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魯迅經典之作,可憐又可嫌的孔乙己的一生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2020-12-14 花青讀書

魯迅先生的學生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在《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

俄國十月革命的武裝起義,為中國帶來了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政權,當時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們領導和策動了新文化運動,向封建文化禮制發動了猛烈而令人震撼的抨擊,發起了討伐封建主義制度的新革命思潮。

為了「描繪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以「引起療救的注意」,在「五四運動」前夕,魯迅先生在發表諷刺作品《狂人日記》之後,又於1918年的冬季創作出第二篇白話小說《孔乙己》。

以前大家都認為,魯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思想性和戰鬥性都比較強的《狂人日記》、《藥》等作品,而魯迅卻唯獨最喜愛這部《孔乙己》,談到原因,魯迅自己認為在於它寫得「從容不迫」,孔乙己生與死存在於多元而錯位的感受世界之中,不亂陣腳又遊刃有餘。

據孫伏園回憶:

「魯迅在私下談到《藥》這一類小說時,曾經用了一句紹興話,叫「氣急虺聵」,就是不夠從容,這和「太逼促」是一個意思。」

從魯迅先生的多部作品可以看出,他對作品的審美評價,主要是看是否「從容不迫」,這也是魯迅自我人生觀的體現。他強調人的生活要有「餘裕」,不能「不留餘地」,給人以「壓迫和窘促之感」,認為「生活有餘裕」才會「產生文學」。

因此,不難看出,從魯迅先生這些觀點來看,《狂人日記》、《藥》都有些「鋒芒畢露」而「不留餘地」,給人以「壓迫和窘促之感」,而《孔乙己》則寫得有節制,如細水長流,從容不迫。

在魯迅的本部作品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意識是分清敘事者和隱含作者。 《孔乙己》裡的「我」——看客小夥計是敘事者,而隱含作者是寫本文的作者魯迅,這兩者是不相同的。因此區分開敘事者和作者的本意,能更加全面的體會到小說的本質內涵。

0101

《孔乙己》這部小說描寫了一個讀書多年但仍舊沒有考上秀才的「迂腐」文人孔乙己,他沒有實現最終的抱負和理想,自暴自棄,丟失了讀書人的「臉面」和尊嚴,甚至自甘墮落為「小偷」,成為小酒館中人們嘲笑的對象,直到最終悲涼的「死去」。

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應該說是封建禮制下的犧牲品,也是「吃人社會」的必然結局,它不僅暴露出舊社會底層知識分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唯一出路,更暴露了封建社會「重文輕武」下的科舉制度剝削人的社會本質。

這部作品全文一共不到三千字,卻幾乎概括了孔乙己這個主人公的一生,魯迅先生一貫秉持的「從容不迫」和文筆簡練把這部短篇小說寫得令人震撼人心。

一般說來,許多文學作品中,作者大都以主人公的角度來敘述整篇作品,而《孔乙己》這部作品中,敘事者卻是一個與故事情節沒有直接關聯的旁觀者——十二歲就到鹹亨酒家的店員小夥計來敘述孔乙己的故事,這個小夥計就是貫穿全文的最重要的角色——「看客」。魯迅為什麼會安排與情節無關的小夥計來敘述?

貌似多餘的人物小夥計,本是與孔乙己無甚相關,他既沒有出現在孔乙己的生活中,也和孔乙己的挨打或考試無關係,僅在孔乙己到酒店喝酒才能看到他,可魯迅卻偏偏選中小夥計作為敘述者,這其中有一定的緣由。

一、 小夥計視角有限,作者立意藉以小夥計的角度來分析孔乙己的命運。對於孔乙己的落地、挨打、偷書,都是從看客那兒得來,這些使孔乙己「落魄」的場景都是發生在幕後,作者沒有從正面直接描寫這些事件發生的具體經過,「從容」而又簡單的省略了大幅文筆,但又讓讀者們把孔乙己這些不堪形象熟記於心。不得不讚嘆魯迅先生的別具一格。

二、小夥計作為旁觀者,對孔乙己的屈辱和痛苦更為感同身受。作為一個局外人,小夥計對孔乙己的特別經歷會更加關注,以做有趣的談資。孔乙己與小夥計可以說是同層錯位的關係,作者對人物的這種設定,營造出豐富而複雜的情節。

通讀全文,可以看出《孔乙己》這篇小說大致分為三個時間跨度:

一、從開始孔乙己是鹹亨酒家的老主顧,在小夥計沒有來店的時候就已經光顧了;

二、在酒家當了小夥計後,一直到孔乙己在丁舉人家偷東西之間也有一個時間跨度;

三、「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到「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又是一個時間跨度。

因為魯迅在小說開頭已經交代是「二十多年」,從最後一個時間跨度上判斷,作為孔乙己一生主要的看客——酒店小夥計,已然從十二歲的孩子長成了三十多歲的成年人。

0202

因此,從小夥計看客視角敘事語氣,可以看出他通過日常的客觀觀察,和作為一個服務者個人情感的克制,給這篇小說呈現出一張清晰且細緻入微的文章脈絡。

比如十二歲時,小夥計剛加入店裡,因他手藝生疏且年紀小,幹不了給黃酒羼水的事,所以只能管溫酒。作者對小夥計如此設定,不難讓人理解作者的初衷把小夥計的人物形象設定為一個老實巴交的孩子。

這就為小夥計開始的客觀態度做下鋪墊,他最初能中規中矩的評論孔乙己,既鄙視孔乙己「好吃懶做」的一面,也稱讚孔乙己「比別人好」的一面,就是不拖欠債務的品行,仿佛這一點的好,才能對得起孔乙己讀過書的人生。初到店中的小夥計對孔乙己的評價,出於發自內心的客觀表述,從而中肯的說出孔乙己的缺點和優點,不帶有世俗的偏見。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所處環境的感染,小夥計發生的較大變化是在「回字有四樣寫法」這一段場景中: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柜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柜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 「你讀過書麼? 」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 「讀過書… …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 」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地答他道: 「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麼? 」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 「對呀對呀! … …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 」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孔乙己因自身窘迫和經常被嘲笑,無法加入酒館的客人的圈子,更與他們聊不了天,只得去找孩子說話。孔乙己作為落魄文人,卻只能「降格」到與孩子聊天,也是一種可悲。小夥計的那些內心想法與表情,「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都充分表明了小夥計對待孔乙己的看法,已經從最初的中肯評價,降到完全看不起這個窮酸潦倒且毫無價值的人。在酒店其他看客的語氣和嘲笑的感染下,小夥計也沉淪為人云亦云的世俗看客,他對孔乙己態度的漠視與麻木,為後文對孔乙己死去消息的冷漠與無情埋下伏筆。

當小夥計一晃長成大人,當孔乙己最後一次來店時發生的一幕:

「中秋之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 「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檯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 「溫一碗酒。」掌柜也伸出頭去,一面說: 「孔乙己麼?你還欠十九個錢呢! 」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 「這… …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 「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 「跌斷,跌,跌… … 」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的腿被打折了,他出現在酒家的時候已破敗的不成人形,沒有如往日那樣「站著」,而是盤腿坐在蒲包上,可他是怎麼來的店裡呢?

「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

作者描寫的這場觸目驚心的畫面,讓人不免產生悲憫與同情之心,而小夥計的敘事語氣不僅老氣橫秋,且冷酷無情。通常說來,一個人不管是好人還是惡人,淪落到如此悽慘地步,常人都會對這幅畫面產生一種出於人的本性的感知,然而《孔乙己》裡的小夥計,只是冷冰冰的事實陳述。

「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這句話中的「原來」在小夥計的心中只是一個答案,孔乙己斷腿之後如何到酒店的一個客觀答案。「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這些毫無感情、冰冷無溫的敘述, 無一不表明孔乙己無論多麼悲慘,仿佛是註定的,都在小夥計的意料之中,此時的小夥計已經缺少了生而為人的本心。

二十年後的看客小夥計,已從那個天真單純的「樣子太傻」的小孩,「蛻變」成了一個與鹹亨酒店裡鬨笑的眾人無異的冷漠的庸人。

0303

在《孔乙己》這部作品中,作為貫穿主線的看客——鹹亨酒店的小夥計,對孔乙己這個人物命運跨越二十多年的觀察,從最初的中肯客觀表述,直到最終的態度——更加漠視這個落魄的文人,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大的差異呢?

孔乙己對小夥計教的所謂「子曰詩云」、 「回字有四種寫法」,在作者魯迅看來正是封建社會儒家禮教的殘餘,不僅孔乙己本身對此斷章取義,而且這些所謂的「文採」根本不實用。所以孔乙己苦讀半生而毫無功名,甚至連自我生存的謀生技能也沒有學到,只得以令人不齒的「竊書」為生。

如此說來, 作者魯迅先生在《孔乙己》這篇白話文中,極大地怒斥了封建禮教科舉制度的糟粕,對於底層貧苦階級來說,只有讀書考取功名才是唯一出路,如此壟斷思想終是誤人子弟。

從深層次來看,文中從未意識到自己淪為庸人的小夥計,通過犀利、鋒芒的話語,一直受到隱含作者的批判,而作為讀者的我們感同身受地追隨敘事者小夥計的視角,因此「我們」這些看客也在接受魯迅批判和審視的目光。

魯迅這部《孔乙己》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內涵,具有高度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不僅能一針見血地揪住社會文化的痛腳,針砭時政,而且對作品中的人物都會費盡筆墨盡心審視,審視的不僅是看客們,更包括作者自己,這也是魯迅此文的精華所在。

相關焦點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在伺候「短衣幫」時,掌柜又嫌「我」不夠機靈,幹不好在酒裡摻水的活,便讓「我」專職溫酒,負責一些無聊的活。「我」在掌柜心裡,是沒有地位的。掌柜之所以不辭掉「我」,是因為薦頭(推薦我的人)情面大。掌柜總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日子過得緊張又沉悶。只有孔乙己到店,「我」才可以笑幾聲。
  • 人人都笑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但時代的孔乙己就在我們身邊
    今天再讀一遍這篇文章,發現,雖然魯迅先生給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固定的形象,但是,除了不穿長衫、不吃茴香豆之外,我們能在身邊很多人身上,找到孔乙己的影子。孔乙己的悲劇,離不開自身的原因說到魯迅先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棄醫從文,他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
  •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值得我們尊重嗎?
    `所以孔乙己值得我們尊敬嗎?孔乙己一生的悲慘命運是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了他的一生。這一帳目應該記在腐朽黑暗的社會體系上,而孔乙己在個性上也有他的優點。孔己雖窮,被打腳前,每次喝酒都給現錢(摸四文大錢〉這碟裡只有幾粒茴香豆,有時還分給小孩子吃。
  • ...我們如何講魯迅?全國魯迅研究者、「魯迷」相聚雲端從「孔乙己...
    在中學校園裡,老師是如何教魯迅,中學生是如何讀魯迅的?在高校的魯迅研究者,又有怎樣的最新見解?6月27日,也是端午節假日最後一天,由中國魯迅研究會基礎教育分會、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主辦,北京市順義區仁和中學承辦的「中國魯迅研究會基礎教育分會2020年會」,以雲端線上分享的形式圓滿舉行。
  •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在魯迅的著作裡我們常常能看到一個個超越現實的人物,這些人物之所以被認為是超越現實,首先是魯迅的筆觸從最現實下手,而後描摹出了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故事,所以稱之為超現實似乎更能貼近魯迅的作品思想,當然這與西方世界的超現實主義寫作還有本質上的區別。
  • 「也許孔乙己真的死了」:這是病句,魯迅的筆誤還是故意?
    魯迅的文章,從我們課本中的閱讀理解這一內容就成了我們的必修課,選文被當作密碼文件,由語文老師逐字逐句分析解讀,沒有半點兒遺漏。魯迅無疑是嚴謹的,他的文章中很少有羅嗦、多餘的描寫。但他的白話描寫仍久找不到一些破綻,如《孔乙己》那樣的句子。關於孔乙己確實死了。
  • 讀魯迅《孔乙己》,從孔乙己的悲催人生中,揭示社會的不公
    細細想來,魯迅先生的多篇小說都被收錄在了語文課本中,供學生們學習。最著名的,莫過於《孔乙己》這篇文章,孔乙己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者,著實令人心寒。書中以小夥計「我」的口吻,以旁觀者的角度,講述了落魄書生孔已己悲慘的一生。
  • 我們離《孔乙己》只有1米的距離:魯迅的高明與深刻
    我們離孔乙己只有一米的距離,我這樣說之前,沒見有人說過,但這個不是我讀這篇文章的忽發奇想,它的確是魯迅的意思,我只是把它表達出來。魯迅,思想家,文學家《孔乙己》中的「小」----魯迅的高明。孔乙己對小孩子的善良魯迅對孔乙己是充滿深情的,沒有冷眼,卻有熱心。說魯迅寫孔乙己迂腐,是會錯了意。這就要說到「茴香豆」的「茴」字,很多人覺得這是魯迅寫孔乙己迂腐的證據。
  • 魯迅《孔乙己》:我們身上都有孔乙己的影子,要麼上進,要麼墮落
    魯迅肯定就是其中的一位優秀作家,因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寫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小人物。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個小人物。《孔乙己》是魯迅為數不多的直接用人物命名的文章,足以看出這篇文章在魯迅所有作品中的重要性。孔乙己本有一手好牌,相比目不識丁的勞苦大眾,他讀過幾天書,寫得一手好字。
  • 再讀魯迅《孔乙己》:大約死了的「孔乙己」,其實又活了下來
    文丨花欲燃吖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並且創作了許多特點鮮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留給世人無數的精神瑰寶。人們拿他取樂逗笑,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年少時我們都是那群取笑孔乙己的人,長大後,才發現我們都是現實中的孔乙己,卻漸漸的活成了阿Q,說不清我們究竟是比他過得更好了,還是比他過得更悲哀。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物?
    就是這樣的想法想一想這個問題,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呢?再一次,孔乙己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孔乙己,在魯迅筆下,是一個酸臭、貧瘠的讀書人,嚴格來說,他不屬於「讀書人」,因為他是站在短衣幫前,喝著酒,穿著長衫的人。事實上怎麼樣?
  • 再讀《孔乙己》,曾經我們不屑做孔乙己,但最終卻活成了孔乙己
    學生時代看《孔乙己》時心中有過不屑,有過嘲諷,更有過悲憫。我們曾經很鄙視孔乙己這個人物,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活成孔乙己的模樣,我們不想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談。多年後重新閱讀《孔乙己》才發現,我們曾經的不屑、曾經的鄙視已不復存在,因為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活成為了現實版的孔乙己。
  • 重讀魯迅《孔乙己》:思想迂腐的人,終究成不了時代的弄潮兒
    我們不難發現,儘管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但性格造就的形形色色的人,成了這個社會錯綜複雜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可總有那麼些人卻讓人感同身受,活出了另類。生活中的孔乙已,生活懶散,沒有目標,不修邊副,而且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得過且過的人也不在少數,讀書不專心,做工不務實,走到哪裡都沒有他住的地,只能討人嫌。恰如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是這樣的: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
  • 魯迅為什麼喜歡《孔乙己》,原來我一直沒讀懂
    魯迅的學生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魯迅為什麼最喜歡《孔乙己》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個標準的短篇。《孔乙己》所寫幾乎涉及了孔乙己的一生,但是,全文不到兩千八百字。
  • 深度解讀魯迅短篇小說孔乙己:年少不讀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個封建社會的酸腐文人的形象,當時孔乙己生活的時代還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封建勢力非常強大,幾乎還是一手遮天。當時辛亥革命以後,很多地方表示擁護,怎麼表示呢?這是孔乙己「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形象的真實刻畫。孔乙己是個受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毒害的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出身於一般家庭,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只能自己讀書,希望依靠讀書進而考科舉、博功名改變命運,飛黃騰達,光宗耀祖,揚眉吐氣。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當然,先生曾經也對他的學生說過,在《吶喊》小說集裡最喜歡的莫過於《孔乙己》,也因此翻譯成外國文字。至於原因,我們應該可以想像一下。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
  • 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
    題: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最悲劇的是,人人都是孔乙己,孔子和魯迅何嘗不是孔乙己?大千世界的你和我何嘗不是孔乙己?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何為「孔乙己」?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
  • 品讀《孔乙己》:我們曾嘲笑過孔乙己,但我們最終也活成了孔乙己
    學生時代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曾經嘲笑過他的迂腐,曾感覺到這個人物的可悲,甚至曾悲憫過這個人物的不幸,但最終我們很清楚的知道沒有人想要活成孔乙己的模樣,我們不想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談。但多年後重新閱讀《孔乙己》才發現,我們曾嘲笑過孔乙己,但我們最終也活成了現實版的孔乙己。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十二歲便進鹹亨酒店當夥計的年輕人,因為樣子傻被安排到了外面的櫃檯去招呼短衣幫,卻又因為人笨,無法在短衣幫面前向黃酒羼水(黑心店家向酒裡摻水),險些被掌柜開除,最後被安排了溫酒的工作,而這個無聊的工作使夥計經歷了孔乙己在鹹亨酒店從之乎者也的"讀書人"變成了被人打斷腿再也沒有出現的"可憐人"。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悲慘結局到底誰造成的,自己或是他人?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短篇小說,最開始是在《新青年》發表的,後來放入了《吶喊》。魯迅先生,曾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經典作品。魯迅先生是無產階級,他在創作文學的時候同時也在革命。原名周樟壽,後改樹人。雖然魯迅先生的家庭是封建派的,但是他不是,他去上了私塾,但是兒時的他極為不聽話,經常被老師打罵。畢業之後,魯迅先生一開始是學醫的,後來因為看見這個社會是如此的不幸,所以乾脆棄醫從文,拿起了筆,開始創作。《孔乙己》說的是社會底層小人物孔乙己的故事。鎮上的鹹亨酒店是大多數人都會去坐坐,買一碗酒喝喝的地方,就和王利發的裕泰茶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