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裡面更深藏的東西,你了解了嗎?不愧是魯迅最愛的作品

2020-12-22 毛妹日記

孫伏園曾經問魯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說中最鍾愛自己的哪一篇,答案是被錄入中學語文課本上的《孔乙己》。《孔乙己》我們都學習過,文章雖篇幅較小,但卻包含著許多東西。

魯迅的作品數不勝數,每一篇都飽含了心血,為什麼他偏愛《孔乙己》呢?

第一,故事構思

魯迅把故事發生的時間設為清朝末年,便於塑造孔乙己這個封建科舉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再現了"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環境的安排也很巧妙,魯迅將孔乙己置於這樣一個冷漠的人物環境中生活,便於"描寫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

孔乙己是一個一心想沿著科舉階梯往上爬卻又始終爬不上去的封建科舉制度殉葬品的形象,一個封建社會的"苦人兒"。 魯迅先生用嘲諷的筆觸,通過對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畫,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制度。

然而,作者在批判他的封建意識時,也表現了一定的同情心,特別是寫到他教"我"識字、分茴香豆、"偶然"偷竊、從不拖欠等情節,一再表示了他心地善良,從而更激起讀者對迫害他的封建制度的痛恨。第二,細節的刻畫

當酒客奚落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他便"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讀書人那種驕傲自負、鶴立雞群的神態又流露了出來。這正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在這個已經走上窮途末路的讀書人身上打下的烙印。但是,孔乙己越是這樣別人就越要嘲笑他:"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於是,"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孔乙己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東西被揭發還要可恥。他對封建教育的毒害是連一點覺悟都沒有的。是他的可悲之處。

孔乙己最後一次出場是極其悲慘的。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坐著用手走路。這個場面令人目不忍睹,這是魯迅先生對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沉重控訴。孔乙己就是這樣,打斷了腿,就是置孔乙己於死命,劊子手是丁舉人,是封建文化教育、科舉制度的代表人物。連秀才也沒有考取,如果再加上家境貧窮,那就連一條狗都不如。封建教育已經毒化了他的每一個細胞,他至死也沒有任何覺悟的表現。

第三,對封建社會的抨擊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下層知識分子的統稱,種種行為都表現出了受封建教育影響的孔乙己誓死捍衛他所謂的"讀書人"的面子。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這樣的刻畫讓一個活生生的清末底層知識分子站在讀者的眼前,也是對深受封建思想教育影響的所謂的知識分子的批判。

孔乙己因為偷了丁舉人家的幾本書,而被打折了腿。而他偷書的原因不過是因為想汲取知識。這也足夠體現出封建社會人們的冷酷與麻木嗎。對於丁舉人的兇殘行為,並沒有任何一個人站出來,這就是對封建教育及腐朽的科舉制最大的批判與抨擊。

《孔乙己》中,魯迅形象的刻畫了冷漠的人性,對封建思想教育的批判,還有封建社會的種種不公平的抨擊,通過此文表達的淋漓盡致,不愧是魯迅最喜歡的作品。

不交鋒則不樂,不披甲則不樂,即使無鋒可交,無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於胸中,此魯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國詩人海涅語人曰,我死時,棺中放一劍,勿放筆。是足以語魯迅。

判斷一個作家是否偉大,其實就看兩點,文字的駕馭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度。

而魯迅,就是這兩點最好的代名詞。

給大家推薦一套書,是魯迅的作品集6冊,包括《阿Q正傳》、《朝花夕拾》、《故事新編》、《野草》、《吶喊》、《彷徨》。

讀魯迅的文章,孩子看增加作文素材、文學功底,大人看增加文學修養,思想深度。

6冊書79元,如果您想購買這套書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在魯迅的著作裡我們常常能看到一個個超越現實的人物,這些人物之所以被認為是超越現實,首先是魯迅的筆觸從最現實下手,而後描摹出了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故事,所以稱之為超現實似乎更能貼近魯迅的作品思想,當然這與西方世界的超現實主義寫作還有本質上的區別。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短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他所創作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一篇,理由是:「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孔乙己是一個不願意甚至不屑透露姓名的落魄書生,因為他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酒館就是彼時社會的縮影,映射出社會百態。孔乙己的故事發生在魯鎮鎮口的鹹亨酒館。魯迅先生開篇描繪了鹹亨酒館的客人身份,大抵分為三種。
  • 再讀魯迅《孔乙己》:大約死了的「孔乙己」,其實又活了下來
    其中,魯迅作品中傳唱度比較高的一篇文章就是《孔乙己》,這是繼《狂人日記》後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收錄在文集《吶喊》裡。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通過酒店小夥計「我」的觀察來塑造了一個清末和辛亥革命前後的下層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
  • 人人都笑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但時代的孔乙己就在我們身邊
    今天再讀一遍這篇文章,發現,雖然魯迅先生給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固定的形象,但是,除了不穿長衫、不吃茴香豆之外,我們能在身邊很多人身上,找到孔乙己的影子。孔乙己的悲劇,離不開自身的原因說到魯迅先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棄醫從文,他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
  • 魯迅《孔乙己》:我們身上都有孔乙己的影子,要麼上進,要麼墮落
    在作家筆下,這些難題和悲慘會成為作品中的主題,他們在作品中揭露現實,其實就是他們對悲慘的態度,同時也是自己對人生的一種抗爭。作家餘華在《活著》的自序中寫到,「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家都處於和現實的緊張關係中」。魯迅肯定就是其中的一位優秀作家,因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寫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小人物。
  •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值得我們尊重嗎?
    有人戲弄他說:「你當真認識孔乙己嗎?」「怎能連得半個秀才?」但他卻顯出不屑置辯的樣子」然後又用之乎者也或半信半疑的話搪塞別人。表現出極端的迂腐、不知反抗、死於非命。說起話來總是引來笑聲,酒客們也常常取笑他。這被看作是一種戲謔,他不知道反抗,也不知道鼓舞。
  • ...我們如何講魯迅?全國魯迅研究者、「魯迷」相聚雲端從「孔乙己...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最近一些年來,關於魯迅在中學語文中的價值問題,關於基礎教育中魯迅作品篇目的數量和具體選擇問題,反覆出現了許多的爭議,多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那麼,到底魯迅作品在過去幾十年來,它在教科書中亮相的頻率增幅到底是如何?
  • 我們離《孔乙己》只有1米的距離:魯迅的高明與深刻
    「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柜的時候,寫帳要用。」「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對呀對呀,回字有四種寫法你知道嗎?」《孔乙己》中的短衫幫,酒店掌柜;《藥》中的劊子手康大叔,《阿Q正傳》的阿Q,在那樣的社會裡本來也是無權無勢的一群,可是看短衫幫對孔乙己,康大叔對華老栓,阿Q對吳媽和小尼姑。弱者欺負比自己更不幸更弱的人。人相欺,不過是吃人的另外一種方式,魚吃蝦米,蝦米要吃泥,一環套一環的等級的社會就是魯迅刻畫的病態社會。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當然,先生曾經也對他的學生說過,在《吶喊》小說集裡最喜歡的莫過於《孔乙己》,也因此翻譯成外國文字。至於原因,我們應該可以想像一下。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
  • 解讀魯迅經典之作,可憐又可嫌的孔乙己的一生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以前大家都認為,魯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思想性和戰鬥性都比較強的《狂人日記》、《藥》等作品,而魯迅卻唯獨最喜愛這部《孔乙己》,談到原因,魯迅自己認為在於它寫得「從容不迫」,孔乙己生與死存在於多元而錯位的感受世界之中,不亂陣腳又遊刃有餘。
  • 魯迅的吶喊破滅了,但是孔乙己真的是一個英雄
    這就是我們敬仰尊重魯迅先生的原因,他總能看透這些殘忍屠殺及隱匿在這背後的本質,也因為他時刻懷著一顆善良至上的心。當我們被拉入小說的記憶,闖入那個昏暗迷惘的晚清時代,時間仿佛一霎間停在十九世紀末。一旦進入閱讀狀態,就等於進入時間穿梭隧道,讓你置身於當時的苦不堪言的黑暗環境中,無處可逃。
  • 「也許孔乙己真的死了」:這是病句,魯迅的筆誤還是故意?
    然而,熟悉魯迅作品和風格的學者並不認同這種簡單的推測,而是認為魯迅是有意為之,這可以從多個角度得到印證。第一:從證據看。據考證,魯迅的寫作非常嚴謹,無論長短作品,寫完後都會多次檢查修改,直到最後定稿滿意為止。在魯迅留下的原稿中,工作人員發現,魯迅的修改極其嚴格,保持著逐字推敲的習慣,用詞、用字極其講究。
  •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真的認為魯迅說的這句話是病句嗎?
    一聽說這句話,恐怕很多人都有著相當深刻的印象,因為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都學習過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孔乙己》。因為孔乙己的那句「讀書人的事情,怎麼能夠叫偷呢」,很多人都將孔乙己這個人物給記住了。作者魯迅先生作為一個見證者,他親眼目睹了孔乙己所遭遇的一切,直到後來再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於是魯迅先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便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發出了這樣的一句感慨: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 魯迅為什麼喜歡《孔乙己》,原來我一直沒讀懂
    魯迅的學生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魯迅在孔乙己的故事之外,安排了一個看來是一個多餘的人物,就是那個小店員。他本來與孔乙己的命運八竿子打不著,不管是孔乙己考試還是挨打,都和他沒有關係。
  • 重讀魯迅《孔乙己》:思想迂腐的人,終究成不了時代的弄潮兒
    但最令人心碎的還是那個穿著長衫,窮困潦到,漫步在街頭巷尾,遭人冷嘲熱諷的窮書生孔乙己。自從他的出現,世間有了歡樂的氣氛,剖析孔乙己形象像極了生活中的″你我他″,時代一直在向前發展,社會還是那個社會,孔乙己形象的代言人卻層次不窮,比比皆是。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即使如此,孔乙己在最後一次偷盜被人打斷腿後用手走來花四文錢買最後一碗酒時,仍然用眼睛懇求著掌柜給他留最後一絲"讀書人"的臉面。而最後那未還清的十九文錢也無情的撕破了孔乙己最後的一點驕傲。掌柜想要賺取他們的錢,夥計想要通過他們維持自己的生計,短衣幫想要為自己苦悶的生活找些樂子,孔乙己想不通過努力來維持自己的身份,似乎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卻又因為輕易得到,不得不輕易捨棄了一些作為人的德行。如今唯一消失的一類人,便是對孔乙己施加暴力的倒黴僱主,被人偷了家中貴重東西的同時,反而成了後人批判唾罵的對象。
  • 魯迅小說中「我」的形象是其本人嗎,以《孔乙己》等11部小說為例
    魯迅可以說是中國婦孺皆知的一位作家了,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也佔有非常高的地位。魯迅的許多作品,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比如《狂人日記》、《祝福》、《孔乙己》等。在讀了這麼多魯迅的小說之後,許多讀者就會有一個疑問:魯迅小說中經常有一個作為敘述者的「我」,這個「我」究竟是不是魯迅本人呢?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物?
    就是這樣的想法想一想這個問題,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呢?再一次,孔乙己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孔乙己,在魯迅筆下,是一個酸臭、貧瘠的讀書人,嚴格來說,他不屬於「讀書人」,因為他是站在短衣幫前,喝著酒,穿著長衫的人。事實上怎麼樣?
  • 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然而他憤然了,驀地從書包布底下抽出謄真的制藝和試帖來,拿著往外走,剛近房門,卻看見滿眼都明亮,連一群雞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頭突突的狂跳,只好縮回裡面了。他又就了坐,眼光格外的閃爍;他目睹著許多東西,然而很模胡,——是倒塌了的糖塔一般的前程躺在他面前,這前程又只是廣大起來,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悲慘結局到底誰造成的,自己或是他人?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短篇小說,最開始是在《新青年》發表的,後來放入了《吶喊》。魯迅先生,曾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經典作品。魯迅先生是無產階級,他在創作文學的時候同時也在革命。原名周樟壽,後改樹人。雖然魯迅先生的家庭是封建派的,但是他不是,他去上了私塾,但是兒時的他極為不聽話,經常被老師打罵。畢業之後,魯迅先生一開始是學醫的,後來因為看見這個社會是如此的不幸,所以乾脆棄醫從文,拿起了筆,開始創作。《孔乙己》說的是社會底層小人物孔乙己的故事。鎮上的鹹亨酒店是大多數人都會去坐坐,買一碗酒喝喝的地方,就和王利發的裕泰茶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