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孔乙己》,從孔乙己的悲催人生中,揭示社會的不公

2020-12-14 品書小妮子

細細想來,魯迅先生的多篇小說都被收錄在了語文課本中,供學生們學習。最著名的,莫過於《孔乙己》這篇文章,孔乙己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者,著實令人心寒。

書中以小夥計「我」的口吻,以旁觀者的角度,講述了落魄書生孔已己悲慘的一生。那時候,來酒喝酒的客人有著長衫短衫之分,長衫多為下層勞動人民,長衫多為地主階級以及讀書人,他們可以隨意到隔壁房間坐著喝酒。孔乙己就顯得不倫不類,用作者的話來說,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唯一的人。

孔乙己讀過一些書,卻沒有什麼功名,又不想自己賺錢,整天就只是混吃等死。按理說,他應該脫下那件長衫,融入到短衫之中。但是,他偏不,他總覺得自己是個讀書人,就比其他人高人一等。然而,他除了那件長衫之外,一無是處。

他經常潛入別人的家中偷書,被打的遍體鱗傷,還固執認為,竊書不算偷。孔乙己將文化看得極其重要,認為有了文化,擁有了一切。但是,老天並沒有如他所願,他就只能每天活在自我欺騙之中,想想還挺可憐的。

殊不知,他滿腦子的之乎者也,在別人看來,就跟笑話一樣。在封建的壓迫下,人們的思想已經麻木,認為文化並不能給他們帶來食物,如果人人像孔乙己那樣,註定是會被餓死的。所以,閒暇時間,只能通過嘲笑孔乙己來大打發時間。

孔乙己不願意面對現實,迂腐的思想早已在他的腦海中紮根,這正是他一切悲劇的來源。孔乙己想要靠文化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封建制度之下,一切都是無稽之談。

生活在當代社會下的我們,更應該珍惜自己讀書的機會。知識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可以實現自己自己的夢想。相比於那個年代,我們幸福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孔乙己的樸實善良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能夠在自己貧窮的情況下,大方地將茴香豆分給那些孩子們,足以提現他的心地善良。

他雖然穿著長衫,自視清高,目空一切。對待孩子,他並沒有顯示出出貧富階級之分,沒有絲毫看不起孩子們的行為。反而,可以平等與孩子們交談,大方分享自己的食物。

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孔乙己是一個矛盾體的存在。他思想迂腐,但是善良樸實,正因為如此,才映射出封建社會的殘忍。

孔乙己生活的社會容納不下他的存在,所以他的人生註定是悲劇的。對此,不免有些唏噓。

相關焦點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當然,先生曾經也對他的學生說過,在《吶喊》小說集裡最喜歡的莫過於《孔乙己》,也因此翻譯成外國文字。至於原因,我們應該可以想像一下。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物?
    就是這樣的想法想一想這個問題,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呢?再一次,孔乙己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孔乙己,在魯迅筆下,是一個酸臭、貧瘠的讀書人,嚴格來說,他不屬於「讀書人」,因為他是站在短衣幫前,喝著酒,穿著長衫的人。事實上怎麼樣?
  • 深度解讀魯迅短篇小說孔乙己:年少不讀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個封建社會的酸腐文人的形象,當時孔乙己生活的時代還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封建勢力非常強大,幾乎還是一手遮天。當時辛亥革命以後,很多地方表示擁護,怎麼表示呢?其實在當時,封建勢力依舊統治者全國,特別是農村地區,孔乙己就是生活在這樣的農村環境下,他讀過書但是沒有功名,所以什麼都沒有,但是孤標傲岸的性格卻養成了,因為舊社會能識文斷字的人很少,所以讀書人的身份比較高,導致讀書人看不起別人。
  • 魯迅《孔乙己》:我們身上都有孔乙己的影子,要麼上進,要麼墮落
    魯迅肯定就是其中的一位優秀作家,因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寫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小人物。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個小人物。《孔乙己》是魯迅為數不多的直接用人物命名的文章,足以看出這篇文章在魯迅所有作品中的重要性。孔乙己本有一手好牌,相比目不識丁的勞苦大眾,他讀過幾天書,寫得一手好字。
  • 我們離《孔乙己》只有1米的距離:魯迅的高明與深刻
    我們離孔乙己只有一米的距離,我這樣說之前,沒見有人說過,但這個不是我讀這篇文章的忽發奇想,它的確是魯迅的意思,我只是把它表達出來。魯迅,思想家,文學家《孔乙己》中的「小」----魯迅的高明。《孔乙己》中的「大」-----魯迅的深刻。魯迅談到自己的小說時說:「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孔乙己無疑是魯迅口中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那麼短短的2500字的文章,魯迅能揭出怎樣的病苦呢?
  •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接下來要說的是,魯迅本身是很少寫小說的,雜文較多,所以對於我們國家現代文學而言,小說《孔乙己》、《阿Q正傳》都是特別稀罕的東西,畢竟它是魯迅先生為數不多的精品之一。就是在這精品裡我們後來者才常常讀,反覆爵嚼,所以又常常讀出不同的意味,正所謂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不再少年。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短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他所創作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一篇,理由是:「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孔乙己是一個不願意甚至不屑透露姓名的落魄書生,因為他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酒館就是彼時社會的縮影,映射出社會百態。孔乙己的故事發生在魯鎮鎮口的鹹亨酒館。魯迅先生開篇描繪了鹹亨酒館的客人身份,大抵分為三種。
  • 《孔乙己》:理想、現實、社會,壓垮孔乙己的稻草,到底是什麼?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孔乙己》中的最後一句話,可謂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可能也許似乎是,然而未必不見得」,這句話乍然一讀很多人都覺得是病句。但若是寫出經不起推敲的語句,那就不是魯迅了。這個意思就類似於「他可能真的死了」,但是作者也不確定。
  • 重讀魯迅《孔乙己》:思想迂腐的人,終究成不了時代的弄潮兒
    但最令人心碎的還是那個穿著長衫,窮困潦到,漫步在街頭巷尾,遭人冷嘲熱諷的窮書生孔乙己。自從他的出現,世間有了歡樂的氣氛,剖析孔乙己形象像極了生活中的″你我他″,時代一直在向前發展,社會還是那個社會,孔乙己形象的代言人卻層次不窮,比比皆是。
  • 陳丹青:魯迅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其實都是書中人
    說到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絕大多數人還只是停留在這是一編經典的語文小說上面。但對於已經進入社會的人來講,再一次的回憶或者是重讀《孔乙己》,卻又是另一番味道。魯迅寫得好是一回事情,但真正能讓大家覺得《孔乙己》難讀懂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是一編極有代表性,極有力量的白話文小說。所以就連大文化學者陳丹青也是這樣子說的「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人並不多,而讀懂它的人,多數都是書中人!」
  • ...我們如何講魯迅?全國魯迅研究者、「魯迷」相聚雲端從「孔乙己...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最近一些年來,關於魯迅在中學語文中的價值問題,關於基礎教育中魯迅作品篇目的數量和具體選擇問題,反覆出現了許多的爭議,多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那麼,到底魯迅作品在過去幾十年來,它在教科書中亮相的頻率增幅到底是如何?
  •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值得我們尊重嗎?
    「孔乙己」這篇文章,極為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的罪惡。在封建的科舉制度下,孔乙己成了受害者。這揭示了當時芸芸眾生在社會上麻木、冷淡可悲的世態。在那個時代,孔乙己是可有可無的人。《孔乙己使人愉快,但別人卻沒有他快樂》這句魯迅的名言,反映出當時社會人民的冷漠、麻木。孔乙己一進店,酒客們不但對他取笑,掌柜的也對他取笑,連小學徒弟也附和了一笑,孔乙己腿上打了折扣,最後一次進酒店,人們不但不同情,還取笑他。但是他後來再也沒來賓館,人們也沒有過問他,只是把他當了掌柜,念念不忘孔乙己還欠19個錢。
  • 魯迅為什麼喜歡《孔乙己》,原來我一直沒讀懂
    魯迅的學生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魯迅為什麼最喜歡《孔乙己》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個標準的短篇。
  • 人人都笑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但時代的孔乙己就在我們身邊
    今天再讀一遍這篇文章,發現,雖然魯迅先生給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固定的形象,但是,除了不穿長衫、不吃茴香豆之外,我們能在身邊很多人身上,找到孔乙己的影子。孔乙己的悲劇,離不開自身的原因說到魯迅先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棄醫從文,他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
  • 品讀《孔乙己》:我們曾嘲笑過孔乙己,但我們最終也活成了孔乙己
    學生時代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曾經嘲笑過他的迂腐,曾感覺到這個人物的可悲,甚至曾悲憫過這個人物的不幸,但最終我們很清楚的知道沒有人想要活成孔乙己的模樣,我們不想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談。但多年後重新閱讀《孔乙己》才發現,我們曾嘲笑過孔乙己,但我們最終也活成了現實版的孔乙己。
  • 「也許孔乙己真的死了」:這是病句,魯迅的筆誤還是故意?
    魯迅的文章,從我們課本中的閱讀理解這一內容就成了我們的必修課,選文被當作密碼文件,由語文老師逐字逐句分析解讀,沒有半點兒遺漏。魯迅無疑是嚴謹的,他的文章中很少有羅嗦、多餘的描寫。但他的白話描寫仍久找不到一些破綻,如《孔乙己》那樣的句子。關於孔乙己確實死了。
  • 再讀魯迅《孔乙己》:大約死了的「孔乙己」,其實又活了下來
    其中,魯迅作品中傳唱度比較高的一篇文章就是《孔乙己》,這是繼《狂人日記》後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收錄在文集《吶喊》裡。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通過酒店小夥計「我」的觀察來塑造了一個清末和辛亥革命前後的下層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
  • 重讀《孔乙己》:少時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初識」孔乙己的時候是在初三的課堂上,我打著瞌睡迷迷糊糊地聽著語文老師的長篇大論,那時候讀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的時候,不禁感嘆魯迅先生的文採,僅一句就將孔乙己生活的窘迫甚至是內心的矛盾描寫到了極致。可那時還是一個孩童的我卻始終沒能理解這篇文章要揭示的內涵。
  • 再讀《孔乙己》:我們曾經嘲笑過孔乙己,但最終我們也成了孔乙己
    學生時代看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曾感覺此人太迂腐,甚至暗暗發誓此生不做孔乙己這樣的人。但多年後再次閱讀《孔乙己》後,感覺我們曾經嘲笑的孔乙己,就是現在的我們,最終我們還是成了「孔乙己」。孔乙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他們用精神麻痺自己,相信自己是最好。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孔乙己作為本文的一個矛盾結合體,身材高大,卻不屑去做勞苦賺錢之事。長衫破舊至極,卻又不舍長衫讀書人的身份。沒有十幾文錢買酒菜坐著喝,卻排開九文錢在短衣幫前顯示自己的闊綽。沒進過學(科舉制度中,考入府、州、縣學,做了生員,叫做"進學",也叫做"中秀才"),卻又寫得一手好字。明明可以通過替人抄書既能換口飯吃又能保存自己的"讀書人"的身份,卻又脾氣壞好吃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