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魯迅先生的小說裡刻畫過很多人物,大多形象生動鮮明。比如迂腐而麻木不仁的「孔乙己」,勤勞善良卻被封建禮教毒害的「祥林嫂」,愚昧自大、喜歡自我安慰的「阿Q」,樸實勇敢、聰明能幹的「少年閏土」,以及錚錚鐵骨為革命獻身的「勇士劉和珍」等等。
當然,先生曾經也對他的學生說過,在《吶喊》小說集裡最喜歡的莫過於《孔乙己》,也因此翻譯成外國文字。至於原因,我們應該可以想像一下。
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
從魯迅先生筆下的這些角色中,我們都能找到類似的地方,或者是說看到某些熟悉的自己。就好像那句話說的一樣:「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吧!
我也非常喜歡「孔乙己」,而且於不同時期都有不同感悟。學校的老師對我說,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和科舉制度的毒害,所以他生活窮困潦倒,思想很迂腐,精神更是麻木不仁。
然後我點了點頭,孔乙己在當時的我心裡應該就是這個樣子。隨著年齡增長及閱歷的豐富,重溫這篇小說,我似乎也看到了他的執著和善良。
所以,我今天寫下此文,與你分享孔乙己身上的那些「優點」,即讀書人的堅持、成年人的善良和社會人的守信。
一、在孔乙己身上,我看到了讀書人的堅持
01.學問始終沒有丟:為何說孔乙己學問沒有丟呢?從全文來看,孔乙己不但學問沒丟,而且還博聞強識。
首先,他名字的由來,是外人給取的綽號,從描紅紙上摘下來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而孔乙己自己卻並沒有為此爭辯什麼,正是因為他知道「乙己」二字的含義,所以默默接受,可能心裡還有些小歡喜。
原文為「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矣」,在舊時用於描紅、表示尊孔的話,意思是:「上大人孔丘,一個人教化了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賢士,八九個特別有才幹的人,他們都能行仁而知禮啊!」
其次,從他口裡出現過至少2次「君子固窮、者乎"之類的話,分別都是在酒客嘲笑奚落他的時候,孔乙己以這些非讀書人聽不懂的話,作為最後的回應,包括後來對孩子們說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無不體現他的學問。
君子固窮:君子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操。
與此同時,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為什麼要穿長衫,這裡有大學問,區分了自己與不讀書人,只是因為囊中羞澀,所以也只好站著喝酒。
並且他還寫了一手好字,被人請去抄書,這在當時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我們還可以從小說裡看到,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4種寫法,放到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吧。
02.仍看重自身名節:孔乙己是一個很看重自己名節和清白的讀書人,從三次為自己辯解就看的出來。第一次「看客」嘲笑孔乙己「偷書被吊著打」,第二次還是「看客」嘲笑他「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第三次是鹹亨酒店掌柜的嘲笑孔乙己"又偷東西了"。
面對三次嘲笑,孔乙己都分別回應了「君子固窮、者乎」等等。尤其是第一次回應,孔乙己說了這樣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這看似狡辯的言語,其實大有深意。
如果孔乙己真的是走投無路而去行竊,完全可以偷別的值錢東西,筆墨、紙和書在當時又值幾個錢?從這一點上看出他「偷書」是為了自己用,而不是拿去賣,所以稱自己讀書人為「竊書」。
與此同時,再如何窮困潦倒,他也沒有去乞討為生,這不是讀書人的清高,而是對自己名節的在乎。
03.保持理性不偏激:面對別人多次都嘲笑,孔乙己從一開始的不語,到爭辯,再到懇求,以及最後的無奈離去。他自始至終不曾惡語相對,也沒有大打出手。這不是讀書人的懦弱,而是一種理性處理,不以偏激的手段對待。
試想一下,在我們現在的生活當中,因為不理智衝動當街動手,因此受傷住院或者進去的會少嗎?很多人並沒有想到孔乙己這一聰明之處,他面對嘲諷不但沒有衝動,更沒有自暴自棄。
這一切都是孔乙己對於自己讀書人底線的堅持,尤其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他科舉不中、無處謀生,還要堅持自我非常的不容易。
二、在孔乙己身上,我看到了成年人的善良
01.對「我」的熱情:在小說裡,孔乙己非常自知,除了自我辯解幾句,和掌柜的買酒之外,幾乎不與人搭訕。但是他的內心依然是非常熱情的,尤其是喜歡和還是孩子的「我」交流,並且還傳授「茴」字的4種寫法,以期望「我」以後能當上掌柜時用得著。
魯迅《孔乙己》:「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
這種熱情與「我」的身份,能不能當掌柜無關,而是孔乙己內心的渴望和真摯的熱忱。每次「我」答應幾句,他便開心的像個小孩,絲毫看不見「我」的不耐煩,而「我」不理他後,孔乙己又顯得非常惋惜,難過的像一個孩子。
02.對「孩子們」的愛心:儘管孔乙己很窮,窮到幾乎吃不起飯,但他對孩子們卻非常好。小說裡寫到,他有幾回被孩子們圍住,也會大方的分給他們每人一顆茴豆。
可別小瞧了這一顆顆茴豆,當時9文大錢卻只能溫兩碗酒,再要上一碟茴香豆。從這個「碟」字,我們可以想像茴香豆份量不可能太多,「五指便可以罩住」,大概和我們現在飯前上的瓜子碟差不多吧。
而孔乙己卻毫不吝嗇,只是面對孩子們吃了之後還想再嘗的眼神,不由得地發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話來,這個時候的孔乙己應該是難得的幸福,那個搖頭晃腦「老夫子」讀書人形象躍然紙上。所以他對孩子們很有愛心,比對自己更加的照顧。
03.對別人的尊重:細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質,而孔乙己2次付錢、1次彎腰,更是體現了他對人的尊敬,不過懂得人還是太少了。
第一次付錢,他沒有回答「看客」的嘲笑,而是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然後「排」出九文大錢。請注意,這個「排」字盡顯出他的與眾不同,並不是隨意扔出去的,而是有讀書人的禮節風範。
第二次付錢,這個時候的孔乙己腳「跌斷了」,所以不便進門,只能在門口付錢。只見孔乙己「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一個「放」字顯得惟妙惟肖。如果第一次的孔乙己還是對生活有希望的,可以「排」出錢,而這一次他似乎非常的落魄,甚至是將死。但他也沒有「丟」或者「扔」出錢去,而是依然小心翼翼摸出錢,放在「我」的手裡。
還有一次,大概是孔乙己面對著孩子們,親切地彎下腰說話。如果換作是長衫客,則可能呵斥並揮手驅趕孩子們。而如果是短衫客,則可能對孩子們動之以「粗」了。
相比之下,孔乙己更顯得知書達理,尊重他人。
三、在孔乙己身上,我看到了社會人的守信
孔乙己有三種身份,讀書人、成年人和社會人。作為社會人,他非常守信,從小說裡可以一目了然。
我們認真品一下原文,說孔乙己品行比別人人好,因為消費從不拖欠,足以可見有其他人經常在鹹亨酒店裡白吃白喝,甚至是賒欠賴帳。而孔乙己作為讀書人,成年人,也是社會人,他沒有這麼做。
就算想喝酒而一時沒有現錢,也會讓老闆記帳,絕對不會超出1個月,就把欠的錢還清,當然不會忘記讓老闆銷帳,即擦去粉板上的名字。
《孔乙己》:「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再聯繫下我們現在,不久前央行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進行了升級,並於2020年1月19日正式啟用二代徵信系統。這一舉動,包括接下來可能會有的大動作都證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誠實守信的重要性。
而孔乙己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已經做到了守信這一步,實在是難能可貴。讀到這裡,可能有的人會說,孔乙己「偷書」怎麼能說他守信呢?對此我想說,讀書人不能叫「偷書」,只能叫「竊書」。再說,當時的孔乙己是否真正「偷書」,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也許只不過是丁舉人家放出的煙霧彈。
而說到底,孔乙己這個「秀才」都不是的人,怎麼能頂得住丁「舉人」的壓迫呢?他所能做的,只能是讀書人最後的堅持,默默忍受,然後為了清白和名節爭辯。
哪怕這種爭辯看起來是那麼的蒼白無力!
結束語:
讀書使人明智,歷史令人清醒。
小說的當時的社會背景是黑色的,而魯迅先生的情懷是白色的,就好像一盞明燈,把灰色的孔乙己和黑色的看客們都一一照亮,讓他們無處躲藏。
魯迅先生對當時的舊社會應該是絕望了的,不過他依然對新社會充滿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可以看出來,那就是「讀書人的堅持」、「成年人的善良」和「社會人的守信」。
願我們都能摒棄孔乙己身上的缺點,學習他身上的優點,不要去做那麻木不仁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