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物?

2020-12-14 牛明帥

藉助於《三國演義》開頭的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文化人文而言,這句話同樣適用。

在《人類簡史》中,有一句話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並且深以為然,它就是:「人類整體的文化是一個不斷吸收和融合的過程」。自然,融合中必然會有衝突和決裂的趨勢,總的趨勢是融合吸收的過程。

於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就是這樣的想法

想一想這個問題,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呢?再一次,孔乙己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孔乙己,在魯迅筆下,是一個酸臭、貧瘠的讀書人,嚴格來說,他不屬於「讀書人」,因為他是站在短衣幫前,喝著酒,穿著長衫的人。

事實上怎麼樣?雖然孔乙己讀書識字,但連秀才都不是,而且還是好為人師(想教『我』寫茴香豆的四種寫法)。有的讀者為了面子而虛偽,但在生活的逼迫下卻又不得不偷雞摸狗。儘管很窮,但有時還是要誠實。

塑造這樣一種酸腐虛偽的形象,無疑是魯迅先生對孔孟思想的宣戰。

那時的中國,國困民弱,列強欺辱吞噬,無數仁人志士無不在尋找富國良方,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許多人也開始覺醒,想要實現國富民強,必須從根本上、從思想上徹底改變,才有出路,師夷長技,不過是隔靴搔癢,治標不治本。

特別是五四運動爆發以後,在學習德先生、學習賽先生的大討論中,學習西方來拯救國家,已成為大勢所趨。

知行合一,一切陳腐腐朽的事物,在撕裂之痛的覺醒中,必然是要被打倒的對象。

所謂「不破不立,先破後立」,大概就是這個道理,這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孔乙己塑造了典型的腐朽人物形象。

裂變與融合,裂變成為主導力量之一,肯定有其必然的歷史原因。

通過人物形象、命運描寫,魯迅先生善於折射社會背景,並對社會現象、民族精神狀態,如孔乙己、祥林嫂等,作深刻的評論。

而孔乙己更是刻畫得淋漓盡致。孔乙己是一個頗有矛盾的人,他自以為是,不和一般人打成一片,保持所謂的「讀書人」形象,但在現實的打擊下,卻顯得頹唐。可惡的,可悲的!透過孔乙己其實展現的是一群迂腐的人間讀書人。她們輕視下層人民,卻不能躋身上流社會,只能在這個夾縫裡掙扎。看著細枝末節的茴香豆,又看到了孔乙己善良的一面,要知道這盤茴香豆對於到死都還欠著他的錢,價格不菲。

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舉制下的卑鄙醜惡。但是實際上應該比這個層次多得多,孔乙己式的人物,其實存在於過去,也存在於現在,而且必然存在於未來。他是個縮影,是一種對自我追求的執念,卻在現實的衝擊下,變得迷失自我,在矛盾中掙扎,活在社會廣羅大眾的嘲諷中,這深刻地揭示了社會冰冷和人性陰暗的一面,說孔乙己可憐,那一群嘲笑他的人,在麻木中呈現出的境況就更可悲!就是上升到這個高度,才發現魯迅先生的深邃和偉大!

相關焦點

  •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在魯迅的著作裡我們常常能看到一個個超越現實的人物,這些人物之所以被認為是超越現實,首先是魯迅的筆觸從最現實下手,而後描摹出了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故事,所以稱之為超現實似乎更能貼近魯迅的作品思想,當然這與西方世界的超現實主義寫作還有本質上的區別。
  •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值得我們尊重嗎?
    在那個時代,孔乙己是可有可無的人。《孔乙己使人愉快,但別人卻沒有他快樂》這句魯迅的名言,反映出當時社會人民的冷漠、麻木。孔乙己一進店,酒客們不但對他取笑,掌柜的也對他取笑,連小學徒弟也附和了一笑,孔乙己腿上打了折扣,最後一次進酒店,人們不但不同情,還取笑他。但是他後來再也沒來賓館,人們也沒有過問他,只是把他當了掌柜,念念不忘孔乙己還欠19個錢。
  • 人人都笑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但時代的孔乙己就在我們身邊
    或許是因為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太過於悲慘,所以畢業多年之後,我仍然對這個人印象深刻,腦海裡時常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人: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有一些傷痕;花白的鬍子亂蓬蓬的,穿著一件破破舊舊的長衫。但是,孔乙己就是長這個模樣的嗎?
  • 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
    文/姜子說書很多人小時候都讀過《孔乙己》,印象裡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個不倫不類的四不像,是所有人茶餘飯後的笑料,他穿著長衫,卻站著喝酒,是一個邊緣化的人物,不合時宜,好似小丑一般。然而,《孔乙己》的故事終究不是喜劇,而是一齣悲劇。
  • 魯迅的吶喊破滅了,但是孔乙己真的是一個英雄
    只有當我們認真體會那個黑暗的舊時代,才能進一步理解魯迅對這個社會偉大的付出與愛。他能化筆為武器,吹響反對這黑暗社會的號角,喚醒無數麻木的年輕人站起來一起為中國而戰鬥。而關於他筆下的三個夢,分別是洋務求新夢、學醫救國夢、投文救國夢,這些夢共同反映了魯迅不斷探索、不斷追求真理、不斷救國圖存的精神和志向,所有夢都指向一個共同目標:改變祖國的命運。
  • 重讀魯迅《孔乙己》:思想迂腐的人,終究成不了時代的弄潮兒
    恰如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是這樣的: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 陳丹青:魯迅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其實都是書中人
    魯迅寫得好是一回事情,但真正能讓大家覺得《孔乙己》難讀懂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是一編極有代表性,極有力量的白話文小說。所以就連大文化學者陳丹青也是這樣子說的「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人並不多,而讀懂它的人,多數都是書中人!」
  • 魯迅《孔乙己》:我們身上都有孔乙己的影子,要麼上進,要麼墮落
    在作家筆下,這些難題和悲慘會成為作品中的主題,他們在作品中揭露現實,其實就是他們對悲慘的態度,同時也是自己對人生的一種抗爭。作家餘華在《活著》的自序中寫到,「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家都處於和現實的緊張關係中」。魯迅肯定就是其中的一位優秀作家,因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寫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小人物。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導讀:魯迅先生的小說裡刻畫過很多人物,大多形象生動鮮明。當然,先生曾經也對他的學生說過,在《吶喊》小說集裡最喜歡的莫過於《孔乙己》,也因此翻譯成外國文字。至於原因,我們應該可以想像一下。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悲慘結局到底誰造成的,自己或是他人?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短篇小說,最開始是在《新青年》發表的,後來放入了《吶喊》。魯迅先生,曾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經典作品。魯迅先生是無產階級,他在創作文學的時候同時也在革命。原名周樟壽,後改樹人。雖然魯迅先生的家庭是封建派的,但是他不是,他去上了私塾,但是兒時的他極為不聽話,經常被老師打罵。畢業之後,魯迅先生一開始是學醫的,後來因為看見這個社會是如此的不幸,所以乾脆棄醫從文,拿起了筆,開始創作。《孔乙己》說的是社會底層小人物孔乙己的故事。鎮上的鹹亨酒店是大多數人都會去坐坐,買一碗酒喝喝的地方,就和王利發的裕泰茶館一樣。
  • 再讀魯迅《孔乙己》:大約死了的「孔乙己」,其實又活了下來
    文丨花欲燃吖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並且創作了許多特點鮮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留給世人無數的精神瑰寶。其中,魯迅作品中傳唱度比較高的一篇文章就是《孔乙己》,這是繼《狂人日記》後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收錄在文集《吶喊》裡。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通過酒店小夥計「我」的觀察來塑造了一個清末和辛亥革命前後的下層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
  • 魯迅為什麼喜歡《孔乙己》,原來我一直沒讀懂
    魯迅在孔乙己的故事之外,安排了一個看來是一個多餘的人物,就是那個小店員。他本來與孔乙己的命運八竿子打不著,不管是孔乙己考試還是挨打,都和他沒有關係。其實,這正是魯迅的匠心,也就是創作的原則,或者可以說是魯迅小說美學原則。重要的不是人物遭遇,而是這種人物在他人的、多元的眼光中的、錯位的觀感。魯迅之所以棄醫從文。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短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他所創作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一篇,理由是:「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孔乙己是一個不願意甚至不屑透露姓名的落魄書生,因為他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酒館就是彼時社會的縮影,映射出社會百態。孔乙己的故事發生在魯鎮鎮口的鹹亨酒館。魯迅先生開篇描繪了鹹亨酒館的客人身份,大抵分為三種。
  • ...我們如何講魯迅?全國魯迅研究者、「魯迷」相聚雲端從「孔乙己...
    魯迅到底想透過《孔乙己》向我們傳達什麼?凡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讀過《孔乙己》的人,無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這個遭到社會涼薄的苦人兒的形象。據魯迅先生的朋友孫伏園回憶,魯迅先生自己也說過,在他創作的短篇小說中,他最喜歡《孔乙己》。這部經典的小說,至今依然有強勁的生命力。
  • 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人到中年讀懂也感受到了魯迅文章裡的意思,又怕對號入座迴避他的文章!上初一的兒子每每和我討論魯迅的某一篇的時候我假裝不太懂,給他一個侃侃而談的機會!殊不知媽媽是靠著阿Q精神活著的祥林嫂魯迅是世俗中的高人,筆下生輝警示亂世之人;孔子是世俗中的良人,教誨世人師表千秋;可惜人生俗世本為俗物,喜怒哀樂諸般作為皆隨心隨性歸為俗事萬古不破,即便大修為者、超凡脫俗者、也要裹著一身臭皮囊隨世俗混沌,成不了仙。一襲青衣,二兩清茶,三頓淡飯,很多人把沈巍與孔乙己作比較。
  • 我們離《孔乙己》只有1米的距離:魯迅的高明與深刻
    這裡說的「小」包括:文章的篇幅小,只有2500字左右,主角是個小人物---一個破落了的讀書人孔乙己,場景小----一個小酒店,事情小-----不過是人們喝酒、閒談中的瑣碎的小事。除了以上那些,小還是指魯迅文章對細節的刻畫。細節中有大秘密。
  • 品味越劇《孔乙己》
    茅威濤主演的越劇《孔乙己》不好品。這不是那種讓人看過感到很朦朧的戲,它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第一個強烈的印象自然是茅威濤扮演的孔乙己,他太茅威濤化了。茅威濤不再僅僅是越劇舞臺上的角色,她的形象已經與人物血肉相融而迭影互見。與她過去創造的張生形象相比,孔乙己與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聯繫在於內裡的酸腐儒雅一線相牽,區別在於外在精神張力的巨大差異:身處盛世、視功名如探囊取物的張生,與身陷末世、絕了蟾宮之望的孔乙己,是一個社會同一階層中分處幸運與不幸兩極的承載者。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孔乙己原來是我們自己
    引言有人這樣說過魯迅的文章:小時候覺得自己是迅哥兒,漸漸長大發現自己不過是閏土,而中年時猛然回頭一看自己變成了孔乙己,而最後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麻木不仁的Q,而周圍有無數的祥林嫂。殊不知,長大以後,科學家,俠客的夢泯滅在時間的洪流中,而我們都成了一個個自己所厭惡的小人物。
  • 解讀魯迅經典之作,可憐又可嫌的孔乙己的一生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貌似多餘的人物小夥計,本是與孔乙己無甚相關,他既沒有出現在孔乙己的生活中,也和孔乙己的挨打或考試無關係,僅在孔乙己到酒店喝酒才能看到他,可魯迅卻偏偏選中小夥計作為敘述者,這其中有一定的緣由。一、 小夥計視角有限,作者立意藉以小夥計的角度來分析孔乙己的命運。
  • 《孔乙己》裡面更深藏的東西,你了解了嗎?不愧是魯迅最愛的作品
    孫伏園曾經問魯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說中最鍾愛自己的哪一篇,答案是被錄入中學語文課本上的《孔乙己》。《孔乙己》我們都學習過,文章雖篇幅較小,但卻包含著許多東西。魯迅的作品數不勝數,每一篇都飽含了心血,為什麼他偏愛《孔乙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