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魯迅的文學作品|讀懂前的酣暢,讀懂後的悲傷

2020-12-22 讀書話生活

我最喜歡的作家是魯迅,他的作品最讓我欣賞的就是言辭犀利而幽默,卻又深含哲理。年少不懂周樹人,讀懂已是不惑年!

魯迅,原名周樹人,詩人、文學家,新文化的發起者之一。魯迅是他的筆名,最開始用於《狂人日記》。由於小時候家道中落,父親病重而去,自己卻無能為力,於是立志學醫,靠自己的醫術解救貧苦的病人;然而,在日本留學期間,在一次紀錄片中親眼目睹中國人被劊子手行刑,圍觀拍手稱快的是一群中國人,這個場景刺激到了他,讓他認識到「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放棄醫學、拾筆從文,用手上這支筆去解放國人的思想。正是他的這一改變,影響了一個時代和民族。

魯迅的影響是巨大的,從新文化運動開始,一直以自己那獨有的犀利言辭針砭時弊,痛擊國民麻木的神經,將廣大民眾從昏睡中驚醒過來,直到今天,他的作品和思想依然給我們以前行的啟發。

魯迅

初讀魯迅,內心是酣暢的。

他的作品類型內容豐富多彩魯迅的作品有很多,而且形式多樣,小說、詩歌、雜文面面俱到,而篇篇文章又獨具色彩。讀完整個魯迅的作品後,你會發現,你讀完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多人的集合體。魯迅作品以小說和雜文為主,代表作主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他的言辭犀利而又幽默魯迅的文字是幽默而又犀利的,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卻又不似日常白話交流那般平淡無味,反而處處透著冷幽默,一針見血,仿佛他的詼諧和犀利已經深深地融入文字之中。比如《論"他媽的!"》,這篇文章就「他媽的」這三個字所引發的聯想進行深入剖析,可謂幽默至極,例如:

無論是誰,只要在中國生活,便總得常聽到』他媽的』或其相類的口頭禪。我想:這話的分布,大概就跟著中國人足跡之所至罷;使用的遍數,怕也未必比客氣的『您好呀』會更少。假使依或人所說,牡丹是中國的"國花",那麼,這就可以算是中國的『國罵』了」。

這裡故意以國花類比出國罵,讓人忍俊不禁,我想也不會再有人能就著「他媽的」這三個字寫出一篇有如此鋒芒的文章吧。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而生動難忘。魯迅先生的作品,也像一部人物描寫大合集,他塑造出了大量鮮明的人物,由外貌到性格鮮明生動。比如《祝福》裡的祥林嫂,通過三次見面時不同的描寫,活生生把一個遭受封建社會剝削至死的婦女形象刻畫了出來: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

五年前的花白的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這樣形象的人物還有《孔乙己》中迂腐清高的落魄書生孔乙己、《故鄉》中月下刺猹的活潑少年閏土……每一個都讓人印象深刻。

《吶喊》

讀懂魯迅,又是悲傷的。

魯迅先生活在中華民族最水深火熱的時代,帶著解救人民的目的,寫下帶著時代特有的烙印的文字:諷刺、批判、針砭時弊,因此他呈現給我們的世界就是悲傷的。他的文字仿佛掀起了社會人性醜陋內幕表面之上的遮羞布,使之再也無法重新完美地掩藏起來,以致這些醜惡在後世依舊展現在後代的眼前,讓他們承受刺激與震撼。

比如:

孔乙己和看客們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善良、清高而又懶惰、迂腐的人,滿口「之乎者也」,喜歡咬文嚼字,又喜歡賣弄文化,其實在旁人眼裡,他只不過是個可憐蟲,是給他們取樂的笑料。讀過書的我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孔乙己的影子,或者自命清高,或者喜歡顯擺,自己活在悲哀裡卻還去說教別人。更可悲的是,文中那樣的「看客」實際生活中更是無處不在,無論是被車撞的,還是殘疾出門的,或是做公益活動樹立社會正能量的,總有那麼一批看客在圍觀,或批判,或指責,更是把這些當作茶餘飯後的笑談,傷了別人,卻在事後仍心安理得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閏土的少年與中年還記得圓月之下那個脖上戴著銀項圈、高舉著胡叉奮力向腳下的一隻猹刺去的圓臉少年閏土嗎?那時的他天真、爛漫,有說不完的話,心裡裝著無窮無盡稀奇的事,可是,若干年後,當初的少年長大成中年人,卻變得木訥、卑微。這不禁讓我想到一句一直很流行的話:終於,我活成了曾經自己最討厭的模樣。記得上學那會,少年意氣的自己常把正直、禮貌、善良放在心中,堅決鄙視那些世故的成年人,可是若干年之後,我們長成為成年人之後,卻活成了當初我們自己最痛恨的樣子,自私、貪婪、事不關己,這時的你還記得當年那個少年意氣的自己嗎?是不是有種諷刺的感覺?我認為是。

《朝花夕拾》

悲傷後仍需前行

魯迅筆下這樣的人物遠遠不止於此,也正是從這一個個角色中,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世界中,還存在著千萬個與他們一模一樣的生命,深感悲哀。然而,即使明白現實如此殘酷,生活還得繼續,社會還得發展,我們還得繼續前行。悲傷解決不了問題,只能靠著自己的力量一點點去改變。所以我更喜歡魯迅先生的這句話: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我把這句話送給所有讀者,也願越來越多的有志者投入到文學這個圈子中,繼續發光發熱,用手中的筆去指點江山,甚至超越前人,讓我們的民族和文化,越來越優秀。

魯迅名言

相關焦點

  • 成年人的脆弱,從突然讀懂魯迅開始
    要全面了解中國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成年人的艱難,從突然讀懂魯迅開始時至今日,【魯迅】已經不僅是一個作家的名字,而是一種文化符號。作家餘華就曾說過:「我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十分天真地認為:全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名叫魯迅。」
  • 城市傳記:讀懂城也就讀懂了自己 | 文學關鍵詞
    很多年後,當我們回望2020,其中的艱難、繁複、五味雜陳,或許依然會如今天這樣清晰:在跌宕的日子裡,我們前所未有地渴望「文學性」,希望藉助文學感性的力量,重新抵達逝去的某個瞬間,找到我們內心共同充盈著、流動著的詩意,從而更理性、更全面地審視自己的生活。微信之後每日忙碌工作的小編們,在今年的文學現場觀察到了什麼?
  • 讓孩童感到晦澀的魯迅,卻徵服了一批成年人?為何魯迅這麼受歡迎
    文|顏小二述哲文魯迅在國內獲得高評價,並不算是什麼太讓人驚訝的事情,因為他不僅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吶喊者。他的吶喊不是憤怒的發洩,反而帶著那麼一兩絲真誠。初讀魯迅,可能覺得他在寫故事,再讀魯迅,可能覺得他在批評什麼,三讀魯迅,大抵便能看出,他在拯救什麼。
  • 讀懂三部曲,就是讀懂豆豆,讀懂豆豆,你就讀懂了人生
    豆豆「豆豆」這位神秘的作家,因為所著的三部曲,出現在大眾面前,《遙遠的救世主》《背叛》《天幕紅塵》三本書在文學史上都有很高的評價,就連改編的電視劇,都是9.2的高評分,讀懂三部曲,就是讀懂豆豆,讀懂豆豆,就是讀懂丁元英,宋一坤及葉子農,而讀懂他們,你就讀懂了人生。
  • 陳丹青:魯迅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其實都是書中人
    說到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絕大多數人還只是停留在這是一編經典的語文小說上面。但對於已經進入社會的人來講,再一次的回憶或者是重讀《孔乙己》,卻又是另一番味道。魯迅寫得好是一回事情,但真正能讓大家覺得《孔乙己》難讀懂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是一編極有代表性,極有力量的白話文小說。所以就連大文化學者陳丹青也是這樣子說的「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人並不多,而讀懂它的人,多數都是書中人!」
  • 童年夢想 文學為經:專訪「勤徑千裡馬 課文作家作品系列」主編及...
    叢書著力於推薦文著協優秀會員作品,精選了部編版語文教材課文作家葉聖陶、夏輦生、張秋生、高洪波、吳然、冰心、汪曾祺、巴金、徐志摩、葉君健、郭沫若、馮驥才、豐子愷、魯迅、老舍等名家名作數百篇。這些中國現當代文學名家的兒童文學作品,給少年兒童帶來一個個懷舊的經典故事、難忘的閱讀體驗。全系列內容涵蓋了從一年級的兒童詩歌到六年級的散文敘事,體裁多樣,題材豐富。
  • 魯迅怎麼就成了日本的國民作家?
    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提到魯迅,必然會提到革命文學。在魯迅看來,革命與文學是一回事。在《革命文學》中,他曾寫道:「我以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寫的是什麼事件,用的是什麼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從噴泉裡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裡出來的都是血。『賦得革命,五言八韻』,是只能騙騙盲試官的。」
  • 魯迅在國外影響力有多大?韓國文學評論家的一句話得到大家認可
    韓國文學評論家金良守評價說:「魯迅是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這番話是有現實道理的,也得到許多作家的認可,在中國自然不消是多說了的,魯迅的影響力是以中國為原點向周邊輻射的。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被日本文學界評論為三島由紀夫後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而他也是受到魯迅的一部分影響的,他在自己的《自選隨筆集·自序》中寫到了自己對魯迅的敬仰和影響說:我現在寫作隨筆的最根本的動機,也是為了拯救日本、亞洲乃至世界的明天。
  • 河南作家童皮 新書《等待》出版發行
    近日,河南省作家童皮創作的長篇小說《等待》,已由天津出版傳媒集團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等待》新書封面該部作品通過講述鄭城市公安局一個警察的一次婚姻、四次愛情,從側面反映了近二十年鄭城警界經歷的一系列大案要案及鄭城的城市變化。
  • 日本文學如果只知道村上春樹,那就可能錯過這些經典了
    日本的一些作家,就算你沒有讀過,也一定聽過他們的名字和作品。比如村上春樹和東野圭吾是當代最紅的日本作家銷量王,《挪威的森林》《白夜行》這些作品長居各大文學榜單之上;以及渡邊淳一的《失樂園》對情愛極盡放縱地潑墨;還有作家巖井俊二的長篇小說《情書》被改編成電影,上映二十年還是人們心底追憶單純愛戀的永恆經典。
  • 文學名家經典作品書系:語文學習的有益延伸和拓展!
    這樣既能了解課本名家如朱自清、葉聖陶、魯迅等作家的精神世界,還能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寫作能力。 重要的是,這一群課本名家經常出現在試卷中,要是孩子萬幸讀到了,考試也就能從容淡定,不慌不亂啦~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套經典的《課本名家作品選集——朱自清、魯迅、葉聖陶等》(8冊),提高孩子的語文成績,從閱讀「課本名家作品」開始。
  • 想要讀懂湖北作家方方,先要看看龍應臺和許可馨
    說起湖北作家方方,最近也是隨著她的日記走紅,成為了網絡上的風雲人物。一些70年代的人士也是稱讚她是在掀起中國的「啟蒙之光」,認為她文筆犀利能稱得上是「當代魯迅」。其實,想要讀懂湖北作家方方,先要看看龍應臺和許可馨。先說許可馨,一位中國藥科大學的公派留學生。所謂公派留學生,就是國家出資給予補貼,不僅報銷了留學生的學費,每個月還會給予一定的生活費。但就是這樣的政策下,培育出的留學生卻成了另一位低級版的方方。
  • 魯迅的作品竟然大多是翻譯?原來我們都被騙了,他不只是一個作家
    從剛開始的「無產階級戰士」稱號,到現在學生口中「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的「三座大山」之一,魯迅都因為他的作品而被人們所熟知,所以在很多人眼裡魯迅就是一個作家。然而,當我們去了解魯迅的作品時卻會發現我們都被騙了,他的作品大多都是翻譯,他不只是一個作家。
  • 讀懂了《故鄉》的這三層含義,才算讀懂了魯迅的悲傷與希望
    懷鄉之情在敘事上對應著離去,也就是魯迅記憶中的故鄉。哀傷在敘事上對應著歸來,也就是闊別多年後再次看到的現實的故鄉。希望則在敘事上對應著離去,也就是魯迅心中理想的故鄉。一、記憶中的故鄉《故鄉》取材於魯迅1919年12月的歸鄉之行,自從17歲離開紹興去往南京讀書開始,除了早年曾在家鄉任教以及這次回鄉搬家之外,種種原因導致魯迅再未回過故鄉。
  • 如何更好地讀懂它?
    《山海經》背景的文藝作品百花齊放 古希臘羅馬神話可謂是西方人的創作之源。從《荷馬史詩》到尼爾·蓋曼的《美國眾神》,從特洛伊的海倫到漫威宇宙的雷神和神奇女俠,我們在最嚴肅的文學作品和最爆米花的大片中,都能看到古希臘神話的影子。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其實很多人認為魯迅先生不過是一個擅長寫雜文的作家而已,小說很少涉及,特別是長篇小說,一篇都沒有寫過,真真說不過去。就連當代文壇最為活躍的作家王朔都說,魯迅沒有寫過長篇小說,連文學家都算不得。再介於魯迅的文風苦澀、陳舊、血淋淋,魯迅一度被當代教育所拋棄-「去魯迅化」就順勢產生。
  • 外國作家致信祝賀魯迅文學院建院70周年
    希臘兒童文學作家卡特琳娜穆裡基(Katerina Mouriki)很高興能夠在魯迅文學院建院70周年之際獻上我的祝福。首先,我要再次感謝魯迅文學院的誠摯邀請和熱情款待,在為期一個月的寫作計劃期間,受邀作家有機會參加文學研討、分享各自作品,並就創意寫作進行深入交流,擴展並提升了各自的知識和經驗。
  • 作家的八卦:棄醫從文的作家除了魯迅,還有他們
    我們都知道大文豪魯迅先生曾經學過醫,後來棄醫從文,把筆桿子當成手術刀,「救治」國人的精神。除了魯迅,在中國當代知名作家中,還有不少是學醫出身的。《活著》的作者餘華就是其中一個。池莉在醫學院上大學,也曾當過流行病醫生,因為熱愛文學,在當醫生期間就開始發表文學作品。畢淑敏的身份就更多了: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還是註冊心理諮詢師。畢淑敏的不少作品都與醫學掛鈎,像《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得益於她豐富的醫生經歷。在國外,也有不少作家,曾經是醫生,或者讀書時學醫,後來從事寫作。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魯迅在文學創作等多個領域貢獻卓著,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的文學才華、研究翻譯、嬉笑怒罵等,皆是中華民族新文化運動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 小學生讀懂《哈利波特》英文原版!靈魂拷問:怎樣才算讀懂一本書
    前面,分享了幾個故事,有四年級讀懂《哈利波特》英文原版的,有五年級讀懂的,有六年級讀懂的。沒想到,分享出來後,討論熱烈。有小夥伴說六七歲就能讀懂了,有高中生說高中了還讀不懂,有的說讀懂《哈利波特》英文版一點都不難,有的說除了咒語外其他一概看不懂,還有的說:這群孩子太嘚瑟,小小年級居然敢說自己讀懂了……我還看到,三四百條的激烈討論背後,是上萬人的閱讀,也有三四百人悄悄地收藏學習。只有一小波的焦點落在「讀懂」的判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