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孔乙己》:初讀不識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2020-12-14 嗔痴文化觀

曾幾何時,我們試圖在一個渾濁的世界中盡力維護自己僅有的一點尊嚴,最後卻發現,不管我們怎麼努力,還是輸給了現實,在殘酷面前,一個善良的人,似乎冥冥中早已註定無法去談論尊嚴二字。

年少時總不懂這些道理,記得那時候讀到《孔乙己》,並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反而覺得這個人很悲哀和不知變通,總覺得他的悲哀其實就是自己的原因,要是自己願意改變一下自己,也許結果就不會那麼悽涼。

多麼單純的想法,年少未經世事的我們,似乎就是這麼覺得,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可以很簡單就解決的,那些堅持自己的人只是因為過於愚蠢,才會得不到好下場。然而人生真的如此麼?似乎年少的心還是過於單純,在你實現理想的路上,總有很多障礙,不信就讓我再講一講孔乙己。

01試圖維護尊嚴的可憐人

孔乙己是一個書生,在舊社會總以科舉考試能否成功來衡量一個書生的價值,很明顯對於半個功名都沒有考上的孔乙己,是不能算作什麼體面人的,可是他作為一個讀書人,對讀書人該有的那點尊嚴,還是十分在乎。

他是「唯一一個穿長袖卻站著喝酒的人」,這就是孔乙己的獨特之處,也是他在盡力維護尊嚴的最佳體現。這個酒館裡面有五種人,一種是穿長袖坐著喝酒的人,這些人代表的就是這個地方的權威,比如酒店掌柜和丁舉人等;一種是穿短袖站著喝酒的普通工人,他們冷漠無情又斤斤計較;一種是店小二「我」,一個因為不夠機靈只能溫酒的活計;另一種就是外邊經常來玩耍的那群小孩,單純善良卻手無縛雞之力;最後一種就是孔乙己本人,試圖在現實中盡力維護自己尊嚴的一個矛盾的可憐人。

他是怎麼維護自己尊嚴的呢?首先就是自己不管經濟條件多麼差,也要堅持到這個酒店去喝酒,哪怕站著喝酒,也要穿上長袖衣服顯得自己與眾不同,不能丟了讀書人的臉面。其次就是在丁舉人等長衣幫欺負他的時候,他總是一直隱忍,為了自己的生活過得下去,他不敢得罪這些有錢有勢之人。不過他維護尊嚴的時候有一個舉動很值得我們研究,那就是他去喝酒總是排出九文大錢,與外邊短衣幫斤斤計較形成鮮明對比,說明孔乙己自己覺得自己也是一個體面人。

魯迅說過孔乙己是一個很講信用的人,他賒帳從來不會超過一個月就還回來,可是即使如此,掌柜的依舊每次都拿19文錢的事情來屈辱孔乙己,只要孔乙己欠錢,就會在外邊黑板上公布,因此孔乙己為了維護自己尊嚴,更加按時還錢,保持自己信用和在別人眼裡的尊嚴與體面。

他甚至還會偶爾在「我」這個店小二面前賣弄一下自己會寫字,還想考一考「我」茴香的「茴」字怎麼寫,這也是孔乙己作為讀書人的尊嚴體現,他確實不管條件怎麼艱苦,依舊無時無刻不在試圖維護自己尊嚴,可是現實如此殘酷,他能維持住尊嚴麼?

02維持尊嚴的痛苦

孔乙己在這個酒店裡,逐漸成為大家的笑柄,長衣幫經常用孔乙己取樂,掌柜的經常用「19文錢的事」來屈辱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以為自己每次按時還錢就可以了,應該沒人會踐踏自己的尊嚴,可是這些所謂的權貴們根本從來沒有正眼看過孔乙己一次。

在他們眼裡,孔乙己不過是自己統治裡邊的一個很渺小的角色,可以欺負他,也可以屈辱他,只要能夠通過他找回屬於權貴們的那種樂趣,他們在所不辭,要是孔乙己多說幾句話,可能就要面對一頓拳打腳踢,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與既有利益,根本不會在乎孔乙己的死活,更別說是他的尊嚴了。

短衣幫雖然也是長期處於長衣幫壓迫下的底層人民,但是他們看到孔乙己被欺負的時候,不僅沒有考慮自己會不會有這麼一天,反而跟著一起起鬨,一起取笑孔乙己,他們甚至經常嘲笑孔乙己沒有考取半個功名,對於孔乙己而言,他是看不上這些短衣幫的,可是居然也被他們嘲笑,他想努力爭辯一些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尊嚴所在。

可是一切努力都沒有任何用途,因為他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短衣幫的取樂對象。在這樣一個麻木的社會,這群短衣幫斷然是不會將孔乙己的命運與自身命運聯繫到一塊的,他們覺得孔乙己與自己毫無關係,從而更加麻木不仁,可以眼睜睜看著孔乙己被長衣幫拳腳相加,也沒有誰會去關心一下他。也許他們真的沒有想到,長衣幫在打孔乙己的時候,又何嘗不是為了向短衣幫宣示自己的權威呢?

孔乙己萬念俱灰,對長衣幫他無能為力,也不敢去惹,只能躲住,對短衣幫他不屑一顧,不想跟一群麻木不仁而自身不保的人來往,這個時候,孔乙己打算與店小二「我」來找一點共鳴。

孔乙己也許覺得「我」和他是一樣的人,同樣害怕著長衣幫,也對短衣幫不屑,處於兩個階級之間的位置,他覺得與「我」肯定會有共鳴,所以熱情地問我「茴香的茴字怎麼寫」?

他以為「我」會就此與他展開交流,這樣一來他不僅保留住了讀書人最後那點尊嚴,還可以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中找到一點感情寄託。他迫切地等待我能夠給他回復,而我的態度卻很奇怪,我不僅沒有回答他,還覺得他不配問我,一個這樣的人,怎麼還配來考一考我呢?

所以我沒有搭理孔乙己,讓他一個人繼續孤立無助,並不是我不願意搭理他,而是我內心看不起他,覺得他不配問我問題,怎麼說我也是掌柜身邊的一個溫酒店小二,也是一個體面人。事實上可能掌柜的根本沒有正眼看過我,在掌柜眼裡,我僅僅就是一個不夠機靈只能溫酒的夥計,其餘的,也許就是覺得我是一個「奴才」,再無其它。

03僅剩的尊嚴終於被善良打敗

孔乙己看到所有人對自己的態度,已經徹底絕望了,他僅有的一點尊嚴與心理防線差點崩潰,他實在快撐不住了,幸好店裡來了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他們足夠單純善良,卻也是這個世界上最脆弱的一個群體。

孔乙己覺得和他們在一起,自己很開心,願意將自己的茴香豆分給孩子們一起吃,並且愉快地自言自語「多乎哉,不多矣」,說完後又和孩子們一起笑起來,多麼單純美好的畫面,要是可以一直停留在此刻,那該多好。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

奈何現實殘酷,對於孔乙己這樣的窮書生,能夠養活自己已經很不錯,哪裡還有什麼多餘的錢買茴香豆給這群孩子吃呢?為了能夠繼續過著這樣的生活,孔乙己最後做了一件十分耐人尋味的事情,那就是去偷書。

本來就是一個讀書人,他居然去偷書,這就讓人十分心疼,關鍵一本書根本不值錢,都去偷了,為何還僅僅是偷書而不是其它呢?這就是孔乙己的尊嚴與善良在戰鬥,善良告訴自己,想要繼續和孩子一起開心吃茴香豆,就得弄點錢,可是尊嚴又告訴自己,要留住一個讀書人的尊嚴,所以他最後只能去偷書,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情。

也許從他決定偷書的那一刻起,從前的孔乙己就真的已經——大概也許是去世了,他因為善良,只能將最後的那點尊嚴出賣,可是對於他這樣的人,倘若自己最後的那點尊嚴都沒有了,不是恰如已經去世了麼?

04結語

初讀不識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在這個殘酷的現實中,我們總是這樣為了有尊嚴地活著而忍受權貴的屈辱,為了尊嚴而遭受他人非議,即使看到與自己類似的人,我們也習慣選擇冷漠忽視,因為心底總會覺得看不起別人,總以為別人的世界與自己毫無關係,卻不曾想那些可憐之人的今天又何嘗不會是自己的明天呢?

拿一把茴香豆,分給那些比自己脆弱之人,既然選擇了善良,就只能放棄所謂的尊嚴,也許當時狠一點,結局就會截然相反,但是我們還是喜歡自言自語道「多乎哉,不多矣」,隨後苦笑著離開。

你以為可憐的只是孔乙己,卻不曾想,那個可憐之人,不就是依舊保持善良與現實抗爭的你我他呢?你以為放棄善良就會成為丁舉人,奈何殘酷面前還有短衣幫的冷漠無情,你以為自己可以選擇志同道合之人,奈何這些人已經成了兩面三刀的「奴才」,唯有那些單純孩子,才是自己最後寄託,奈何也成了人生的結束!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

相關焦點

  • 深度解讀魯迅短篇小說孔乙己:年少不讀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個封建社會的酸腐文人的形象,當時孔乙己生活的時代還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封建勢力非常強大,幾乎還是一手遮天。當時辛亥革命以後,很多地方表示擁護,怎麼表示呢?其實在當時,封建勢力依舊統治者全國,特別是農村地區,孔乙己就是生活在這樣的農村環境下,他讀過書但是沒有功名,所以什麼都沒有,但是孤標傲岸的性格卻養成了,因為舊社會能識文斷字的人很少,所以讀書人的身份比較高,導致讀書人看不起別人。
  • 陳丹青:魯迅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其實都是書中人
    魯迅寫得好是一回事情,但真正能讓大家覺得《孔乙己》難讀懂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是一編極有代表性,極有力量的白話文小說。所以就連大文化學者陳丹青也是這樣子說的「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人並不多,而讀懂它的人,多數都是書中人!」
  •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文化#初讀就是這樣一個不同的孔乙己,受盡了各種人的嘲笑,店小二在平時嚴肅的生活中,孔乙己是他唯一可笑又不會被罵的一种放松,明明都是苦命人,卻還要分一個三六九等;短衣幫嘲笑孔乙己,明明都是站著喝酒的人,又幹嘛又那些高人一等的人的做派,帶給孔乙己一次又一次的靈魂創傷;穿長衫和掌柜的笑,將生活在理想中孔乙己打回現實。
  • 年少不懂孔乙己,再讀已是書中人!談談孔乙己的矛盾之處!
    生活困苦的孔乙己雖說孔乙己讀過書,但是連一個秀才都沒考到,所以並沒有功名。當掌柜聽說孔乙己偷書被打折腿以後,沒有絲毫的關心和觸動,反而低著頭算著他的帳。所以說在酒店掌柜眼中,孔乙己就是一個既能夠給自己送來酒錢的搖錢樹,又是一個能夠給自己充當笑料,幫助自己拉近與其它顧客關係的小丑人物罷了。在短衣幫眼裡,孔乙己是一個雖說讀過書,但是活得還不如他們,卻還整日口中「之乎者也」賣弄知識,瞧不起苦力勞動的一個弱勢之人。
  • 重讀《孔乙己》:少時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初識」孔乙己的時候是在初三的課堂上,我打著瞌睡迷迷糊糊地聽著語文老師的長篇大論,那時候讀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的時候,不禁感嘆魯迅先生的文採,僅一句就將孔乙己生活的窘迫甚至是內心的矛盾描寫到了極致。可那時還是一個孩童的我卻始終沒能理解這篇文章要揭示的內涵。
  • 中年人的詩詞:初讀不識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
    小時候讀三國,喜歡的是雄才大略的曹操、一騎當千的趙雲、運籌帷幄的諸葛亮、雄姿英發的周瑜……很少有人會喜歡哭哭啼啼的劉備。但是人到中年,才能讀懂劉備!他出身寒微,年輕時曾屢遭困苦,但從未放棄自己的理想,四十多歲寄居在劉表帳下時,還感慨自己因為久不徵戰,大腿上長了肥肉;一把年紀了還能禮賢下士多次拜訪一個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誠懇請他出山;五十多歲時,還有勇氣與自己一生的宿敵決一雌雄並最終取勝。他的人生,遠比《三國演義》中的精彩,也更加可歌可泣。劉禹錫讀懂了劉備,稱他為「天地英雄」!
  • 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誰又能逃得過?
    魯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們都學過魯迅的文章,我們中學的時候背過的「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魯迅可以說是我們中學時代的記憶,我們學過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祝福》等等,在裡面塑造了許多典型的、讓人記憶深刻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在舊社會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人,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孔乙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談談孔乙己
  • 《黃金時代》「賤」的6句話,初讀不懂王小波,如今再讀已淚目
    從這一方面來說,王小波是個嚮往自由的人,浪漫有趣,特立獨行中帶著理性。都說王小波長得醜,但是李銀河卻愛得深沉,丈母娘曾經因為王小波太醜,不讓李銀河跟他來往,於是王小波便對李銀河說了一句:「你也長得不怎麼好看」,李銀河又氣又笑。
  • 再讀《孔乙己》,曾經我們不屑做孔乙己,但最終卻活成了孔乙己
    學生時代看《孔乙己》時心中有過不屑,有過嘲諷,更有過悲憫。我們曾經很鄙視孔乙己這個人物,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活成孔乙己的模樣,我們不想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談。多年後重新閱讀《孔乙己》才發現,我們曾經的不屑、曾經的鄙視已不復存在,因為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活成為了現實版的孔乙己。
  • 再讀《孔乙己》:我們曾經嘲笑過孔乙己,但最終我們也成了孔乙己
    一、定位好自己,不成為現代版的「孔乙己」現代社會中有「孔乙己」思想的人太多了,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合理給自己定位,經常想要獲得能力以外的東西,想要一份好的工作,但是不付出努力。在沒有好工作的情況下,自視清高,不好的工作看不上,每天只能高不成低不就地活著。
  • 讀魯迅《孔乙己》,從孔乙己的悲催人生中,揭示社會的不公
    細細想來,魯迅先生的多篇小說都被收錄在了語文課本中,供學生們學習。最著名的,莫過於《孔乙己》這篇文章,孔乙己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者,著實令人心寒。書中以小夥計「我」的口吻,以旁觀者的角度,講述了落魄書生孔已己悲慘的一生。
  • 一套書,讀懂莊子的「潮」
    一套書,讀懂莊子的「潮」。(插頁翻拍)準備半生,寫作八年張遠山坦言,自己讀一切書都是為了讀懂《莊子》:「從1980年進入大學,我就開始研究莊子,至今沒有間斷,已經延續了四十年;四十二歲到五十歲是我寫作巔峰期八年,寫出來的最佳作品就是這『莊學三書』,這是我畢生閱讀、思考
  • 再讀魯迅《孔乙己》:大約死了的「孔乙己」,其實又活了下來
    人們拿他取樂逗笑,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年少時我們都是那群取笑孔乙己的人,長大後,才發現我們都是現實中的孔乙己,卻漸漸的活成了阿Q,說不清我們究竟是比他過得更好了,還是比他過得更悲哀。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不上不下,不高不低的,成為了鹹亨酒店的第三種人,短衣幫容不下他,長衫主顧也容不下他,他成為了一種尷尬的不合時宜的存在,自然成為了人們取樂的對象。
  • 古有孔乙己「竊書不算偷」的典故,那麼現實版的竊書,算不算偷?
    而說起讀書,小政難免想起了 魯迅先生筆下的「讀書人孔乙己」 (圖片來源網絡) 魯迅先生名作《孔乙己》裡面的主人公孔乙己偷書被抓時辯稱,「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 品讀《孔乙己》:我們曾嘲笑過孔乙己,但我們最終也活成了孔乙己
    一、正視自己,認清現實,不成為現代「孔乙己」現代社會中有「孔乙己」思想的人太多了,他們不能認清現實,想要獲得自己能力以外的東西,想要一份好工作,但在沒有好工作的情況下,對於差工作不喜歡,高不成低不就的活著。
  • 我也有孔乙己偷書的經歷
    後來長大了讀魯迅先生的書,裡面的孔乙己也曾偷過別人的書,而且孔乙己還振振有詞地狡辯說他是竊書,竊書不算偷。於是我找到了自己無錯的根據,竊書怎麼能算偷呢?何況我竊的還是書! 並且竊的表哥的書!於是我的心也就釋然了。不過,我心裡總還是忌諱偷字,所以就只說自己竊了,這樣好聽些。
  • 人人都笑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但時代的孔乙己就在我們身邊
    今天再讀一遍這篇文章,發現,雖然魯迅先生給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固定的形象,但是,除了不穿長衫、不吃茴香豆之外,我們能在身邊很多人身上,找到孔乙己的影子。孔乙己的悲劇,離不開自身的原因說到魯迅先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棄醫從文,他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
  • 重讀《孔乙己》:你我已成書中人,活成現實版孔乙己?
    不過,在多年之後,重讀《孔乙己》,或許才能領悟到不一樣的味道。主人公是孔乙己,但卻是作為第三人稱被描述的,小說中的「我」則是孔乙己常去的那個小酒館的夥計。如此表現手法,似乎更能看出孔乙己一生的沉浮。小說開頭,魯迅將孔乙己描述為一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從魯迅先生筆下的這些角色中,我們都能找到類似的地方,或者是說看到某些熟悉的自己。就好像那句話說的一樣:「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吧!
  •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孔乙己》:「我」在店裡當夥計那段時間,也只有孔乙己來了才能和大家一起快活一會。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不再少年。接下來要說的是,魯迅本身是很少寫小說的,雜文較多,所以對於我們國家現代文學而言,小說《孔乙己》、《阿Q正傳》都是特別稀罕的東西,畢竟它是魯迅先生為數不多的精品之一。就是在這精品裡我們後來者才常常讀,反覆爵嚼,所以又常常讀出不同的意味,正所謂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不再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