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文化#
初讀《孔乙己》是在初中的語文課堂上,看著魯迅先生的白話文小說,總感覺這個名字有些好玩。
孔乙己是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雖然穿著比較落魄,但還是保留著哪一些書香氣,因此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因為姓孔,在當時街上流行的描紅紙上經常會出現「上大人孔乙己」,大家便給孔乙己取了這個名字。
在魯迅的描寫下,孔乙己是一個很矛盾的形象,在酒館中,站在外面喝酒的人一般只有短衣幫,而穿長衫的客人一般都會坐在店裡喝酒吃菜,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並站著喝酒的人,這也描寫了孔乙己的不同,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卻要穿著長衫現實自己讀書人的不同。
就是這樣一個不同的孔乙己,受盡了各種人的嘲笑,店小二在平時嚴肅的生活中,孔乙己是他唯一可笑又不會被罵的一种放松,明明都是苦命人,卻還要分一個三六九等;短衣幫嘲笑孔乙己,明明都是站著喝酒的人,又幹嘛又那些高人一等的人的做派,帶給孔乙己一次又一次的靈魂創傷;穿長衫和掌柜的笑,將生活在理想中孔乙己打回現實。
小時候不懂孔乙己,只覺得大家都笑,說不定是個可憐人,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孔乙己的結局是因為偷竊亂棍打死,也有可能是因為饑寒交迫凍死在街頭,這些我們不知道,但是孔乙己的悲慘,也是因為自己的好吃懶做形成的。
無論在哪個年代,好吃懶做都是不被認可的,現在好吃懶做的人也少了,卻多了一些想著一夜暴富的人,他們都和孔乙己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小時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最後就會饑寒交迫起了壞心思。
魯迅在描寫孔乙己的時候,說過,孔乙己是一個讓人快活的人,但是沒有他,別人也這麼過。在現在的這個時代,我們就像孔乙己一樣,雖然不偷不搶但是被各種社交軟體舒服,不惜透支生命和金錢來博得大家的關注,但是當有一個人不再這樣出現在眼前博得大家的關注,其他人也會像之前一樣的生活,真正記住這個消失的人少之又少。
我們都像一位孔乙己,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我們的個體來說是十分秒小的,但是在這個流量社會中,我們又活得像孔乙己一樣,想要別人的專注,這有可能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