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2020-12-22 娛樂笑笑姐

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魯迅,當讀懂了他的文章,我們確實已經老了,但是到老都讀不懂魯迅,不就更悲哀嗎?

小的時候總覺得魯迅的文章深澀難懂,特別不喜歡讀魯迅的文章,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根本看不到魯迅文章裡寫的那些社會現象,而現在一切都具備了魯迅文章裡的那些東西,明白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最具代表性

現在新版六年級語文課本裡已經有好幾篇魯迅文章了,推薦閱讀的書單裡魯迅的佔了大半。孩子們看的津津有味,不斷問家長書中隱藏的社會問題是什麼。曾經《吶喊》銷聲匿跡好一陣時日,如今成了學生必讀的書籍了。

中學時我嘲笑阿Q,大學時我理解了阿Q,現在我活成了阿Q…魯迅的文章適合反覆讀,每一個年齡段理解都會不同,也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從少年意氣到卑躬屈膝,多少人活成了可悲的那個閏土。

從好壞分明到難得糊塗,多少人活成了可嘆的那個阿Q。

命運的不幸不公,排山倒海,吞噬著希望和生機,在一遍遍麻木的訴苦中,多少人活成了可憐的那個祥林嫂。

初中高中時代,覺得魯迅先生滿紙荒唐言,還得一大堆的解析分析;不惑之年,買了先生的全套著作,百年的時光過去,發現幾千年的生活不過於再重複古人的生活,只是環境改變而已,人心亙古不變,敬佩先生犀利的才華,深度的剖析!

小的時候不喜歡魯迅,每一篇文章不是這個意思就是那個意思,燒腦!人到中年讀懂也感受到了魯迅文章裡的意思,又怕對號入座迴避他的文章!上初一的兒子每每和我討論魯迅的某一篇的時候我假裝不太懂,給他一個侃侃而談的機會!殊不知媽媽是靠著阿Q精神活著的祥林嫂

魯迅是世俗中的高人,筆下生輝警示亂世之人;孔子是世俗中的良人,教誨世人師表千秋;可惜人生俗世本為俗物,喜怒哀樂諸般作為皆隨心隨性歸為俗事萬古不破,即便大修為者、超凡脫俗者、也要裹著一身臭皮囊隨世俗混沌,成不了仙。一襲青衣,二兩清茶,三頓淡飯,

很多人把沈巍與孔乙己作比較。其實沈巍與孔乙己有著本質的區別。孔乙己是被生活所迫,是命運使然,是被動接受,是不由自主,是無可奈何。而沈巍不過是早早看透了紅塵,放棄了世俗生活,自主地選擇了一種與我們大多人不同的自由自在不受禁錮的生活方式罷了。

我就是信仰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做了個愛憎分明,黑白分清,犀利的傢伙。可是我發現與社會格格不入

正因為愛憎分明的人少了,所以社會才會烏煙瘴氣!不要管別人,遵從自己內心最原始的善意,我們雖然小眾,但你並不孤獨!

魯迅雖然批判文筆犀利,但總會留著那麼點希望,他深知世事滄桑現實冷酷,無力改變,卻一個人戰鬥並鼓舞著年輕人!不讓看魯迅就是不希望大家有批判的眼睛,連看都不敢看,就和把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一樣!什麼時候看懂魯迅都不悲哀,只要抱有改變的希望,改變不了世界,可以改變自己,不要做麻木不仁的人就對了!害怕強權,理解,不是每個人都能勇敢,但心中不能屈服。人可以被打倒,但精神不能被打敗,不是阿Q那種自我麻痺的精神,而是敢於反抗的精神!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阿Q、閏土、祥林嫂、華老栓、康大叔…不但中國,全世界都一樣,都有活生生的人存在,除非人類滅絕,要不,魯迅怎稱得上是偉大的文學家呢?金字塔上的人畢竟是極少數,想要成為其中的一分子,對一般人而言,努力充實自已,別無它途。雖然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光在睡大覺、發牢騷,無所事事,註定是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閏土、阿Q…

何其悲哀,在社會裡摸爬滾打的人都烙上了魯迅筆下人物的影子,無一倖免。何其幸運,這個時代已不再腐朽,留給了我們無限的機會。

恍然大悟時,我們不妨試著聽聽魯迅的建議: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魯迅偉大,但是,魯迅先生看透人性後對任何人都不喜歡的態度,是一大遺憾。

「一個都不寬恕」的態度個人也不贊同。

人是有差別的,世界應該允許我們這樣見識短的人卑鄙地活著。

如老舍所言:百鳥朝鳳的時節,麻雀也有個地位。

魯迅的偉大就是看透了眾生。眾生的秉性卑劣本就如此。就好像太陽會升起。人,就是這樣一個生物,笑著他人,自己也是那可笑的人。人人都不能免俗。魯迅歸納了下,並深刻了一下。看客是產生失敗人群的土壤。一旦被生活的不幸擊中,缺乏文化知識的人有更大機率產生各種奇怪人格的典型,有文化的人也會產生一些更奇葩的人格。人如螻蟻,在面對不幸和失敗時,每個人的方式不一樣。但可笑可悲也可恨的方式很多。其實更多的錢可憐。看客們看到了阿q的可笑,祥林嫂等的可恨,閏土的可悲,魯迅表達的他們的可憐。看客這個土壤群體的不自知。喚醒人們的覺醒。想法是好的。但這就是客客觀觀的眾生。

運交華蓋又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很多人都說自己讀懂了魯迅,變成了魯迅筆下的閏土!遺憾的是,咱們只不過是那隻夜晚偷西瓜的猹。

相關焦點

  • 魯迅筆下「閏土」原型:被魯迅家解僱辭退,積勞成疾沒錢醫治身亡
    第一、《故鄉》中的「閏土」「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 魯迅《故鄉》閏土:耍得了鋼叉,種得了地,卻逃不過命運劫難
    對於閏土而言,少年時,本是一口一個「迅哥長,迅哥短」的親近勁兒,中年後一聲恭敬的「老爺」的稱呼,更是深深刺痛了魯迅的心。從此,一個稱呼,將兩人變成了兩個世界,「貴賤」相異的兩種人。顯然,在魯迅眼中,中年的閏土,已經活成了舊中國農民的典型:麻木、愚昧、不覺悟,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在魯迅筆下,能找出許多這樣的人物代表,比如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等。閏土,也正是這樣的典型。
  • 原來它就是《少年閏土》裡的猹!它真愛吃西瓜嗎?答案來了
    前段時間,#少年閏土裡的猹首次被紅外相機記錄#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榜,討論量達到了2.4萬,閱讀量更是高達3.4億。對於《少年閏土》這篇文章相信大多數人並不陌生,因為它曾被收入了中學語文教材中,其中的猹更是引起讀者們的好奇。
  • 《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一、少年時期的純真的玩伴,成年後讓魯迅對成長和國家命運有新的想法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最為幸福和純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有些人就像一個能量場需要不斷地吸收新能量,在這裡有最原始的快樂,有最純真的友情,更有隔離高牆之外的平等。
  • 由魯迅撰寫的「猹」再次出現,網友調侃:閏土涉嫌非法獵野生動物
    作為中國代的文學巨人,魯迅拋棄醫學,追隨文學拯救中國人的靈魂。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作品,其中《少年閏土》被認為對許多人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本文魯迅描述了年輕的閏土在天地間獵殺一種名為「猹」的動物,這種動物在現代非常罕見,魯迅又重新出現了。
  • 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晚年生活悽涼,其子女卻完成了華麗轉變
    少年閏土的變化到底是因為什麼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 魯迅少年玩伴閏土,原型晚年生活悽苦,其子女後代完成華麗轉變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小說,也很自然忘不掉那個捉猹的少年閏土,閏土那一聲恭敬的「老爺」相信刺痛了很多人的心靈,用句玩笑話說,就是我真心把你當朋友,你卻主動和我拉開距離。我們可以很自然的從《故鄉》的描述中看出,在這段話中,魯迅先生對那自己虛構出來的閏土抱有著極大的情感,他只比文中的「我」年長几歲,卻經常帶著「我」在農人居住的地方肆意地玩耍,「我」和閏土一起插猹、抓蛐蛐,小時候,小孩子的友誼就是那麼純粹,那麼乾淨。
  • 少年閏土叫章運水,我也不是魯迅,說說《少年閏土》之外的事兒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都是關於魯迅的內容,其中第一篇就是第24課《少年閏土》,本文選自魯迅的小說《故鄉》,在《故鄉》這篇文章中,塑造了閏土、「豆腐西施」楊二嫂,「迅哥」等人物形象。作為一篇經典的課文,少不了要背誦的,課文第一自然段,相信很多同學任然能背誦得滾瓜爛熟: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我們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閏土、阿Q和祥林嫂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我們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閏土、阿Q和祥林嫂年輕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總有一種看不慣世間不平事的俠義心腸。當看到那些社會中灰色的「潛規則」時,心中都有想過這樣一句話:將來我一定不會這樣做。
  • 語文課本中杜甫被玩壞,會打狙擊會彈吉他,閏土刺猹梗經久不衰
    03閏土和猹還有《少年閏土》這一篇來自魯迅先生的文章,裡面的閏土和猹也成為了經久不衰的梗,這個梗就算放到現在來看也是不過時的原本《少年閏土》講述的是少年閏土的故事,那少年在西瓜田插猹的故事橋段也成為了網友們不斷二次改編的梗。就例如說這個笑話:魯迅走在路上,突然聽到有人叫」迅哥兒!」回頭只見一個唇紅齒白的美少年。魯迅問:」你是?」
  • 火影忍者「進入」語文課本,少年閏土叉猹猹西,鳴人很搞笑,哈哈
    《火影忍者》的主角是鳴人,他是九尾人柱力,擁有著一顆光復木葉村的決心,他的家族身世非常坎坷,但是坎坷的身世沒有讓鳴人變成一個壞孩子,相反他一直都帶著熱血的信念,元氣滿滿的長大,讓人感受到他的能量。鳴人無疑是一位很受歡迎的主角,跟那些熱血戰鬥番的主角有相似的特質,同時也有自己很獨特的特點,所以就更受人喜歡。
  • 閏土和孔乙己,《彷徨》與《吶喊》,你還記得多少魯迅的文字?
    於魯迅先生的身世,想必無需多說了,但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其文學上的成就是繞不開的前言。《狂人日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念劉和珍君》《孔乙己》以及《故鄉》中在皎潔月光下高舉叉子的閏土都是讀書時難以遺忘的記憶。「『竊書不能算偷……竊書!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真理
    這件事情像一個沉重的枷鎖,套在每個人的身上,老師也好,家長也好,學生也好,都沉浸在悲痛和震驚中緩不過神來。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悄悄地激起了一點浪花,然後永遠地消失了,而這樣的事情已經出現過太多次。我們的教育改革了這麼多年,為什麼越改孩子越不快樂?教育體制到底該如何修正,難道就沒有希望了嗎?還記得小學課本上的閏土嗎?少年閏土是魯迅筆下「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的活潑少年,然而三十年後「我」與「閏土」再見面,「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完全認不出來了。
  • 閏土為了刺猹變成奧特曼,杜甫是個超人?課本塗鴉究竟有多優秀?
    閏土刺猹變身銀河相信各位小夥伴都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上的那副「閏土刺猹圖」吧?這圖雖說並沒有什麼槽點,但是莫名其妙就特別受同學們的照顧。小編先給大家看一下原圖,免得大家看完塗鴉以後就忘了原版是什麼樣子……嗯,這圖上的要素就是一人、一叉子、一隻猹。那有什麼辦法可以將這元素給轉化一下呢?變成奧特曼就可以了!沒錯,某位天秀的同學直接讓閏土變成了銀河·奧特曼。
  • 少年閏土的主要特徵 少年閏土性格特點
    《少年閏土》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這篇文章塑造了一個聰明、樸實的少年閏土形象,使讀者印象深刻。今天就讓我們來進一步了解一下這位少年吧。  少年閏土的主要特徵  魯迅先生塑造了一個樸實、健康、活潑、機靈、勇敢的農村少年的形象,作者通過看瓜刺猹、雪地捕鳥、海邊拾貝
  •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看完戲,迅哥兒又和閏土去海邊,他們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紹興,是魯迅念念不忘的故鄉。生與斯長於斯的魯迅,從小就接觸到許多的紹興民俗,並在長年的薰陶中深受其影響。
  • 百年前魯迅的故鄉蕭瑟斑駁,現今故鄉秀美富裕,唯一不變是鄉愁
    所幸魯迅先生一直惦記著他內心的那一份美好,少年閏土是他最真摯的兒時記憶。終於那個腦海中手拿鋼叉,脖子戴項圈的捉猹少年閏土來了,他瘦削沒有精神,身後跟著他的小兒子,虎頭虎腦的和閏土年少時一樣,魯迅激動不已,這麼多年沒見社會變了很多,唯獨心中和閏土的少年時光一直存在記憶深處,成了鄉愁美好的部分。
  • 讀懂了《故鄉》的這三層含義,才算讀懂了魯迅的悲傷與希望
    魯迅記憶中的故鄉是無比美好的,在《故鄉》中回憶起閏土之時魯迅曾這樣寫道: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 那些年課本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你可還記得閏土和猹?
    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再到「萬裡悲秋常作客,包年多病獨登臺」,詩聖杜甫可以說是陪伴我們走過了整個青春時光。網絡發達後,杜甫的搞怪形象一度讓人們印象深刻,或是抽菸、或是彈吉他,各式各樣的課本塗鴉,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聖人的褻瀆,但是不能否認學生們腦洞大開的想像力,讓杜甫在千年後又活了一遍。
  • 魯迅《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很快,小說便以插敘的方式,開始回憶魯迅幼年時的夥伴閏土。這一段落,也是被收錄在語文課本中,最讓人耳熟能詳的一段。「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一十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著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是提及閏土魯迅的第一印象,可以看出他對少年時夥伴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