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遇《山海經》是年幼時在語文課的課外讀物上,那時讀到「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還有「女媧補天」的故事,驚異於那短短幾句詞語釋義勾勒出的神話故事。可,那會並不明白引注的意義,所以也不清楚《山海經》是一本古代神話故事傳說。
而後,與《山海經》內相關故事的再遇,卻是遠渡重洋,在妖怪列島日本的動畫作品裡。當然,最初時並不知道日本的妖怪文化起源於中國的遠古神話故事,只是沉迷於日本動漫展現出來的鬼怪世界。
那是,兩千零六年,看角川書店出版的《少年陰陽師》改編而來的同名動畫。
那會兒,覺得日本的陰陽師真是一個特炫酷特拽的職業,能夠御使式神和神將。「少年陰陽師」的TV版動畫裡,日本大陰陽師安倍晴明麾下有十二神將,火將的騰蛇和朱雀,風將的太陰和白虎,木將的青龍和六合,水將的玄武和天后,土將的天一,勾陣,太裳和天空。每一位都讓我覺得特帥氣,其中最愛的是騰蛇所化的小怪,他在安倍昌浩處被稱為「紅蓮」。
偏美型的動畫人設,還有精彩的打鬥和故事情節,讓我反覆看過很多遍,至今依然記得兇獸「窮奇」和十二神將戰鬥的場景。但故事在情節跌宕起伏時便戛然而止,至今依然沒能等到這部作品的續作。
再後來,與《山海經》故事裡的鬼神相逢,是在國內的網絡文學剛崛起那會兒,讀網絡小說大神作者夢入神機創作的奇幻仙俠作品《佛本是道》。這部後來被譽為網文洪荒流鼻祖的小說,帶領讀者領略虛構而出的神奇瑰麗的洪荒世界。讀這本書那會兒,最喜歡的便是十二祖巫:帝江、共工、祝融、蓐收、句芒、后土、玄冥、強良、奢比屍、燭九陰、天吳、龠茲。
其中,十二祖巫,九尾狐之類妖族等設定都可以在《山海經》中找到出處。
而這之後,讀過的不少網絡小說,看過的不少日漫,其實都有《山海經》的影子,只是那會兒並不明了。
「二」
正兒八經讀《山海經》這本上古奇書,是在去年十二月,因為那時預備讀中信出版社的知中系列MOOK特輯《一本讀懂!山海經》。心想,《山海經》原著都尚未讀過,何談而來的讀懂?於是乎,下載了kindle版本的電子書《山海經》。
老實說,《山海經》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略高,這部起始於先秦時代,後被陸陸續續補齊的作品,其語言偏向於文言文,儘管字數不多,但若完全沒有一點文言文基礎,讀起來是頗為費力的。如今想來,這或許也是為何此書沒有同四大名著等一類書籍,被列為中小學學生課外讀物的原因之一。
即便能夠閱讀這本書,可想要理解其中的神話傳說和地理風貌,難度係數也同樣頗大,畢竟缺失了相關地圖和圖繪,很難通過純粹的文字來勾勒出山海全貌,這也增添了閱讀難度。
但,不得不說,《山海經》古本依然非常值得一讀,因為它揭示出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冰山一角,將上古先民們所生活的世界展現給我們看。
在閱讀難度頗高,且略覺得無趣的情況下,知中的《一本讀懂!山海經》其實能做到很好的相關知識補充。畢竟從嚴格意義上來分析的話,《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了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醫藥、宗教信仰,反映上古文化現象,包羅萬象的書籍。如此多的內容匯集在短短約三萬字的文獻中,可謂「高度濃縮」了。
「三」
開篇的神話辭典,擇選了《山海經》中我們耳熟能詳的仙神,盤古、燭龍、女媧、伏羲、黃帝、神農、炎帝、蚩尤、夸父、精衛、后羿、蒼頡、西王母、太子長琴、神荼鬱壘。每一個角色,我們都或多或少曾聽過一些相關的衍生故事。
而後從《山海經》來看華夏文明的起源,講述上古先民的動物觀,古老植物的中藥文化,礦物石譜和風俗信仰。梳理華夏族始祖——華胥氏的世系,追述《山海經》中講到的眾神,奇人,異國,古代發明,巫文化,鬼文化以及奇珍異獸。
更包含了《山海經》東渡日本後,與妖怪列島「妖怪學」的關係。還有為何中國的遠古神話沒有能夠形成完整的體系,乃至儒家文化對於神話傳說的影響,等等。
當然,作為華夏文明自遠古而來的傳承知識,現代國人從中受惠,由此產生靈感而創作出的攝影作品和音樂作品,都能在《一本讀懂!山海經》中讀到。
但篇幅有限,這本MOOK也只是掀開了《山海經》神秘的面紗,如今為數眾多由其延伸而來的相關作品不可能一一提及。就如同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喜歡《山海經》的創作者自其中得來的靈感,所創作的作品都是獨特的,需要我們再去探索。
喜歡了日本號稱八百萬神明的「妖怪文化」那麼久,如今開始了解我們國家自己的神話傳說源頭,好像也別有一番趣味了。期待,以後能看到更多關於我國上古神話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