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土和孔乙己,《彷徨》與《吶喊》,你還記得多少魯迅的文字?

2020-12-22 淘漉音樂

論起我國近代的文學革命家,最先想到的當是魯迅先生。

從《狂人日記》開始,筆名「魯迅」便被國人記得,有那麼一位先生,他的文字深深刻著對社會現狀的諷刺,還有一種對人類未來的憂憤。

於魯迅先生的身世,想必無需多說了,但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其文學上的成就是繞不開的前言。

《狂人日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念劉和珍君》《孔乙己》以及《故鄉》中在皎潔月光下高舉叉子的閏土都是讀書時難以遺忘的記憶。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是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鬨笑起來。」

如同酸腐書生孔乙己,魯迅筆下的作品,大多都在反映著一件事:彼時社會思想的腐朽以及那個社會是如何將人慢慢吞噬的。

在《故鄉》中,被大家熟知的少年閏土,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最好的玩伴,一同看瓜刺猹,在雪地中用這小巧的籠子捕鳥,天真爛漫。

在時間的見證下,兩人慢慢長大,閏土也變成了他父親的樣子,眼睛腫的通紅,「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

而面容上的變化,並未影響先生重遇少年時玩伴的興奮,擊敗他地是那聲「老爺」「水生,給老爺磕頭」,魯迅便已知道,兩人之間有了隔閡。

閏土再不是活潑的少年,他被饑荒,苛稅,兵,匪,官,紳折磨的像是個搖搖欲墜的椅子,吱吱作響的是舊社會腐舊的思想,和人民遍地的哀嚎。

說來也有趣,人類的劣根性在《故鄉》中也有描繪,曾是豆腐西施的楊二嫂開門見山的就說:

「哈!這模樣了!鬍子都這麼長了!……不認識了麼?我還抱過你咧!……忘了?真是貴人眼高……啊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大轎,還說不闊?嚇,什麼都瞞不過我。」

先生只得站在一旁,眼觀鼻鼻觀心的聽著這個「圓規」般女人的絮叨,臨走還不忘順走自己母親的一雙舊手套,完全沒了少年時猶記得的樣貌。

先生的筆下向來不缺這般源於生活的故事,世間的所有人性醜陋好像都在魯迅身邊發生,亦或者說被發現了。

將事情平述成文字,內核中蘊含的批判與力量,又是那般的巨大。

「魯迅的骨肉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場上的民族英雄」

從故事《吶喊》《彷徨》《故事新編》到散文《朝花夕拾》,再到數十篇雜文,是生活,也是對現實的譏諷與希翼。

若說《狂人日記》奠定了魯迅在中國文學地位,而《阿Q正傳》便是奠定他在世界文學上的地位。

其實正如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佔最大領土作家所言,魯迅本就在日本和韓國的思想浪潮上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而在歐洲各國的文化輸出還有一番趣事。

中國有個學者叫敬隱漁,從事法文翻譯工作,是首個翻譯羅曼·羅蘭文學巨著《約翰·克裡斯多夫》的人,收到羅曼·羅蘭回信後引起了廣泛關注。

也在羅曼羅蘭的驅動下,敬隱漁去了法國,在他的鼓勵下將魯迅的《阿Q正傳》翻成法譯本,是第一部在歐洲流傳開來的作品。

羅曼羅蘭看大肆稱讚,連寫三篇不同的推薦信給他的主編朋友,介紹這本文學作品:

「這篇小說是現實主義的,初看似顯平庸;繼之就會發現了不起的幽默;待到把它讀完,你就會吃驚的發現,你被這個可憐地怪傢伙給纏住了,你喜歡他了。」

先生的文字就是這般,看得到人間所有的苦與難,但讀起來又是那般的舒暢,沒有那種痛徹心扉地、直觀地痛。

一切的一切都是四平八穩的,在把自己生活中的經歷,自己看見的,想到的事,講述了出來,卻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不只是小說集,散文集和雜文集也是如此,像散文集中的《阿長與山海經》,《父親的病》,《藤野先生》;雜文集中的《咬文嚼字》,《戰士與蒼蠅》,《燈下漫筆》等等系列作品。

先生的文字向來是帶有力量的。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魯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劃時代的文藝作家,是實事求是的歷史學家,是以身作則的教育家,是渴望人類解放的國際主義者。」

先生一生有兩個妻子,一個「母親送的禮物」朱安女士,一個是許廣平女士。

朱安是母親許配給魯迅先生的妻子,在那個舊社會包辦婚姻再常見不過。

「他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一種贍養義務,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早在日本留學時,被母親定下了這門婚事後,先生就表達過不滿。

不滿的或許並非未曾見面的妻子,而是比比皆是的陋習,「要朱安放腳,進學堂讀書」。

被騙回來結婚那天,朱安特地穿了一雙中等大小的鞋子,但才下轎子,填滿了棉花的鞋子便掉了下來。

謊言就和先生筆下的社會陰暗與陋習一樣,像個紙糊的燈籠,一戳就破了。

陪伴婆婆的幾十年間,見過許廣平,把周海嬰視如己出,和先生始終形如路人。

魯迅並非沒有考慮過離婚,但在那個年代,被休的女人是備遭人們鄙夷和唾棄的,誰知有多少同楊二嫂般尖酸刻薄的人在等著看好戲。

先生對他人的關愛向來極多,對家人更是如此,通信極多,許廣平78封、周作人18封、母親48封半。

從《狂人日記》開始,18年間先生筆耕不輟,創作出眾多文學形象,先生的作品仿佛有著不朽的魔力,直至今日,仍然擁有眾多讀者。

2015年9月9日,作家榜出版了《魯迅經典全集》,其中附帶384篇插圖本典藏版,全集分為4部分:小說全集、散文全集、雜文集、家書集。

點擊下方連結,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魯迅的吶喊破滅了,但是孔乙己真的是一個英雄
    《吶喊》的前序中,魯迅直接寫明了小說起名為吶喊的原因。之所以發出吶喊,是以此來喚醒沉睡的國民。在陰冷肆虐的社會氛圍中,魯迅骨子裡的正氣凜冽展現出來了。距離這些文章的創作已時隔多年,但放在今日社會,小說主題思想也依然適用。
  • 說起魯迅先生,都想起《吶喊》《彷徨》,卻少有人知道這篇小說集
    談起魯迅先生,想必各位眼前都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形象。悲慘的祥林嫂、月下的閏土、自欺欺人的阿q、可悲可嘆的孔乙己等。這些形象無不是魯迅先生用心塑造,無不是舊社會各類人物的縮影。而除了這幾個角色,諸位更熟悉的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了,這些角色也都是出自這兩本書中。
  • 從《吶喊》到《彷徨》
    作者:姜寶兵魯迅年輕的時候也喜歡做夢,有很多夢未能實現,又不能忘卻,便鬱結在心中,終於奔湧而出,匯成《吶喊》。這「吶喊」之聲充滿血氣和智勇,它不是響徹在曠野、荒原、鬧市,而是發聲於萬難破毀、令人窒息的「鐵屋子」。
  • 魯迅《吶喊》出版95周年:阿Q精神、孔乙己式迂腐離我們而去了嗎?
    曾同住在紹興會館的許壽裳回憶說:「自民二以後,我常常見魯迅伏案校書,單是一部《嵇康集》,不知道校過多少遍,參照諸本,不厭精詳,所以成為校勘最善之書。」「整理古碑,不但注意其文字,而且研究其圖案……也是考證精審,一無泛語」。(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這種沉迷於「無意義」之行為而又極認真以至於忘卻的狀態,是一種徹骨的頹廢,但他做的事情又不至於完全無意義,所以說其積極。
  • 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曾經《吶喊》銷聲匿跡好一陣時日,如今成了學生必讀的書籍了。中學時我嘲笑阿Q,大學時我理解了阿Q,現在我活成了阿Q…魯迅的文章適合反覆讀,每一個年齡段理解都會不同,也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從少年意氣到卑躬屈膝,多少人活成了可悲的那個閏土。
  • 魯迅小說中「我」的形象是其本人嗎,以《孔乙己》等11部小說為例
    甚至有些人還會產生誤解,將魯迅小說中的「我」就看作魯迅本人,畢竟,小說中的「我」不是也叫迅哥兒,也住紹興嗎?筆者通過研究魯迅3部小說集近30篇小說,終於將這個問題的答案搞清楚了。魯迅一生共有三本小說集,分別為:《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 作家魯迅的文學作品|讀懂前的酣暢,讀懂後的悲傷
    魯迅作品以小說和雜文為主,代表作主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他的言辭犀利而又幽默。
  • 小夥把魯迅的詩寫成歌詞,走紅後他表示:希望魯迅的文字早點過時
    讓我們來看看他的詞改得怎麼樣:昏沉的夜 燈火溫吞地滅我昏沉的夢裡 故事拉開畫卷鮮花和雲朵在水影裡升騰搖曳我坐在小船 岸邊是村人和月好的故事都融化在水裡了昏沉的夜裡我猛然睡醒了以上是節選的一部分,從這一段文字來看,吳同學並不是直接照搬魯迅的這16首詩,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來重新理解了它。
  • 《吶喊》95周年: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本報記者 徐敏  站著喝酒穿長衫的孔乙己,月光下看守瓜地的閏土,追求精神勝利的阿Q,以及反覆嘮叨兒子被狼吃掉的祥林嫂……這些在現代文學史上鮮活的人物形象,都出自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今年8月,是《吶喊》出版95年。95年以來,《吶喊》多次再版,影響力至今不減。而關於這本讀者再熟悉不過的小說集,蘊藏著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在他不足20年的短暫創作生涯中,為我們留下了頗為豐富的寶貴精神遺產:小說創作上有躁狂憤激的《吶喊》;有沉悶孤寂的《彷徨》;有記錄內心孤獨、矛盾、絕望、抗爭的情感,解剖自身「毒氣和鬼氣」的散文詩《野草》;另有六百多萬字「匕首」和「投槍」一般的雜文。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當然,先生曾經也對他的學生說過,在《吶喊》小說集裡最喜歡的莫過於《孔乙己》,也因此翻譯成外國文字。至於原因,我們應該可以想像一下。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
  • 《孔乙己》裡面更深藏的東西,你了解了嗎?不愧是魯迅最愛的作品
    孫伏園曾經問魯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說中最鍾愛自己的哪一篇,答案是被錄入中學語文課本上的《孔乙己》。《孔乙己》我們都學習過,文章雖篇幅較小,但卻包含著許多東西。魯迅的作品數不勝數,每一篇都飽含了心血,為什麼他偏愛《孔乙己》呢?
  • 再讀魯迅《孔乙己》:大約死了的「孔乙己」,其實又活了下來
    其中,魯迅作品中傳唱度比較高的一篇文章就是《孔乙己》,這是繼《狂人日記》後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收錄在文集《吶喊》裡。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通過酒店小夥計「我」的觀察來塑造了一個清末和辛亥革命前後的下層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孔乙己原來是我們自己
    引言有人這樣說過魯迅的文章:小時候覺得自己是迅哥兒,漸漸長大發現自己不過是閏土,而中年時猛然回頭一看自己變成了孔乙己,而最後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麻木不仁的Q,而周圍有無數的祥林嫂。1、你我不過是閏土閏土曾經也是個生機勃勃的少年,給迅哥兒講述著一切關於快樂自在的事情,他的成長環境和遭遇,讓長大後的他逐漸的卑微,當再次見到迅哥時,他們不再是朋友的關係,而他對他的稱呼也轉成了老爺。
  • 偉大的《吶喊》——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分析
    相信提到民族魂魯迅先生,大家定會說出他耳熟能詳的幾部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等。今天我帶大家品味一下其中「看客」這一重要形象,更好地在品讀魯迅的道路上有更深的感受。(新人發表,給點小鼓勵唄)《吶喊》是魯迅的一本小說集,在《吶喊》自序中寫到了這是一本為了那些不能忘卻的事情而寫下的一部書。但是這樣一本描寫不能忘卻的事情的一部書為何稱之偉大呢?他又在批判和諷刺什麼呢?我百思不接,於是重新走進了這本書所講述的歲月裡……走進魯鎮,看到和別處不同的酒店,我起了些興致:鹹亨酒店就這了。
  • 高令亞:為魯迅吶喊
    為魯迅吶喊高令亞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已經故去八十三周年了。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他都是我們的民族英雄。他的作品高度,他的思想深度,他的精神廣度,他的靈魂深度,堪稱時代標杆。記得詩人臧克家寫過一首現代詩《有的人》,就是為紀念魯迅逝世而作。他在詩中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啊,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魯迅,就是那個情願當勞苦大眾的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和血。
  • 魯迅先生的故鄉你去過嗎
    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有個二弟叫周作人,三弟叫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先生這一生以他的文章為名寫出當時處在封建社會和強權政治的統治下的階級力量要下寫的在的,在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短衣」和「長衫」、「底層階級」和「上層階級」、「在櫃檯站在喝酒」和」在房子裡坐著喝酒「、」素菜「和」葷菜「,階層等級感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一個腐朽病態的社會風貌躍然紙上。而孔乙己,屬於第三種酒客。孔乙己是一個帶有「喜劇」色彩的悲劇人物。環顧全文,魯迅先生以酒館夥計的第一人稱,用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講述了孔乙己的悲劇。酒館裡的人,無論是夥計,還是掌柜,抑或是短衣幫和長衫主顧,他們見到孔乙己都有一個共同的反應——笑。
  • 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
  • 魯迅和文章中的四句話概括了社會和人的本質,深刻深刻一針見血
    的文章將告訴你魯迅先生。魯迅是一個用鋼筆讓我們反思和反思的人,他的話珠璣也很有啟發性。很多人愛他勇敢地愛著他,更多的人恨他,恨他的憤世嫉俗。我們不談魯迅的小說和魯迅的感受,我們只討論魯迅的四個句子。有多少人缺乏質疑的能力?我記得讀過這樣一個故事:當一個孩子的母親在做魚的時候,她總是喜歡切斷魚的尾巴,她問她媽媽為什麼奶奶總是這樣做。後來,她見到了奶奶,問她為什麼要把魚尾剪掉。奶奶說,那時候家裡的鍋太小了,如果你留著尾巴,魚就進不去了,所以她把尾巴剪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