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大家好,上節課我們再一次提到唐代詩歌界那可是仙、聖、佛、魔、鬼俱全。而在之前的詩詞賞析課上,我們已經學習過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和詩鬼李賀的詩作,僅剩詩魔白居易,我連他的一首詩都還沒向同學們介紹。這可不行,因為白居易恰恰是環環老師個人最為推崇、最喜愛的一位唐朝詩人,我怎麼會把他錯過呢!
相信大家對白居易不會陌生,他的《賦的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還有那首活潑有趣的小詩《池上》(小娃撐小艇)你們也都學過、都會背誦。
不過,還是讓我來正式的介紹一下白居易其人吧,這位人稱詩魔的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安史之亂之後,是中唐時期最著名的大詩人,也是整個唐代成就最高的三大詩人之一,另外兩位是誰呀?正是李白和杜甫。那麼李白、杜甫、白居易就是唐代成就最高的三位大詩人。
白居易的詩作一大特點是行文通俗易懂,相傳他每每寫出一首詩,總要念給街上或村裡的老奶奶聽,老奶奶若有聽不懂的地方,他就會認真修改。所以老白的詩普遍都很好理解。尤其是難能可貴之處在於,白居易詩作的第二大特點,那就是批判現實的特點,這也使得白居易被譽為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老白的很多詩作往往取材於現實生活、表達對老百姓疾苦生活的同情、對當權者殘暴不公的批判,對社會和國家發展很有警示作用。
之前我們已經欣賞了很多寫景抒情的唐詩,也學習過超然達觀的田園詩作,領略過豪邁壯闊的邊塞詩歌,這其中邊塞詩也很有批判現實的意義,但主要描寫的是從軍打仗的官兵,我們還沒有學習過一首正面描寫唐朝時期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詩歌。今天我向大家推薦的白居易這首敘事詩《賣炭翁》,彌補了這一缺憾。
《賣炭翁》描寫了一位在寒冷的冬天沿街賣炭的可憐老翁的悲慘遭遇。這首詩比較長,讓我們來逐句學習。
《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大家不要一看這麼多句詩就感到心虛害怕呀,我之前不是說過嗎,白居易的詩都比較通俗易懂,連市井街巷的老奶奶都聽得懂。咱們21世紀的小學生有多聰明呀,再加上環環老師講得這麼好,你一定能輕鬆學會這首詩!
我們來看第一句「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詩人寫道有個賣炭的老人辛辛苦苦的在南山上砍柴,又把柴燒成木炭。這裡要解釋一下,古代沒有空調沒有暖氣,天冷怎麼辦呢?人們往往是在屋裡放一個碳爐,就是把由木材燒成的碳點燃,用來取暖。那麼這位老人就是專門砍柴燒炭再拿到城市裡去賣的小買賣人。詩句中的「伐薪燒炭」概括了製作木炭複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南山」既指出了勞動地點,又表明了勞動環境,在豺狼出沒,荒無人煙的深山裡披星戴月、頂風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接下來「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是說他臉上布滿灰塵,皮膚被烤成了煙火色,兩鬢頭髮都白了可十根手指卻是焦黑焦黑的。這是對賣炭老人外貌的描寫,寥寥幾筆勾十分逼真的勒出了老人的肖像,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位賣炭翁,艱辛的勞作使得他的皮膚和手指都像木炭一樣焦黑粗糙,只有頭髮卻是雪白的。黑色與白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說明老人年齡很大、已經很老了,然而為了生存只能繼續做著伐薪燒炭的苦活。
後面四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意思是說他賣炭得到的錢要幹什麼用呢?全部拿去買衣服和食物都還不夠呢!可憐他自己身上穿著薄薄的單衣,凍得瑟瑟發抖,可是因為擔心碳價賣不上去,一心只希望天氣能夠更寒冷一些。因為天氣越冷、買碳取暖的人就越多,他的生意也才會更好一些。大家想想,這是多麼可憐啊,一個老人自己正在挨凍,卻企盼天氣變得更冷,這樣反常的心理說明老百姓的生活已經艱苦到了何種程度,連吃飯、穿衣這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無法實現了。「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一句,真實的寫出了老百姓的疾苦,他們已經被剝削得沒有立錐之地、生活在饑寒交迫當中,真是讓人太揪心、太心疼了!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是說,夜裡下了一場大雪,雪落在地上足有一尺深,一大清早老翁就駕著炭車往城裡集市上趕去,一路上車輪碾碎了地上的冰。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途是那麼遙遠,風雪中又是那麼難行,一直到了中午老翁才好不容易趕到城南門外,這時候牛累了、人餓了,他只好在城門外的泥地裡歇口氣。
接下來發生了什麼呢?老人家辛辛苦苦進城賣炭,能不能賣個好價錢,賺了錢買衣服、買食物,給自己置辦些生活用品回家去好好過冬呢?我們繼續看下面的詩句,你會知道悲劇才剛剛開始。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是說老翁正在泥地裡喘息,忽然來了兩匹高頭大馬,馬上高高坐著兩個趾高氣揚的人,一個身披黃色大衣,一個身穿白色衣衫,這兩個人是誰呀?原來是宮裡的太監和他的手下!太監手裡拿著文書,嘴裡念念有詞,說是皇帝的命領,接下來命領手下強行拉起牛車向北走。口稱敕,這個「敕」意思是皇帝的詔令。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呀?後面告訴我們了:「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是說滿滿一車木炭,足有上千斤,可官吏們硬是要搶走,老翁就算百般不舍,可也是無可奈何。原來皇宮裡也要取暖啊,這兩個太監是來搶木炭的,想想看皇宮裡多麼富有啊,然而他們卻不肯付錢來買東西,他們只把半匹紅綃和一丈白綾(也就是兩塊布)朝牛頭上一掛,這就算作是給錢了。大家注意,紅綃也有寫作紅綃的,紅綃就是紅紗的意思,如果你看到的半匹紅紗一丈綾,也沒有問題;另外充炭直的直通價值的「值」,這裡就是價錢的意思。事情就是這樣,足足一千斤木炭才換來兩塊薄薄的破布!可是賣炭老翁敢反抗嗎,完全不敢,因為太監也好、官吏也好是真的會殺人的,殺一個老百姓就像捏死一隻蟲子一樣……
這首《賣炭翁》到這裡戛然而止,詩人白居易沒有做出任何一句評價,沒有批評指責太監的無恥行徑、沒有明確表達自己對賣碳老翁的深切同情,也沒有記敘後來這位老人怎麼樣了。然而正是這種在矛盾衝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的寫作手法,因而更含蓄、更有力、也更加引人深思,扣人心弦。
回顧整首詩,語言通俗易懂,然而描寫極為精準生動,詩人用了外貌描寫、對比手法將老人的艱辛、可憐,太監的驕橫、冷酷描寫的淋漓盡致,深刻反映出現實社會的不公與殘酷。是現實主義詩歌的傑出代表作。大家要認真學習領會。
課後作業:
1.白居易是偉大的_____詩人?
A.浪漫主義 B.抽象主義 C.具象主義 D.現實主義
2.賣炭翁為什麼希望天氣更加寒冷?
A.他是滑雪愛好者,希望天冷下雪他可以去滑雪。
B.他身體好,不怕冷。
C.他擔心碳價賣不上去,希望天氣更冷,碳更好賣。
D.他自己有的是木炭來取暖,因此不怕冷。
3.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體現出_____?
A.體現出賣炭翁的奉獻精神,他心甘情願把木炭獻給國家。
B.體現出統治階級對老百姓的殘酷剝削。
C.體現出木炭不值錢。
D.體現出布匹比木炭更稀有。
4.請你熟讀並仔細體會這首詩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