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期為陰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
《陽關曲·中秋作》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詞記述的是作者蘇軾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人們常說「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其實人生也是如此。偶爾的鬆弛也是很好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詞人要說「此生此夜不長好」的原因。
而「明年明夜何處看」不僅是對對方的發問,也是對自己的發問,這就抒發了詞人蘇軾對於弟弟的這樣一個不舍的情緒。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白霜,鴉鵲棲息在濃蔭的樹上,適應了皎月刺眼的驚擾,聒噪之聲逐漸停息下來;夜色深沉,冷露悄然無聲地打溼了桂花。
詩人通過對中秋節望月的這樣一個特定環境、特定場景,給我們創造出了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世界。透過這些隻言片語,我們就可以看出詩人的思念之情有多麼深刻而深厚了。這也是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作所具備的特點。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桂花是秋天所特有的美景。詩人通過以「桂花」為題,對那珊珊而落的桂花進行了描寫,他認為桂花本潔如玉,映於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灑於人間。
這首詩語言通俗易懂,合理運用神話傳說,有理有據,同時詩中也將詩人的閒適心境體現了出來,透露詩人對桂花的憐愛,展示了對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在一眾中秋詩中都能脫穎而出。
《嫦娥》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奔月」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把它寫成詩的詩人很少,寫得清新脫俗的就更少了。
「燭影深」「長河落」「曉星沉」,這些詞都是在表示時間的流逝。面對這些冷屏殘燭、青天孤月,詩人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
正值中秋,詩人抬頭望月,依稀能看到月亮的影子,聽說嫦娥就住在那裡。於是,他忍不住開始思考,當年偷吃了不死藥而居住在月宮之上的嫦娥,如今一個人孤零零地居住,是否會後悔呢?
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何不秉燭遊矣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