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人物生存的痛苦是最無語和最無助的,他們常常孤獨無助,因為他們無法把握現狀和改變命運。「在時代的洪流之下,總有一些小人物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他們要麼被時代拋棄,要麼成為時代的犧牲品。作為一名導演,我的職責是如實地記錄這些記錄
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賈樟柯的鏡頭聚焦於中國底層民眾的生活,從《小武》到《三峽好人》,他向觀眾展示底層生活,記錄了社會的黑暗面。
因為選材過於敏感,科長的電影常常綻放牆外的香味。從1995到賈樟柯,直到才有第一部與觀眾見面的電影《山河故人》。然而後,賈樟柯的導演希望一部電影能夠正式上映,卻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國內影院,這部電影是《天註定》。
他獲得了坎城最佳編劇獎,BBC和美國《電影評論》《紐約時報》年度十大最佳影片,無論是觀眾的口碑還是影評人的專業評價,《天註定》都是一部深刻的電影。影片通過四個不同人物的故事,刻畫了底層面對命運的小人物形象,反映了變革時代貧富之間的尖銳矛盾。如果魯迅與筆抗爭,那麼《天註定》則用圖像諷刺現實的黑暗。
1、從「電影符號學」看字符隱喻
在溫別爾to-Eiko的論文中提出:所謂電影圖像與複製的形狀相似性,本身就是符號系統,只存在於圖像概念和文化背景之間,而圖像符號是完全任意的,程式化和不合理的。電影編碼不僅存在於由自然語言的音素和語素組成的「雙重分割」系統中,而且是唯一一個具有三重分割的系統:象形圖像、象形符號和象形元素。
中國美學的本質是「美在於形象」,而形象是一種具體的符號,用一個具體的東西來表達另一個具體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隱喻。在《天註定》中,賈樟柯的導演使用許多符號來隱喻角色的性格和命運。
胡大海是被欺負後咆哮的老虎和被腳鐐束縛的馬:在村裡煤礦被村長和焦勝利佔領後,只有他願意上前討說法,最後被打進了醫院。為了讓村長通過舉報得到處罰,卻沒有辦法投訴。最終,胡大海選擇舉起獵槍,以暴力對抗暴力,他用獵槍乞求一份聲明卻無法擺脫一輩子的殺戮枷鎖。理智是一頭不知道距離和回家路的公牛:如果說胡大海的暴力是為了正義,那麼理智的暴力就是為了尋找存在感。只有當他聽到槍聲時,桑兒才覺得自己活了下來。薩納的下落不明,他不知道他最終會去哪裡,就像卡車裡的牛一樣,他對未來充滿了困惑,卻無法做出改變。
小玉的圖像最生動,她是一條渴望愛情的青蛇:軟硬,又冷又危險,他不會主動攻擊,但不會被宰殺。作為一個服裝廠老闆多年的情人,她不是為了錢財,只是為了愛。即使服裝廠的老闆不能決定是否離婚,小玉仍然願意再給他半年時間考慮並繼續這種非公有制的關係,她能忍受「小三」安於現狀的身份,當被客戶侮辱時,她會變成一條致命的美人蛇,用刀結束客戶的生命。
蓮蓉和小輝是籠中魚:蓮蓉和小輝都在尋找一個更自由更廣闊的世界,他們被限制在一個狹窄的空間中,想要離開卻無法逃脫。蓮蓉想養一個三歲的孩子,她沒有教育背景,也沒有技能,她必須是小姐在東莞中;她在小輝中傷到了工人的手,為了避免高額賠償,他離開工廠來到東莞,認識了連榮。小輝以為他找到了愛,看到蓮蓉為客人服務後,他的愛情破裂了。失戀小輝回到工廠,接到母親的電話,張口閉嘴,除了錢,聽不到母親的思念和對兒子的關心。絕望的小輝最終選擇爬上高樓跳下去。小輝和蓮子都像被困在袋子裡的魚,他們忍受著生命帶來的窒息感,祈禱他們能被釋放。2基於現實,暴徒與騎士的更替,現代社會的無奈與悽涼俠義
與以往的賈樟柯審美形式不同,《天註定》以戲劇的方式呈現了底層群體的一種極端的生命狀態。影片中的四個故事都是根據真實的社會事件改編的,導演把流亡暴徒的原著形象換成了俠義形象。
俠有兩個相關的含義:在事件中,他指的是正義的行為;在人身上,他是指正義的代表或「將下層人物的優良品質集中在特定的人格中,使騎士精神成為正義,智慧和力量的體現」。俠是一種行為,無論是符合原則還是違法違規,俠總是堅持不懈地追求俠,這就是替天行道代表人民執法。
這是一個沒有劍,沒有快樂的時代恩仇。世界上沒有俠,但在暴力環境的威脅下,暴力是最終的選擇。
他們都是胡大海,saner,小玉和小輝的不可持續的人,他們只能選擇忍受或死亡。他們只能與極端作鬥爭,這是不可避免的。他們是新時代背景中無助而悲傷的劍客。
3、你知道犯罪嗎?
在胡大海的故事中,出獄的小玉終於來到了工廠,在一個舞臺前,所有觀眾麻木看著《蘇三起解》,演員一遍又一遍地問「蘇三,你知道犯罪嗎?」。
蘇三,你知道案情嗎這句話問小玉,是胡大海,是小輝,也是問訊臺下冷漠的旁觀者。暴力與壓抑,無處不在,扭曲人性,物慾紙醉金迷,這四個故事構成了電影的四個故事,而這四個故事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悲劇。
這四個悲劇反映了中國環境的病態,在這樣一個扭曲的社會裡,每個人有可能變得大海,小玉,小輝變得更理智。在這樣一個悲劇故事中,沒有人是無辜的。除了影片中的施暴者和叛軍,他們周圍的人也要為沉默犯罪負責,每次沉默每個人投一張隱藏的暴力投票。導致中國普遍性社會問題的不僅是制度,還有制度背後的人。
別擔心別人。"
後記
從憤怒到絕望,導演賈樟柯揭示了最殘酷的悲劇形式。從暴力暢快到悲劇的自我毀滅,賈樟柯導演在思考制度與人性的關係,諷刺現實生活。我們不僅要看到社會的一面光鮮亮麗,而且要了解社會的黑暗部分。
每一場悲劇都是時代和環境的產物,每個人都無法逃避這種關係,沒有人是一個島,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所謂的天註定,所謂的命運,還是人類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