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

2020-12-14 文史密談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文化#

初讀《孔乙己》是在初中的語文課堂上,看著魯迅先生的白話文小說,總感覺這個名字有些好玩。

孔乙己是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雖然穿著比較落魄,但還是保留著哪一些書香氣,因此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因為姓孔,在當時街上流行的描紅紙上經常會出現「上大人孔乙己」,大家便給孔乙己取了這個名字。

在魯迅的描寫下,孔乙己是一個很矛盾的形象,在酒館中,站在外面喝酒的人一般只有短衣幫,而穿長衫的客人一般都會坐在店裡喝酒吃菜,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並站著喝酒的人,這也描寫了孔乙己的不同,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卻要穿著長衫現實自己讀書人的不同。

就是這樣一個不同的孔乙己,受盡了各種人的嘲笑,店小二在平時嚴肅的生活中,孔乙己是他唯一可笑又不會被罵的一种放松,明明都是苦命人,卻還要分一個三六九等;短衣幫嘲笑孔乙己,明明都是站著喝酒的人,又幹嘛又那些高人一等的人的做派,帶給孔乙己一次又一次的靈魂創傷;穿長衫和掌柜的笑,將生活在理想中孔乙己打回現實。

小時候不懂孔乙己,只覺得大家都笑,說不定是個可憐人,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孔乙己的結局是因為偷竊亂棍打死,也有可能是因為饑寒交迫凍死在街頭,這些我們不知道,但是孔乙己的悲慘,也是因為自己的好吃懶做形成的。

無論在哪個年代,好吃懶做都是不被認可的,現在好吃懶做的人也少了,卻多了一些想著一夜暴富的人,他們都和孔乙己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小時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最後就會饑寒交迫起了壞心思。

魯迅在描寫孔乙己的時候,說過,孔乙己是一個讓人快活的人,但是沒有他,別人也這麼過。在現在的這個時代,我們就像孔乙己一樣,雖然不偷不搶但是被各種社交軟體舒服,不惜透支生命和金錢來博得大家的關注,但是當有一個人不再這樣出現在眼前博得大家的關注,其他人也會像之前一樣的生活,真正記住這個消失的人少之又少。

我們都像一位孔乙己,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我們的個體來說是十分秒小的,但是在這個流量社會中,我們又活得像孔乙己一樣,想要別人的專注,這有可能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吧1

相關焦點

  • 重讀《孔乙己》:少時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時隔多年,再一次與孔乙己「見面」,才發現年少時沒看懂的故事,長大了自己卻變成了故事中的人。從十幾歲的懵懂到如今的成熟踏實,看起來是這段區間內的增函數,可自己細細品來,總覺得,這是這個社會人,大多數人的悲哀。有人不禁問道這悲哀是否是因為感受到了孔乙己的懷才不遇。錯!
  • 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誰又能逃得過?
    而周圍人對待孔乙己的態度確實出奇的一致,文章中出現了很多次大的「笑」。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酒店掌柜的笑,從本文「我」的角度敘述中我們得知掌柜的是不愛笑的,「一副兇臉孔」。可每當孔乙己來的時候,這掌柜的才會笑幾聲,連文中的「我」笑他也不責備,不僅僅是掌柜的會笑話孔乙己,在這個酒館裡喝酒的人看到孔乙己都會嘲笑幾聲,再說幾句嘲諷的話。從這些人的「笑」中我們可以看到封建社會下的人們麻木不仁的精神狀態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氛圍「吃人」的本質,更突出了封建社會對孔乙己的毒害。
  • 再讀《孔乙己》:初讀不識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年少時總不懂這些道理,記得那時候讀到《孔乙己》,並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反而覺得這個人很悲哀和不知變通,總覺得他的悲哀其實就是自己的原因,要是自己願意改變一下自己,也許結果就不會那麼悽涼。他是「唯一一個穿長袖卻站著喝酒的人」,這就是孔乙己的獨特之處,也是他在盡力維護尊嚴的最佳體現。
  • 陳丹青:魯迅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其實都是書中人
    魯迅寫得好是一回事情,但真正能讓大家覺得《孔乙己》難讀懂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是一編極有代表性,極有力量的白話文小說。所以就連大文化學者陳丹青也是這樣子說的「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人並不多,而讀懂它的人,多數都是書中人!」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從魯迅先生筆下的這些角色中,我們都能找到類似的地方,或者是說看到某些熟悉的自己。就好像那句話說的一樣:「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吧!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孔乙己原來是我們自己
    引言有人這樣說過魯迅的文章:小時候覺得自己是迅哥兒,漸漸長大發現自己不過是閏土,而中年時猛然回頭一看自己變成了孔乙己,而最後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麻木不仁的Q,而周圍有無數的祥林嫂。是的,每個人少年時都有過豪情壯志,都想活的萬丈光芒,看書時,最喜歡的是那種光芒萬丈的俠客,都討厭那種碌碌無為的小人物。殊不知,長大以後,科學家,俠客的夢泯滅在時間的洪流中,而我們都成了一個個自己所厭惡的小人物。
  • 少年不懂孫大聖,讀懂已是成年人
    記得作家方方有句話:「時代的灰塵,落在每個人肩上,就是一座山。」而書中孫悟空幾次流下的眼淚,砸在我們頭上,就是一場場生活的洪水。01第一次長大,是發現生死有命。從無父無母的石猴,變身為有名有姓的孫悟空,他在洞中一學就是七年。悟空埋頭苦練不問世事,只想早一點學會師父教的法術,達成求學的目標。但他卻忘了,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學成之日,就是畢業離開之時。
  • 年少不懂孔乙己,再讀已是書中人!談談孔乙己的矛盾之處!
    生活困苦的孔乙己雖說孔乙己讀過書,但是連一個秀才都沒考到,所以並沒有功名。當掌柜聽說孔乙己偷書被打折腿以後,沒有絲毫的關心和觸動,反而低著頭算著他的帳。所以說在酒店掌柜眼中,孔乙己就是一個既能夠給自己送來酒錢的搖錢樹,又是一個能夠給自己充當笑料,幫助自己拉近與其它顧客關係的小丑人物罷了。在短衣幫眼裡,孔乙己是一個雖說讀過書,但是活得還不如他們,卻還整日口中「之乎者也」賣弄知識,瞧不起苦力勞動的一個弱勢之人。
  •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孔乙己》:「我」在店裡當夥計那段時間,也只有孔乙己來了才能和大家一起快活一會。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不再少年。接下來要說的是,魯迅本身是很少寫小說的,雜文較多,所以對於我們國家現代文學而言,小說《孔乙己》、《阿Q正傳》都是特別稀罕的東西,畢竟它是魯迅先生為數不多的精品之一。就是在這精品裡我們後來者才常常讀,反覆爵嚼,所以又常常讀出不同的意味,正所謂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不再少年。
  • 深度解讀魯迅短篇小說孔乙己:年少不讀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其實在當時,封建勢力依舊統治者全國,特別是農村地區,孔乙己就是生活在這樣的農村環境下,他讀過書但是沒有功名,所以什麼都沒有,但是孤標傲岸的性格卻養成了,因為舊社會能識文斷字的人很少,所以讀書人的身份比較高,導致讀書人看不起別人。
  • 作家魯迅的文學作品|讀懂前的酣暢,讀懂後的悲傷
    我最喜歡的作家是魯迅,他的作品最讓我欣賞的就是言辭犀利而幽默,卻又深含哲理。年少不懂周樹人,讀懂已是不惑年!魯迅,原名周樹人,詩人、文學家,新文化的發起者之一。魯迅是他的筆名,最開始用於《狂人日記》。這樣形象的人物還有《孔乙己》中迂腐清高的落魄書生孔乙己、《故鄉》中月下刺猹的活潑少年閏土……每一個都讓人印象深刻。
  • 《少年的你》獲最佳劇本,比孔乙己「竊書」還要諷刺
    孔乙己: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抄襲的你》:融梗不能算抄……融梗!……文藝人的事,能算抄麼?《少年的你》原著抄襲(借鑑?東野圭吾的小說情節已是不爭的事實。當然,後來有人指出這不是抄襲,而是融梗。融梗比借鑑惡劣,比抄襲曖昧,其實就是一種高明的洗稿。比如《少年的你》中陳念和小北的人物設定與《白夜行》中亮司和雪穗的人物設定基本一致,他們都是親孩子,接著徹底被家庭遺棄,兩人心心相印,但卻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要走。
  • 魯迅為什麼喜歡《孔乙己》,原來我一直沒讀懂
    這是為什麼呢?第一,魯迅的立意是讓孔乙己的命運,只在小店員有限的視角裡展開。孔乙己的落第,他的偷書,甚至挨打致殘,都讓它發生在幕後。第一個場面,是他偷書以後,已經被打過了,來買酒,被嘲笑了;第二個場面,他被打殘了,又來買酒,又被嘲笑了。如果要揭示孔乙己潦倒的根源,批判科舉制度把人弄成廢物,這兩個場面,不可能是重點。
  • 重讀《孔乙己》:你我已成書中人,活成現實版孔乙己?
    不過,在多年之後,重讀《孔乙己》,或許才能領悟到不一樣的味道。主人公是孔乙己,但卻是作為第三人稱被描述的,小說中的「我」則是孔乙己常去的那個小酒館的夥計。如此表現手法,似乎更能看出孔乙己一生的沉浮。小說開頭,魯迅將孔乙己描述為一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 有一種悲哀,叫讀懂了《駱駝祥子》
    因為,上天不會輕易辜負一個奮力拼搏的人。可當我讀完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才猛然發現有時就算你拼盡了全力,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現實社會是那樣的殘酷、無常,而生活也免不了遭受意外和挫敗。書中的男主人公祥子不就是這樣嗎?
  • 孔乙己這麼貧困潦倒,為何還要分茴香豆給孩子們吃?
    可是魯迅在小說中寫道: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這點符合事實),我坐在櫃檯裡,即使整天的靠著爐火,也必須穿上棉襖了。這點應該是不符合事實的,江南的冬天都是很難達到零度的,何況是秋天呢。紹興的氣候,應該是全年無冰,怎麼會一過中秋就要烤火穿棉襖呢?《孔乙己》中的窮人和富人之分,是看顧客穿的短衣還是長衫,窮人叫短衣幫,是站著喝酒的。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當孔乙己考「我」時,「我」第一反應不是告訴他答案,證明自己真的有讀過書,而是用「配不配」來打量孔乙己。因為,在「我」心裡,「我」的身份是要高孔乙己一等的。「我」能在這酒館謀生,是有薦頭的,而且薦頭情面大,哪怕「我」不夠機靈被掌柜嫌棄,掌柜也不敢辭退我。而孔乙己呢,討飯一樣的人,怎麼配考「我」。
  • 「也許孔乙己真的死了」:這是病句,魯迅的筆誤還是故意?
    魯迅的文章,從我們課本中的閱讀理解這一內容就成了我們的必修課,選文被當作密碼文件,由語文老師逐字逐句分析解讀,沒有半點兒遺漏。魯迅無疑是嚴謹的,他的文章中很少有羅嗦、多餘的描寫。但他的白話描寫仍久找不到一些破綻,如《孔乙己》那樣的句子。關於孔乙己確實死了。
  • 再讀《孔乙己》,曾經我們不屑做孔乙己,但最終卻活成了孔乙己
    學生時代看《孔乙己》時心中有過不屑,有過嘲諷,更有過悲憫。我們曾經很鄙視孔乙己這個人物,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活成孔乙己的模樣,我們不想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談。多年後重新閱讀《孔乙己》才發現,我們曾經的不屑、曾經的鄙視已不復存在,因為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活成為了現實版的孔乙己。
  • 孔乙己和「茴」字的四種寫法:獨自守望的一座孤島,他比煙花寂寞
    小時候以為每個人都會成為蓋世英雄,長大後卻發現歷史只不過是重複而已,鹹亨酒店的短衣幫、酒店的掌柜、溫酒的小夥計、魯鎮上的老爺們依然存在,至此我開始讀懂了孔乙己的悲傷。那個末世來臨時刻的窮酸文人,他近乎愚痴的堅守和執著,是一種何等地無奈與悲哀,他比煙花更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