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道路千萬條,產業興旺第一條。產業扶貧是脫貧的根基,只有產業的崛起,才能徹底拔掉「窮根」,摘掉「窮帽」,實現穩定脫貧。
在脫貧攻堅中,吉安各地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注重把貧困戶帶入產業中,將「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產業興了,山村活了,荒山綠了,農民的腰包鼓了......
吉州區
吉州區長樂村成立黑木耳生產合作社,吸納11戶貧困戶入股,每戶每年分紅1500元,貧困戶還能在合作社優先安排務工,可額外獲得務工收入。陳能斌 攝
青原區
青原區值夏鎮塘陂村,麵點師在製作艾葉月餅。為壯大村集體經濟,青原區值夏鎮塘陂村因地制宜發展艾葉產業,申請註冊了「艾在青原」商標,對艾葉進行深加工,製作艾葉月餅。今年中秋節,艾葉月餅訂單達到2萬盒,僅此一項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彭生苟、周瑞芳 攝
吉安縣
吉安縣登龍鄉清江村委石頭洲村的村民喜收芋頭。據悉,該鄉搶抓「登龍粉芋」被吉安市委、市政府列為蔬菜大品種發展戰略之一的有利時機,大力推進「登龍粉芋」產業發展,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殷姿、王昭輝 攝
新幹縣
新幹縣是吉安井岡蜜橘產業發展重點縣。日前,在新幹縣臘月紅井岡蜜橘產業基地,幾百畝的蜜橘已是果實纍纍,豐收在望。晏適臣 攝
永豐縣
永豐縣七都鄉農民在管護、採摘蔬菜。近年來,永豐縣以灌區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為抓手,持續推進農田水利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為設施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保障,目前全縣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26萬畝,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劉浩軍 攝
峽江縣
在峽江縣桐林鄉石壠村福順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香菇基地,農戶正在採摘香菇。該縣建立完善「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扶貧模式,以土地流轉、務工、入股、訂單收購等多種形式助力精準扶貧幫困,帶動村民就業,增加集體收入,鞏固脫貧成果。陳福平 攝
吉水縣
果農在吉水縣醪橋鎮黃泥洞井岡蜜柚種植園採摘、打包井岡蜜柚。吉水縣井岡蜜柚種植面積12萬畝,目前掛果面積4.5萬畝,今年預計產量6000萬斤,產值1.6億元。井岡蜜柚已成為當地百姓的脫貧果、致富果、幸福果。廖敏 攝
泰和縣
泰和縣沙村鎮綿溪村,扶貧葡萄大棚整齊劃一,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美不勝收的田園畫卷。近年來,泰和縣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積極發展高效大棚扶貧產業,助力貧困戶增收,實現脫貧致富。鄧和平 攝
萬安縣
空中俯瞰萬安縣貴澳鮮花小鎮,一排排溫室大棚整齊劃一,與村莊、農田、山巒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近年來,萬安縣充分依託山水林田湖等「美麗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發展。邱哲 攝
遂川縣
遂川縣天景湖板鴨有限公司工人正忙著掛曬板鴨。素有「中國板鴨之鄉」之稱的遂川縣,加快板鴨加工這一傳統產品的技術換代,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的方法加工板鴨,即仿冬季氣溫冷風風乾板鴨達到臘月「季候風」口感,改變過去只有冬季加工的限制。現在四季皆可加工板鴨,產品俏銷國內外市場。李建平 攝
安福縣
安福縣平都鎮江南村村民溫亮英在晾曬米粉。溫亮英於2014年返鄉創辦大米加工廠,年生產米粉200餘噸,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帶動了當地120餘戶糧農增收。劉麗強、羅偉 攝
永新縣
永新縣高市鄉八團村慶豐農業蜜柚種植基地5000多畝蜜柚陸續成熟,果農們正忙著採摘。近年來,該縣把蜜柚作為扶貧主產業來抓,採取「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農戶」等模式,助推農民增收致富。朱國朝、周亞茂 攝
土地有「租金」、股份有「紅金」、勞務有「薪金」、經營有「利金」,產業扶貧讓百姓嘗到甜頭看到奔頭,得到實惠。吉安新聞網(記者陳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