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具有鮮明特徵的文學家,在筆者看來,他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偉人。為了方便起見,以下尊稱魯迅為先生。
先生生於1881年,逝世於1936年。在歷史上,經歷了清末、民國兩個朝代。我們知道,先生筆下關於人物、事跡的描述取材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在特定的時期,有特定的人文環境、社會價值觀。我們穿越到先生生活的時代,去看看先生筆下那些無奈又有些可愛的人物。
先生的許多作品在筆者的中學時代是作為語文課本的選文的,現在依然記得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Q正傳》、《孔乙己》、《祝福》等等。在學生時代,筆者想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關於背誦先生文章的經歷。
根據筆者的認知,文學家創作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只有將歷史帶入作品中,我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表達的內涵。簡單地說,文學、歷史形影不離。先生經歷過兩個朝代,清末,列強入侵,朝政腐敗;民國,孫先生革命推翻封建皇朝。
19世紀末,先生誕生,那時正是清末,外國列強入侵中國,清皇朝昏庸無能,任其胡來。除了賠償銀子,還有割據中華土地作為給列強作為殖民地。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這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此後,其它西方列強紛紛加入侵華大軍,對中國實行資本輸入,掠奪資源。
先生成長於那個時期,在國家層面,親眼見了不少洋人在中國肆意妄為,在中華大地把國人自己當成「主人」,清政府軟弱無能,任由列強籤訂不平等條約。在國人層面,不少人劣根性嚴重,社會冷漠。這些社會現象被先生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一生致力於用筆桿子來喚醒國人的覺醒意識、良知意識。
我們知道,先生留學日本,最開始學的是醫學。在他看來,為國人醫治疾病是利國利民的事業,然而,看多了國人在精神層面的劣根性後,他改變了方向,立志做一個文學家。醫生,醫治身體;文字,醫治精神。
先生用心良苦,畢生作品植根於現實,又高於現實,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個性鮮明,這些小人物在現實社會都能找到例子。讀先生的作品,需要一定的社會閱歷。學生時代,我們讀他的文採;成年後,經歷世事,見的人多了,也就慢慢懂得先生文字中的內涵所在了。
祥林嫂是當時底層婦女的代表,勤勞但遭遇不幸,一人孤苦零零生存於世上。孔乙己是清末的落魄書生,稍有點文化,然遭遇打擊,整日喝酒度日,淪落到被店小二欺負的地步。阿Q是底層農民,靠打短工維持生計,整日遭到自認為強大的人的嘲笑,自此學會了精神勝利法。
筆者認為,先生作品裡描述的這些人物是先生在生活中經歷過的類似的事情之後構思出來的。這些人物可能雖然是虛構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太多太多了。先生寫的不是某個人,是某種社會現象,他筆下的人物在現實中實在是數不清。
初讀先生文字,折服於他對人物心理出色地描繪,在讀先生文字,我們要從他筆下人物地遭遇中來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徵,有劣根性的改之,如此,就是先生送給我們每個人的最好禮物。雖然過了近1個世紀,先生作品裡的人物在現實中依然存在,而且數量不少,由此可見先生的預見性。讓我們每個人為自己為身邊人吶喊,喚醒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