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代背景角度淺析魯迅《奔月》的愛情婚姻,人物形象,主旨立意

2020-12-19 深生活淺斟酌

魯迅先生是一名革命戰士,是抨擊封建傳統思想和黑暗勢力的先鋒。他的筆他的小說就是一桿槍,用來和有些人做鬥爭,他用筆引經據典,批評或吶喊,直指人心,揭示人性。他最擅於含沙射影,隱喻人事。他小說裡每一個人物都是有所指,每句話都是有深意的。

所以他很少寫愛情、情感方面的小說,唯一的兩篇愛情小說是《傷逝》和《奔月》。《奔月》是魯迅以神話故事為基礎改編演繹的新故事,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識,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具有暗喻和影射之意。

首先《奔月》表面描寫的是愛情婚姻主題,又有更深層次的主題,這篇文章我從時代背景方面淺析文章的寓意。

奔月寫的是這樣的故事:打獵歸來的弈,在妻子嫦娥面前很愧疚。一年多來他的獵物只有烏鴉,這天難得射到一隻麻雀。每天只吃烏鴉肉的炸醬麵,嫦娥對他愈加態度冷漠。

異鄉好好待妻子,給她好的生活。但他先前快把動物獵殺完了。以前他是很風光的,現在英雄無用武之地,生活困頓。

第二天他去更遠的地方狩獵,想碰碰運氣。誤射到農家老婆子的雞,他把乾糧賠償人家,拿回一隻雞。老婆子竟然不認識這個當年的英雄,說他是騙子,卻認為逢蒙是英雄。看來騙子偽裝得很好。

回家路上,他遭遇逢蒙暗箭連發,箭箭切中要害,都被他擋住了。逢蒙曾是他的徒弟,卻變成忘恩負義的小人加害他。

天黑時回到家,本想給嫦娥一個驚喜,嫦娥卻不見了。他找了半天,發現道士送給他的仙藥沒了,原來,嫦娥吃了他的仙藥,飛到月亮裡去了。

憤怒的他搭弓射月,想把月亮射下來,卻沒成功。當年射日的英雄也無能為力。

曾經的恩愛夫妻,竟然也捨棄了他,他挫敗極了,準備再去要一顆仙藥,追隨嫦娥而去。

在小說裡後弈就是魯迅自己,嫦娥喻指許廣平,當時的背景是,魯迅先生追求許廣平,而魯迅當年已經45歲,許廣平28歲,他們之間有不小的距離。所以魯迅先生內心是不自信的,如這篇小說中後弈對嫦娥的百依百順,體貼入微,嫦娥的態度是不屑的,后羿心中有太多的憂慮,害怕嫦娥離自己而去。

後弈光輝歲月已經過去,當年也是大名鼎鼎,射殺9個太陽,射殺大型猛獸。現在已經英雄落寞了,連每日三餐都難以為繼。他只能給嫦娥吃烏鴉肉的炸醬麵。預示魯迅不自信能給許廣平更好的生活。

小說逢蒙和老太太暗指平庸之輩的市井之徒,他們連當年輝煌的英雄都不認識,還來暗箭傷人。這裡翻一下歷史背景,當年高長虹是魯迅先生的弟子,他忘恩負義,中傷魯迅。小說裡就有了逢蒙對后羿的步步緊逼,箭箭直中要害。

小說裡人物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這這是很被人們認定的,魯迅再厲害也多多少少在文中有所表露。嫦娥對后羿是不愛的,否則也不會吃了仙藥奔月而去。但后羿是深愛妻子的,他對妻子的憐惜、忍耐顯而易見。嫦娥受不了苦日子,她對后羿已經沒有信心了,在后羿去更遠的地方打獵,她也不抱希望了。

但現實中魯迅和許廣平幸福地走到一起了,這連魯迅自己也沒有想到吧。嫦娥為什麼離開后羿,只是因為他英雄落幕,生活貧困嗎?不,還有一點就是昔日的英雄沒有發展前途了,因為他天天打獵,已經無獵可打,還是天天走沒有光亮的老路,死路一條了,不知道開拓創新去找新出路了。所以文章也看出魯迅對前途的對人生的擔憂和失望。

所以從小說的時代背景分析,魯迅就是寫的許廣平,逢蒙就是暗指小人高長虹,英雄遲暮被嫦娥遺棄的后羿就是魯迅本人。作為一名文學巨匠,能把小說演繹的這樣新奇,傳神,功夫真是了得。

相關焦點

  • 淺析《朝花夕拾》中的父親形象,藤野先生與魯迅的師生之情
    每位描寫自己親人的筆者,都有著對長者的尊敬和愛戴,在深深的懷念裡,仔細的回味過去的事情,在現在的時代背景裡,思念父母親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同樣,朱自清描寫的父親背影,也是描寫的父親形象,從簡短的言語裡描寫出了父親的平凡形象,卻蘊含了深深的親情,將父親形象淋漓盡致地描寫出來。
  • 對於包辦婚姻,徐志摩、魯迅、胡適對待原配,誰的做法更加殘忍?
    雖然,無人否認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不過,其中還是有很多時代的「不良產物」,比如:包辦婚姻,可以說,中國人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和愛情絕緣的。但這並不代表大家不嚮往愛情,明清時期的很多小說都離不開這個主題,只不過,大家更多是從文字中汲取些慰藉罷了。直到民國時期,包辦婚姻的制度才開始出現了鬆動。
  • 魯迅之問:愛情!可憐我不知道你是什麼!他命裡5個女人都無愛?
    魯迅的小說《傷逝》和《奔月》,無疑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愛情力作。在婦女與個性解放的那個年代,在愛與性解放的徵程中,他從一個知識分子和作家視角,觸摸與刻骨了那時代人們的心境世界,以及那時代的愛情觀——怎樣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
  • 《三十而已》:「後-為愛成婚」時代的愛情與婚姻
    1925年,魯迅發表短篇小說《傷逝》,描寫了一對情侶為了爭取個性解放與婚姻自主而導致的悲劇。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伴隨著女性解放和西方關於愛情與婚姻觀念的傳入而開啟了現代中國「為愛成婚」的時期,曾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遭到批判與拋棄,取而代之的是作為個體的兩性之間因愛而結合成婚的觀念與實踐。
  • 又一種對魯迅的詮釋《無常·女吊》將魯迅作品人物重組
    不知從何時起,戲劇界的創作掀起了一陣「魯迅熱」,而且幾乎每一部都飽受爭議。去年「大導」林兆華在工廠的煤堆上神秘兮兮地「折騰」出了《故事新編》,將魯迅同名作品中的《鑄劍》、《奔月》、《理水》、《採薇》、《出關》、《非攻》等故事融合在一起,在形式上也大膽嘗新,至此以後,現代舞、多媒體紛紛登上戲劇舞臺。今年,張廣天的民謠清唱劇《魯迅先生》一出,更是一時間成為關注焦點、爭論話題。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物?
    就是這樣的想法想一想這個問題,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呢?再一次,孔乙己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孔乙己,在魯迅筆下,是一個酸臭、貧瘠的讀書人,嚴格來說,他不屬於「讀書人」,因為他是站在短衣幫前,喝著酒,穿著長衫的人。事實上怎麼樣?
  • 《包法利夫人》,基於「婚姻小說」的立場,尋找關於婚姻愛情啟示
    文丨卿心君悅《包法利夫人》,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佳作,作者基於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的時代風貌,以「外省風俗」為名,將對脫離現實的浪漫主義批判融入於愛瑪(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之中,揭露了資產階級社會的骯髒與醜惡。
  • 村上春樹如何繼承了魯迅:從阿Q形象譜系說起
    近代歐美思潮席捲全球的背景下,東亞國家應當如何在保持主體的基礎上思考和行動,魯迅文學為之提供了答案;村上春樹的文學將當代日本定位於東亞的時空中,其本人也成為東亞共同的現代文化以及後現代文化的原點。魯迅筆下的阿Q形象在日本也形成了形象系譜,阿Q代表著缺乏主體性、遠離變革的龐大群體,以及那些最終沒有能夠參加變革的如同舊日幽靈般的人物,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及村上春樹都以阿Q的形象批評戰後日本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市民社會」。
  • 魯迅《阿Q正傳》詳細分析解說,辛亥革命背景下的典型人物的命運
    一、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2)《阿Q正傳》,中篇小說,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3)小說集《吶喊》和《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之作。二、《阿Q正傳》故事內容背景: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人物:阿Q、趙太爺、假洋鬼子、王胡、小尼姑、吳媽、小D故事:挨揍說是兒子打父親、和王胡比誰身上蝨子多、罵錢太爺兒子是假洋鬼子背打、欺負更弱小的小尼姑
  • 變革時代的邊緣人物形象
    「在時代的洪流之下,總有一些小人物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他們要麼被時代拋棄,要麼成為時代的犧牲品。作為一名導演,我的職責是如實地記錄這些記錄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賈樟柯的鏡頭聚焦於中國底層民眾的生活,從《小武》到《三峽好人》,他向觀眾展示底層生活,記錄了社會的黑暗面。因為選材過於敏感,科長的電影常常綻放牆外的香味。
  • 說起魯迅先生,都想起《吶喊》《彷徨》,卻少有人知道這篇小說集
    談起魯迅先生,想必各位眼前都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形象。悲慘的祥林嫂、月下的閏土、自欺欺人的阿q、可悲可嘆的孔乙己等。這些形象無不是魯迅先生用心塑造,無不是舊社會各類人物的縮影。而除了這幾個角色,諸位更熟悉的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了,這些角色也都是出自這兩本書中。
  • 七下語文3.回憶魯迅先生(節選)預習指導:你想像不到的魯迅先生
    體會偉人魯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溫和的一面。 4. 學習本文善於從擷取生活瑣事中去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她出生於地主家庭,中學時代喜愛繪畫和文學,因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1932年在哈爾濱與蕭軍相識,並開始為報刊寫稿。1934年與蕭軍一起離開哈爾濱到上海,在魯迅的關懷與幫助下,蕭紅成為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場》,列入魯迅主編的「奴隸叢書」,魯迅親自校閱並寫了序言。
  • 《再生緣》:從小說立意與人物形象,看女詞人陳端生的女性意識
    但這部打發時間的作品,以今人的角度來看,實則寫的是一位女性在精神上的覺醒,在女性權利被壓制的時代,渴望展示自我的野心。下面,我們就細細來解讀一下《再生緣》和作者陳端生體現出來的女性意識吧。在婚姻和愛情上,更要求一夫一妻,一心一意,皇甫敬、孟士元、皇甫少華、孟士元的兒子,甚至皇帝,在陳端生的筆下,他們最後都是一夫一妻,沒有妾,沒有通房,夫妻和和美美。古代社會,若夫婿亡故,女子要為夫守節。整個社會都在頌揚著「烈女」、「節婦」,卻沒有「烈男」、「節夫」。
  • 中心思想是作文的靈魂,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提煉出不同的主旨
    所謂「確定主旨」,就是確立作文的主題。主題是文章的靈魂,選材的依據,結構的軸心;就是語言的運用,也要受主題的約束。可見確立主題在寫作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如何確定主旨呢?1、循規蹈矩一篇好的文章,它的主旨也就是立意,必須是正確高雅,有利於國家、人民的,但它又不能超越題目的制約。對於作文的評判,思想標準是第一位,如沒有正確主題或沒有積極意義的不能算好文章。因此,要寫出好文章先要「循規蹈矩」,做到:準確、正確、明確。
  • 從跨文化傳播角度淺析《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
    本文以《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為例進行分析,淺析中美不同的文化形式和美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最終對可行性較強的跨文化傳播方式進行總結。跨文化傳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人際交往、信息傳播等活動,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日常生活層面的跨文化傳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行為的碰撞;二是人類文化的交往層面的跨文化傳播,社會文化系統的差異,在不同文化中的交融、對撞,從而實現了文化交融、發展和變遷。
  •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小說不僅有人情美還有敘事美,今天我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來淺析《邊城》的敘事美:小說運用了多重敘事視角小說運用了重複的敘事結構,通過明暗兩條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小說運用了獨特的敘事語言運用零聚焦的敘事視角,交代了茶峒小城的人物背景在小說的前兩章沈從文主要運用零聚焦的敘事視角交代了茶峒小城的風土人情和人物背景。翠翠,爺爺,順順,天保,儺送等人物逐一登場,每個人物都被交代了身世背景和性格特徵。
  • 「嫦娥奔月」傳說深入人心,在民間信仰中,嫦娥成為月神
    《淮南子·覽冥》載:「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在我國民間,盛傳有「嫦娥奔月」的故事。相傳后羿射日以後,向西王母求取長生不老之仙藥,西王母賜藥以後,后羿之妻嫦娥卻將藥獨自偷吃,化為神仙飛升月宮。對此,唐代詩人李商隱曾有詠《嫦娥》一詩:「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 時代擔當·現代立場·悲憫情懷——陳湧泉現代戲創作的三個關鍵詞
    婚姻大事》在輕鬆愉悅的喜劇氛圍中,肯定了新時期農村大齡男女的愛情追求,也使禮讓、和諧、友善、互助的傳統美德得到了頌揚。《黃河絕唱》首次藝術化地展現《黃河組曲》的誕生歷程,通過一件事再現了一段輝煌燦爛的革命歷史;首次將文化巨匠光未然的形象樹立於戲曲舞臺,並通過一個人而致敬了其身後那默默奉獻的一群人。該劇創造性地採用了史詩化的敘事結構,營造出史詩式的時代氛圍,由光未然的故事主線而輻射抗戰時期整個文藝戰線的全局,既使光未然形象血肉飽滿,更使那批可敬可愛、默默無聞的演劇隊員,從歷史的背景走向歷史的前臺。
  • 《霧山五行》:一二集就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體現動畫的主旨
    而且從畫面來看,上面放的那個對比起來小編反而覺得霧山五行更好,而且那幾個人物表情僵硬完全就是為黑而黑。對《霧山五行》而言,前兩集表現出的較為零散的劇情脈絡成為它的失分項。觀眾認可霧山五行,是基於其藝術風格、細節品質總體優秀且具有中國特色的背景下得到的。
  • 淺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寧人物形象的複雜性
    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在對這本書的解讀中,很多人認為是卡列寧和他代表當時的社會環境造就了安娜一生的悲劇命運,在這點上,我並不知否,但今天我想再次通過解讀卡列寧人物的方式去理解他,去理解那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