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陸軍」國家,我國一直十分重視陸軍防空能力的發展,目前,中國陸軍已經建成了完善的伴隨防空體系——中程紅旗16、近程紅旗17/17A、09式35毫米自行高炮,牽引式35毫米高炮等。
從相關資料來看,目前35毫米牽引式/自行高炮已全面鋪開,成為我軍近程伴隨防空的中堅力量,但要說起來,這種火力強大品類齊全的中國35毫米「神炮」,最初技術卻是來自歐洲。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國與西方國家關係大為改善,雙方在軍事領域展開了廣泛的合作。當時,我軍裝備的大量仿蘇式高炮在性能上已逐漸不能滿足現代戰爭條件下反空襲作戰的需要。為此,我國決定引進西方著名的瑞士厄立孔公司生產的GDF系列雙管35毫米高炮系統。
經過中瑞雙方的協商,瑞方決定以轉讓生產許可證的方式向中方提供GDF-002型高炮系統技術,包括必要的圖紙資料、製造設備和樣品等。但對於高炮系統技術的核心部分,如35毫米彈藥火炸藥和煙火藥的配方與製造工藝、高炮系統的總體設計指導思想等,瑞方表示除非完全收購厄利孔公司,否則沒有轉讓的可能。
到了1987年,中瑞雙方正式籤訂技術轉讓協議,我國對其進行國產化的工作也隨即展開。其中在35毫米高炮彈藥的煙火藥研製方面,我國的技術人員進行了一番頗為艱難的攻關。首先35毫米高炮彈藥的引信體積小,裝藥如果採用原有的國產雷管藥和引信藥配方,將導致引爆能量不足。為此,我國為該彈藥專門研製了全新的雷管藥和引爆藥配方。其次是曳光劑的研製,因為該曳光劑不僅要求能夠緩慢、穩定地燃燒,而且要保持曳光彈與無曳光彈彈道的一致性。我國科技人員經過多年努力,最終也攻克了這道難關。
不僅如此,我國科研人員在吃透相關技術後,還對35毫米高炮進行了一番脫胎換骨的改造,其中改進包括減重、降低生產製造成本和複雜程度等,特別是還將原版高炮的中心控制方式改為以若干臺計算機構成的分布交互式網絡,極大的提高了戰鬥力(這也為更先進的09自行高炮出現打下了基礎)。
從整體來說,35毫米高炮的引進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自建國後一直延續下來的蘇式武器設計思維,為我國自主研發更先進的高炮系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90式35毫米高炮及其改進型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又在其基礎上研製了更先進的09式雙管35毫米自行高炮系統。
目前,中國陸軍伴隨防空能力,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其中俄羅斯裝備相對老舊,美國則以空軍包打天下,可以說,面對某些國家的臆想中的阿帕奇突擊,中國陸軍定能讓它有來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