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國人吶喊的歷史時代分析

2020-12-22 好男兒奮鬥在鵬城

魯迅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具有鮮明特徵的文學家,在筆者看來,他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偉人。為了方便起見,以下尊稱魯迅為先生。

先生生於1881年,逝世於1936年。在歷史上,經歷了清末、民國兩個朝代。我們知道,先生筆下關於人物、事跡的描述取材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在特定的時期,有特定的人文環境、社會價值觀。我們穿越到先生生活的時代,去看看先生筆下那些無奈又有些可愛的人物。

先生的許多作品在筆者的中學時代是作為語文課本的選文的,現在依然記得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Q正傳》、《孔乙己》、《祝福》等等。在學生時代,筆者想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關於背誦先生文章的經歷。

根據筆者的認知,文學家創作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只有將歷史帶入作品中,我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表達的內涵。簡單地說,文學、歷史形影不離。先生經歷過兩個朝代,清末,列強入侵,朝政腐敗;民國,孫先生革命推翻封建皇朝。

19世紀末,先生誕生,那時正是清末,外國列強入侵中國,清皇朝昏庸無能,任其胡來。除了賠償銀子,還有割據中華土地作為給列強作為殖民地。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這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此後,其它西方列強紛紛加入侵華大軍,對中國實行資本輸入,掠奪資源。

先生成長於那個時期,在國家層面,親眼見了不少洋人在中國肆意妄為,在中華大地把國人自己當成「主人」,清政府軟弱無能,任由列強籤訂不平等條約。在國人層面,不少人劣根性嚴重,社會冷漠。這些社會現象被先生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一生致力於用筆桿子來喚醒國人的覺醒意識、良知意識。

我們知道,先生留學日本,最開始學的是醫學。在他看來,為國人醫治疾病是利國利民的事業,然而,看多了國人在精神層面的劣根性後,他改變了方向,立志做一個文學家。醫生,醫治身體;文字,醫治精神。

先生用心良苦,畢生作品植根於現實,又高於現實,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個性鮮明,這些小人物在現實社會都能找到例子。讀先生的作品,需要一定的社會閱歷。學生時代,我們讀他的文採;成年後,經歷世事,見的人多了,也就慢慢懂得先生文字中的內涵所在了。

祥林嫂是當時底層婦女的代表,勤勞但遭遇不幸,一人孤苦零零生存於世上。孔乙己是清末的落魄書生,稍有點文化,然遭遇打擊,整日喝酒度日,淪落到被店小二欺負的地步。阿Q是底層農民,靠打短工維持生計,整日遭到自認為強大的人的嘲笑,自此學會了精神勝利法。

筆者認為,先生作品裡描述的這些人物是先生在生活中經歷過的類似的事情之後構思出來的。這些人物可能雖然是虛構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太多太多了。先生寫的不是某個人,是某種社會現象,他筆下的人物在現實中實在是數不清。

初讀先生文字,折服於他對人物心理出色地描繪,在讀先生文字,我們要從他筆下人物地遭遇中來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徵,有劣根性的改之,如此,就是先生送給我們每個人的最好禮物。雖然過了近1個世紀,先生作品裡的人物在現實中依然存在,而且數量不少,由此可見先生的預見性。讓我們每個人為自己為身邊人吶喊,喚醒良知。

相關焦點

  • 魯迅寫小說《吶喊》,想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為何效果不明顯?
    魯迅寫小說《吶喊》,想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為何效果不明顯?魯迅是近代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早年的他一直在學習醫學,他希望能夠通過先進的醫學技術來醫治國人。正是出於這一原因,魯迅最終毅然而然地放棄了醫學學習,並投身於文學創作。如此一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得以橫空出世。魯迅的文章風格鮮明,其多以抨擊社會陰暗面而著稱,相信大家在學生時代都或多或少的學習過魯迅先生的文章。而《吶喊》作為魯迅的成名之作,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部著作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高令亞:為魯迅吶喊
    為魯迅吶喊高令亞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已經故去八十三周年了。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他都是我們的民族英雄。他的作品高度,他的思想深度,他的精神廣度,他的靈魂深度,堪稱時代標杆。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高舉「科學」與「民主」的大旗,身先士卒,以《狂人日記》這篇具有時代意義的白話小說唱出時代的最強音,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狂人日記》,用文藝的形式挖掘封建歷史的罪惡本質:封建歷史是一部人吃人的歷史。於是,他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 暴力與啟蒙—魯迅《吶喊》中的「辮子」到底是什麼?
    其中《吶喊》就是一部蘊含深意的短篇小說集,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篇文章,但是在魯迅的文筆之下,這些我們熟悉的文字都變成了討伐舊社會的利劍。魯迅起初從日本的一家醫學院退學,轉而從事文學創作相關的工作,就是為了能夠用文字與舊社會做鬥爭,喚醒人們的思想。整部短篇小說的立意也就在於為時代吶喊,表現了魯迅對新時代的渴望。
  • 偉大的《吶喊》——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分析
    相信提到民族魂魯迅先生,大家定會說出他耳熟能詳的幾部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等。今天我帶大家品味一下其中「看客」這一重要形象,更好地在品讀魯迅的道路上有更深的感受。(新人發表,給點小鼓勵唄)《吶喊》是魯迅的一本小說集,在《吶喊》自序中寫到了這是一本為了那些不能忘卻的事情而寫下的一部書。但是這樣一本描寫不能忘卻的事情的一部書為何稱之偉大呢?他又在批判和諷刺什麼呢?我百思不接,於是重新走進了這本書所講述的歲月裡……走進魯鎮,看到和別處不同的酒店,我起了些興致:鹹亨酒店就這了。
  • 魯迅的吶喊,我看到了民國病態社會中,有識之士飽受的痛苦與煎熬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皇權至上」的歷史,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一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許多不平等條約的籤訂,「皇權至上」受到了極大衝擊,國家的領土和主權遭到破壞,「皇權至上」思想在現實面前成了一件破爛外衣在空中飄零。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魯迅的小說幾乎都是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格量身定做的,魯迅的大部分都是用當時社會最成功的一面,去諷刺當時最惡劣的社會現象,用平凡的事物展示了土豪們枯燥的生活,最諷刺的是,在魯迅的小說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 《吶喊·自序》:解讀魯迅小說深刻含蓄主題的一把關鍵鑰匙
    這部小說表達的主題非常深刻,但又很隱晦,讀者如果不了解小說產生的時代背景,不了解魯迅的個人生平,很難完全讀懂這部作品。有沒有辦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閱讀像《狂人日記》這樣的經典小說?辦法有一個:認真研讀魯迅的著名文章《吶喊.自序》。
  • 《吶喊》: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魯迅為何這麼說?
    他雖橫眉冷對,卻更俯首甘為孺子牛。他仰首吶喊,試圖「罵醒」沉睡的世人,他在黑暗裡反抗,呼喚青年看向前方。雖說時勢造英雄,但是做為一代文豪,魯迅的思想深度是無愧於世人給他的評價的。而這樣一個思想大家,在《吶喊》中吶喊道: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擁有數千年歷史的中醫「得罪」了這位在文學方面「戎馬一生」的魯迅呢?中醫是否如題所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呢?
  • 魯迅的吶喊破滅了,但是孔乙己真的是一個英雄
    《吶喊》的前序中,魯迅直接寫明了小說起名為吶喊的原因。之所以發出吶喊,是以此來喚醒沉睡的國民。在陰冷肆虐的社會氛圍中,魯迅骨子裡的正氣凜冽展現出來了。距離這些文章的創作已時隔多年,但放在今日社會,小說主題思想也依然適用。
  • 《吶喊》的誕生是為了痛擊麻木的國人,但卻事與願違,這是為何?
    《吶喊》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他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痛擊當時沉睡的國民,改變當時大家麻木不仁的社會風氣。魯迅也因為這本書而被推上現代文學史上的領袖位置,雖然出發點是十分有意義的,但是這本著作在當時並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這是為什麼呢?通過分析《吶喊》傳達的主旨來看,原因有以下幾點。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好了,下面切入我們今天主題,我就先給大家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在此之前,我要先介紹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魯迅,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的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中國民國時期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為豫才。
  • 魯迅《頭髮的故事》:在傲慢與自卑的交織中,總有人為了忘卻紀念
    在短篇小說集《吶喊》中,魯迅用2000多字的篇幅、兩個人物的對話講述了幾千年來國人在頭髮上吃過的毫苦、經歷過的波折。《頭髮的故事》從「頭髮」這一意象出發,魯迅將其視為豐富而深刻的文化符號,揭示出自古以來傲慢與自卑交織的「劣根性」。他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筆調,紀念那些被世人忘卻的先驅,啟蒙著動蕩年代迷茫而痛苦的人們。
  • 魯迅《吶喊》:百年前劃破「鐵屋子」黑暗的光,至今仍閃耀生輝
    魯迅把當時的社會比喻成一座封閉的「鐵屋子」。在這段時間裡,魯迅創作了《吶喊》這部短篇小說集,這部小說對於當時的黑暗社會,無異於在密閉的「鐵屋子」裡照進了一道光,劃破了黑暗,喚醒了國人。偏巧當時父親久病,遇到的又是殺人庸醫,為斂財以慢性病吊著,要他們長期抓藥服藥,不菲的藥錢對衰落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所以魯迅先生對這種無良中醫藥鋪,以苟延他人病體為斂財手段深惡痛絕。他之所以一直對中醫頗有怨嗔,甚至認為中醫就是騙人錢財的伎倆,跟這些童年際遇不無關係。
  • 「魯迅·徐志摩——吶喊和歌唱的人生」在浙圖開展 大量珍貴史料亮相
    一個為改造國民性而吶喊;一個為追求愛、自由、美而歌唱。魯迅和徐志摩,他們是江南剛毅和浪漫的化身,在各自的領域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極好地闡釋了江南的剛柔並濟。展覽現場(杭州網 沈雁容攝)5月22日,由浙江圖書館、廣州魯迅紀念館、杭州徐志摩紀念館聯合主辦的「魯迅·徐志摩——吶喊和歌唱的人生」展覽在浙江圖書館展出,展覽分為「故園一江南和北求學不問西與東」「露鋒芒狂人望月起恩怨動如參商」「肩閘門同行有期覓佳侶良人何處」「長歌九天留詩意吶喊終鑄民族魂」四個篇章,通過近200張圖片以及
  • 《吶喊》95周年: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本報記者 徐敏  站著喝酒穿長衫的孔乙己,月光下看守瓜地的閏土,追求精神勝利的阿Q,以及反覆嘮叨兒子被狼吃掉的祥林嫂……這些在現代文學史上鮮活的人物形象,都出自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今年8月,是《吶喊》出版95年。95年以來,《吶喊》多次再版,影響力至今不減。而關於這本讀者再熟悉不過的小說集,蘊藏著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 魯迅《吶喊》出版95周年:阿Q精神、孔乙己式迂腐離我們而去了嗎?
    1930年1月,《吶喊》第13次印刷時,作為對成仿吾針對《吶喊》所提出的「庸俗」罪名的回應,魯迅抽去了最後一篇《不周山》,後來將其改名為《補天》,1936年收入了《故事新編》中。餘下14篇,即為今日通行之篇目。這時我們的批評家成仿吾先生正在創造社門口的「靈魂的冒險」的旗子底下掄板斧。
  • 再讀魯迅《吶喊》,這些描寫實在太驚豔了!
    魯迅的《吶喊》曾經讀過很多次,那幾篇小說熟悉地快要背下來了。以前讀《吶喊》的時候關注點都在魯迅的思想性上,最近又讀了一次《吶喊》,突然被魯迅先生的描寫驚豔到了。描寫,既可以描寫自然景色、事物情狀,也可以描寫人物的外貌、內心世界,通過描寫可以使人物活動的環境、人物的性格、心理以非常立體的形態深入人心。
  • 郜元寶:《社戲》是魯迅對「救救孩子」這聲吶喊的回應
    面對這麼多不幸的小孩,難怪《狂人日記》最後要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吶喊》最後這篇《社戲》,畫風大變,大寫特寫幸福的童年,這大概就是魯迅本人對「救救孩子」這聲吶喊的回應吧。本文出處:《中國文學課》,陳思和、郜元寶、張新穎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版。
  • 從時代背景角度淺析魯迅《奔月》的愛情婚姻,人物形象,主旨立意
    魯迅先生是一名革命戰士,是抨擊封建傳統思想和黑暗勢力的先鋒。他的筆他的小說就是一桿槍,用來和有些人做鬥爭,他用筆引經據典,批評或吶喊,直指人心,揭示人性。他最擅於含沙射影,隱喻人事。他小說裡每一個人物都是有所指,每句話都是有深意的。
  • 詩詞:彷徨亂世出文豪,吶喊神州卷怒濤
    筆尖聽吶喊,書外國民驚。4.題圖:緬懷魯迅文/解之以動筆戟巋然立兩間,拼將熱血薦軒轅。公謳孺子牛無數,我嘆阿Q嗣尚繁。7.題魯迅先生畫像文/追夢人挺起脊梁甘獻身,筆砭時弊拓文新。彷徨路上尋真理,吶喊聲中醒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