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魯迅,當讀懂了他的文章,我們確實已經老了,但是到老都讀不懂魯迅,不就更悲哀嗎?
小的時候總覺得魯迅的文章深澀難懂,特別不喜歡讀魯迅的文章,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根本看不到魯迅文章裡寫的那些社會現象,而現在一切都具備了魯迅文章裡的那些東西,明白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最具代表性
現在新版六年級語文課本裡已經有好幾篇魯迅文章了,推薦閱讀的書單裡魯迅的佔了大半。孩子們看的津津有味,不斷問家長書中隱藏的社會問題是什麼。曾經《吶喊》銷聲匿跡好一陣時日,如今成了學生必讀的書籍了。
中學時我嘲笑阿Q,大學時我理解了阿Q,現在我活成了阿Q…魯迅的文章適合反覆讀,每一個年齡段理解都會不同,也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從少年意氣到卑躬屈膝,多少人活成了可悲的那個閏土。
從好壞分明到難得糊塗,多少人活成了可嘆的那個阿Q。
命運的不幸不公,排山倒海,吞噬著希望和生機,在一遍遍麻木的訴苦中,多少人活成了可憐的那個祥林嫂。
初中高中時代,覺得魯迅先生滿紙荒唐言,還得一大堆的解析分析;不惑之年,買了先生的全套著作,百年的時光過去,發現幾千年的生活不過於再重複古人的生活,只是環境改變而已,人心亙古不變,敬佩先生犀利的才華,深度的剖析!
小的時候不喜歡魯迅,每一篇文章不是這個意思就是那個意思,燒腦!人到中年讀懂也感受到了魯迅文章裡的意思,又怕對號入座迴避他的文章!上初一的兒子每每和我討論魯迅的某一篇的時候我假裝不太懂,給他一個侃侃而談的機會!殊不知媽媽是靠著阿Q精神活著的祥林嫂
魯迅是世俗中的高人,筆下生輝警示亂世之人;孔子是世俗中的良人,教誨世人師表千秋;可惜人生俗世本為俗物,喜怒哀樂諸般作為皆隨心隨性歸為俗事萬古不破,即便大修為者、超凡脫俗者、也要裹著一身臭皮囊隨世俗混沌,成不了仙。一襲青衣,二兩清茶,三頓淡飯,
很多人把沈巍與孔乙己作比較。其實沈巍與孔乙己有著本質的區別。孔乙己是被生活所迫,是命運使然,是被動接受,是不由自主,是無可奈何。而沈巍不過是早早看透了紅塵,放棄了世俗生活,自主地選擇了一種與我們大多人不同的自由自在不受禁錮的生活方式罷了。
我就是信仰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做了個愛憎分明,黑白分清,犀利的傢伙。可是我發現與社會格格不入
正因為愛憎分明的人少了,所以社會才會烏煙瘴氣!不要管別人,遵從自己內心最原始的善意,我們雖然小眾,但你並不孤獨!
魯迅雖然批判文筆犀利,但總會留著那麼點希望,他深知世事滄桑現實冷酷,無力改變,卻一個人戰鬥並鼓舞著年輕人!不讓看魯迅就是不希望大家有批判的眼睛,連看都不敢看,就和把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一樣!什麼時候看懂魯迅都不悲哀,只要抱有改變的希望,改變不了世界,可以改變自己,不要做麻木不仁的人就對了!害怕強權,理解,不是每個人都能勇敢,但心中不能屈服。人可以被打倒,但精神不能被打敗,不是阿Q那種自我麻痺的精神,而是敢於反抗的精神!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阿Q、閏土、祥林嫂、華老栓、康大叔…不但中國,全世界都一樣,都有活生生的人存在,除非人類滅絕,要不,魯迅怎稱得上是偉大的文學家呢?金字塔上的人畢竟是極少數,想要成為其中的一分子,對一般人而言,努力充實自已,別無它途。雖然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光在睡大覺、發牢騷,無所事事,註定是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閏土、阿Q…
何其悲哀,在社會裡摸爬滾打的人都烙上了魯迅筆下人物的影子,無一倖免。何其幸運,這個時代已不再腐朽,留給了我們無限的機會。
恍然大悟時,我們不妨試著聽聽魯迅的建議: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魯迅偉大,但是,魯迅先生看透人性後對任何人都不喜歡的態度,是一大遺憾。
「一個都不寬恕」的態度個人也不贊同。
人是有差別的,世界應該允許我們這樣見識短的人卑鄙地活著。
如老舍所言:百鳥朝鳳的時節,麻雀也有個地位。
魯迅的偉大就是看透了眾生。眾生的秉性卑劣本就如此。就好像太陽會升起。人,就是這樣一個生物,笑著他人,自己也是那可笑的人。人人都不能免俗。魯迅歸納了下,並深刻了一下。看客是產生失敗人群的土壤。一旦被生活的不幸擊中,缺乏文化知識的人有更大機率產生各種奇怪人格的典型,有文化的人也會產生一些更奇葩的人格。人如螻蟻,在面對不幸和失敗時,每個人的方式不一樣。但可笑可悲也可恨的方式很多。其實更多的錢可憐。看客們看到了阿q的可笑,祥林嫂等的可恨,閏土的可悲,魯迅表達的他們的可憐。看客這個土壤群體的不自知。喚醒人們的覺醒。想法是好的。但這就是客客觀觀的眾生。
運交華蓋又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很多人都說自己讀懂了魯迅,變成了魯迅筆下的閏土!遺憾的是,咱們只不過是那隻夜晚偷西瓜的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