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作家是魯迅,他的作品最讓我欣賞的就是言辭犀利而幽默,卻又深含哲理。年少不懂周樹人,讀懂已是不惑年!
魯迅,原名周樹人,詩人、文學家,新文化的發起者之一。魯迅是他的筆名,最開始用於《狂人日記》。由於小時候家道中落,父親病重而去,自己卻無能為力,於是立志學醫,靠自己的醫術解救貧苦的病人;然而,在日本留學期間,在一次紀錄片中親眼目睹中國人被劊子手行刑,圍觀拍手稱快的是一群中國人,這個場景刺激到了他,讓他認識到「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放棄醫學、拾筆從文,用手上這支筆去解放國人的思想。正是他的這一改變,影響了一個時代和民族。
魯迅的影響是巨大的,從新文化運動開始,一直以自己那獨有的犀利言辭針砭時弊,痛擊國民麻木的神經,將廣大民眾從昏睡中驚醒過來,直到今天,他的作品和思想依然給我們以前行的啟發。
初讀魯迅,內心是酣暢的。
他的作品類型內容豐富多彩。魯迅的作品有很多,而且形式多樣,小說、詩歌、雜文面面俱到,而篇篇文章又獨具色彩。讀完整個魯迅的作品後,你會發現,你讀完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多人的集合體。魯迅作品以小說和雜文為主,代表作主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他的言辭犀利而又幽默。魯迅的文字是幽默而又犀利的,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卻又不似日常白話交流那般平淡無味,反而處處透著冷幽默,一針見血,仿佛他的詼諧和犀利已經深深地融入文字之中。比如《論"他媽的!"》,這篇文章就「他媽的」這三個字所引發的聯想進行深入剖析,可謂幽默至極,例如:
無論是誰,只要在中國生活,便總得常聽到』他媽的』或其相類的口頭禪。我想:這話的分布,大概就跟著中國人足跡之所至罷;使用的遍數,怕也未必比客氣的『您好呀』會更少。假使依或人所說,牡丹是中國的"國花",那麼,這就可以算是中國的『國罵』了」。
這裡故意以國花類比出國罵,讓人忍俊不禁,我想也不會再有人能就著「他媽的」這三個字寫出一篇有如此鋒芒的文章吧。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而生動難忘。魯迅先生的作品,也像一部人物描寫大合集,他塑造出了大量鮮明的人物,由外貌到性格鮮明生動。比如《祝福》裡的祥林嫂,通過三次見面時不同的描寫,活生生把一個遭受封建社會剝削至死的婦女形象刻畫了出來: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
五年前的花白的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這樣形象的人物還有《孔乙己》中迂腐清高的落魄書生孔乙己、《故鄉》中月下刺猹的活潑少年閏土……每一個都讓人印象深刻。
讀懂魯迅,又是悲傷的。
魯迅先生活在中華民族最水深火熱的時代,帶著解救人民的目的,寫下帶著時代特有的烙印的文字:諷刺、批判、針砭時弊,因此他呈現給我們的世界就是悲傷的。他的文字仿佛掀起了社會人性醜陋內幕表面之上的遮羞布,使之再也無法重新完美地掩藏起來,以致這些醜惡在後世依舊展現在後代的眼前,讓他們承受刺激與震撼。
比如:
孔乙己和看客們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善良、清高而又懶惰、迂腐的人,滿口「之乎者也」,喜歡咬文嚼字,又喜歡賣弄文化,其實在旁人眼裡,他只不過是個可憐蟲,是給他們取樂的笑料。讀過書的我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孔乙己的影子,或者自命清高,或者喜歡顯擺,自己活在悲哀裡卻還去說教別人。更可悲的是,文中那樣的「看客」實際生活中更是無處不在,無論是被車撞的,還是殘疾出門的,或是做公益活動樹立社會正能量的,總有那麼一批看客在圍觀,或批判,或指責,更是把這些當作茶餘飯後的笑談,傷了別人,卻在事後仍心安理得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閏土的少年與中年還記得圓月之下那個脖上戴著銀項圈、高舉著胡叉奮力向腳下的一隻猹刺去的圓臉少年閏土嗎?那時的他天真、爛漫,有說不完的話,心裡裝著無窮無盡稀奇的事,可是,若干年後,當初的少年長大成中年人,卻變得木訥、卑微。這不禁讓我想到一句一直很流行的話:終於,我活成了曾經自己最討厭的模樣。記得上學那會,少年意氣的自己常把正直、禮貌、善良放在心中,堅決鄙視那些世故的成年人,可是若干年之後,我們長成為成年人之後,卻活成了當初我們自己最痛恨的樣子,自私、貪婪、事不關己,這時的你還記得當年那個少年意氣的自己嗎?是不是有種諷刺的感覺?我認為是。
悲傷後仍需前行
魯迅筆下這樣的人物遠遠不止於此,也正是從這一個個角色中,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世界中,還存在著千萬個與他們一模一樣的生命,深感悲哀。然而,即使明白現實如此殘酷,生活還得繼續,社會還得發展,我們還得繼續前行。悲傷解決不了問題,只能靠著自己的力量一點點去改變。所以我更喜歡魯迅先生的這句話: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我把這句話送給所有讀者,也願越來越多的有志者投入到文學這個圈子中,繼續發光發熱,用手中的筆去指點江山,甚至超越前人,讓我們的民族和文化,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