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獲最佳劇本,比孔乙己「竊書」還要諷刺

2020-12-16 文學之新

孔乙己: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抄襲的你》:融梗不能算抄……融梗!……文藝人的事,能算抄麼

《少年的你》原著抄襲(借鑑?整合?盜用?)東野圭吾的小說情節已是不爭的事實。當然,後來有人指出這不是抄襲,而是融梗。融梗比借鑑惡劣,比抄襲曖昧,其實就是一種高明的洗稿。

比如《少年的你》中陳念和小北的人物設定與《白夜行》中亮司和雪穗的人物設定基本一致,他們都是親孩子,接著徹底被家庭遺棄,兩人心心相印,但卻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要走。

又如《少年的你》結局處小北為陳念頂罪,這和《嫌疑人X的獻身》中石神為靖子頂罪非常相似。只不過《少年的你》把家庭暴力題材換成了校園霸凌題材,把石神和靖子換成了「亮司」和「雪穗」,又把亮司和雪穗換成了小北和陳念。

有支持者說,東野圭吾可以這樣寫,我們的小說作者為什麼就不能這樣寫?東野圭吾申請專利了嗎?有誰規定只有他能想出這樣的設定?著名學者易中天先生則這樣說道:

除非極個別的天才,很少有作家能夠做到絕不借鑑,關鍵在於是笨拙地模仿甚至直接抄襲,還是創造性地用人如己。

易中天先生的這番話很對,很有說服力,同時也很有迷惑性。因為我們很難判斷什麼叫做「創造性地用人如己」。《少年的你》確實講述了一個好故事,但我們能認為它做到了「創造性地用人如己」嗎?指著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抄襲,確實不是「笨拙地模仿」,但也實在不應該被認為是合理的創作方式。

「融梗」這個詞,其實就跟孔乙己的「竊書」之論一樣可笑。大家都還記得孔乙己是怎麼說的吧?他說: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那麼「融梗」論者的口吻應當是這樣的:融梗不能算抄……融梗!……文藝人的事,能算抄麼

更為可笑的是,這樣一部由融梗之作改編成的電影,竟然得了一個「最佳編劇獎」。這比孔乙己的「竊書」之論要諷刺得多。因為大家是不相信孔乙己的「竊書」之論的,被諷刺的僅僅是孔乙己。但現在竟然有人信了「融梗」之論,並且還給它頒了一個影響力不小的獎。此時被諷刺的,就不是「融梗」論者了。

有人可能會說,是小說原著抄襲(融梗),電影編劇是無辜的,電影劇本是無辜的。但小新想說的是,電影劇本並不無辜,因為它選擇了一部「融梗」之作,因為它沿用了原著的框架和主要情節,而原著的框架和主要情節又都是抄來的。

當然,小新並不否認電影編劇的創作態度。我們可以認為編劇被小說原著騙了,被小說原著作者牽連了,但這改變不了電影劇本也是一部「融梗」之作的事實。其實,文章開頭便是直接用的電影和東野圭吾小說做對比。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少年的你,如此美麗》是醜惡的,編劇被它美麗的外表所吸引,經過自己的努力將《少年的你,如此美麗》改編成了一部看起來更精緻的作品,但不知不覺繼承了《少年的你,如此美麗》的醜惡本質。

融梗天后玖月晞

試問,這樣一部作品,它的本質難道不是依然醜惡嗎?

結語:

這篇文章針對的是原著小說和改編之後的劇本,並不針對編劇。編劇是無辜的,但劇本並不無辜。如果非要給編劇們提個醒的話,或許要說一句「改編有風險,選作須謹慎」。

此外,這篇文章也不針對周冬雨和易烊千璽這兩位演員,他們在這部作品中的表演真的十分精彩。也希望大家能就事論事,不要借題發揮添油加醋,肆意去黑一切看起來跟這部作品有關的人。畢竟,連編劇都沒能發現的問題,我們實在不該用它苛責演員。

相關焦點

  • 古有孔乙己「竊書不算偷」的典故,那麼現實版的竊書,算不算偷?
    今天, 你讀書了嗎? 而說起讀書,小政難免想起了 魯迅先生筆下的「讀書人孔乙己」 (圖片來源網絡) 魯迅先生名作《孔乙己》裡面的主人公孔乙己偷書被抓時辯稱,「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從魯迅先生筆下的這些角色中,我們都能找到類似的地方,或者是說看到某些熟悉的自己。就好像那句話說的一樣:「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吧!
  •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孔乙己》:「我」在店裡當夥計那段時間,也只有孔乙己來了才能和大家一起快活一會。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不再少年。接下來要說的是,魯迅本身是很少寫小說的,雜文較多,所以對於我們國家現代文學而言,小說《孔乙己》、《阿Q正傳》都是特別稀罕的東西,畢竟它是魯迅先生為數不多的精品之一。就是在這精品裡我們後來者才常常讀,反覆爵嚼,所以又常常讀出不同的意味,正所謂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不再少年。
  • 品讀《孔乙己》:我們曾嘲笑過孔乙己,但我們最終也活成了孔乙己
    學生時代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曾經嘲笑過他的迂腐,曾感覺到這個人物的可悲,甚至曾悲憫過這個人物的不幸,但最終我們很清楚的知道沒有人想要活成孔乙己的模樣,我們不想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談。但多年後重新閱讀《孔乙己》才發現,我們曾嘲笑過孔乙己,但我們最終也活成了現實版的孔乙己。
  • 這梗常用於表示對某事的諷刺與...
    這梗常用於表示對某事的諷刺與調侃時間:2020-01-06 19:1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充滿了快活的空氣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表示對某事的諷刺與調侃 表示對某事的諷刺與調侃。 出自《孔乙己》,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 再讀《孔乙己》,曾經我們不屑做孔乙己,但最終卻活成了孔乙己
    學生時代看《孔乙己》時心中有過不屑,有過嘲諷,更有過悲憫。我們曾經很鄙視孔乙己這個人物,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活成孔乙己的模樣,我們不想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談。多年後重新閱讀《孔乙己》才發現,我們曾經的不屑、曾經的鄙視已不復存在,因為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活成為了現實版的孔乙己。
  • 這梗用於表示對某事的諷刺與調侃
    這梗用於表示對某事的諷刺與調侃時間:2020-08-31 17:08   來源:禮儀之家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是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用於表示對某事的諷刺與調侃 充滿了快活的空氣,表示對某事的諷刺與調侃 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出自《孔乙己》,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   原標題: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再讀《孔乙己》:我們曾經嘲笑過孔乙己,但最終我們也成了孔乙己
    學生時代看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曾感覺此人太迂腐,甚至暗暗發誓此生不做孔乙己這樣的人。但多年後再次閱讀《孔乙己》後,感覺我們曾經嘲笑的孔乙己,就是現在的我們,最終我們還是成了「孔乙己」。孔乙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他們用精神麻痺自己,相信自己是最好。
  • 《孔乙己》:理想、現實、社會,壓垮孔乙己的稻草,到底是什麼?
    可以說,孔乙己的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孔乙己的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的固步自封,固執己見。他喜歡讀書,但是卻從來不想著怎麼去用正當的途徑來看書。還自己狡辯成「讀書人的事情,不叫偷」。
  • 我也有孔乙己偷書的經歷
    後來長大了讀魯迅先生的書,裡面的孔乙己也曾偷過別人的書,而且孔乙己還振振有詞地狡辯說他是竊書,竊書不算偷。於是我找到了自己無錯的根據,竊書怎麼能算偷呢?何況我竊的還是書! 並且竊的表哥的書!於是我的心也就釋然了。不過,我心裡總還是忌諱偷字,所以就只說自己竊了,這樣好聽些。
  • 《孔乙己》:穿「長衣衫」的「短衣幫」,眾人口中的笑料孔乙己
    在【短衣幫】和【長衣衫】的【夾縫】之間,生活中的角色孔乙己才能成為眾人口中的笑料,凸顯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感。二、文中【嘲笑】的橋段,體現了孔乙己的【悲酸】,更凸顯了人性的【冷漠】「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
  • 陳丹青:魯迅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其實都是書中人
    開始可能大家還真不明白陳丹青老師為什麼這麼說,但多讀一些《孔乙己》,多看一見關於《孔乙己》文章的解說,後來大家都懂了,原因就是書中的孔乙己太像我們自己了,不管是哪一個時代,哪怕是放到現在,孔乙己這樣子的讀書人原型在生活之中到處都有。孔乙己是代表著那個時代的讀書人,不被重視,被人遺忘到麻木!
  •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孔乙己是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雖然穿著比較落魄,但還是保留著哪一些書香氣,因此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因為姓孔,在當時街上流行的描紅紙上經常會出現「上大人孔乙己」,大家便給孔乙己取了這個名字。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這些種種行為看著詭異,但是在孔乙己身上卻無違和的感覺。即使如此,孔乙己在最後一次偷盜被人打斷腿後用手走來花四文錢買最後一碗酒時,仍然用眼睛懇求著掌柜給他留最後一絲"讀書人"的臉面。而最後那未還清的十九文錢也無情的撕破了孔乙己最後的一點驕傲。
  • 《孔乙己》:身材很高大,寫得一筆好字,挨打的卻總是我
    現實原型有三:一是孟夫子,讀過書,沒有功名,不會營生,窮得討飯,替人家抄書度日。喜歡喝酒,有時連書紙筆都賣掉了。窮極時混進書房裡去偷東西,被人抓住,硬說是"竊"書不能算偷……他常到鹹亨酒店來吃酒,後來他用蒲包墊著在地上,兩手撐了走路。也還來吃過酒,後來便不見了。二是魯迅先生的本家,名叫"四七"。喜歡喝酒,抽鴉片,寫得一手好字。
  • 再讀《孔乙己》:初讀不識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似乎年少的心還是過於單純,在你實現理想的路上,總有很多障礙,不信就讓我再講一講孔乙己。他是「唯一一個穿長袖卻站著喝酒的人」,這就是孔乙己的獨特之處,也是他在盡力維護尊嚴的最佳體現。——《孔乙己》奈何現實殘酷,對於孔乙己這樣的窮書生,能夠養活自己已經很不錯,哪裡還有什麼多餘的錢買茴香豆給這群孩子吃呢?為了能夠繼續過著這樣的生活,孔乙己最後做了一件十分耐人尋味的事情,那就是去偷書。
  • 淺談對於孔乙己這一文學形象的看法
    在魯迅先生筆下,最著名的文學形象莫過於阿Q和孔乙己了。《孔乙己》是繼《狂人日記》之後,魯迅先生對封建禮教的又一次攻擊。而提起孔乙己,很多人都會想到「不思進取」、「迂腐」等字眼,但是在魯迅先生本人看來,更多的則是同情。他曾經跟學生孫伏園談及孔乙己時說: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
  • 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
  • 讀魯迅《孔乙己》,從孔乙己的悲催人生中,揭示社會的不公
    最著名的,莫過於《孔乙己》這篇文章,孔乙己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者,著實令人心寒。書中以小夥計「我」的口吻,以旁觀者的角度,講述了落魄書生孔已己悲慘的一生。那時候,來酒喝酒的客人有著長衫短衫之分,長衫多為下層勞動人民,長衫多為地主階級以及讀書人,他們可以隨意到隔壁房間坐著喝酒。孔乙己就顯得不倫不類,用作者的話來說,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唯一的人。
  • 年少不懂孔乙己,再讀已是書中人!談談孔乙己的矛盾之處!
    其把自己當成一個高尚的讀書人,卻又常常偷人家的書,還說讀書人的不算偷。另外,孔乙己生活困頓,但是又好喝懶做,因此徒增笑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旁人知道孔乙己偷書被打後,反而是不斷挖苦和諷刺,旁邊的短衣幫、酒店的掌柜、酒店的夥計、周圍的小孩也都在旁邊笑話他。這一系列的描寫將魯鎮百姓的麻木不仁和孔乙己的迂腐體現的淋漓盡致。從側面也揭露出當時科舉制度對底層知識分子的深深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