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秦說漢(228)張良真的是因「家仇國恨」刺殺秦始皇?又為何選擇在博浪沙行動?
蘇軾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張良體弱多病,他的父親過世時,他還年輕,而且此後二十年內都沒有在官場上混,家境也不是太差,日子也算過得下去,為什麼要跟秦始皇過不去,又為什麼選擇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呢?
按照《史記》、《漢書》等正史記載,張良刺殺秦王的動機是因為父祖五代做過韓相,而秦國又滅亡了韓國,讓許多韓國人的生活受到了影響。因此,張良這個沒落的貴族因為「家仇國恨」,產生了對秦王的報復心理,但這個理論也很難成立。
刺殺秦王的原因
張良是是韓國人,從祖父張開地開始,到父親張平這代止,分別做過韓昭侯、宣惠王、釐王、悼惠王的相國。他的父親張平死後二十年,秦國滅了韓國。張良有家奴三百人,弟弟死了也不捨得花錢安葬,將全部錢財用來尋求刺客刺殺秦王。
張良刺殺秦王時,基本上秦始皇已經掃滅了六國,所以說秦始皇也不單單是針對韓國。另外,張良雖然是韓國的貴族。但也不是體制內的在職管理人員,沒理由一個在野人士比韓王安的後人還在意國家被吞滅,所以張良不應該是為了國恨。
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張良的親人死於秦國,甚至跟秦始皇有直接的關係。張良父親的死因,史書上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只說張平為韓相,死後二十年韓國被秦國吞滅。是否張良的父親張平遭受了秦國的迫害而死,導致張良產生了家仇呢?
韓國被滅亡是公元前230年,而張良的父親張平死於20年前,也就是大約在公元前251年。公元前251年發生了什麼大事件呢?那就是秦昭襄王在這一年的秋季死了,秦孝文王即位。韓國國君則穿著喪服來到秦國,入殯宮弔唁祭奠昭襄王。
很有可能張良的父親是以相國的身份跟隨韓國的國君一起到了秦國。在秦昭襄王大喪期間,秦國也是發生了很多事的。首先是安國君即位為孝文王,但很詭異的是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就死了,嬴異人即位,也就是秦莊襄王,嬴政被立為太子。
這期間韓王與丞相張開在秦國守喪,很有可能這期間秦國內部發動了爭鬥,也很有可能,張良的父親就是在這期間死在了秦國。韓國是弱國,因此韓王不能為張開的死而主持公道,這顆仇恨的種子就已經在年紀還小的張良的心底潛滋暗長了。
還有一種可能,張良的弟弟死於(或間接)秦始皇之手。當然,這個猜想也沒有資料證明。於是,張良弟死不葬,變賣所有家財,向東面見到了倉海君,倉海君為他推薦了一個大力士。同時又定製了一把120斤的大鐵錐,準備擇機刺殺秦王。
博浪沙刺秦王
接著,張良開始打聽秦始皇的行蹤,研究行動路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好大喜功,到處巡遊。為顯示排場,還規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其他大臣四匹馬拉車。張良的刺殺目標是六匹馬的車架,也就是秦始皇的車輦。
張良最終選擇的是博浪沙,博浪沙在原來韓國的境內,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原陽縣東郊。博浪沙的路面細沙起伏,馬車速度會放緩,行人在沙丘中易躲藏,往北遠行就是黃河灣,南面是官渡河,蘆葦叢生,便於逃跑,是個天然打埋伏的地方。
秦始皇的車隊來到博浪沙後,由於路面狹窄,細沙鋪地,只能單輛車緩行。但共有六輛規格相同的天子車輦依次通過,這是秦始皇為防備別人刺殺而特意設置的副車。當時情況不容張良多想,令大力士擊中中間的那輛,結果秦始皇沒在那車內。
秦始皇的副車被襲,軍隊立即高度警戒,並四處尋找捉拿刺客。張良沒有來得及查看刺殺是否有成功,就馬上按計劃好的路線撤退,逃到下邳隱居。史書沒有記載刺客是否被當場格殺,但從秦始皇下令大規模搜索來看,估計也成功溜地走了。
寫在最後
張良刺秦也不排除是愛國精神,為了一個已被滅亡的韓國,用一己之力去復仇,但這個行為真的意義不大,殺了秦始皇韓國也恢復不了。因此張良與秦有家仇的可能性更大。也可能是張良的俠義心腸,他在下邳時曾經收留過一個叫項伯的逃犯。
安排在博浪沙行動,是事先謀劃好的,秦始皇的必經之路。張良對博浪沙地形熟悉,有利於隱藏,方便撤退。歷史上有記載的刺秦有三次,荊軻和高漸離都是有去無回,唯有張良在行刺失敗後成功逃脫,並且還逃過秦始皇「大索天下」的追捕。
20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