窮帽子」 「冬閒」變成了「冬忙」
    (新春見聞)內蒙古興安盟:摘了「窮帽子」 「冬閒」變成了「冬忙」中新網興安盟1月15日電 題:內蒙古興安盟:摘了「窮帽子」 「冬閒」變成了「冬忙」作者 張瑋 胡日查在該廠扶貧車間工作的貧困戶金迎花這幾天才抽空趕去置辦了年貨。她說:「窮家也能過上『富裕年』了。」大石寨鎮副書記王永健說,建華村屬於深度貧困村,為了幫助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村頭建起了粗糧加工廠,小廠不大,但卻將全村綠色雜糧、雜豆及其加工產品通過微信朋友圈、電商平臺等銷往全國各地,還有20名貧困人口享受資產受益式分紅。
  • 肇東法院扶貧產業分紅大會在安民鄉合發村召開
    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第七個「扶貧日」到來之際,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脫貧攻堅精神,堅定產業扶貧工作的動力,共同見證扶貧產業基地豐收的碩果,肇東法院在安民鄉合發村舉行產業扶貧合作種植利潤分紅大會。
  • 馬空:生態扶貧摘窮帽 苗山處處傳笑聲
    核心提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縣、廣西深度貧困縣,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的一頂頂「帽子」。如何讓生活在「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上的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全國人大代表、融水縣長馬空的回答是:大苗山的綠水青山,就是一座挖不盡的金山銀山,必須緊緊依靠產業,走出一條生態扶貧產業之路!
  • 長葛市後河鎮:扭住穩定增收「牛鼻子」 鼓起貧困群眾「錢袋子」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工作中,後河鎮對症下藥,靶向治療,始終把如何鼓起貧困人口的「錢袋子」作為工作重點,開對「藥方子」,拔掉「窮根子」,千方百計解決「怎麼扶、如何退」的問題。 發展產業促增收。
  • 脫貧攻堅看懷川|建項目、興產業、促就業……西萬鎮跑出扶貧加速度
    這是西萬鎮在第7個扶貧日到來之際,舉辦的一系列扶貧助貧活動現場,也是該鎮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西萬鎮共有貧困戶370戶,其中已脫貧347戶,享受政策戶86戶,未脫貧23戶。該鎮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中把脫貧攻堅作為統攬全局的第一要務,以產業幫扶為重點,大力扶持發展地方特色優勢產業,輸血造血一起上,增加農民收入,確保全面實現脫貧目標。  在幫扶過程中,該鎮實施了7個扶貧項目,分別是:仔豬寄養一期、二期項目,縫紉加工一期、二期項目,眾恆養生茶一期、二期,和生森林動物園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可為全鎮86戶貧困戶帶來3000--5000元的年收入。
  •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 | 張鳳義:摘掉窮帽子 過上好光景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 | 張鳳義:摘掉窮帽子 過上好光景 2020-06-02 04: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江西南昌縣政協與貧困戶齊心"摘窮帽"紀事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江西南昌縣政協與貧困戶齊心"摘窮帽"紀事 2020-12-04 0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把駐村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印江自治縣川巖村第...
    正是經過像張曙光等一批又一批優秀共產黨員幹部的不懈努力,該村老百姓的錢袋子漸漸鼓起來了,日子也漸漸好起來了。為沿著曙光同志生前的足跡繼續向前,我秉承張曙光生前的足跡在脫貧攻堅戰中傳承「曙光」精神。到村後便入戶了解村情,通過走訪發現,如今村民對村支「兩」委認同感不高,組織生活「流於形式」,黨支部有陷入「軟弱渙散」的危機。
  • ...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的的服務員丨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蔡明臣
    蔡明臣查看天麻產業發展情況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易地扶貧搬遷。但很多農戶世代居住在山梁子上,故土情節深厚,給搬遷工作帶來較大難度。蔡明臣走訪群眾一天晚上,我再次到朱青翠家做動員搬遷工作,「你們幾代人窮了一輩子,這一代也改變不了窮苦的現狀,如果不搬遷,你忍心讓下一代和你們一樣窮下去嗎?」我問朱青翠。
  • 黑土地「金豆子」鼓了農民「錢袋子」
    新華社記者姜明明攝這些年,當地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種地的意識也悄然發生了改變。原來哪塊地的豆子產得好,農民就留點籽來年種,如今種子全部是從培育基地採購。「農民更相信科學了,也更看重作物的品質了。」孫立軍說。「農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普遍增強了。」
  • 靠「菜籃子」鼓起村民「錢袋子」
    2015年,在縣、鎮兩級政府扶持下,村裡開始重點發展反季果菜種植產業,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排排新型節能溫室大棚拔地而起。想把日子過得更富裕,八名村村民的心思活泛起來。鄉親有的投資買車,幹起蔬菜運輸,把村裡產的鮮菜批發進縣城市場超市;有的乾脆把自家旱田流轉出去,直接來到園區打工。
  •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 非遺產業的國際名片亮了
    近年來,廣東省以傳統文化項目為依託,將非遺產業送進千家萬戶,在助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傳統手工藝振興中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之路,不僅讓老百姓有了錢,也讓數萬非遺產品贏得了世界的關注。彩扎產業進村入戶 鼓了老百姓的錢袋子樓鎮村,位於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西北部,是廣東省省定貧困村。
  • 從清華園到南澗小山村:駐村工作隊的年輕人幫西山村摘掉窮帽子
    可僅僅七八年光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小山村有了嶄新光景。  這背後,是高校幫扶地方的深厚情誼。2013年4月起,根據國務院扶貧辦和教育部的部署,清華大學對口幫扶南澗縣,全面助力其脫貧攻堅事業。2015年10月起,清華向南澗縣西山村連續派出王風瀟、沈正波、俞逸晨三任第一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為曾經閉塞、落後的小山村帶來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