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水袋和暖寶寶等取暖「神器」
在冬季給我們帶來溫暖
值得注意的是
這些「神器」若使用不當
會悄悄「燙傷」你!
最近有網友
在被子裡放「暖寶寶」取暖
不料第二天起床
發現腿部出現水泡
並有輕微紅腫
被診斷為「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皮膚溫度的物體造成的慢性燙傷。比如45℃的低熱物體接觸皮膚30分鐘以上,就可能出現低溫燙傷。
這種燙傷很容易被忽視。冬天,很多家長會在孩子的被子裡放個取暖「神器」——暖寶寶、熱水袋和電熱毯等。這些「神奇」一旦使用不當,直接接觸孩子的皮膚時間過長,就會造成低溫燙傷。
嬰幼兒、老年人、癱瘓病人或醉酒者,往往因感覺反應較遲鈍,成為低溫燙傷的「高危人群」。若老年人伴有糖尿病、中風後遺症等疾病,更容易導致創面難以癒合,形成慢性潰瘍,並因此留下疤痕。
儘管這類燙傷的創面面積看上去較小,早期大多只是紅腫、水泡、發白,但實際可能損傷深至皮下組織、肌肉等。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接觸熱源的時間,時間越長,皮膚受損程度越重。
如果一定要用熱水袋
請在熱水袋外面裹上毛巾
避免與皮膚直接接觸
使用吹風型取暖器
要離身體至少1米
並經常變換電暖器位置
被燙傷後如何處理?
衝
脫離燙傷源頭後,迅速把燙傷部位放在自來水的水龍頭下或者花灑下,進行流動水、冷水衝洗。衝洗時水壓不能太大,沿燙傷部位周圍進行淋洗。衝洗時間約30分鐘,或創面無痛感即可。
脫
在衝洗過程中,同時脫去燙傷部位的衣物。脫衣服時需邊衝洗邊脫,儘可能用剪刀把衣物剪開。不可硬拽衣物,避免皮膚大面積剝脫。
泡
泡是冷療的一種辦法。脫去衣服後將創面浸於冷水中浸泡30分鐘。大面積燙傷的患兒和老人應注意浸泡時間,避免受涼。
蓋
浸泡過後要覆蓋創面。如果條件允許,就用無菌紗布覆蓋。需注意的是,不能使用掉毛的毛巾。
醫
於起水泡或者較大創面的創傷,在急救處理後要迅速送往有救治燒傷、燙傷能力的醫院進一步處理。
很多人在燙傷後
會使用老偏方
比如塗醬油、紫藥水、抹牙膏等
殊不知
這麼做法只會雪上加霜!
這些老偏方不可取!
不可抹牙膏。塗抹牙膏無益處,還會增加創面恢復的難度。
不可塗醬油。醬油會加重創面脫水、損傷。顏色掩蓋創面,還會影響醫生對創面情況的判斷。
不可抹紅藥水。紅藥水是含2%紅汞和98%酒精或水的酊劑,可用作殺菌劑,含重金屬汞,且殺菌效果較差。
不可抹紫藥水。紫藥水會在燙傷創面結一層痂,導致創面情況被掩蓋,藥水的顏色也同樣會影響燙傷創面的判斷。
不可用冰塊代替流動水冰敷。燙傷後的皮膚組織沒有表皮保護,變得更加脆弱,直接冰敷更容易凍傷皮膚。
來源:健康中國
編輯: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