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於《三國演義》開頭的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文化人文而言,這句話同樣適用。
在《人類簡史》中,有一句話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並且深以為然,它就是:「人類整體的文化是一個不斷吸收和融合的過程」。自然,融合中必然會有衝突和決裂的趨勢,總的趨勢是融合吸收的過程。
於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就是這樣的想法
想一想這個問題,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呢?再一次,孔乙己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孔乙己,在魯迅筆下,是一個酸臭、貧瘠的讀書人,嚴格來說,他不屬於「讀書人」,因為他是站在短衣幫前,喝著酒,穿著長衫的人。
事實上怎麼樣?雖然孔乙己讀書識字,但連秀才都不是,而且還是好為人師(想教『我』寫茴香豆的四種寫法)。有的讀者為了面子而虛偽,但在生活的逼迫下卻又不得不偷雞摸狗。儘管很窮,但有時還是要誠實。
塑造這樣一種酸腐虛偽的形象,無疑是魯迅先生對孔孟思想的宣戰。
那時的中國,國困民弱,列強欺辱吞噬,無數仁人志士無不在尋找富國良方,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許多人也開始覺醒,想要實現國富民強,必須從根本上、從思想上徹底改變,才有出路,師夷長技,不過是隔靴搔癢,治標不治本。
特別是五四運動爆發以後,在學習德先生、學習賽先生的大討論中,學習西方來拯救國家,已成為大勢所趨。
知行合一,一切陳腐腐朽的事物,在撕裂之痛的覺醒中,必然是要被打倒的對象。
所謂「不破不立,先破後立」,大概就是這個道理,這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孔乙己塑造了典型的腐朽人物形象。
裂變與融合,裂變成為主導力量之一,肯定有其必然的歷史原因。
通過人物形象、命運描寫,魯迅先生善於折射社會背景,並對社會現象、民族精神狀態,如孔乙己、祥林嫂等,作深刻的評論。
而孔乙己更是刻畫得淋漓盡致。孔乙己是一個頗有矛盾的人,他自以為是,不和一般人打成一片,保持所謂的「讀書人」形象,但在現實的打擊下,卻顯得頹唐。可惡的,可悲的!透過孔乙己其實展現的是一群迂腐的人間讀書人。她們輕視下層人民,卻不能躋身上流社會,只能在這個夾縫裡掙扎。看著細枝末節的茴香豆,又看到了孔乙己善良的一面,要知道這盤茴香豆對於到死都還欠著他的錢,價格不菲。
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舉制下的卑鄙醜惡。但是實際上應該比這個層次多得多,孔乙己式的人物,其實存在於過去,也存在於現在,而且必然存在於未來。他是個縮影,是一種對自我追求的執念,卻在現實的衝擊下,變得迷失自我,在矛盾中掙扎,活在社會廣羅大眾的嘲諷中,這深刻地揭示了社會冰冷和人性陰暗的一面,說孔乙己可憐,那一群嘲笑他的人,在麻木中呈現出的境況就更可悲!就是上升到這個高度,才發現魯迅先生的深邃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