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孔乙己》:少時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2020-12-14 可樂八卦君

「初識」孔乙己的時候是在初三的課堂上,我打著瞌睡迷迷糊糊地聽著語文老師的長篇大論,那時候讀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的時候,不禁感嘆魯迅先生的文採,僅一句就將孔乙己生活的窘迫甚至是內心的矛盾描寫到了極致。可那時還是一個孩童的我卻始終沒能理解這篇文章要揭示的內涵。

時隔多年,再一次與孔乙己「見面」,才發現年少時沒看懂的故事,長大了自己卻變成了故事中的人。從十幾歲的懵懂到如今的成熟踏實,看起來是這段區間內的增函數,可自己細細品來,總覺得,這是這個社會人,大多數人的悲哀。有人不禁問道這悲哀是否是因為感受到了孔乙己的懷才不遇。錯!

「精緻窮」正在拖垮你

最近網絡上特別流行的一個詞就是「精緻窮」,我接收到這個詞的來源是《奇葩說》的一期節目,首先得清楚什麼叫做 「精緻窮」。「精緻窮」是屬於一種群體的,這一類群體,他們窮,但是在當下的消費環境和消費熱潮以及衝動型消費欲望等多種欲望的促使下,他們仍然在透支著明天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金錢,在瘋狂的購買著自己想要的各種精緻、奢侈的物品。

說到這個地方,是不是一下子就想到了我們的主人公——孔乙己了,他也是「精緻窮」群體的一員。明明穿著一件已經破舊的不能再破舊的長衫,明明已經窮困潦倒,卻依然享受著喝一杯溫酒的愉悅,當連生活必需品對他來說都是奢侈的時候,他還仍舊追求著一杯連肚子都填不飽的酒。這無疑是對「精緻窮」一詞最好的詮釋。

可「孔乙己」與當代年輕人不同的人,當代的青年是隱形的貧窮,他們一邊口袋空空,一邊過得光鮮亮麗,在網貸、逾期和高品質生活來回試探。

有人說生活這麼苦,我就是把這些東西當作了我生活裡的糖,讓自己可以不那麼喪,但我也想說,生活的確是很苦,可選擇這樣飲鴆止渴的方式來麻痺自己,會讓自己越來越苦。亦如孔乙己一般,一杯溫酒下肚,便可忘記他生活的窘迫麼,浪費掉的金錢只會讓他更加饑寒交迫。

如今太多的人對「精緻」一詞有了誤解,正如《奇葩說》裡詹青雲說的那樣:你不是在為你喜歡的東西花錢,你是為精緻這個概念花錢,你可以自由的決定我要過精緻的生活,可是誰來定義什麼東西是更精緻的。所以,孔乙己真的只是為了那一杯溫酒而花掉自己僅有的積蓄嗎?還是為了那已經被別人定義好了的「精緻」?

在《奇葩說》的一期節目中,蔡康永分享的一個故事讓我感觸很深。他說:「我真的見過窮到一件白襯衫,一條卡其褲可以穿兩個月都不換的人,然後我每次碰到他就覺得我怎麼那麼粗糙啊。就是他能精緻到那個地步,他想的每件事,說的每句話,都讓我覺得望塵莫及。

是的,這樣的人是真正的精緻,他的精緻並不是擁有了豪宅名車,也不是他打卡了網紅餐廳,更不是衣服吊牌上的logo,而是精神上的精緻。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屬於自己時代的社會身份,也會因此感到焦慮,可你若是一味地去追趕這樣的「精緻」,那就永遠無法體會到得到自由帶來的快樂。真正的自由和快樂,絕不是源於放肆的欲望,而是高級的克制。

好吃懶做是萬惡之源

小時候只覺得孔乙己是個可憐之人,可卻忘了有句老話說得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孔乙己的結局是因為偷竊被亂棍打死,抑或是因為饑寒交迫而凍死街頭,我們無從得知。可是之所以造成孔乙己後來如此悲慘的原因,與其說是因為社會的問題,倒不如說是因為他的「好吃懶做」更為確切。

明明自己有手有腳卻選擇了偷竊,不管偷竊的書也好錢也罷,盜就是盜。我們都知道,孔乙己也是讀過書的人,雖然最終沒有進學,也是寫得一手好字的,給別人抄抄書,填飽肚子也是不成問題的,但卻淪落到連碗溫酒都要賒帳的地步,這無疑是他好吃懶做帶來的惡果。

無論在哪一個時代,好吃懶做的人永遠是別人鄙視和嘲笑的對象。現如今身邊好吃懶做的人少了,但總感覺身邊夢想著一夜暴富的人在慢慢增多,這幾年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一時頭腦發熱去參加傳銷組織就是最好的例證。他們和孔乙己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

所以才有了後來那一句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可是你要知道,時間是公平的,它給每一個努力的人應有的賞賜,也給每個虛度的人該得的懲罰。

被「朋友圈」控制的當代年輕人

魯迅描寫的孔乙己,當中有一句話讓我極其深刻。「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這句話深刻地體現出了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涼薄。

不只是那個時代,當今社會中的我們不也是一樣嗎,被各種社交軟體荼毒著,我們透支著金錢,時間甚至是生命去博取大眾的關注,可是真的有一天我們當中的某個人消失不在,真正記住你的又有幾個人呢。

我們都好像相對的孔乙己,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每個個體都是那麼的渺小,無足輕重。

在這個流量時代裡,我們嘗試著去尋找到供他人一笑亦或是同情的事情,發到我們的「朋友圈」裡企圖吸引別人的眼球,亦如孔乙己多麼想聽到的「教我四種回字的寫法」,我們得到的每一個贊,每一句評論,就像是來吃茴香豆的孩子們,我們又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孔乙己」呢?

活在別人眼裡的我們,又真的會因為他人的一個贊,一個評論而感到開心嗎,這種虛擬的滿足,只能讓心變得越來越空蕩。

現在細細想來,書中那黑色的社會,那一個個影像般的人物,折射出了灰色的孔乙己。這個年紀的我們再一次品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會不會從孔乙己的身上找到我們自己的影子呢。多麼的真實呢,不同的時代,一樣的悲哀。夜色裡,就著昏暗的燈光,一低頭,你就看見了孔乙己的影子。

相關焦點

  •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在魯迅的描寫下,孔乙己是一個很矛盾的形象,在酒館中,站在外面喝酒的人一般只有短衣幫,而穿長衫的客人一般都會坐在店裡喝酒吃菜,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並站著喝酒的人,這也描寫了孔乙己的不同,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卻要穿著長衫現實自己讀書人的不同。
  • 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誰又能逃得過?
    他這個人很窮,卻也放不下自己「讀書人」的架子,遇到穿短衫的勞動者還偏偏看不起他們,覺得自己滿腹經綸不能與他們為伍。文章中也有描述他見人都會說一些別人的聽不懂古文,滿口都是之乎者也,身上的長衫都已經破舊不堪也不願脫下,更能體現他特別重視「讀書人」這個身份,死要面子,深受封建文化教育思想的毒害。
  • 陳丹青:魯迅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其實都是書中人
    說到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絕大多數人還只是停留在這是一編經典的語文小說上面。但對於已經進入社會的人來講,再一次的回憶或者是重讀《孔乙己》,卻又是另一番味道。魯迅寫得好是一回事情,但真正能讓大家覺得《孔乙己》難讀懂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是一編極有代表性,極有力量的白話文小說。所以就連大文化學者陳丹青也是這樣子說的「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人並不多,而讀懂它的人,多數都是書中人!」
  • 再讀《孔乙己》:初讀不識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曾幾何時,我們試圖在一個渾濁的世界中盡力維護自己僅有的一點尊嚴,最後卻發現,不管我們怎麼努力,還是輸給了現實,在殘酷面前,一個善良的人,似乎冥冥中早已註定無法去談論尊嚴二字。年少時總不懂這些道理,記得那時候讀到《孔乙己》,並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反而覺得這個人很悲哀和不知變通,總覺得他的悲哀其實就是自己的原因,要是自己願意改變一下自己,也許結果就不會那麼悽涼。
  • 重讀《孔乙己》:你我已成書中人,活成現實版孔乙己?
    不過,在多年之後,重讀《孔乙己》,或許才能領悟到不一樣的味道。主人公是孔乙己,但卻是作為第三人稱被描述的,小說中的「我」則是孔乙己常去的那個小酒館的夥計。如此表現手法,似乎更能看出孔乙己一生的沉浮。小說開頭,魯迅將孔乙己描述為一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從魯迅先生筆下的這些角色中,我們都能找到類似的地方,或者是說看到某些熟悉的自己。就好像那句話說的一樣:「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吧!
  • 年少不懂孔乙己,再讀已是書中人!談談孔乙己的矛盾之處!
    其把自己當成一個高尚的讀書人,卻又常常偷人家的書,還說讀書人的不算偷。另外,孔乙己生活困頓,但是又好喝懶做,因此徒增笑料。當掌柜聽說孔乙己偷書被打折腿以後,沒有絲毫的關心和觸動,反而低著頭算著他的帳。所以說在酒店掌柜眼中,孔乙己就是一個既能夠給自己送來酒錢的搖錢樹,又是一個能夠給自己充當笑料,幫助自己拉近與其它顧客關係的小丑人物罷了。在短衣幫眼裡,孔乙己是一個雖說讀過書,但是活得還不如他們,卻還整日口中「之乎者也」賣弄知識,瞧不起苦力勞動的一個弱勢之人。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短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他所創作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一篇,理由是:「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他不屑成為短衣幫,卻又無法真正躋身長衫主顧的上層生活,於是成為了彼時社會的「邊緣人」,被下層社會擠兌取笑,也被上層社會鄙視嫌棄,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孔乙己是一個帶有「喜劇」色彩的悲劇人物。環顧全文,魯迅先生以酒館夥計的第一人稱,用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講述了孔乙己的悲劇。
  • 深度解讀魯迅短篇小說孔乙己:年少不讀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其實在當時,封建勢力依舊統治者全國,特別是農村地區,孔乙己就是生活在這樣的農村環境下,他讀過書但是沒有功名,所以什麼都沒有,但是孤標傲岸的性格卻養成了,因為舊社會能識文斷字的人很少,所以讀書人的身份比較高,導致讀書人看不起別人。
  •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孔乙己》:「我」在店裡當夥計那段時間,也只有孔乙己來了才能和大家一起快活一會。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不再少年。接下來要說的是,魯迅本身是很少寫小說的,雜文較多,所以對於我們國家現代文學而言,小說《孔乙己》、《阿Q正傳》都是特別稀罕的東西,畢竟它是魯迅先生為數不多的精品之一。就是在這精品裡我們後來者才常常讀,反覆爵嚼,所以又常常讀出不同的意味,正所謂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不再少年。
  • 再讀《孔乙己》,曾經我們不屑做孔乙己,但最終卻活成了孔乙己
    學生時代看《孔乙己》時心中有過不屑,有過嘲諷,更有過悲憫。我們曾經很鄙視孔乙己這個人物,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活成孔乙己的模樣,我們不想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談。多年後重新閱讀《孔乙己》才發現,我們曾經的不屑、曾經的鄙視已不復存在,因為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活成為了現實版的孔乙己。
  • 魯迅為什麼喜歡《孔乙己》,原來我一直沒讀懂
    魯迅的學生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殘酷在對人的自尊的摧殘。孔乙已雖然潦倒、淪落,卻仍然在維護著殘存的自尊。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孔乙己原來是我們自己
    引言有人這樣說過魯迅的文章:小時候覺得自己是迅哥兒,漸漸長大發現自己不過是閏土,而中年時猛然回頭一看自己變成了孔乙己,而最後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麻木不仁的Q,而周圍有無數的祥林嫂。是的,每個人少年時都有過豪情壯志,都想活的萬丈光芒,看書時,最喜歡的是那種光芒萬丈的俠客,都討厭那種碌碌無為的小人物。殊不知,長大以後,科學家,俠客的夢泯滅在時間的洪流中,而我們都成了一個個自己所厭惡的小人物。
  • 再讀魯迅《孔乙己》:大約死了的「孔乙己」,其實又活了下來
    人們拿他取樂逗笑,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年少時我們都是那群取笑孔乙己的人,長大後,才發現我們都是現實中的孔乙己,卻漸漸的活成了阿Q,說不清我們究竟是比他過得更好了,還是比他過得更悲哀。而小說中的「我」太傻,掌柜怕侍候不好,只得讓我在外面做些事。
  • 讀魯迅《孔乙己》,從孔乙己的悲催人生中,揭示社會的不公
    細細想來,魯迅先生的多篇小說都被收錄在了語文課本中,供學生們學習。最著名的,莫過於《孔乙己》這篇文章,孔乙己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者,著實令人心寒。書中以小夥計「我」的口吻,以旁觀者的角度,講述了落魄書生孔已己悲慘的一生。
  • 重讀魯迅《孔乙己》:思想迂腐的人,終究成不了時代的弄潮兒
    但最令人心碎的還是那個穿著長衫,窮困潦到,漫步在街頭巷尾,遭人冷嘲熱諷的窮書生孔乙己。自從他的出現,世間有了歡樂的氣氛,剖析孔乙己形象像極了生活中的″你我他″,時代一直在向前發展,社會還是那個社會,孔乙己形象的代言人卻層次不窮,比比皆是。
  • 現代孔乙己——那些被北上廣淹沒的縣城學霸
    書像鏡子,照亮真實的你 這是中學課本上孔乙己的形象,深受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荼毒,將一些沒有用的知識當做學問,看不起那些沒學問的人,自命不凡。可自己只是端著"學問",又不努力,每日流連於酒肆當中。甚至為了吃酒,去偷東西,然後說出"讀書人的事不算偷"這種話,簡直愚昧不堪。
  • 《孔乙己》:穿「長衣衫」的「短衣幫」,眾人口中的笑料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 孔乙己和「茴」字的四種寫法:獨自守望的一座孤島,他比煙花寂寞
    小時候以為每個人都會成為蓋世英雄,長大後卻發現歷史只不過是重複而已,鹹亨酒店的短衣幫、酒店的掌柜、溫酒的小夥計、魯鎮上的老爺們依然存在,至此我開始讀懂了孔乙己的悲傷。那個末世來臨時刻的窮酸文人,他近乎愚痴的堅守和執著,是一種何等地無奈與悲哀,他比煙花更寂寞。
  • 心理學分析|以《孔乙己》為例,淺談人物的自我修養及現實意義
    成了班上同學們課後互相調侃的經典語句,成年後重讀《孔乙己》我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背後,看到了孔乙己身上隱藏著時代人物稀缺的符號。《孔乙己》講述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好吃懶做,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過日,因為偷書最後被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