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在藥店中,無意發現了一些刻在「龍骨」上的奇怪圖案,而,這些圖案則成了打開中國文字源頭的鑰匙。
大家知道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它依附於黃河、長江流域,以草原為線以高山為繩,建長城拓江河,但,它的風帆上少有侵略者的血腥,它的脈搏上也鮮有佔領者的洋洋自得,它不外侵也不遠徵,它守著一方靜土養育著萬萬千千的民眾。
中國文明可能不是最早的,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它們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而古埃及和兩河流域的人們,他們都飼養家禽和發展文字,但蘇美爾、古巴比倫和亞述文明在很早以前就消失了,而中國文明則是六千至七年前,誕生在黃河流域的那種文明的延續。
文明要延續和傳承,文字成了最好的載體,中國的漢字大約起源於五千年前,它產生後,經過了「象形、表意、形聲」這幾個階段,應該在夏朝就有了,例如王朝譜牒,而在當時世界的其他地方,則出現了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和埃及人的象形文字。
伏羲最早製作了契,把字刻在木頭上,黃帝最早用刀書寫,而舜用漆書寫,在中古時代最早是用石頭磨墨汁書寫,黃帝最早在鼎、彝等祭器上鑄字,周宣王最早在石頭上刻字,五代時的和凝最早用梨木板刻書。
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殷商文字)
何為甲骨,公元500年人們在安陽郊外的小屯處發現了一個大土堆,在那裡農民挖出了大量的「龍骨」,但是當時沒有人注意到上面的圖案,他們把這些「龍骨」拿到城裡去賣錢,因為農民不識字,很多的「龍骨」都被他們磨去了圖案。
到了1928年人們開始對小屯進行首次科學性的挖掘,在那裡發現了豐富的獸骨和龜骨,它們最後被統稱為甲骨。
最早的甲骨出現在商朝,而被認為是古時的人們用於佔卜時而使用的,當時的人們認為那些死去的靈魂一直圍繞在他們左右,而與這些靈魂之間最好的聯繫方法,就是這些寫在動物骨頭上的圖案,他們通過這種靈魂方式的傳遞來與祖先達成某種默契,最早使用這種方法的應該是商王,商王把包括徵戰、狩獵、建築、祭祀、天氣、年成的豐欠、還有生老病死等,都拿來向它詢問。
而那些問卜的人,首先會選用那些大型動物的肩胛骨或烏龜的腹部,在上面挖上一排一排的深槽,他們先是大聲地把要向祖先詢問的問題喊出來,然後再把一根燒得通紅的銅棒放在那些深槽裡,由於太熱這些骨頭便會出現裂紋,並且還會發出一些清脆的聲音,這時他們就會說這是祖先的靈魂在與他們進行著對話。
反正不管這些答案正確與否,而這些骨頭都被保存了下來,在這些用過的甲骨上,人們現在還可以看到上面出現的不同的裂紋,比如說「卜」字與現在的這個字就十分的相似。
甲骨文的消失,大約在公元前1100年,商朝滅亡了,他們那時的檔案館、祖廟還有其他的所有建築全部都塌陷了,當時又是恆水河在瘋狂的泛濫之時,所以,那些廢墟被厚厚的黃沙與泥土深深地掩埋了起來,這一被淹沒就是三千年。
甲骨文屬於漢字的早期階段,具有以下特點:
1、筆劃的線條細瘦,直畫居多,折筆常刻成兩刀,幾乎沒有彎轉;
2、字形瘦長,直筆較橫筆為長,這與握刀的手用力的難易有關;
3、形體結構因筆劃多少而改變,大小不統一;
4、存在大量異體字,尤其是象形字中,一個字常有多種寫法;
5、合體字中偏旁的位置可以互換,說明當時形體結構還不固定。
而通過這些甲骨文,人們能夠清晰地確立中國的古代史,同時也確立了中國文字的歷史,為後來文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金文(鐘鼎文)
1928年,人們在小屯的挖掘主要是找甲骨文,但是在整個的挖掘過程中,人們還發現了大量驚世的精美青銅器,後來證明,這些青銅器是用於人們盛放那些給祖先神靈美酒佳餚的器皿。通過對這些器皿的研究,人們發現了上面出現的「銘文」,而這些銘字通常只有一個字,但也有比較長的字,到了70年代人們經過統計,整理了大約五千多件帶在「銘文」的商周時期的青銅器。
在這些銘文中出現了近兩千個與今天漢字相對應的文字,最後,人們把這些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
「金文」作為「甲骨文」的後續產物,有如下幾個明顯的特徵:
1、它比甲骨文進一步穩定、規範、簡化和符號化了。2、有了部分字的筆畫增減與偏旁部首的安排,但很有隨意性。3、在字體的結構與疏密度間,比甲骨文方正整齊。
金文,是漢字第一種標準字體小篆的源頭。
小篆
小篆是公元前200年被確定下來的,當時的秦始皇徵服了黃河流域一些小的國家,後他統一了中國,為了鞏固他的地位並有效的管理國家,他下令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有統一文字。
他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當時的秦國給三千個常用的字規定了一種統一的形式,這就是小篆。
小篆字體比較優美,但在日常使用過程中不免有些呆板,因為,它的所有筆畫必須一樣寬,而且所有的字也要一樣的大,所以,後來它的局限性就越來越強,後來,就出現了一種新的自由的字體」隸書「。
但由於小篆的字形比較優美,所以一直受到後來書法家喜愛,現代不少書法家也對小篆造詣頗深,由於小篆的結構複雜而且形式新奇,故,一直還在印章刻印上使用。
小篆這種字體也有以下幾個比較明顯的特徵:
1、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三比二。2、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由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則可以聳起。3、筆畫橫平豎直,粗細均勻,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方中寓圓,園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4、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對稱,這是篆書不同於其他書體的重要特徵。有獨體對稱,有字的局部對稱,還有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楷書
從漢末到現在楷書一直是中國的標準字體,它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人們在漢朝的時候就開始用毛筆蘸著墨來書寫,而毛筆具有其獨一無二的柔性和韌性,只要用手稍微改變一下對紙的壓力,就能使字的筆畫由細變粗,或由粗變細,這也就引出了後面兩種更加自由的字體「草書」和「行書」的出現,但是,無論它們如何草,如何行,都離不開楷書的規範。
對於楷書《辭海》中這樣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也是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
楷書具有「筆劃平正、結體整齊、工妙於點畫、神韻於結體和特點」,它平正而不呆,齊整而不拘。古人說,「楷法欲如快馬入陣,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要的是嚴整飄揚、犀利飛動「。
草書與行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在現今,草書又分大草和小草。(可以理解為非常潦草和比較潦草),現多在藝術和書法界內流行草書,而我們大多數人根本就辨別不了。
行書是在楷書和草書的基礎上,各取精華,去其糟粕。包含了楷書一般的工整平直,也保留了草書一般的行雲流水,保證了書寫速度,又能輕易辨別,是現今最常用字體。行書又有偏向楷書的字體,稱為行楷,偏向草書的,稱為行草。
簡化字
到了20世紀50年代,人們簡化了兩千二百多個漢字,從此,簡化字就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成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字體。
寫在最後
儘管幾千年來,書面上的文字經歷了巨大的變革,但,最初的象形字仍然是書面文字的基礎,它仍然保持著自己鮮明的特徵與形象,因為,一旦人們記住了它們,理解了它們,它們就會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它們不僅是了解書面文字的鑰匙,還是了解現實的鑰匙。
中國的文字不僅僅是記錄和傳遞信息的工具,也不僅僅是為了寫文章和做詩作,做為以字這載體的書法,它賦予了文字以平衡、清楚、激情、力量與生命,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最高雅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