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寫小說《吶喊》,想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為何效果不明顯?

2020-12-22 王牌太史

魯迅寫小說《吶喊》,想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為何效果不明顯?

魯迅是近代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早年的他一直在學習醫學,他希望能夠通過先進的醫學技術來醫治國人。但是他在求學的過程中,漸漸地意識到了只有鋒利的文字才能夠徹底的拯救人們,喚醒大家的民族自尊心。

正是出於這一原因,魯迅最終毅然而然地放棄了醫學學習,並投身於文學創作。如此一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得以橫空出世。

魯迅的文章風格鮮明,其多以抨擊社會陰暗面而著稱,相信大家在學生時代都或多或少的學習過魯迅先生的文章。而《吶喊》作為魯迅的成名之作,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部著作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當時文學界諸多大咖都對其讚賞有加,很明顯,魯迅先生這部作品的目的就是為了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但客觀來說這本書最終呈現的效果並不盡人意,仍然有大量的國人無動於衷,可以說魯迅所期望的並沒有實現。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對此很多後世的學者都進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首先就是《吶喊》雖然內容深刻,但是並沒有在大範圍進行傳播。

在當時形勢非常緊張,百姓們更加關注柴米油鹽等生存問題,雖然《吶喊》在文學圈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但受到影響的大多都是與魯迅相同的文人,而不是黎民百姓,從這點來說魯迅的初衷就沒有達到。

同時魯迅的文章都非常有深度,文學性極強,即使生活在今天的我們理解起來都非常困難。更何況是那個年代的人們大多都沒有接受過教育,所以他們在理解上更是充滿了障礙,這一原因直接致使魯迅的文章在當時很難有較廣的流傳度。

其次魯迅的文章和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存在著一定的分歧。

魯迅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文章喚醒百姓。很多學者在詳細剖析後都認為魯迅魯迅深受五四運動新思想的影響,如果真正的按照魯迅所設想的那樣,人人都有了新的靈魂,追求社會的變革。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社會改革。

然而在當時所有人最盼望的就是安定和統一的生活,大家都希望戰爭儘早的結束,所以魯迅的文章就顯得有些蒼白。當然文學的意義應該從長遠的角度去衡量,像他的文章在數十年後依然值得人們感悟和思考,從這方面來說魯迅無疑是偉大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無論是誰也絕不可能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在當時軍閥混戰,群雄並起,然而在日本人入侵的時候真正想要抗日的人可以說是屈指可數。其中大部分軍閥都知道日本人入侵的後果,但是他們只顧保存自己的實力,不願意與日本人為敵,起碼不願第一個與日軍為敵。

對於這些有權有勢又自私自利的軍閥來說,他們就是在「裝睡」。也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使得無數文人激情的宣講成為了空口白談。

不過以魯迅為首的很多愛國文學家並沒有停歇,雖然他們的文章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收效,但仍然激勵了一大部分人,並影響了無數的後人!

好物推薦:

如果你也喜歡魯迅先生,那他的作品自然不能錯過!一套全10冊,包括《彷徨》《吶喊》《阿Q正傳》等著作。

書籍都是正版的,印刷質量相當不錯。紙張用料足,字體也清晰。全10冊99元,一本才9塊多,真的很划算!具體的情況可以點開商品進去查看~

相關焦點

  • 魯迅的吶喊破滅了,但是孔乙己真的是一個英雄
    《吶喊》的前序中,魯迅直接寫明了小說起名為吶喊的原因。之所以發出吶喊,是以此來喚醒沉睡的國民。在陰冷肆虐的社會氛圍中,魯迅骨子裡的正氣凜冽展現出來了。距離這些文章的創作已時隔多年,但放在今日社會,小說主題思想也依然適用。
  • 魯迅《吶喊》:百年前劃破「鐵屋子」黑暗的光,至今仍閃耀生輝
    魯迅把當時的社會比喻成一座封閉的「鐵屋子」。在這段時間裡,魯迅創作了《吶喊》這部短篇小說集,這部小說對於當時的黑暗社會,無異於在密閉的「鐵屋子」裡照進了一道光,劃破了黑暗,喚醒了國人。在《吶喊》自序中,他是這樣寫的:「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庭的同情。」
  • 魯迅為國人吶喊的歷史時代分析
    魯迅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具有鮮明特徵的文學家,在筆者看來,他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偉人。為了方便起見,以下尊稱魯迅為先生。先生生於1881年,逝世於1936年。在歷史上,經歷了清末、民國兩個朝代。
  • 《吶喊》的誕生是為了痛擊麻木的國人,但卻事與願違,這是為何?
    《吶喊》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他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痛擊當時沉睡的國民,改變當時大家麻木不仁的社會風氣。魯迅也因為這本書而被推上現代文學史上的領袖位置,雖然出發點是十分有意義的,但是這本著作在當時並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這是為什麼呢?通過分析《吶喊》傳達的主旨來看,原因有以下幾點。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在官方解讀中是這麼說的:魯迅的小說《吶喊》旨在描寫「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揭示他們的痛苦,引起人們對治癒的關注,為新文化運動吶喊」。實際上很好理解,解讀一部小說我們可以從3個步驟入手,第一,描寫了什麼,第二,在表面現象背後,作者想揭示什麼。最後,作者的願望是什麼。
  • 《吶喊·自序》:解讀魯迅小說深刻含蓄主題的一把關鍵鑰匙
    這部小說表達的主題非常深刻,但又很隱晦,讀者如果不了解小說產生的時代背景,不了解魯迅的個人生平,很難完全讀懂這部作品。有沒有辦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閱讀像《狂人日記》這樣的經典小說?辦法有一個:認真研讀魯迅的著名文章《吶喊.自序》。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很多人批評魯迅用筆的犀利與刺毒,魯迅也坦陳自己身上揮之不去的「毒氣和鬼氣」,他用解剖刀一樣精確和不猶疑的文字剖析自己和國人靈魂深處的積澱,把殘酷的真實呈現給我們,使我們在面對心靈和精神上的創傷和變異時不能不觸目驚心,思緒萬千,當然也免不了因被揭露而「惱羞成怒」。
  • 魯迅的吶喊,我看到了民國病態社會中,有識之士飽受的痛苦與煎熬
    讓魯迅越來越感覺到精神的病痛遠比身體的病痛更為重要,這也是他決定棄醫從文的源頭,他決心要用筆來喚醒人們麻木的靈魂。魯迅原本去日本學醫是為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治病人的疾苦,戰爭來臨時從軍當軍醫報效國家,可一場關於日俄戰爭的電影,徹底改變了魯迅繼續學醫的念頭。
  • 《吶喊》: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魯迅為何這麼說?
    魯迅所處的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經歷了一場巨大影響的靈魂變革。魯迅作為文學屆舉足輕重的旗手,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方,深刻的批判舊中國的舊思想文化道德。他像盤古劈開混沌一樣,打開了白話文小說的世界,他一聲吶喊,萬眾彷徨。
  • 高令亞:為魯迅吶喊
    記得詩人臧克家寫過一首現代詩《有的人》,就是為紀念魯迅逝世而作。他在詩中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啊,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魯迅,就是那個情願當勞苦大眾的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和血。
  • 暴力與啟蒙—魯迅《吶喊》中的「辮子」到底是什麼?
    其中《吶喊》就是一部蘊含深意的短篇小說集,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篇文章,但是在魯迅的文筆之下,這些我們熟悉的文字都變成了討伐舊社會的利劍。魯迅起初從日本的一家醫學院退學,轉而從事文學創作相關的工作,就是為了能夠用文字與舊社會做鬥爭,喚醒人們的思想。整部短篇小說的立意也就在於為時代吶喊,表現了魯迅對新時代的渴望。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 百年前魯迅的故鄉蕭瑟斑駁,現今故鄉秀美富裕,唯一不變是鄉愁
    眼見國人對外國列強侵略以及軍閥壓榨時表現得麻木不仁,魯迅先生心痛不已,感覺國人需要醫治的不是身體的創傷,而是那日漸麻木的思想,於是他棄醫從文,拿起筆桿子作為武器,與舊社會那些吃人的帝國主義和軍閥反動派作鬥爭,寫出一段段宛若驚雷的警世名句,不斷吶喊企圖喚醒國人的意識,反抗侵略和壓迫。
  • 郜元寶:《社戲》是魯迅對「救救孩子」這聲吶喊的回應
    原文作者丨郜元寶摘編丨安也《社戲》,是魯迅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吶喊》的最後一篇,大家都很熟悉,中小學語文課本經常會選到這一篇。《社戲》主要寫一群小孩子,寫他們幸福的童年。其實魯迅很喜歡描寫小孩。《吶喊》最後,緊挨著《社戲》,還有《兔和貓》《鴨的喜劇》這兩篇,也是寫小孩,也是寫快樂的童年,顯然是一個整體,而且這三篇魯迅所署的寫作日期,也都是1922年10月。1922年的《魯迅日記》丟失了,只有許壽裳的抄稿。這是現代文學史的一段佳話。魯迅的老同學許壽裳非常崇拜魯迅,連他的日記都要抄。
  • 鄉土小說中魯迅對故鄉的複雜態度:讚美著、批判著、啟蒙著
    也就是說,雖然這些地點表面看來不一定完全忠於魯迅故鄉的原貌,但魯迅就是根據曾經的所見、所經歷的故鄉生活藝術性地再創造了一幅幅有特色的風景畫、風俗畫、世態畫。魯迅算得上第一個真正寫普通農民的作家,他與農民有著深刻的聯繫,少年時期的鄉村生活、經歷是一筆難以抹去的精神財富。當他創作時,往昔的經歷很自然地滲透於他的小說中。
  • 《吶喊》95周年: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本報記者 徐敏  站著喝酒穿長衫的孔乙己,月光下看守瓜地的閏土,追求精神勝利的阿Q,以及反覆嘮叨兒子被狼吃掉的祥林嫂……這些在現代文學史上鮮活的人物形象,都出自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今年8月,是《吶喊》出版95年。95年以來,《吶喊》多次再版,影響力至今不減。而關於這本讀者再熟悉不過的小說集,蘊藏著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 魯迅作品根本沒有移出課本,還有2本魯迅文集選入中考,大有來歷
    只要稍加留心,你就知道這根本就是個謠言,魯迅先生的文章在課本裡好端端地放著呢,白紙黑字,如假包換。2019年,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上就澄清了事實,在新發行的普通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魯迅《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此外,很多學生家長應該也知道,魯迅文集《朝花夕拾》早已列入中考內容,除了《朝花夕拾》,有些省區的中考還包含魯迅的小說集《吶喊》。
  • 說起魯迅先生,都想起《吶喊》《彷徨》,卻少有人知道這篇小說集
    談起魯迅先生,想必各位眼前都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形象。悲慘的祥林嫂、月下的閏土、自欺欺人的阿q、可悲可嘆的孔乙己等。這些形象無不是魯迅先生用心塑造,無不是舊社會各類人物的縮影。而除了這幾個角色,諸位更熟悉的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了,這些角色也都是出自這兩本書中。
  • 僅次於魯迅先生所寫的《吶喊》,《邊城》為何獲得如此高的成就
    《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汙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淨,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
  • 魯迅《吶喊》出版95周年:阿Q精神、孔乙己式迂腐離我們而去了嗎?
    95年前的今天,1923年8月3日,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並被列入該社「文藝叢書」之一。其中收錄了魯迅1918年至1922年間寫就的小說《一件小事》《狂人日記》《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風波》《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不周山》等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