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骨文到簡化字,中國的文字都經歷了什麼?

2020-12-18 傻妞的書評影視世界

1899年,《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在藥店中,無意發現了一些刻在「龍骨」上的奇怪圖案,而,這些圖案則成了打開中國文字源頭的鑰匙。

大家知道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它依附於黃河、長江流域,以草原為線以高山為繩,建長城拓江河,但,它的風帆上少有侵略者的血腥,它的脈搏上也鮮有佔領者的洋洋自得,它不外侵也不遠徵,它守著一方靜土養育著萬萬千千的民眾。

中國文明可能不是最早的,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它們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而古埃及和兩河流域的人們,他們都飼養家禽和發展文字,但蘇美爾、古巴比倫和亞述文明在很早以前就消失了,而中國文明則是六千至七年前,誕生在黃河流域的那種文明的延續。

文明要延續和傳承,文字成了最好的載體,中國的漢字大約起源於五千年前,它產生後,經過了「象形、表意、形聲」這幾個階段,應該在夏朝就有了,例如王朝譜牒,而在當時世界的其他地方,則出現了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和埃及人的象形文字。

伏羲最早製作了契,把字刻在木頭上,黃帝最早用刀書寫,而舜用漆書寫,在中古時代最早是用石頭磨墨汁書寫,黃帝最早在鼎、彝等祭器上鑄字,周宣王最早在石頭上刻字,五代時的和凝最早用梨木板刻書。

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殷商文字)

何為甲骨,公元500年人們在安陽郊外的小屯處發現了一個大土堆,在那裡農民挖出了大量的「龍骨」,但是當時沒有人注意到上面的圖案,他們把這些「龍骨」拿到城裡去賣錢,因為農民不識字,很多的「龍骨」都被他們磨去了圖案。

到了1928年人們開始對小屯進行首次科學性的挖掘,在那裡發現了豐富的獸骨和龜骨,它們最後被統稱為甲骨。

最早的甲骨出現在商朝,而被認為是古時的人們用於佔卜時而使用的,當時的人們認為那些死去的靈魂一直圍繞在他們左右,而與這些靈魂之間最好的聯繫方法,就是這些寫在動物骨頭上的圖案,他們通過這種靈魂方式的傳遞來與祖先達成某種默契,最早使用這種方法的應該是商王,商王把包括徵戰、狩獵、建築、祭祀、天氣、年成的豐欠、還有生老病死等,都拿來向它詢問。

而那些問卜的人,首先會選用那些大型動物的肩胛骨或烏龜的腹部,在上面挖上一排一排的深槽,他們先是大聲地把要向祖先詢問的問題喊出來,然後再把一根燒得通紅的銅棒放在那些深槽裡,由於太熱這些骨頭便會出現裂紋,並且還會發出一些清脆的聲音,這時他們就會說這是祖先的靈魂在與他們進行著對話。

反正不管這些答案正確與否,而這些骨頭都被保存了下來,在這些用過的甲骨上,人們現在還可以看到上面出現的不同的裂紋,比如說「卜」字與現在的這個字就十分的相似。

甲骨文的消失,大約在公元前1100年,商朝滅亡了,他們那時的檔案館、祖廟還有其他的所有建築全部都塌陷了,當時又是恆水河在瘋狂的泛濫之時,所以,那些廢墟被厚厚的黃沙與泥土深深地掩埋了起來,這一被淹沒就是三千年。

甲骨文屬於漢字的早期階段,具有以下特點:

1、筆劃的線條細瘦,直畫居多,折筆常刻成兩刀,幾乎沒有彎轉;

2、字形瘦長,直筆較橫筆為長,這與握刀的手用力的難易有關;

3、形體結構因筆劃多少而改變,大小不統一;

4、存在大量異體字,尤其是象形字中,一個字常有多種寫法;

5、合體字中偏旁的位置可以互換,說明當時形體結構還不固定。

而通過這些甲骨文,人們能夠清晰地確立中國的古代史,同時也確立了中國文字的歷史,為後來文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金文(鐘鼎文)

1928年,人們在小屯的挖掘主要是找甲骨文,但是在整個的挖掘過程中,人們還發現了大量驚世的精美青銅器,後來證明,這些青銅器是用於人們盛放那些給祖先神靈美酒佳餚的器皿。通過對這些器皿的研究,人們發現了上面出現的「銘文」,而這些銘字通常只有一個字,但也有比較長的字,到了70年代人們經過統計,整理了大約五千多件帶在「銘文」的商周時期的青銅器。

在這些銘文中出現了近兩千個與今天漢字相對應的文字,最後,人們把這些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

「金文」作為「甲骨文」的後續產物,有如下幾個明顯的特徵:

1、它比甲骨文進一步穩定、規範、簡化和符號化了。2、有了部分字的筆畫增減與偏旁部首的安排,但很有隨意性。3、在字體的結構與疏密度間,比甲骨文方正整齊。

金文,是漢字第一種標準字體小篆的源頭。

小篆

小篆是公元前200年被確定下來的,當時的秦始皇徵服了黃河流域一些小的國家,後他統一了中國,為了鞏固他的地位並有效的管理國家,他下令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有統一文字。

他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當時的秦國給三千個常用的字規定了一種統一的形式,這就是小篆。

小篆字體比較優美,但在日常使用過程中不免有些呆板,因為,它的所有筆畫必須一樣寬,而且所有的字也要一樣的大,所以,後來它的局限性就越來越強,後來,就出現了一種新的自由的字體」隸書「。

但由於小篆的字形比較優美,所以一直受到後來書法家喜愛,現代不少書法家也對小篆造詣頗深,由於小篆的結構複雜而且形式新奇,故,一直還在印章刻印上使用。

小篆這種字體也有以下幾個比較明顯的特徵:

1、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三比二。2、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由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則可以聳起。3、筆畫橫平豎直,粗細均勻,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方中寓圓,園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4、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對稱,這是篆書不同於其他書體的重要特徵。有獨體對稱,有字的局部對稱,還有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楷書

從漢末到現在楷書一直是中國的標準字體,它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人們在漢朝的時候就開始用毛筆蘸著墨來書寫,而毛筆具有其獨一無二的柔性和韌性,只要用手稍微改變一下對紙的壓力,就能使字的筆畫由細變粗,或由粗變細,這也就引出了後面兩種更加自由的字體「草書」和「行書」的出現,但是,無論它們如何草,如何行,都離不開楷書的規範。

對於楷書《辭海》中這樣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也是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

楷書具有「筆劃平正、結體整齊、工妙於點畫、神韻於結體和特點」,它平正而不呆,齊整而不拘。古人說,「楷法欲如快馬入陣,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要的是嚴整飄揚、犀利飛動「。

草書與行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在現今,草書又分大草和小草。(可以理解為非常潦草和比較潦草),現多在藝術和書法界內流行草書,而我們大多數人根本就辨別不了。

行書是在楷書和草書的基礎上,各取精華,去其糟粕。包含了楷書一般的工整平直,也保留了草書一般的行雲流水,保證了書寫速度,又能輕易辨別,是現今最常用字體。行書又有偏向楷書的字體,稱為行楷,偏向草書的,稱為行草。

簡化字

到了20世紀50年代,人們簡化了兩千二百多個漢字,從此,簡化字就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成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字體。

寫在最後

儘管幾千年來,書面上的文字經歷了巨大的變革,但,最初的象形字仍然是書面文字的基礎,它仍然保持著自己鮮明的特徵與形象,因為,一旦人們記住了它們,理解了它們,它們就會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它們不僅是了解書面文字的鑰匙,還是了解現實的鑰匙。

中國的文字不僅僅是記錄和傳遞信息的工具,也不僅僅是為了寫文章和做詩作,做為以字這載體的書法,它賦予了文字以平衡、清楚、激情、力量與生命,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最高雅的藝術形式。

相關焦點

  • 從甲骨文到現代簡體字,中國文字演變過程你了解多少
    從甲骨文到現代簡體字 中國文字的演變過程中國教育服務網(匕頁)中國的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根據歷史記載,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系統較為完整的文字。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為了鞏固統治並加強中央權力,秦朝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並統一度量衡與車軌等多項原本各國自成一派的措施。在秦始皇的授意和丞相李斯的管理下,文字逐漸由之前秦國使用的大篆簡化為小篆,在同時取消了其他各國的字體,創立了統一的文字書寫形式,這一舉措對後來朝代的影響尤為深遠。
  • 中國文字博物館:從一片甲骨讀中國文字綿延起伏
    從遠古的結繩記事,到一片甲骨的驚現;從鐘鼎春秋的記載,到先秦統一的小篆;從流行戰國的簡牘帛書,到北宋的活字演變;從經歷篆書、隸書、草書等字體發展,到直達信息技術的階段。
  • 從甲骨文到楷體字 漢字經歷了怎樣的嬗變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悠久而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漢字超強的生命力是怎樣實現的?認識楷體字不一定能認識甲骨文,甲骨文是通過怎樣的機制發展為楷體字的?為什麼形聲字成為現代漢字的主流? 迄今為止,上述問題還缺乏系統性解釋。
  • 郭文華,一個從承德走出去的甲骨文書法家~
    甲骨文書法家——郭文華    郭文華,1964年6月生於河北省承德市
  • 【推普ing】你真的了解每天都在使用的簡化字嗎
    字形和結構的簡化是漢字必然的發展趨勢,簡化字是必不可少的文字改良措施。1簡體字都是憑空創造的嗎很多人都會有誤以為簡體字都是憑空創造出來的,其實不然。除了「團、隊、噸、藝」等字為新造之外,很大一部分在古代都有運用,比如「萬、來、將、爾」等字在古代的書法家筆下都是經常出現。
  • 「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亮相中國文字博物館
    近日,中國文字博物館舉辦了「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以創新手段弘揚甲骨文的獨特魅力。安陽工學院產品設計教研室主任王丹花:「我們這個作品是叫《拼一塊甲骨》,主要是針對3到12歲的兒童,在設計之初,我們也考慮到甲骨文以象形文字居多,因此我們選擇了12生肖,12生肖的這個形狀做出來,拼出來整個甲骨的形態,讓孩子們在用的時候能有一些趣味性,同時也知道我們這個甲骨文它的發展淵源。」
  • 從甲骨文到楷書,回溯漢字字體演變歷程,感受綿延不絕的文明傳承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也是壽命最長的一種文字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世界上只有漢字是唯一的流傳至今從未中斷的文字,英語等拼音文字現代人看幾百年前的書大都看不懂,更別說幾千年了。 漢字產生的時間,還難以斷定。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金文。
  • 有趣的甲骨文字「洋」,與海洋無關,而是「喜氣洋洋」的本源!
    甲骨示例拜讀甲骨文字的時候,有時候總會恍惚覺得,我們現在很多漢字的意思,其實和先祖們創造甲骨文時期的文字的本意,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於是,很多時候,在查詢甲骨文字解讀文獻的時候,會覺得很多文獻對某個甲骨文字得解讀會出現很多莫名其妙得後世才會採取得說辭!於是很多時候,就覺得非常得可樂!當然,不是貶低甲骨文字解讀工作者得勞動,而是,這種文獻中得說法和自己心目中得意思得差別,有時候讓自己覺得甲骨文在一定程度上會更加得可愛!比如今天我們要討論得這個甲骨文字「洋」。
  • 有趣的甲骨文字「既」,原初的意思還真是不可思議地讓人驚訝!
    甲骨示例說起甲骨文,大家肯定是不陌生的!當然,作為中華文明史上最早的成熟文字,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或多或少的都有著甲骨文字的影子,受到甲骨文字的影響!當然要感謝那些工作在甲骨文字考古和解讀第一線的工作者們,是她們的汗水讓我們可以如此悠閒的拜讀這些魅力無邊的甲骨文字。昨天寫過一篇短文討論甲骨文字「即」,今天來討論一個和「即」字非常相近的文字「既」。當然,相信大家在上小學的時候,「即」和「既」在考試中出錯的概率還是非常高的,但是在簡化漢字中,「即」和「既」的意思不同,卻很難找到內在關聯的地方。
  • 有趣的甲骨文字「醜」,「醜」的本字,還真是有趣且形象!
    ,儘管簡化漢字在文字的傳播和普及中發揮了巨大的、無可比擬的作用。那麼我們從現在的簡化漢字上溯到4000年前的殷商時期,我們看看在先祖們的眼中,什麼樣子才是醜陋不堪的?首先,看一下甲骨文中」醜「字的寫法,很形象的一個漢字,而且從甲骨文字起,歷經幾千年的漢字傳承,從甲骨文字到繁體楷書,其造字的本形本意幾乎沒有絲毫的變化,
  • 簡化字入印創作講談之一
    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探索、研究與思考,通過對篆印與簡化字對比,我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發現有如下的問題:1、簡化字變形難。簡化字變形不可能象篆字那麼豐富。畢竟,篆字經過千年的演變,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寫法,入印後,經過變形處理,便更顯得形態多樣,變化萬千。簡化字,只是隸變之後形成的,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簡化的文字符號,它無法做過多的變形。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4、抽象化、線條化和筆畫化是文字發展的第三次飛躍。抽象化、筆畫化和線條化之後,是一維文字和二維文字的分化。作為成熟的文字,無論甲骨文還是聖書體,圖畫因素的比重還是很大的,當然,聖書體的文字要比甲骨文中的圖畫成分多得多,這對於使用者並不方便。
  • 為什麼簡化字沒有對應的繁體字好看?
    簡化字為什麼沒有繁體字好看?為什麼書法作品通常都寫繁體字?這個問題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曾有過疑惑,首先「好看」這個詞如果往深層次去探究,可能會牽扯進來太多的關於美學和個人審美的理論,本文只從表面的,大眾的角度去探究簡體繁體的「好看」問題,歸結起來大致有兩點,此兩點足以解惑,另外大家也可以通過這兩點去判斷某一個字有沒有寫法不同的繁體字。
  • 六年如一日,讓近四萬個家庭感受到中國漢字之美——甲骨學堂故事多
    12月10日,記者走進位於中國文字博物館二樓的甲骨學堂,收穫了一個個驚喜的故事。  故事一 1000場活動和40000個家庭  甲骨學堂不大,面積不足百平方米,小講臺、小桌凳、小手冊、小投影幕,凡是能看到的東西都不大。  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學堂,在過去6年間,舉辦漢字教育活動近1000場,吸引了近40000個家庭參與其中。
  • 「復原」甲骨「綴多多」快又多
    「復原」甲骨「綴多多」快又多 2020-12-09 09:58:18 來源:大河網  |  作者:史曉琪 | 字號:A+ | A- 利用人工智慧綴合甲骨,一直是甲骨學界的夢想。
  • 「二簡字」不是二次元簡化字,請不要因三次元的無知讓二次元背鍋
    事件的導火索是三次元用「歺」字嘲諷二次元害人不淺,結果被網友反駁「歺」是國家第二次漢字簡化字,並非二次元發明的簡化字。殊不知,「二簡字」不是二次元簡化字,請不要因部分群體的無知讓二次元背鍋。「歺」事件經過2020年10月24日,「反二次元吧」有人發帖《正體字變成這樣,二次元害人不淺》。不過該帖並沒有什麼熱度,僅有2人跟帖,很快就沉帖了。
  • 你知道甲骨家譜嗎?關於甲骨家譜的歷史是怎樣的呢?
    家譜種類繁多,而甲骨家譜是我國最早用文字記載的家譜,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甲骨文是殷商時期王室貴族用於佔卜記事或祭祀等,刻在龜甲獸骨上得名。在史記中記載了古代的社會經濟地位,庶民在甲骨文化時期沒有條件刻制家譜,只有帝王貴族之家有家譜。
  • 讓古文字都活起來!中國文字博物館把傳統文化轉化成現代文化創意產品
    近年來,中國文字博物館文創產業長足發展,出現了很多帶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網紅文創產品,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今年全省文旅大會強調要「文旅融合」,打造一批「河南味道」「老家禮物」。「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收稿數量很多,水平也很高,如何讓大賽的獲獎作品下一步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