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如一日,讓近四萬個家庭感受到中國漢字之美——甲骨學堂故事多

2020-12-17 大河網

雲南學生第一次體驗甲骨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 王凡 攝

  □河南日報記者 任國戰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一片甲骨驚天下。」

  對留存數千年的甲骨文,人們一直心存敬畏。12月10日,記者走進位於中國文字博物館二樓的甲骨學堂,收穫了一個個驚喜的故事。

  故事一 1000場活動和40000個家庭

  甲骨學堂不大,面積不足百平方米,小講臺、小桌凳、小手冊、小投影幕,凡是能看到的東西都不大。

  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學堂,在過去6年間,舉辦漢字教育活動近1000場,吸引了近40000個家庭參與其中。

  「我們主要是通過聽、看、寫和現場體驗,讓孩子們感受漢字的神奇魅力。包括聆聽文字演變的歷史和故事、參觀文字展櫃和實物、練寫優美的甲骨文字、體驗『甲骨字形』雕版印刷等。」甲骨學堂發起人楊軍輝說。

  楊軍輝介紹,甲骨學堂起初叫漢字驛站,成立於2014年。開辦之初趕上國慶節,籌備了幾場親子活動,原想試試水,沒想到消息一發,應者雲集,打電話預約的家長絡繹不絕,場場爆滿。「開門大吉,我們順勢而上。接著把活動時間定為每周末兩場,節假日期間每天兩場,開始實行線上『搶課』模式。」

  漢字驛站逐漸成為館內傳承漢字文化的公益性社教陣地,2017年更名為甲骨學堂。

  故事二 100多項漢字教育項目

  「我們這兒的課程,寓教於樂,孩子喜歡,家長認可。」已在甲骨學堂工作6年的楊小玉老師說,學堂已經累計研發100多項漢字主題教育項目,主要分為漢字教育和實踐體驗兩大類。

  比如,《舞動的漢字》讓學生通過肢體語言將字形呈現,加深對造字依據的理解;《我畫甲骨文字畫》抓住甲骨文象形文字特徵,結合經典成語故事,讓學生製作自己專屬的甲骨文繪本。

  為不斷擴充知識,創新課程形式,楊小玉和同事們絞盡腦汁,翻閱古文字典,學做動畫視頻,編寫打油詩……原本「單純」的講解員,變成了無所不能的老師。

  故事三 11歲的「講解員」和她當志願老師的媽媽

  辦學6年來,甲骨學堂早已有了一大批忠實「粉絲」。今年11歲的趙可欣和她的媽媽稱得上是「頭號粉絲」。

  女兒趙可欣是五年級學生,媽媽楊麗芬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

  如今,楊麗芬陪女兒在甲骨學堂上課已經3年,3年間,她們幾乎節節不落。憑著對漢字文化的濃厚興趣,以及熟練掌握程度,可欣當上了館裡的小小講解員,媽媽則成了學堂的志願老師。

  「甲骨學堂內容豐富,形式活潑,潛移默化中孩子得到充實、發展。作為家長,孩子的變化我們看得見、感受深。」楊麗芬說。

  故事四 2000公裡走雲南

  甲骨學堂不僅在館內辦學,還時常走到館外。

  他們與殷墟博物館、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湯陰嶽飛紀念館等安陽域內6家研學基地形成聯盟,共同開展研學活動,將一場場文化盛宴送到更多學生身邊,為文化下鄉、文化扶貧添磚加瓦。

  今年他們走得更遠,去了2000公裡之外的雲南省廣南縣。

  在當地3所學校開展活動期間,有2000多名學生參與,引起很大反響。

  用PPT課件展示漢字演變歷史,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製作甲骨文十二生肖T恤……通過系列活動,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開了眼界,長了見識,切實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動結束後,周邊的縣區還不斷打電話邀請我們過去。」館裡社教活動負責人楊鑫說,他們每次出去,恨不得能給當地所有學生都上一節課。

  「今年因為疫情,線下活動難以開展,我們就辦了100多場線上活動。線上線下,館內館外,傳播漢字的使命始終放在心上,我們希望能夠走得更遠。」楊鑫語氣堅定。

相關焦點

  • 「甲骨學堂」走進日照校園 唱響現實版《生僻字》
    初中民樂團演奏《茉莉花》古琴演奏祭孔大典學生們書寫甲骨文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陳平平 實習生 王燕雪 日照報導「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曲阜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自去年開始籌備並成立的「甲骨學堂」,老師自編教程,將甲骨文學習納入校本課程,在校園唱響現實版《生僻字》。
  • 從甲骨文到楷書,回溯漢字字體演變歷程,感受綿延不絕的文明傳承
    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時,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左右。 漢字成為一種文字體系至少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其使用最晚始於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
  • 中國文字博物館:從一片甲骨讀中國文字綿延起伏
    走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可以感受「一片甲骨驚天下」的震撼。安陽,是我國最早甲骨文的發現地,甲骨文,是現代漢語的前身。目前,已出土了約13萬多片刻有甲骨文的甲骨,佔我國出土刻辭甲骨總數的90%以上。
  • 「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亮相中國文字博物館
    近日,中國文字博物館舉辦了「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以創新手段弘揚甲骨文的獨特魅力。本次大賽由中國文字博物館、守望漢字聯盟主辦,市字苑文化產業開發中心承辦,展覽以「甲骨文」為主題元素,以創意與生活、教育、美食、娛樂、環境等為結合點,通過獨特的設計,將古老與現代相融,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推廣甲骨文知識,服務社會需求。
  • 「一字十萬」多不多?——甲骨文釋字懸賞的背後
    從甲骨文發現至今,共整理出4000-5000個甲骨文單字,公認已釋讀的字有1500-2000個。(視覺中國/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9月1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一字十萬」多不多?有「甲骨四堂」之稱的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一共釋讀了六七百字,幾乎貢獻了已釋字的一半。隨著時間推進,甲骨文釋讀變得越來越難。2017年7月,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布了一則徵集甲骨文釋讀成果的公告:破譯未釋讀甲骨文,單字獎勵10萬元;對存爭議甲骨文作出新的釋讀,單字獎勵5萬元。王子楊在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從事甲骨文研究近十年,主攻文字釋讀。
  • 活字印刷、挑戰甲骨文 寓教於樂打開漢字之門
    活字印刷、挑戰甲骨文 寓教於樂打開漢字之門 2020-01-17 09:04:02   寓教於樂 打開漢字之門  王淑晨  人體拼成漢字、通過漢字猜成語……坐落在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的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常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漢字愛好者體驗漢字遊戲。
  • 從甲骨文到楷體字 漢字經歷了怎樣的嬗變
    漢字之所以能使用到今天,核心原因是它能夠適應時代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本文論述的是古今漢字發展的核心支配因素和主體脈絡。 古今漢字發展的核心支配因素甲骨文字形基本是物象的反映,由於物象是具體的、有形的,這決定了字形的象形性和非單一性。
  • 正定縣詩詞楹聯學會第五十期同題詩詞:漢字
    甲骨三千載,繩痕近萬年。聲形象數理,篆隸草真連。經久不衰落,芸芸亮素箋。【七律】李瑞軍漢字的書法之美四目鳳銜臺雨粟,六書文飾墨成詞。臨池絕岸頹峰勢,運筆飛鴻駭獸姿。【五絕】李 勇漢 字甲骨由殷始,楷書龍藏延。悠悠千古事,漢字永相傳。【七絕】常功賢漢字之功構思惟妙意兼聲,固若銅牆蓄勢宏。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這部30多年前的國產動畫,只需10分鐘,就能讓孩子瘋狂愛上漢字
    漢字是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最生動形象的文字,更是被歪果仁吐槽為是最難學的文字之一。怎麼讓孩子感知漢字之美呢?孩子認識世界從圖像開始,通過寫實的圖畫到象形的甲骨文,再到相對抽象的漢字,正符合2-5歲孩童的認知特點。
  • 從甲骨文到簡化字,中國的文字都經歷了什麼?
    文明要延續和傳承,文字成了最好的載體,中國的漢字大約起源於五千年前,它產生後,經過了「象形、表意、形聲」這幾個階段,應該在夏朝就有了,例如王朝譜牒,而在當時世界的其他地方,則出現了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和埃及人的象形文字。
  • 「復原」甲骨「綴多多」快又多
    「復原」甲骨「綴多多」快又多 2020-12-09 09:58:18 來源:大河網  |  作者:史曉琪 | 字號:A+ | A- 利用人工智慧綴合甲骨,一直是甲骨學界的夢想。
  • 甲骨文裡送「雞」福
    「原來中國漢字『雞』字來源於雞的形象啊」,一位在現場聽到講解的韓國人,不由自主地感嘆。    書畫的作者、上海殷商甲骨文研究院代理院長韓志強教授告訴筆者,之所以選擇「雞」「鳳」形象,是因為在漢語中,「雞」字音近「吉」字,民間歷來以「雞」意喻吉祥,「鳳」字意欲新的一年高飛遠舉、事業騰達。甲骨文是目前已發現的中國最古老、成系統的文字,即漢字的鼻祖。
  • 有趣的甲骨文字「洋」,與海洋無關,而是「喜氣洋洋」的本源!
    甲骨示例拜讀甲骨文字的時候,有時候總會恍惚覺得,我們現在很多漢字的意思,其實和先祖們創造甲骨文時期的文字的本意,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而這種意思上的差別,有時候讓人覺得先祖們在創造文字時,更多的是接受了那種天然可愛、淳樸無華的畫面意思,而不像我們後世的文字那樣,要經過過多的延伸,才能理解到漢字的真正意思!或許是因為,先祖們在創造甲骨文的時候,更多的是採用了象形的原因,甲骨文字中的延伸意義要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少得多!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江蘇南通崇川區唐閘鎮街道組織青少年體驗活字印刷,感受中國漢字之美。  如果我們以盧戇章1892年創製的「中國第一切音快字」作為漢字拼音化的開端,到1991年全國報刊書籍印刷普遍採用王選發明的雷射照排系統,圍繞漢字存廢這一問題的論爭持續了整整一百年,其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學者水平之高、影響之深遠,在中國文化史上都是空前的。待喧囂之後塵埃落定,這場論爭仍留給我們一個更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古老的漢字能長盛不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 2020東亞文化之都書法篆刻展開展 近百幅作品展「漢字之美」
    11月21日,2020東亞文化之都書法篆刻展在揚州市美術館開幕。 崔佳明 攝中新網揚州11月21日電 (記者 崔佳明)2020東亞文化之都書法篆刻展21日在揚州市美術館開幕,近百幅作品令觀者感受中日韓書畫藝術之美的同時,領略漢字之美。
  • 漢字很美,認字也可以很有趣
    4月正巧有節氣穀雨,又是聯合國第11個中文日。於是,我很認真的研究了一下認字路線,準備開啟三歲娃的認字之旅。核心的理念是認知漢字的美和有趣。這話用在我們中國的漢字上,也是適用的。我們的漢字與英文不同,是伴隨著人們認識事物,而一步步演化而來,所以被稱為「象形文字」。這其中,有萬物的靈氣,自然與眾不同。比如,今日穀雨,「雨」字就很美。水升騰成雲,雲成雨。水、雲、雨有著不解之緣。
  • 7旬美國爺爺講述漢字啟蒙,故事漢字書局字源卡南京首發
    8月28日上午,漢字書局第一款產品《漢字書局 字源卡》在南京開始正式發售,來自棲霞區委宣傳部、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市公安局棲霞分局、中國研學旅行發展論壇、漢字書局等單位的領導和各界專家與會,見證這套用科技詮釋古老漢字的創新性黑科技識字卡的首發和捐贈儀式。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感受到過漢字之美,對漢字的熱愛浸透在我們中華民族血脈之中。
  • 一片甲骨驚天下,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安陽殷墟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被證實的第一個都城,它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 漢字趣談:叕
    80歲的快樂老人用書法 演示漢字的起源 和你一起趣談漢字的故事 漢字趣談: 叕 "叕"(zhuo)字,是甲骨文中一個長期未能得到確釋的疑難字,有多款不同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