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海明(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評獎活動部主任)
青春劇一直是螢屏當中的一抹亮色,帶有青春回憶的情節搭載著影像的藝術化表達,引發觀眾對青蔥歲月的無限追憶。日前,趙寶剛導演繼《奮鬥》《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經典的「青春三部曲」之後,又拍攝了電視劇《青春鬥》。該劇繼續以紮根現實生活的方式,刻畫了五個性格迥異的年輕女生形象,以她們的成長蛻變映射當下真實的青年群像,是現實主義影視題材對時代的積極回應。
面對日益開放包容的社會,青年群體的價值取向開始呈現多樣化;尤其是當成長來到從學校到社會這一關口,年輕人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和抉擇。如何在各不相同的成長故事當中,呈現出讓更多觀眾能夠產生共鳴的「青春」主題,《青春鬥》站在更高的層面進行破題。該劇不拘泥於評價各種選擇的利弊,而是在青春百態之中尋找「最大公約數」,不論你想要選擇何種人生,在前進的道路上總會遇到種種挫折和困難,而青春就是與一切阻礙去「鬥」的過程,與自己「鬥」超越自我,與逆境「鬥」收穫成長。正如劇中五位主人公的角色設定,她們的家庭背景、性格追求各不相同,例如向真坦率活潑,抉擇未來時迷茫衝動,而丁蘭則是步步上進、一門心思規劃哲學之路的「學霸」,錢貝貝家境殷實,努力立足社會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而于慧來自農村,拼盡全力寫作掙錢只為改變現狀……但她們的成長無一避免地遇到來自親情、愛情和社會的阻力,該劇又以友情串聯起她們相互扶持、破繭成長的心路歷程。
當青春劇以井噴形式大量出現在螢屏的時候,部分影視劇以誇張獨特的人物塑造、過於離奇的情節設定抓人眼球而飽受詬病;當青春劇走入現實主義題材的視野當中,需要摒棄獵奇視角,回歸到對平凡大眾的生活寫照。《青春鬥》的許多細節設定都來自真實生活:例如,劇中人物在大學時期聚餐吃的是廉價火鍋,在剛畢業時租住在北京的回龍觀社區,剛參加工作的低收入讓她們對奢侈品欣羨的同時也只能望而卻步……這些情節凝結了許多人的「北漂」回憶,避免了劍走偏鋒的標新立異。此外,五個女生的故事線交叉講述,連結起大量的角色設定,讓觀眾在不同角色身上總能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現實題材因來源於生活而鮮活。
現實題材青春劇可以喚起觀眾對青春的回憶,繼而引發情感共鳴,這只是淺層的立意。《青春鬥》基於此再深挖,以青年群體呈現社會問題,凸顯現實觀照。一方面,影片以大量筆墨刻畫主人公與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以代際之間的衝突矛盾、妥協和解為切入點,思考時代的變遷,映射現代與傳統的對立衝突,直面父母與子女如何平等相處等社會焦點問題。另一方面,當前的年輕人大多來自於獨生子女家庭,他們的成長受到更多的關注,同時也缺失了對抗壓力的能力,他們融入時代的過程不僅是對青年群體的審視,也是對整個社會現實的審視。趙寶剛導演在訪談中說道:「電視劇不僅要記錄當代,更需要走在時代的前列,富有一點超前意識。」影像應該擔負起記錄時代的使命,呼籲青年人更好地成長,為時代注入更多主旋律與正能量。同時,現實題材青春劇並不排斥浪漫情懷的溫度,這樣才能中和現實殘酷的稜角,給予更多年輕人前行的希望。
從《奮鬥》到《青春鬥》,趙寶剛導演的作品始終以「鬥」字立足,既能呈現現實生活的荊棘曲折,又能凸顯青春噴薄而出的力量。這些作品為現實題材青春劇做出了有益實踐,真實的青春縱使平凡,也有著獨特的鬥志和力量。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24日 15版)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