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孔乙己的時候是在初三的課堂上,我打著瞌睡迷迷糊糊地聽著語文老師的長篇大論,那時候讀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的時候,不禁感嘆魯迅先生的文採,僅一句就將孔乙己生活的窘迫甚至是內心的矛盾描寫到了極致。可那時還是一個孩童的我卻始終沒能理解這篇文章要揭示的內涵。
時隔多年,再一次與孔乙己「見面」,才發現年少時沒看懂的故事,長大了自己卻變成了故事中的人。從十幾歲的懵懂到如今的成熟踏實,看起來是這段區間內的增函數,可自己細細品來,總覺得,這是這個社會人,大多數人的悲哀。有人不禁問道這悲哀是否是因為感受到了孔乙己的懷才不遇。錯!
「精緻窮」正在拖垮你
最近網絡上特別流行的一個詞就是「精緻窮」,我接收到這個詞的來源是《奇葩說》的一期節目,首先得清楚什麼叫做 「精緻窮」。「精緻窮」是屬於一種群體的,這一類群體,他們窮,但是在當下的消費環境和消費熱潮以及衝動型消費欲望等多種欲望的促使下,他們仍然在透支著明天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金錢,在瘋狂的購買著自己想要的各種精緻、奢侈的物品。
說到這個地方,是不是一下子就想到了我們的主人公——孔乙己了,他也是「精緻窮」群體的一員。明明穿著一件已經破舊的不能再破舊的長衫,明明已經窮困潦倒,卻依然享受著喝一杯溫酒的愉悅,當連生活必需品對他來說都是奢侈的時候,他還仍舊追求著一杯連肚子都填不飽的酒。這無疑是對「精緻窮」一詞最好的詮釋。
可「孔乙己」與當代年輕人不同的人,當代的青年是隱形的貧窮,他們一邊口袋空空,一邊過得光鮮亮麗,在網貸、逾期和高品質生活來回試探。
有人說生活這麼苦,我就是把這些東西當作了我生活裡的糖,讓自己可以不那麼喪,但我也想說,生活的確是很苦,可選擇這樣飲鴆止渴的方式來麻痺自己,會讓自己越來越苦。亦如孔乙己一般,一杯溫酒下肚,便可忘記他生活的窘迫麼,浪費掉的金錢只會讓他更加饑寒交迫。
如今太多的人對「精緻」一詞有了誤解,正如《奇葩說》裡詹青雲說的那樣:你不是在為你喜歡的東西花錢,你是為精緻這個概念花錢,你可以自由的決定我要過精緻的生活,可是誰來定義什麼東西是更精緻的。所以,孔乙己真的只是為了那一杯溫酒而花掉自己僅有的積蓄嗎?還是為了那已經被別人定義好了的「精緻」?
在《奇葩說》的一期節目中,蔡康永分享的一個故事讓我感觸很深。他說:「我真的見過窮到一件白襯衫,一條卡其褲可以穿兩個月都不換的人,然後我每次碰到他就覺得我怎麼那麼粗糙啊。就是他能精緻到那個地步,他想的每件事,說的每句話,都讓我覺得望塵莫及。」
是的,這樣的人是真正的精緻,他的精緻並不是擁有了豪宅名車,也不是他打卡了網紅餐廳,更不是衣服吊牌上的logo,而是精神上的精緻。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屬於自己時代的社會身份,也會因此感到焦慮,可你若是一味地去追趕這樣的「精緻」,那就永遠無法體會到得到自由帶來的快樂。真正的自由和快樂,絕不是源於放肆的欲望,而是高級的克制。
好吃懶做是萬惡之源
小時候只覺得孔乙己是個可憐之人,可卻忘了有句老話說得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孔乙己的結局是因為偷竊被亂棍打死,抑或是因為饑寒交迫而凍死街頭,我們無從得知。可是之所以造成孔乙己後來如此悲慘的原因,與其說是因為社會的問題,倒不如說是因為他的「好吃懶做」更為確切。
明明自己有手有腳卻選擇了偷竊,不管偷竊的書也好錢也罷,盜就是盜。我們都知道,孔乙己也是讀過書的人,雖然最終沒有進學,也是寫得一手好字的,給別人抄抄書,填飽肚子也是不成問題的,但卻淪落到連碗溫酒都要賒帳的地步,這無疑是他好吃懶做帶來的惡果。
無論在哪一個時代,好吃懶做的人永遠是別人鄙視和嘲笑的對象。現如今身邊好吃懶做的人少了,但總感覺身邊夢想著一夜暴富的人在慢慢增多,這幾年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一時頭腦發熱去參加傳銷組織就是最好的例證。他們和孔乙己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
所以才有了後來那一句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可是你要知道,時間是公平的,它給每一個努力的人應有的賞賜,也給每個虛度的人該得的懲罰。
被「朋友圈」控制的當代年輕人
魯迅描寫的孔乙己,當中有一句話讓我極其深刻。「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這句話深刻地體現出了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涼薄。
不只是那個時代,當今社會中的我們不也是一樣嗎,被各種社交軟體荼毒著,我們透支著金錢,時間甚至是生命去博取大眾的關注,可是真的有一天我們當中的某個人消失不在,真正記住你的又有幾個人呢。
我們都好像相對的孔乙己,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每個個體都是那麼的渺小,無足輕重。
在這個流量時代裡,我們嘗試著去尋找到供他人一笑亦或是同情的事情,發到我們的「朋友圈」裡企圖吸引別人的眼球,亦如孔乙己多麼想聽到的「教我四種回字的寫法」,我們得到的每一個贊,每一句評論,就像是來吃茴香豆的孩子們,我們又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孔乙己」呢?
活在別人眼裡的我們,又真的會因為他人的一個贊,一個評論而感到開心嗎,這種虛擬的滿足,只能讓心變得越來越空蕩。
現在細細想來,書中那黑色的社會,那一個個影像般的人物,折射出了灰色的孔乙己。這個年紀的我們再一次品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會不會從孔乙己的身上找到我們自己的影子呢。多麼的真實呢,不同的時代,一樣的悲哀。夜色裡,就著昏暗的燈光,一低頭,你就看見了孔乙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