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2020-12-14 k12教學資料

閱讀下面《吶喊》中兩篇小說的節選,完成下面小題。

(一)《白光》節選

陳士成看過縣考的榜,回到家裡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了。他去得本很早,一見榜,便先在這上面尋陳字。陳字也不少,似乎也都爭先恐後的跳進他眼睛裡來,然而接著的卻全不是士成這兩個字。他於是重新再在十二張榜的圓圖裡細細地搜尋,看的人全已散盡了,而陳士成在榜上終於沒有見,單站在試院的照壁的面前。

涼風雖然拂拂的吹動他斑白的短髮,初冬的太陽卻還是很溫和的來曬他。但他似乎被太陽曬得頭暈了,臉色越加變成灰白,從勞乏的紅腫的兩眼裡,發出古怪的閃光。這時他其實早已不看到什麼牆上的榜文了,只見有許多烏黑的圓圈,在眼前泛泛的遊走。

考了秀才,上省去鄉試,一徑聯捷上去,……紳士們既然千方百計的來攀親,人們又都像看見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輕薄,發昏,……趕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門裡的雜姓——那是不勞說趕,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門口是旗竿和扁額,……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則不如謀外放。……他平日安排停當的前程,這時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覺的旋轉了覺得( huàn)____散了的身軀,惘惘的走向歸家的路。

他剛到自己的房門口,七個學童便一齊放開喉嚨,吱的念起書來。他大吃一驚,耳朵邊似乎敲了一聲磬,只見七個頭拖了小辮子在眼前幌,幌得滿房,黑圈子也夾著跳舞。他坐下了,他們送上晚課來,臉上都顯出小覷他的神色。

「回去罷。」他遲疑了片時,這才悲慘的說。

他們胡亂的包了書包,挾著,一溜煙跑走了。

陳士成還看見許多小頭夾著黑圓圈在眼前跳舞,有時雜亂,有時也排成異樣的陣圖,然而漸漸的減少,模胡了。

他忽而舉起一隻手來,屈指計數著想,十一,十三回,連今年是十六回,竟沒有一個考官懂得文章,有眼無珠,也是可憐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憤然了,驀地從書包布底下抽出謄真的制藝和試帖來,拿著往外走,剛近房門,卻看見滿眼都明亮,連一群雞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頭突突的狂跳,只好縮回裡面了。

他又就了坐,眼光格外的閃爍;他目睹著許多東西,然而很模胡,——是倒塌了的糖塔一般的前程躺在他面前,這前程又只是廣大起來,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別家的炊煙早消歇了,碗筷也洗過了,而陳士成還不去做飯。寓在這裡的雜姓是知道老例的,凡遇到縣考的年頭,看見發榜後的這樣的眼光,不如及早關了門,不要多管事。最先就絕了人聲,接著是陸續的熄了燈火,獨有月亮,卻緩緩的出現在寒夜的空中。

(二)《孔乙己》節選

孔乙已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

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鈔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麼?」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柜的時候,寫帳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柜也從不將茴香豆上帳;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麼?」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10.下列填寫在橫線上的漢字字形、句中加點字的注音以及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他不自覺的旋轉了覺得(huàn)____散了的身軀

②臉上都顯出小覷( )他的神色

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

A.橫線上應填「煥」,「覷」讀作「qù」,「頹唐」形容驚慌害怕。

B.橫線上應填「渙」,「覷」讀作「qū」,「頹唐」形容敗興的樣子。

C.橫線上應填「渙」,「覷」讀作「qù」,「頹唐」形容敗興的樣子。

D.橫線上應填「煥」,「覷」讀作「qū」,「頹唐」形容驚慌害怕。

11.下列對小說節選中有關內容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

A.陳士成看榜歸來,七個學童的一系列表現,和酒店裡的小夥計不願跟孔乙己學寫字的情景,都表現了孩子們對落第者的不屑。

B.陳士成屢試不第,覺得別人甚至動物都在笑他,說明他脆弱敏感,自尊心強,比起孔乙己偷書被抓,遭人嘲笑還要強辯,更讓人同情。

C.陳士成認為自己十六次落榜,是考官們有眼無珠,不懂他的文章,這與孔乙己常說些之乎者也為自己遮醜一樣,都是自欺欺人。

D.陳士成和孔乙己都想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但陳士成多次落第,孔乙己也連秀才都沒有考中,他們都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

12.《白光》節選中的畫線句子,用糖塔倒塌來比喻陳士成希望破滅。如果把糖塔倒塌換成「肥皂泡破滅」好不好?請說明理由。

13.魯迅的小說,內容豐富而深刻,「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是其主題之一,這裡的「涼薄」指人際關係的冷漠。請結合《白光》《孔乙己》《明天》《故鄉》《一件小事》等魯迅小說中的一篇,對「苦人的涼薄」加以解說。

答案:

10.C

11.D

12.不好。「糖塔」能表現出陳士成「希望」的高遠、美好。「受潮的糖塔」的倒塌,準確地表現了陳士成希望破滅的心路歷程。而「肥皂泡」飄忽不定,沒有「塔」的高聳、厚重之感,「肥皂泡的破滅」是瞬間的,無法表現陳士成希望一次次破滅的過程。

13.示例一:

《白光》中的陳士成十六次參加科舉考試,始終落榜。他敏感脆弱,以致神智昏亂,而周圍沒有一個人過問。陳士成總感覺周圍一切,甚至連他所教的學童都看不起他。他生活在一個孤寂、冷漠的環境中,內心極度苦悶,然而又無處宣洩,最終精神崩潰。

示例二: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生活窮困潦倒,處於社會底層。他讀書,參加科舉考試,一生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上。魯鎮沒有人關心他,反而嘲笑、歧視他,甚至連他想教小夥計識字,都受到冷遇。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表現出對他的冷淡。

示例三:

《明天》中的單四嫂死了丈夫,又死了兒子,生活上沒有了依靠,精神上也沒有依託。她境遇悲慘,希望得到周圍人的同情,但沒有人關心、安慰她,鄉鄰卻懷著不同動機來「幫忙」,從她的不幸中獲得好處,最終使她家徒四壁,精神上也受到壓迫。

【分析】

10.

本題考查字音字形的識記能力和對詞義的把握能力。

渙,散開;煥,光明;此處和散搭配應選用渙,形容精神鬆懈。「覷」讀作「qù」,看,偷看,窺探的意思。「頹唐」, 指衰頹敗落,精神萎靡不振的樣子。

故選C。

11.

本題考查鑑賞小說人物形象的能力。

A項,「都表現了孩子們對落第者的不屑」錯誤。再《白光》中學童的「表現」,更多是主人公的錯覺,表現其落地後內心的扭曲。

B項,「說明他脆弱敏感,自尊心強」表述錯誤。此處主要突出封建科舉制度對他的殘害。

C項,「自欺欺人」表述錯誤。陳士成未考中是因為科舉制度的黑暗,只不過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已,故而此處不存在「自欺」之說。

故選D。

12.

本題考查學生鑑賞文學作品語言的能力。

解答本題,主要比較兩句中不同喻體的表達效果即可。比較兩句中喻體「糖塔」「肥皂泡」的表達作用,「糖塔」,糖製成的高高聳立的塔,甜美而厚重,和陳士成「希望」更能匹配;而「肥皂泡」飄忽不定,內裡空洞,瞬息就會破滅。相對陳士成希望一次次破滅的過程,「受潮的糖塔」的倒塌,意謂美好的東西慢慢渙散,鬆弛,倒地……讓人痛心,這些更能表現出陳士成希望破滅的心路歷程。

13.

本題考查理解小說主題的能力。

解答本題,首先要準確理解對「苦人的涼薄」的含義,相對這幾篇小說來說,即社會及社會上的人對小說中主人公的冷漠。圍繞這點解說即可。

《故鄉》中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比較,簡直讓人不寒而慄。我和少年閏土之間無拘無束、無話不談。少年的我們不知道什麼等級,有的只是孩子間如同手足一樣的情感。成年後,閏土的那一聲看似符合禮數的「老爺」,一下子在我們兩人之間豎起了「厚障壁」。由「迅哥兒」到「老爺」,只是稱呼變了,但是,兩個人之間的隔膜、冷漠,在不經意間變化的稱呼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一件小事》中的「我」一直懷疑伊的「故意」跌倒表露無疑。 面對一個「花白頭髮,衣服都很破爛的」老女人在跌倒以後,「我」說,「沒有什麼的。走你的罷!」 「我」內心的冷漠,也隱透著某種程度的殘忍與自私,不顧老婦人是否真的摔壞了,只是擔心「誤了我的路」。這種人性的冷漠帶來的社會悲劇,是更讓人備感沉重的。

相關焦點

  • 再讀魯迅《孔乙己》:大約死了的「孔乙己」,其實又活了下來
    其中,魯迅作品中傳唱度比較高的一篇文章就是《孔乙己》,這是繼《狂人日記》後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收錄在文集《吶喊》裡。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通過酒店小夥計「我」的觀察來塑造了一個清末和辛亥革命前後的下層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
  • ...我們如何講魯迅?全國魯迅研究者、「魯迷」相聚雲端從「孔乙己...
    來自全國多地高校、中學的魯迅研究者、教學者,相聚空中,分享各自對魯迅經典作品的教學、研究、閱讀的諸多見解成果。很多中學生、大學生在線聆聽了此次雲端講堂。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孫鬱教授、中國魯迅研究會基礎教育分會會長、川大文新學院教授李怡,四川魯迅研究會基礎教育分會常務副會長曾紹義分別對此次年會致辭。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短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他所創作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一篇,理由是:「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孔乙己是一個不願意甚至不屑透露姓名的落魄書生,因為他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酒館就是彼時社會的縮影,映射出社會百態。孔乙己的故事發生在魯鎮鎮口的鹹亨酒館。魯迅先生開篇描繪了鹹亨酒館的客人身份,大抵分為三種。
  • 「也許孔乙己真的死了」:這是病句,魯迅的筆誤還是故意?
    魯迅的文章,從我們課本中的閱讀理解這一內容就成了我們的必修課,選文被當作密碼文件,由語文老師逐字逐句分析解讀,沒有半點兒遺漏。魯迅無疑是嚴謹的,他的文章中很少有羅嗦、多餘的描寫。但他的白話描寫仍久找不到一些破綻,如《孔乙己》那樣的句子。關於孔乙己確實死了。
  • 人人都笑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但時代的孔乙己就在我們身邊
    今天再讀一遍這篇文章,發現,雖然魯迅先生給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固定的形象,但是,除了不穿長衫、不吃茴香豆之外,我們能在身邊很多人身上,找到孔乙己的影子。孔乙己的悲劇,離不開自身的原因說到魯迅先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棄醫從文,他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
  •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值得我們尊重嗎?
    「孔乙己」這篇文章,極為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的罪惡。在封建的科舉制度下,孔乙己成了受害者。這揭示了當時芸芸眾生在社會上麻木、冷淡可悲的世態。在那個時代,孔乙己是可有可無的人。《孔乙己使人愉快,但別人卻沒有他快樂》這句魯迅的名言,反映出當時社會人民的冷漠、麻木。孔乙己一進店,酒客們不但對他取笑,掌柜的也對他取笑,連小學徒弟也附和了一笑,孔乙己腿上打了折扣,最後一次進酒店,人們不但不同情,還取笑他。但是他後來再也沒來賓館,人們也沒有過問他,只是把他當了掌柜,念念不忘孔乙己還欠19個錢。
  •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在魯迅的著作裡我們常常能看到一個個超越現實的人物,這些人物之所以被認為是超越現實,首先是魯迅的筆觸從最現實下手,而後描摹出了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故事,所以稱之為超現實似乎更能貼近魯迅的作品思想,當然這與西方世界的超現實主義寫作還有本質上的區別。
  • 魯迅的吶喊破滅了,但是孔乙己真的是一個英雄
    這就是我們敬仰尊重魯迅先生的原因,他總能看透這些殘忍屠殺及隱匿在這背後的本質,也因為他時刻懷著一顆善良至上的心。當我們被拉入小說的記憶,闖入那個昏暗迷惘的晚清時代,時間仿佛一霎間停在十九世紀末。一旦進入閱讀狀態,就等於進入時間穿梭隧道,讓你置身於當時的苦不堪言的黑暗環境中,無處可逃。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即使如此,孔乙己在最後一次偷盜被人打斷腿後用手走來花四文錢買最後一碗酒時,仍然用眼睛懇求著掌柜給他留最後一絲"讀書人"的臉面。而最後那未還清的十九文錢也無情的撕破了孔乙己最後的一點驕傲。孔乙己的出現被人冠以"封建社會"的壓迫,和科舉制度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下催生出的可悲卻又普遍的產物,仿佛在康莊大道上狂奔的我們再難以見到孔乙己的出現,然而孔乙己的結局真的只是封建時期催生出的悲劇麼?他的種種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的行為,真的是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下被逼無奈的選擇麼?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物?
    就是這樣的想法想一想這個問題,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呢?再一次,孔乙己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孔乙己,在魯迅筆下,是一個酸臭、貧瘠的讀書人,嚴格來說,他不屬於「讀書人」,因為他是站在短衣幫前,喝著酒,穿著長衫的人。事實上怎麼樣?
  • 解讀魯迅經典之作,可憐又可嫌的孔乙己的一生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魯迅先生的學生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在《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導讀:魯迅先生的小說裡刻畫過很多人物,大多形象生動鮮明。當然,先生曾經也對他的學生說過,在《吶喊》小說集裡最喜歡的莫過於《孔乙己》,也因此翻譯成外國文字。至於原因,我們應該可以想像一下。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
  • 《孔乙己》裡面更深藏的東西,你了解了嗎?不愧是魯迅最愛的作品
    孫伏園曾經問魯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說中最鍾愛自己的哪一篇,答案是被錄入中學語文課本上的《孔乙己》。《孔乙己》我們都學習過,文章雖篇幅較小,但卻包含著許多東西。魯迅的作品數不勝數,每一篇都飽含了心血,為什麼他偏愛《孔乙己》呢?
  • 魯迅為什麼喜歡《孔乙己》,原來我一直沒讀懂
    魯迅的學生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魯迅為什麼最喜歡《孔乙己》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個標準的短篇。《孔乙己》所寫幾乎涉及了孔乙己的一生,但是,全文不到兩千八百字。
  • 我們離《孔乙己》只有1米的距離:魯迅的高明與深刻
    我們離孔乙己只有一米的距離,我這樣說之前,沒見有人說過,但這個不是我讀這篇文章的忽發奇想,它的確是魯迅的意思,我只是把它表達出來。魯迅,思想家,文學家《孔乙己》中的「小」----魯迅的高明。孔乙己對小孩子的善良魯迅對孔乙己是充滿深情的,沒有冷眼,卻有熱心。說魯迅寫孔乙己迂腐,是會錯了意。這就要說到「茴香豆」的「茴」字,很多人覺得這是魯迅寫孔乙己迂腐的證據。
  • 魯迅《孔乙己》:我們身上都有孔乙己的影子,要麼上進,要麼墮落
    魯迅肯定就是其中的一位優秀作家,因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寫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小人物。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個小人物。《孔乙己》是魯迅為數不多的直接用人物命名的文章,足以看出這篇文章在魯迅所有作品中的重要性。孔乙己本有一手好牌,相比目不識丁的勞苦大眾,他讀過幾天書,寫得一手好字。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真的認為魯迅說的這句話是病句嗎?
    一聽說這句話,恐怕很多人都有著相當深刻的印象,因為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都學習過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孔乙己》。因為孔乙己的那句「讀書人的事情,怎麼能夠叫偷呢」,很多人都將孔乙己這個人物給記住了。作者魯迅先生作為一個見證者,他親眼目睹了孔乙己所遭遇的一切,直到後來再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於是魯迅先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便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發出了這樣的一句感慨: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 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
    題: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最悲劇的是,人人都是孔乙己,孔子和魯迅何嘗不是孔乙己?大千世界的你和我何嘗不是孔乙己?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何為「孔乙己」?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
  • 陳丹青:魯迅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其實都是書中人
    說到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絕大多數人還只是停留在這是一編經典的語文小說上面。但對於已經進入社會的人來講,再一次的回憶或者是重讀《孔乙己》,卻又是另一番味道。魯迅寫得好是一回事情,但真正能讓大家覺得《孔乙己》難讀懂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是一編極有代表性,極有力量的白話文小說。所以就連大文化學者陳丹青也是這樣子說的「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人並不多,而讀懂它的人,多數都是書中人!」
  • 讀魯迅《孔乙己》,從孔乙己的悲催人生中,揭示社會的不公
    細細想來,魯迅先生的多篇小說都被收錄在了語文課本中,供學生們學習。最著名的,莫過於《孔乙己》這篇文章,孔乙己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者,著實令人心寒。書中以小夥計「我」的口吻,以旁觀者的角度,講述了落魄書生孔已己悲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