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2020-12-14 登高望遠悲秋

導讀:魯迅先生的小說裡刻畫過很多人物,大多形象生動鮮明。比如迂腐而麻木不仁的「孔乙己」,勤勞善良卻被封建禮教毒害的「祥林嫂」,愚昧自大、喜歡自我安慰的「阿Q」,樸實勇敢、聰明能幹的「少年閏土」,以及錚錚鐵骨為革命獻身的「勇士劉和珍」等等。

當然,先生曾經也對他的學生說過,在《吶喊》小說集裡最喜歡的莫過於《孔乙己》,也因此翻譯成外國文字。至於原因,我們應該可以想像一下。

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

從魯迅先生筆下的這些角色中,我們都能找到類似的地方,或者是說看到某些熟悉的自己。就好像那句話說的一樣:「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吧!

我也非常喜歡「孔乙己」,而且於不同時期都有不同感悟。學校的老師對我說,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和科舉制度的毒害,所以他生活窮困潦倒,思想很迂腐,精神更是麻木不仁。

然後我點了點頭,孔乙己在當時的我心裡應該就是這個樣子。隨著年齡增長及閱歷的豐富,重溫這篇小說,我似乎也看到了他的執著和善良。

所以,我今天寫下此文,與你分享孔乙己身上的那些「優點」,即讀書人的堅持、成年人的善良和社會人的守信。

一、在孔乙己身上,我看到了讀書人的堅持

01.學問始終沒有丟:為何說孔乙己學問沒有丟呢?從全文來看,孔乙己不但學問沒丟,而且還博聞強識。

首先,他名字的由來,是外人給取的綽號,從描紅紙上摘下來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而孔乙己自己卻並沒有為此爭辯什麼,正是因為他知道「乙己」二字的含義,所以默默接受,可能心裡還有些小歡喜。

原文為「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矣」,在舊時用於描紅、表示尊孔的話,意思是:「上大人孔丘,一個人教化了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賢士,八九個特別有才幹的人,他們都能行仁而知禮啊!」

其次,從他口裡出現過至少2次「君子固窮、者乎"之類的話,分別都是在酒客嘲笑奚落他的時候,孔乙己以這些非讀書人聽不懂的話,作為最後的回應,包括後來對孩子們說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無不體現他的學問。

君子固窮:君子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操。

與此同時,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為什麼要穿長衫,這裡有大學問,區分了自己與不讀書人,只是因為囊中羞澀,所以也只好站著喝酒。

並且他還寫了一手好字,被人請去抄書,這在當時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我們還可以從小說裡看到,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4種寫法,放到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吧。

02.仍看重自身名節:孔乙己是一個很看重自己名節和清白的讀書人,從三次為自己辯解就看的出來。第一次「看客」嘲笑孔乙己「偷書被吊著打」,第二次還是「看客」嘲笑他「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第三次是鹹亨酒店掌柜的嘲笑孔乙己"又偷東西了"。

面對三次嘲笑,孔乙己都分別回應了「君子固窮、者乎」等等。尤其是第一次回應,孔乙己說了這樣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這看似狡辯的言語,其實大有深意。

如果孔乙己真的是走投無路而去行竊,完全可以偷別的值錢東西,筆墨、紙和書在當時又值幾個錢?從這一點上看出他「偷書」是為了自己用,而不是拿去賣,所以稱自己讀書人為「竊書」。

與此同時,再如何窮困潦倒,他也沒有去乞討為生,這不是讀書人的清高,而是對自己名節的在乎。

03.保持理性不偏激:面對別人多次都嘲笑,孔乙己從一開始的不語,到爭辯,再到懇求,以及最後的無奈離去。他自始至終不曾惡語相對,也沒有大打出手。這不是讀書人的懦弱,而是一種理性處理,不以偏激的手段對待。

試想一下,在我們現在的生活當中,因為不理智衝動當街動手,因此受傷住院或者進去的會少嗎?很多人並沒有想到孔乙己這一聰明之處,他面對嘲諷不但沒有衝動,更沒有自暴自棄。

這一切都是孔乙己對於自己讀書人底線的堅持,尤其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他科舉不中、無處謀生,還要堅持自我非常的不容易。

二、在孔乙己身上,我看到了成年人的善良

01.對「我」的熱情:在小說裡,孔乙己非常自知,除了自我辯解幾句,和掌柜的買酒之外,幾乎不與人搭訕。但是他的內心依然是非常熱情的,尤其是喜歡和還是孩子的「我」交流,並且還傳授「茴」字的4種寫法,以期望「我」以後能當上掌柜時用得著。

魯迅《孔乙己》:「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

這種熱情與「我」的身份,能不能當掌柜無關,而是孔乙己內心的渴望和真摯的熱忱。每次「我」答應幾句,他便開心的像個小孩,絲毫看不見「我」的不耐煩,而「我」不理他後,孔乙己又顯得非常惋惜,難過的像一個孩子。

02.對「孩子們」的愛心:儘管孔乙己很窮,窮到幾乎吃不起飯,但他對孩子們卻非常好。小說裡寫到,他有幾回被孩子們圍住,也會大方的分給他們每人一顆茴豆。

可別小瞧了這一顆顆茴豆,當時9文大錢卻只能溫兩碗酒,再要上一碟茴香豆。從這個「碟」字,我們可以想像茴香豆份量不可能太多,「五指便可以罩住」,大概和我們現在飯前上的瓜子碟差不多吧。

而孔乙己卻毫不吝嗇,只是面對孩子們吃了之後還想再嘗的眼神,不由得地發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話來,這個時候的孔乙己應該是難得的幸福,那個搖頭晃腦「老夫子」讀書人形象躍然紙上。所以他對孩子們很有愛心,比對自己更加的照顧。

03.對別人的尊重:細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質,而孔乙己2次付錢、1次彎腰,更是體現了他對人的尊敬,不過懂得人還是太少了。

第一次付錢,他沒有回答「看客」的嘲笑,而是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然後「排」出九文大錢。請注意,這個「排」字盡顯出他的與眾不同,並不是隨意扔出去的,而是有讀書人的禮節風範。

第二次付錢,這個時候的孔乙己腳「跌斷了」,所以不便進門,只能在門口付錢。只見孔乙己「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一個「放」字顯得惟妙惟肖。如果第一次的孔乙己還是對生活有希望的,可以「排」出錢,而這一次他似乎非常的落魄,甚至是將死。但他也沒有「丟」或者「扔」出錢去,而是依然小心翼翼摸出錢,放在「我」的手裡。

還有一次,大概是孔乙己面對著孩子們,親切地彎下腰說話。如果換作是長衫客,則可能呵斥並揮手驅趕孩子們。而如果是短衫客,則可能對孩子們動之以「粗」了。

相比之下,孔乙己更顯得知書達理,尊重他人。

三、在孔乙己身上,我看到了社會人的守信

孔乙己有三種身份,讀書人、成年人和社會人。作為社會人,他非常守信,從小說裡可以一目了然。

我們認真品一下原文,說孔乙己品行比別人人好,因為消費從不拖欠,足以可見有其他人經常在鹹亨酒店裡白吃白喝,甚至是賒欠賴帳。而孔乙己作為讀書人,成年人,也是社會人,他沒有這麼做。

就算想喝酒而一時沒有現錢,也會讓老闆記帳,絕對不會超出1個月,就把欠的錢還清,當然不會忘記讓老闆銷帳,即擦去粉板上的名字。

《孔乙己》:「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再聯繫下我們現在,不久前央行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進行了升級,並於2020年1月19日正式啟用二代徵信系統。這一舉動,包括接下來可能會有的大動作都證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誠實守信的重要性。

而孔乙己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已經做到了守信這一步,實在是難能可貴。讀到這裡,可能有的人會說,孔乙己「偷書」怎麼能說他守信呢?對此我想說,讀書人不能叫「偷書」,只能叫「竊書」。再說,當時的孔乙己是否真正「偷書」,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也許只不過是丁舉人家放出的煙霧彈。

而說到底,孔乙己這個「秀才」都不是的人,怎麼能頂得住丁「舉人」的壓迫呢?他所能做的,只能是讀書人最後的堅持,默默忍受,然後為了清白和名節爭辯。

哪怕這種爭辯看起來是那麼的蒼白無力!

結束語:

讀書使人明智,歷史令人清醒。

小說的當時的社會背景是黑色的,而魯迅先生的情懷是白色的,就好像一盞明燈,把灰色的孔乙己和黑色的看客們都一一照亮,讓他們無處躲藏。

魯迅先生對當時的舊社會應該是絕望了的,不過他依然對新社會充滿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可以看出來,那就是「讀書人的堅持」、「成年人的善良」和「社會人的守信」。

願我們都能摒棄孔乙己身上的缺點,學習他身上的優點,不要去做那麻木不仁的看客。

相關焦點

  • 魯迅《孔乙己》:我們身上都有孔乙己的影子,要麼上進,要麼墮落
    作家餘華在《活著》的自序中寫到,「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家都處於和現實的緊張關係中」。魯迅肯定就是其中的一位優秀作家,因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寫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小人物。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個小人物。《孔乙己》是魯迅為數不多的直接用人物命名的文章,足以看出這篇文章在魯迅所有作品中的重要性。孔乙己本有一手好牌,相比目不識丁的勞苦大眾,他讀過幾天書,寫得一手好字。他完全能依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但是孔乙己天性懶惰,為了生活經常做一些偷雞貓狗的事情。最終因為偷盜被人打折了腿,落得了人生悽涼的下場。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孔乙己作為本文的一個矛盾結合體,身材高大,卻不屑去做勞苦賺錢之事。長衫破舊至極,卻又不舍長衫讀書人的身份。沒有十幾文錢買酒菜坐著喝,卻排開九文錢在短衣幫前顯示自己的闊綽。沒進過學(科舉制度中,考入府、州、縣學,做了生員,叫做"進學",也叫做"中秀才"),卻又寫得一手好字。明明可以通過替人抄書既能換口飯吃又能保存自己的"讀書人"的身份,卻又脾氣壞好吃懶做。
  • 深度解讀魯迅短篇小說孔乙己:年少不讀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個封建社會的酸腐文人的形象,當時孔乙己生活的時代還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封建勢力非常強大,幾乎還是一手遮天。當時辛亥革命以後,很多地方表示擁護,怎麼表示呢?其實在當時,封建勢力依舊統治者全國,特別是農村地區,孔乙己就是生活在這樣的農村環境下,他讀過書但是沒有功名,所以什麼都沒有,但是孤標傲岸的性格卻養成了,因為舊社會能識文斷字的人很少,所以讀書人的身份比較高,導致讀書人看不起別人。
  •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在魯迅的著作裡我們常常能看到一個個超越現實的人物,這些人物之所以被認為是超越現實,首先是魯迅的筆觸從最現實下手,而後描摹出了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故事,所以稱之為超現實似乎更能貼近魯迅的作品思想,當然這與西方世界的超現實主義寫作還有本質上的區別。
  • 魯迅的吶喊破滅了,但是孔乙己真的是一個英雄
    《吶喊》的前序中,魯迅直接寫明了小說起名為吶喊的原因。之所以發出吶喊,是以此來喚醒沉睡的國民。在陰冷肆虐的社會氛圍中,魯迅骨子裡的正氣凜冽展現出來了。距離這些文章的創作已時隔多年,但放在今日社會,小說主題思想也依然適用。
  •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值得我們尊重嗎?
    有人戲弄他說:「你當真認識孔乙己嗎?」「怎能連得半個秀才?」但他卻顯出不屑置辯的樣子」然後又用之乎者也或半信半疑的話搪塞別人。表現出極端的迂腐、不知反抗、死於非命。說起話來總是引來笑聲,酒客們也常常取笑他。這被看作是一種戲謔,他不知道反抗,也不知道鼓舞。
  • 淺談對於孔乙己這一文學形象的看法
    可見魯迅先生的本意絕不是為了挖苦諷刺像孔乙己一樣的人。那麼魯迅先生創作這個文學形象的用意是什麼呢?我在這裡就談談自己的看法。鹹亨酒店:舊社會的縮影故事發生在鹹亨酒店,這個鹹亨酒店在魯迅作品中數次出現,如《明天》、《風波》,在這些作品中,它可以說是中國舊社會的一個縮影。
  • 年少不懂孔乙己,再讀已是書中人!談談孔乙己的矛盾之處!
    魯迅畫像因此,依託於這樣的社會背景,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自然是要寫點東西來作為武器,去拯救青年一代的知識分子,從而扭轉當時那種麻木、迂腐的社會局面。1919年的冬季,魯迅先生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篇短篇小說——《孔乙己》。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文中的孔乙己沒有功名,卻滿口「之乎者也」,常常炫耀著自己的知識。不僅如此,他還像長衣幫一樣身著長衫,卻又像短衣幫站在櫃檯外站著喝酒,顯得格格不入。
  • 讀魯迅《孔乙己》,從孔乙己的悲催人生中,揭示社會的不公
    細細想來,魯迅先生的多篇小說都被收錄在了語文課本中,供學生們學習。最著名的,莫過於《孔乙己》這篇文章,孔乙己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者,著實令人心寒。書中以小夥計「我」的口吻,以旁觀者的角度,講述了落魄書生孔已己悲慘的一生。
  • 人人都笑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但時代的孔乙己就在我們身邊
    今天再讀一遍這篇文章,發現,雖然魯迅先生給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固定的形象,但是,除了不穿長衫、不吃茴香豆之外,我們能在身邊很多人身上,找到孔乙己的影子。孔乙己的悲劇,離不開自身的原因說到魯迅先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棄醫從文,他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短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他所創作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一篇,理由是:「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孔乙己是一個不願意甚至不屑透露姓名的落魄書生,因為他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酒館就是彼時社會的縮影,映射出社會百態。孔乙己的故事發生在魯鎮鎮口的鹹亨酒館。魯迅先生開篇描繪了鹹亨酒館的客人身份,大抵分為三種。
  • 再讀魯迅《孔乙己》:大約死了的「孔乙己」,其實又活了下來
    其中,魯迅作品中傳唱度比較高的一篇文章就是《孔乙己》,這是繼《狂人日記》後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收錄在文集《吶喊》裡。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通過酒店小夥計「我」的觀察來塑造了一個清末和辛亥革命前後的下層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
  • 我們離《孔乙己》只有1米的距離:魯迅的高明與深刻
    我們離孔乙己只有一米的距離,我這樣說之前,沒見有人說過,但這個不是我讀這篇文章的忽發奇想,它的確是魯迅的意思,我只是把它表達出來。魯迅,思想家,文學家《孔乙己》中的「小」----魯迅的高明。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有誰從小康之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這既是魯迅經歷過的生活,也是孔乙己經歷過的生活,孔乙己,這個唯一穿著長衫喝酒的人,他也曾經是小康之家。
  • 解讀魯迅經典之作,可憐又可嫌的孔乙己的一生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魯迅先生的學生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在《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物?
    在《人類簡史》中,有一句話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並且深以為然,它就是:「人類整體的文化是一個不斷吸收和融合的過程」。自然,融合中必然會有衝突和決裂的趨勢,總的趨勢是融合吸收的過程。於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 陳丹青:魯迅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其實都是書中人
    魯迅寫得好是一回事情,但真正能讓大家覺得《孔乙己》難讀懂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是一編極有代表性,極有力量的白話文小說。所以就連大文化學者陳丹青也是這樣子說的「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人並不多,而讀懂它的人,多數都是書中人!」
  • 魯迅為什麼喜歡《孔乙己》,原來我一直沒讀懂
    魯迅的學生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魯迅在孔乙己的故事之外,安排了一個看來是一個多餘的人物,就是那個小店員。他本來與孔乙己的命運八竿子打不著,不管是孔乙己考試還是挨打,都和他沒有關係。
  • ...我們如何講魯迅?全國魯迅研究者、「魯迷」相聚雲端從「孔乙己...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最近一些年來,關於魯迅在中學語文中的價值問題,關於基礎教育中魯迅作品篇目的數量和具體選擇問題,反覆出現了許多的爭議,多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那麼,到底魯迅作品在過去幾十年來,它在教科書中亮相的頻率增幅到底是如何?
  • 「也許孔乙己真的死了」:這是病句,魯迅的筆誤還是故意?
    魯迅的文章,從我們課本中的閱讀理解這一內容就成了我們的必修課,選文被當作密碼文件,由語文老師逐字逐句分析解讀,沒有半點兒遺漏。魯迅無疑是嚴謹的,他的文章中很少有羅嗦、多餘的描寫。但他的白話描寫仍久找不到一些破綻,如《孔乙己》那樣的句子。關於孔乙己確實死了。
  • 魯迅的《孔乙已》今天還有意義嗎?孔乙己是否應該被尊重?
    時代意義說起時代意義,就不能不說到魯迅的時代與故事背景。寫文章時,為1919年初,彼時清朝已亡6年,但還有大量的遺老遺少,且以二千年的封建慣性,各種封建思想依然甚囂塵上,滾滾時代在前行的同時,還有大量的復古思潮,孔孟之道餘毒猶在,青年一代難免不被波及,對於留洋歸國,思想一新的新一代知識分子魯迅,本著力挽國民腐朽精神的使命,必然要予以猛烈抨擊舊制度,不單單是為了拯救青年。於是繼《狂人日記》後,他寫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