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學生第一次體驗甲骨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 王凡 攝
□河南日報記者 任國戰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一片甲骨驚天下。」
對留存數千年的甲骨文,人們一直心存敬畏。12月10日,記者走進位於中國文字博物館二樓的甲骨學堂,收穫了一個個驚喜的故事。
故事一 1000場活動和40000個家庭
甲骨學堂不大,面積不足百平方米,小講臺、小桌凳、小手冊、小投影幕,凡是能看到的東西都不大。
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學堂,在過去6年間,舉辦漢字教育活動近1000場,吸引了近40000個家庭參與其中。
「我們主要是通過聽、看、寫和現場體驗,讓孩子們感受漢字的神奇魅力。包括聆聽文字演變的歷史和故事、參觀文字展櫃和實物、練寫優美的甲骨文字、體驗『甲骨字形』雕版印刷等。」甲骨學堂發起人楊軍輝說。
楊軍輝介紹,甲骨學堂起初叫漢字驛站,成立於2014年。開辦之初趕上國慶節,籌備了幾場親子活動,原想試試水,沒想到消息一發,應者雲集,打電話預約的家長絡繹不絕,場場爆滿。「開門大吉,我們順勢而上。接著把活動時間定為每周末兩場,節假日期間每天兩場,開始實行線上『搶課』模式。」
漢字驛站逐漸成為館內傳承漢字文化的公益性社教陣地,2017年更名為甲骨學堂。
故事二 100多項漢字教育項目
「我們這兒的課程,寓教於樂,孩子喜歡,家長認可。」已在甲骨學堂工作6年的楊小玉老師說,學堂已經累計研發100多項漢字主題教育項目,主要分為漢字教育和實踐體驗兩大類。
比如,《舞動的漢字》讓學生通過肢體語言將字形呈現,加深對造字依據的理解;《我畫甲骨文字畫》抓住甲骨文象形文字特徵,結合經典成語故事,讓學生製作自己專屬的甲骨文繪本。
為不斷擴充知識,創新課程形式,楊小玉和同事們絞盡腦汁,翻閱古文字典,學做動畫視頻,編寫打油詩……原本「單純」的講解員,變成了無所不能的老師。
故事三 11歲的「講解員」和她當志願老師的媽媽
辦學6年來,甲骨學堂早已有了一大批忠實「粉絲」。今年11歲的趙可欣和她的媽媽稱得上是「頭號粉絲」。
女兒趙可欣是五年級學生,媽媽楊麗芬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
如今,楊麗芬陪女兒在甲骨學堂上課已經3年,3年間,她們幾乎節節不落。憑著對漢字文化的濃厚興趣,以及熟練掌握程度,可欣當上了館裡的小小講解員,媽媽則成了學堂的志願老師。
「甲骨學堂內容豐富,形式活潑,潛移默化中孩子得到充實、發展。作為家長,孩子的變化我們看得見、感受深。」楊麗芬說。
故事四 2000公裡走雲南
甲骨學堂不僅在館內辦學,還時常走到館外。
他們與殷墟博物館、林州紅旗渠紀念館、湯陰嶽飛紀念館等安陽域內6家研學基地形成聯盟,共同開展研學活動,將一場場文化盛宴送到更多學生身邊,為文化下鄉、文化扶貧添磚加瓦。
今年他們走得更遠,去了2000公裡之外的雲南省廣南縣。
在當地3所學校開展活動期間,有2000多名學生參與,引起很大反響。
用PPT課件展示漢字演變歷史,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製作甲骨文十二生肖T恤……通過系列活動,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開了眼界,長了見識,切實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動結束後,周邊的縣區還不斷打電話邀請我們過去。」館裡社教活動負責人楊鑫說,他們每次出去,恨不得能給當地所有學生都上一節課。
「今年因為疫情,線下活動難以開展,我們就辦了100多場線上活動。線上線下,館內館外,傳播漢字的使命始終放在心上,我們希望能夠走得更遠。」楊鑫語氣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