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日曆紙大概伴隨了很多人的童年。開學拿到新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回家讓爺爺包書皮,上一年已經過去,日曆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但是在爺爺的巧手下,它又在新書上重新活了過來。包好書皮的新書還散發著油墨香,來不及等它吹吹風,就抱著書跑進了房間,一頁一頁仔細翻看著,旁人看來是在預習課本,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是在找書上有趣的課文。站在今天回顧多年以前,包書皮、新文具、新書包,這似乎是每個孩子都曾擁有的強烈的開學儀式感,一路走來我們讀過無數本書,看過數不勝數的課文,你還記得那些年讓你心想深刻的課本人物嗎?
杜甫
作為一屆詩聖,除了出現在課本上的詩很多以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他多變的形象吧。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再到「萬裡悲秋常作客,包年多病獨登臺」,詩聖杜甫可以說是陪伴我們走過了整個青春時光。網絡發達後,杜甫的搞怪形象一度讓人們印象深刻,或是抽菸、或是彈吉他,各式各樣的課本塗鴉,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聖人的褻瀆,但是不能否認學生們腦洞大開的想像力,讓杜甫在千年後又活了一遍。
父親
父親這個形象你能聯想到誰?是否還記得課本上那個佝僂的背影?「你站在這裡不要走,我去買兩個橘子」,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將父親這一形象牢牢地刻畫在我們的腦海中。雖然現在這句話變成了年輕人口中的調侃,但是回想起這篇課文時,我還能從記憶深處找出些語句段落,甚至能在腦海裡想像出當時的場景。
閏土
這個形象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這篇課文的插圖至今都還存在很多人的腦海中,一輪圓月、一個少年、一把大叉、一片西瓜地,因為這篇課文,我們認識了「猹」這個動物,「今晚月色很美,適合刺猹」甚至成為了年輕人婉拒愛情的話語。初看不識書中意,再看已是書中人,多年後再回想起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時,只感嘆少年閏土終究是隨著時光消失了。
數學課本上的一些題目至今都讓小編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農夫非要把雞和兔放在一個籠子裡面?為什麼設計師非要用影子來計算房子的高度?當年做這些題目時,非常想把農夫和設計師找出來打一頓。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題小編倒是理解了,那就是一邊放水、一邊注水,讓我們計算什麼時候水池放滿的題目,這個場景年少無知的我們或許不能明白,但是今時今日,看向自己一邊玩手機、一邊充電的情形時,一切都恍然大悟了。
小學英語課本上琳達和邁克,初中英語課本上的李雷和韓梅梅,還有高中英語試卷上啥也不會寫的李華,請問你有幫李華寫過信嗎?
除了這些插圖外,還有很多名人的照片,不過小編很疑惑的是,為什麼出現在歷史課本上的科學家大多都是潦草的形象?要麼鬍子拉碴,要麼剛從爆炸中走出來,難道就沒有其他好看的照片了嗎?肯定是有的,但是據說為了不讓小女生們犯花痴,就都用了形象不佳的照片。比如物理學家普朗克,他出現在課本上的形象可以說是非常潦草了,但是翻閱資料後你會發現,用陌上顏如玉,公子世無雙這句話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看來編者們為了學生心思都放在學習上真實煞費苦心啊。
恍惚間已經過去了多年,當年的懵懂少年是否長成了理想中的模樣?如果不是刻意去回顧的話,想必下次各位和他們相見應該是在自己孩子的課本上了。雖然日曆紙已經不通用了,但是也不要忘了給新書包書皮,那是屬於開學的儀式感。
每日一問:你還記得哪些印象深刻的課本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