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2020-11-28 光明網新聞中心

  【語言論壇】  

  作者:武和平、李樂(分別系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在文字類型學上,漢字迥異於在世界上佔據主流地位的拼音文字,因此,非母語者在學習漢語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個「過漢字關」的問題,漢字也被認為是漢語學習中最大的「攔路虎」。其中最具影響的兩個論點分別是「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這兩個說法不僅在國外漢語學習者中流播甚廣,甚至也得到一些國內學者和教師的附和。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

  江蘇南通崇川區唐閘鎮街道組織青少年體驗活字印刷,感受中國漢字之美。王俊榮攝/光明圖片

  誤區之一:「漢字繁難論」 

  所謂漢字繁難論,大意是說漢字筆畫繁多,結構複雜,不像拼音文字那樣與讀音有直接聯繫,既繁且難,所以難記、難認、難寫、難學。

  這種說法貌似有理,但稍微深究一下就會發現,拼音文字的所謂優勢僅僅對母語學習有一定合理性。的確,對拼音文字而言,只要掌握了字母及其發音知識,就能見詞讀音,聽音寫詞,文字的學習成本較低。這種讀音與拼寫形式的高度一致性,也是拼音文字風靡全球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對非母語者而言,拼音文字的這種優勢並不存在,因為他們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文字形式之前並未掌握其讀音形式,所以字母文字與讀音形式之間的一致性與第二語言學習的難度沒有直接聯繫,因此,拼音文字與非母語的拼音之間的區別並無實際意義。

  我們以漢語的「吃」字為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這個字的書寫形式只有一種。但在英語中,其同義詞「eat」根據其不同語境下的語法屬性,書寫形式變成了5種:eat,eats,ate,eating,eaten;西班牙語中「comer」(吃)一詞的變換形式竟有50餘種,令學習者望而生畏。在很多表音文字語言中,這種繁複的詞尾變化現象非常普遍,對於任何一個非母語者而言,學習時間成本都會成倍增加。

  應該承認,漢字的初始學習難度比較大,但漢字學習的總量相對較少。根據英漢兩種語言的詞頻與文本覆蓋率相關統計,掌握3000左右漢字可以順利閱讀99%的報刊文章,而掌握英文單詞量達到10000個,才能覆蓋約95%的報刊文本,所以漢字學習不存在類似需要學習海量英文單詞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看,漢字繁難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我們需要用客觀、理性、科學的態度來看待語言的難和易問題。

安徽宣城寧國市西津小學老師展示「和」字的甲骨文寫法。傅軍攝/光明圖片

  誤區之二:「漢字落後論」

  就世界語言文字的發展而言,有兩個著名的「進化三段論」:一個是「語言發展進化論」,即世界上的語言沿著孤立語—黏著語—屈折語的路徑進化;另一個是「文字發展進化論」,即世界上的文字沿著圖畫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路徑進化。這兩個所謂的「進化路徑」具有強烈的歐洲種族優越論色彩,認為歐洲的語言、文化甚至智力都處於歷史發展的最先進階段。目前,「語言發展三段論」已被語言學家們摒棄,但「文字發展三段論」卻仍有大量擁躉。有人認為,漢字仍以表意為主,尚未完成這一「進化」路徑,因而漢字就是落後的文字。

  目前發現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距今約3600年歷史,其發展軌跡非常穩定,是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外來文字影響發展至今的自源性文字。雖然書寫形式上經歷了陶符甲骨、夏彝商鼎、秦篆漢隸的字形演變,但構字原理數千年來未曾變化。因此,如果要說哪種文字可以代表文字的自然演化過程和進化規律,漢字當之無愧。

  並非只有外國人才持有「漢字落後論」的論調。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反思中國積貧積弱、國運衰微的根源時,有人深感「國勢積弱由於教育落後,教育落後由於漢字繁難」,把批判的靶子直指方塊漢字。在此背景下,羅馬拼音字被一些學者看作是可以創製漢語字母、替代漢字書寫的模板文字,一大批知識界精英都提出了非常激進的廢除漢字的主張。

  然而,即使是在新文化運動如日中天的時候,一些有識之士仍然清醒地認識到「漢字落後論」在學理上的悖論。著名文字學家章太炎在反對提倡「萬國新語」的萬字長文中駁斥了「以象形字為未開化人所用,合音字為既開化人所用」的說法。炳麟先生認為,中國積貧積弱、教育落後的根源並非因為漢字「落後」,而在於義務教育的普及。

  如果我們以盧戇章1892年創製的「中國第一切音快字」作為漢字拼音化的開端,到1991年全國報刊書籍印刷普遍採用王選發明的雷射照排系統,圍繞漢字存廢這一問題的論爭持續了整整一百年,其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學者水平之高、影響之深遠,在中國文化史上都是空前的。待喧囂之後塵埃落定,這場論爭仍留給我們一個更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古老的漢字能長盛不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漢字演變和傳播的歷史證明,漢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延續時間最長的自源性文字,歷史上曾是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及目前中國境內壯、瑤、侗、布衣等少數民族文字創製的基礎文字,東亞地區朝鮮、日本和越南也曾借用漢字來創製本國文字,是中華文明和東方智慧得以傳播世界的重要載體。漢字中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歷史淵源、風俗習慣等諸多民族基因和豐厚文化底蘊,是拼音文字所無法想像和比擬的。漢字經歷了近現代文字拉丁化和當代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的兩次重大挑戰,被證明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文字。視漢字為原始、以拼音為進步的「漢字落後論」其實是一種學術上不成立、實踐上行不通、也被歷史事實證明是錯誤的偽命題。

在日華人二代小朋友在課上讀中文漢字。新華社發

  樹立漢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是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其中以消除「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的影響尤為重要和緊迫。

  第一,漢字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智慧的基因符號,要講好漢字文化自信故事。漢字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如梁啓超所言:「我國文字,行之數千年,所以糅合種種異分子之國民而統一之者,最有力焉。」漢字維繫著中國各民族的融合與團結、國家的統一與穩定,是中華文明最深層的基因,有助於形成中華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華文化的持久影響力。

  漢字形體構造客觀記錄和保存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中華民族智慧及認知方式,這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夏商周的歷史和文化,先秦經典和諸子百家學說,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正是通過千年未絕的漢字媒介傳承至今,成為中華民族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符號。

  漢字的使用不僅限於中國境內,而且很早就走出國門,遠播日韓等國,成為這些國家使用了數千年的通用文字,形成影響深遠的「漢字文化圈」,為孕育、創造、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和東方智慧立下功勳。今天的日語中仍保留了大量漢字,即使是一個完全不懂日語的中國人,也能大致了解日文報刊內容的大意。韓國和日本每年都舉辦年度成語和年度漢字活動,通過盛大的儀式來傳承漢字文化。今年中國境內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日本民眾送來的抗疫物資包裝箱上用漢字書寫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生動詮釋了危難時刻人類命運與共、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智慧和願景。

  第二,漢字是文字類型學獨特而珍稀的樣本,要講好漢字學術學理故事。文字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類型差異。現代語言學奠基者索緒爾把世界文字劃分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兩大類型。索緒爾之所以聲明自己的結論只限於以希臘字母為原型的表音文字,並明確說明把對漢字和漢語的討論摒除在他的普通語言學之外,是因為這位語言學大師敏銳地發現漢字在世界文字體系中的獨特性:「對漢人來說,表意字和口說的詞都是觀念的符號;在他們看來,文字就是第二語言。」

  我們可以列舉出漢字的很多獨特性: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自源性文字和唯一的表意文字,而所有拼音文字都是他源性文字;漢字是在縱橫兩個向度展開的二維方塊圖形,而拼音文字是線性展開的一維聲音符號;漢字書寫不需要詞間空格,但拼音文字書寫時則需要用空格把單詞分隔開來;每個漢字都是音形義三個維度的綜合體,拼音文字中組詞造句的顯性標記都是通過「字」這種載體用隱性的方式來表徵;字母文字書寫只有字體變化,只有漢字書寫可以升華為書法藝術,等等。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和語言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漢字的認知加工有不同於拼音語言加工的腦機制。在漢字加工時激活的腦區,與加工拼音文字時激活的腦區不同,母語為漢語的人和母語為拼音語言的人在腦的形態結構上也存在顯著差異。

  遺憾的是,因為世界主流語言學理論主要建立在對印歐語言的描寫和解釋基礎之上,文字並非這些語言主要關注的對象,其語言學理論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字學,與文字學最為接近的orthography(正字法),僅僅是對拼音文字拼寫規則或書寫規範的規定,並非一個學科,與漢語的文字學並無可比性,因此,漢字在文字類型學上的重要獨特性價值被嚴重低估。

  近年來,我國學者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從漢字文字學的視角對西方學者在語言和文字關係以及漢字性質的認識上提出疑問,但尚不足以從學理上糾正長期以來對漢字形成的「繁難」和「落後」的偏見。無論在漢字文字學還是文字類型學研究方面,中國學人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致力於建構文字研究的中國話語體系,揭示被拼音文字遮蔽的漢字之謎,通過學術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漢字的獨特魅力,樹立漢字文化自信,向全世界講好漢字故事。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8日 12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美國「漢字叔叔」受聘新航道學術顧問 助力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12月20日,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在南京舉行學術顧問聘任儀式,正式聘任國際著名漢字資源研究學者、70歲的美國「漢字叔叔」 ——理察·西爾斯為新航道中國故事研究院學術顧問。雙方將共同攜手,助力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 走出心理誤區,調適好自己的人生節奏
    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卻往往更容易走向「烏合之眾」的思維誤區;大數據的偏好性算法,讓偏執更為偏執,焦慮更加焦慮,不信任更加不信任。清醒的頭腦,理性、獨立的思考能力成為這個世界的稀缺品,認知層級的高低逐步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基於這樣的認識,牛皮明明讓這本書成為一部充滿思辨性和認知力討論的作品。
  • 學完《「貝」的故事》,孩子會愛上漢字!
    「財」在組詞的時候特別容易和「材」相混淆,可以根據兩個同一性質的偏旁來明確字義,以準確組詞。「骨」上半部分的筆順是豎,橫折,橫折,點,橫勾,寫的時候,要把握好上下的寬度。二、了解甲骨文在課前,我給孩子們出示了幾個簡單象形字的甲骨文字形,讓孩子們,猜一猜,認一認。
  • 《漢字小學堂》:用故事法教孩子輕鬆掌握更多漢字!
    那時候,我們才發現,她在漢字的掌握上有很大的問題。後來我們就開始找關於幫助孩子學習漢字的一些書籍,在這樣的情況下看到了這本《漢字小學堂》!看到了這本書的簡介後,最吸引我們的一點就是,它教漢字掌握漢字是通過講故事的方法。
  • 加強外譯與傳播平臺建設 講好河南故事
    評審認為,首創實施「翻譯河南」工程,是河南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講好黃河故事」的指示精神,深挖中原歷史文化沃土,精細盤點黃河文化資源,以延續歷史文脈為己任,不斷創新文化載體,向世界講述「黃河文明故事」的生動實踐。
  • 悠藍有機奶粉帶你走出奶粉衝泡的6大誤區
    這正是證明了奶粉衝泡的重要作用,今天悠藍有機奶粉教會你走出6大衝泡誤區。誤區二、先倒奶粉後加水正確的衝泡方式是先加水後加奶粉。如果先倒入奶粉,再倒入水,不能保證奶粉衝調濃度的精準度,不利於寶寶腸胃消化,同時也會導致奶粉溶解不均勻,更容易結塊。
  • 嬲和嫐,奇特的兩個漢字,字形比讀音更搶眼
    漢字,來自於遠古,生於虛無,它是人類不斷探索而逐漸演變的印記。每個漢字都有它的故事。一個小小的方塊,見證了朝代的更替。從漢字中了解中國的過去,從漢字中窺探中國的未來。以筆傳書,寫下那一行行芬芳,讓美好久存於心。漢字的圓,非常方正;漢字的方,沒有邊界。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中華「漢字」博大精深,有沒有哪兩個漢字,相似到難以分辨?
    漢字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經過各種發展,從圖形變為筆畫,由複雜變得簡單,可以說漢字在時時刻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漢語大字典》當中已經收錄了60370個漢字,但其實也有一些尚未收錄進字典中的漢字。
  • 當好記者 講好故事
    12月3日至11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好記者講好故事」媒體宣講團在全省開展了5場宣講活動。動情講述白衣執甲奮勇戰「疫」的英雄事跡,用心描述不屈不撓堅持治沙的奮鬥精神,深情回顧勇攀珠峰的不凡壯舉……一路講來,學子振奮,群眾感動。
  • 走出類風溼關節炎認識誤區
    誤區1風溼與類風溼的區別? 風溼病:涉及關節肌肉和周圍組織的炎、痛風、脊柱關節炎、瀰漫性、痛風、脊柱關節炎、瀰漫性結締組織病等。 類風溼病:類風溼的主要症狀是慢性關節炎,影響全身各系統。不治療會導致殘疾,可能累及心肺。
  • 影視劇是講好中國故事重要手段
    原標題:影視劇是講好中國故事重要手段——訪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劉家成 今年兩會,劉家成帶來的3份提案中,有一份是建議通過影視劇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為何關注這個問題,劉家成回答了《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的提問。 需降低輸出引進逆差 問:您在提案中提出,中國文化地位應與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相稱,這是有感而發嗎?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的視頻課程選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這套書從策劃、編寫到出版歷時近兩年,由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聯合國內外教育專家共同編撰。
  • 7旬美國爺爺講述漢字啟蒙,故事漢字書局字源卡南京首發
    識字卡片掃一掃,就會在手機裡「活」起來,不但告訴你漢字怎麼寫,還能通過聲音和動畫給你講述漢字背後的來源和故事,而70歲的美國「漢字爺爺」,說起漢字的前世今生來滔滔不絕。技術人員在現場用漢字書局專門配套研發的APP對這些字卡進行了演示:這108張字卡,均採用了增強現實的技術,手機APP掃過之後,就會跳出立體視頻和動畫聲效,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開發技術人員在內容、設計、故事、包裝等細節上反覆推敲打磨,力求形神兼備,讓古漢字「活」起來,讓孩子在新奇有趣的拓展視頻和動畫中,不但記住漢字,還記住了漢字的來源和故事。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漢字結構「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
  • 勝利油田「講好公積金故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邵芳 通訊員 田輝12月11日,勝利油田住房公積金系統舉辦了「講好公積金故事」主動服務、精準服務成果展示。各個服務網點在堅持「預約辦理、專項服務、綠色通道」的同時,一線服務人員主動走出大廳,去井場、到班站、進家門精準對接需求,開展具有油區特色的創新性便民服務,受到了群眾歡迎和讚揚。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
    魏金君認為很好的一點就是要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最大的一個影響就是使學生有更多的文化自信,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表達更加準確,更有自信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讓學生既學英語又能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用英語講好抗疫故事,就是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抗疫貢獻。對青少年學生來說,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了解外國和與外國人交流,還更應該著眼於讓外國和外國人了解中國。
  • ...專科學校舉辦「講好銅仁故事.傳播貴州好聲音」英語演講比賽決賽
    12月7日,銅仁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20年「講好銅仁故事·傳播貴州好聲音」英語演講比賽決賽在學術報告廳舉行。校黨委書記羅紅芳,校黨委委員、副校長楊會新,初等教育學院副院長楊勝茂、藝術與體育學院副書記喻華、學前教育學院副書記劉強,以及國際教育學院全體領導班子出席本次活動。
  • 《漢字解碼》第九講 從「八畫」說漢字:撇和捺的意義和用法
    上講我們了解了豎的意義和用法,這講我們繼續分析撇和捺的意義和用法。第三講我說過,漢字八畫的產生的理論基礎是「易經」。易經是自然社會科學的結晶。漢字的基本筆畫來源於人的成長過程。人開始站立以後,就開始學步,移動雙腿,開始走步,就是撇「丿」和捺「 乀 」。撇和捺作構件表示牽引,旁出,延伸,也就是有力的作用。從撇和捺的書寫,可以感知兩個筆畫的不同。
  • 用中國元素、講中國故事的中國動漫,如何「走出去」?
    近幾年,人們提到「國漫」,不再是罵聲一片,而是能夠從中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大聖歸來》被譽為是國漫走上正軌的標誌性作品,這批黑馬,引爆了國漫的「好-評熱潮」,之後的《大護法》、《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多部國漫的爆紅,讓「國漫崛起」的話題被網友廣為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