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分享了幾個故事,有四年級讀懂《哈利波特》英文原版的,有五年級讀懂的,有六年級讀懂的。
沒想到,分享出來後,討論熱烈。有小夥伴說六七歲就能讀懂了,有高中生說高中了還讀不懂,有的說讀懂《哈利波特》英文版一點都不難,有的說除了咒語外其他一概看不懂,還有的說:這群孩子太嘚瑟,小小年級居然敢說自己讀懂了……
我還看到,三四百條的激烈討論背後,是上萬人的閱讀,也有三四百人悄悄地收藏學習。只有一小波的焦點落在「讀懂」的判斷上。
只是,這竟然成了一個靈魂拷問:怎樣才算真正讀懂一本書?
01從中文書籍的「讀懂」開始討論
最近跟著熊逸老師在追《資治通鑑》,據說這是一部「毛澤東讀過17遍的智慧寶典」。個別生字,查查漢語詞典,讀出來是沒有問題的。但說讀懂,沒有老師的講讀,我壓根就讀不下去。
第一句話叫:「起著(chú)雍攝提格,盡玄黓(yì)困敦」。這就已經暈了!
再看一首小詩: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表面意思,很好理解的,就是作者去拜訪一位隱士,沒有找到。有一次,可大山人方老師啟發學生:「為什麼是松下,而不是普通樹下?童子指的是什麼?」
松樹、仙鶴代表長壽,童子代表返還天童,這裡說明:作者來找隱士,是要請教延年益壽變得更年輕的秘訣。
可大山人方老師給出了「古詩知解」的解讀:
松下問童子:還童長青之法,言師採藥去:煉丹採藥之功。只在此山中:自我神形之內,雲深不知處:變化莫測之中。
如此看來,中文書籍的「讀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標準答案,更何況英語書籍呢?
02進入英語書籍的「讀懂」討論
中文是我們的母語,對於司空見慣的漢字,重新組合後,有的意思就變得複雜難懂。顯然,按這個標準來談英文書籍的「讀懂」,估計大家都歇菜了。
首先,需要限定語和參照系。俗話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道德經》第一章,也暗含了:同學一道,千人靜修千種體感,萬人觀修萬種現象,炁象無窮,獲之階異,所以「非常道」。(可大山人方老師的開示)
那麼,對於英文書籍,「讀懂」的參照,不能完全照搬中文的「讀懂」。
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比如小學生,那這個「讀懂」的參照系,是他作為一個小學生的認知的這個參照系。
小說,多是成年人的視角所寫,有較為豐富的人生閱歷,滲透在字裡行間,小學生的「讀懂」和成年人的讀懂,也是存在差異的。比如,小學生不用去討論,「赫敏是不是羅琳的化身」這樣的話題。
其次,區分兩種判斷。第一種:真偽判斷,第二種:價值判斷。
讀沒讀,屬於真偽判斷,讀了就是讀了,沒讀就是沒讀,很清楚,有標準答案。
懂沒懂,屬於價值判斷,每個人的理解力不一樣,表述也不一樣,目標也不一樣,加上個人偏好更不一樣,說不清楚,沒有標準答案。
什麼樣的人,才是成熟呢?不把自己的認知和個人偏好,強加於人,坦然接受世間的萬千形態,由讀者本人,自行判斷「讀懂」沒有。
讀書的三大目的:求知、明理、審美,請對號入座。
聰明的讀者,小學生是否能讀懂《哈利波特》英文原版,以哪個標準來判斷呢?
03不要對一本《哈利波特》賦予太多的包袱。
《哈利波特》是一套系列小說,有7冊,講述了哈利波特和朋友們的成長故事,很多孩子超級喜歡。
都是小說,這和金庸筆下的《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等,屬於同一類型。大部分人讀小說,就是看故事情節。
從讀小說的角度,按老霧(網絡作家「霧滿攔江」)對閱讀層次的分法,這才屬於最初級的一層。不必賦予太多的期待。
不過,讀了原汁原味的《哈利波特》英文原版,而不是中文翻譯版本,又會有一番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04不要忽視一本《哈利波特》英文原版帶來的收穫。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英文原版,有4400多個不同詞彙,閱讀量接近10萬詞。《哈利波特與密室》英文原版,有5300多個不同詞彙,閱讀量10萬詞以上。
如果把《哈利波特》英文版,作為提高英語的一項工具,讀懂的判斷標準是:
1、除了特別生僻的人名、地名、專業術語和咒語外,其他的單詞都會讀,知道意思,一本書下來認識的單詞3500個;2、每句話的意思明白,能讀得懂長難句,不產生歧義;3、通過讀懂一本英文原版書,具備閱讀其他同類英文原版書的能力,不害怕純文字的大部頭。
兒子的讀《哈利波特》的全過程,是逐詞逐句,精讀了這前2冊書,每個單詞都弄懂了,每句話都弄懂了,全書都能流利朗讀。之後,他自己閱讀《哈利波特》系列的第3冊到第7冊,不重複詞彙量為8500以上,他毫無障礙。而且每次讀得津津有味,有時還會捧腹大笑。
通過這麼一套書,他的英語水平大幅提高,興趣濃厚。他現在超級喜歡讀英文百科,是用英文在學習知識,探索世界,而不再停留在「學英語」的入門階段。他還未滿11歲。
05【總結】
我想說,讀一本書,先要看你的目標是什麼,然後積極付出行動,自然有收穫。而不必糾結何為「讀懂」,因為這個問題,無解!
我是阿牧,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點讚、轉發、收藏都是對我的鼓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