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魯迅《吶喊》,這些描寫實在太驚豔了!

2020-12-22 古代文化常識

魯迅的《吶喊》曾經讀過很多次,那幾篇小說熟悉地快要背下來了。以前讀《吶喊》的時候關注點都在魯迅的思想性上,最近又讀了一次《吶喊》,突然被魯迅先生的描寫驚豔到了。

描寫,既可以描寫自然景色、事物情狀,也可以描寫人物的外貌、內心世界,通過描寫可以使人物活動的環境、人物的性格、心理以非常立體的形態深入人心。可以說,描寫雖然不直接表達思想,但是恰到好處的描寫卻非常體現作家的文筆功力。

按照《吶喊》的順序從每篇小說各摘一段來賞析魯迅先生的描寫。

《一件小事》

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

這一段描寫堪稱是這篇小說的經典語句。描寫了當時車夫的背影引起自己心態的變化,雖然只有這一句話,卻把自己思想的反轉表達得淋漓盡致。更重要的一點是,從簡單到深刻,又從深刻到尖銳,最後像一根尖刺一樣刺進心裡。

這種遞進式的表達始於對車夫背影的描寫,看似簡單,卻通過層層遞進讓讀者也感同身受。

《鴨的喜劇》

小鴨也誠然是可愛,遍身松花黃,放在地上,便蹣跚的走,互相招呼,總是在一處。

待到四處蛙鳴的時候,小鴨也已經長成,兩個白的,兩個花的,而且不復咻咻的叫,都是「鴨鴨」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們盤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勢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裡滿積了水,他們便欣欣然,遊水,鑽水,拍翅子,「鴨鴨」的叫。

這兩段對小鴨子的描寫並不複雜,而這篇文章也不太容易強行解讀出魯迅先生要表達什麼有高度的思想,當然有解讀為外國友人對當時國內軍閥肆虐的憂慮……

我更願意認為《鴨的喜劇》和《兔和貓》都是魯迅先生的小品之作,畢竟生活中除了「戰鬥」一些文人的雅趣也算合情合理。

從這兩段對鴨的描寫,可以看出來,魯迅先生一定是在這個院子裡時常盯著鴨觀察過,通過鴨子在生長的不同階段的不同叫聲可以證明這一點,魯迅是看著這些小鴨子長起來的。而且這兩段描寫雖然文字不多,但是把這幾隻鴨子該讓讀者了解的方面都介紹到了。

我曾經在指導兒子寫描寫作文的時候跟他說過,無論你要寫什麼,都要以讀者毫不了解為前提,寫幾處細節出來,才能讓讀者眼前出現「畫面」,讀者有了畫面感就算是描寫成功了。

《端午節》

「可是上月領來的一成半都完了……昨天的米,也還是好容易才賒來的呢。」伊站在桌旁臉對著他說。他兩頰都鼓起來了,仿佛氣惱這答案正和他的議論「差不多」,近乎隨聲附和模樣;接著便將頭轉向別一面去了,依據習慣法,這是宣告討論中止的表示。

「一總總得一百八十塊錢才夠開消……發了麼?」伊並不對著他看的說。「哼,我明天不做官了。錢的支票是領來的了,可是薪大會的代表不發放,先說是沒有同去的人都不發,後來又說是要到他們跟前去親領。他們今天單捏著支票,就變了閻王臉了,我實在怕看見……我錢也不要了,官也不做了,這樣無限量的卑屈……」方太太見了這少見的義憤,倒有些愕然了,但也就沉靜下來。「我想,還不如去親領,這算什麼呢。」伊看著他的臉說。

這兩段語言描寫非常精彩,可以說非常「走心」。

方教員因為不發工資的事非常惱火,而他的太太顯然對他非常「打怵」。從幾處細節可以看出,注意魯迅在方太太眼神上的描寫「臉對著他」「頭轉向別一面去了」「並不對著他看」「看著他的臉說」,方太太在說不同的話時不同的姿態太傳神了。

方太太說話時的吞吞吐吐非常恰當地表現了她內心對方教員的「打怵」,而之所以方教員只能在家裡跟老婆發脾氣,還是最終回到學校不給他們發工資這件讓教員們「無能為力」的事情上。

《故鄉》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相信大家對這一段非常熟悉吧。這是迅哥再見閏土時候對閏土的描寫。跟之前第一次見到閏土時「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的閏土已經完全不同了。

而且再次見到閏土時,他「臉上現出歡喜和悽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跟之前「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也完全不同了。

這兩大段前後的對比描寫的背後,讀者可以展開無限的聯想,這未見的幾十年中他們兩個到底都各自經歷了什麼。魯迅先生自然的留白,卻是留下了不戳破的想像空間。

《藥》

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交給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

老栓倒覺爽快,仿佛一旦變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給人生命的本領似的,跨步格外高遠。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一個還回頭看他,樣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裡閃出一種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燈籠,已經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還在。

微風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髮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兩人站在枯草叢裡,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一般站著。

我們經常調侃分析魯迅的文章會過度解讀,有些魯迅都沒有想到的意思都被歸納總結出來了。其實也不盡然,看《藥》中的這幾句描寫,都是簡單的句子包含了豐富的內涵。

華老栓按衣袋裡的錢是從細節上襯託了他當時的心情,似乎魯迅就跟在華老栓的身後親臨現場一樣。

路愈來愈分明,天愈來愈亮則表明華老栓心中充滿了希望。魯迅可以直接寫華老栓覺得這次得了饅頭一定會救活自己的兒子,自己家的未來就有希望了,經營茶館也有幫手了……但是魯迅並沒有,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描寫讓讀者感受到華老栓的心情。這可比直接寫高級太多了。

眼裡閃出一種攫取的光,其實從一開始就魯迅就暗示了劊子手們只是拿華老栓們當韭菜罷了。

最後上墳這一段,枯草和烏鴉的描寫看似跑偏了,如果把筆交給我們,恐怕會把大量的筆墨用在描寫兩位媽媽身上,但是這段描寫襯託出來的情境遠遠超過了直接描寫兩位可憐的老人。

這些都是魯迅用描寫調動情緒的本事,簡單地說高明之處就像說相聲,咯吱觀眾笑的不是本事,把觀眾帶入到了情景中,觀眾自然地笑起來才是真本事。

相關焦點

  • 《吶喊》95周年: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本報記者 徐敏  站著喝酒穿長衫的孔乙己,月光下看守瓜地的閏土,追求精神勝利的阿Q,以及反覆嘮叨兒子被狼吃掉的祥林嫂……這些在現代文學史上鮮活的人物形象,都出自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今年8月,是《吶喊》出版95年。95年以來,《吶喊》多次再版,影響力至今不減。而關於這本讀者再熟悉不過的小說集,蘊藏著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 暴力與啟蒙—魯迅《吶喊》中的「辮子」到底是什麼?
    其中《吶喊》就是一部蘊含深意的短篇小說集,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篇文章,但是在魯迅的文筆之下,這些我們熟悉的文字都變成了討伐舊社會的利劍。魯迅起初從日本的一家醫學院退學,轉而從事文學創作相關的工作,就是為了能夠用文字與舊社會做鬥爭,喚醒人們的思想。整部短篇小說的立意也就在於為時代吶喊,表現了魯迅對新時代的渴望。
  • 郜元寶:《社戲》是魯迅對「救救孩子」這聲吶喊的回應
    原文作者丨郜元寶摘編丨安也《社戲》,是魯迅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吶喊》的最後一篇,大家都很熟悉,中小學語文課本經常會選到這一篇。《社戲》主要寫一群小孩子,寫他們幸福的童年。其實魯迅很喜歡描寫小孩。面對這麼多不幸的小孩,難怪《狂人日記》最後要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吶喊》最後這篇《社戲》,畫風大變,大寫特寫幸福的童年,這大概就是魯迅本人對「救救孩子」這聲吶喊的回應吧。本文出處:《中國文學課》,陳思和、郜元寶、張新穎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版。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後來魯迅先生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鑄劍》,遂成了現在的14部。包括《吶喊自序》、《狂人日記》、《一件小事》、《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風波》、《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但是在魯迅的《吶喊》之中,所描繪的社會卻成了一個可怕的地獄,充滿了吃和被吃。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對於吃人的封建統治者,我們並不特別驚訝。《吶喊》是魯迅於公元1918年至1922年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在官方解讀中是這麼說的:魯迅的小說《吶喊》旨在描寫「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揭示他們的痛苦,引起人們對治癒的關注,為新文化運動吶喊」。
  • 再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他的剛正,他的不屈,都讓人仰望
    (二)漸行漸近隨著歲月流逝,讀過魯迅的作品越來越多,還有那些和魯迅有關的,不管是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還是有關魯迅第一個夫人的《朱安傳》等,對這個錚錚鐵骨的硬漢就多了不同的認識。他在冷眼寫灰色的時候,心中的那份柔情,對美好的渴望,從他對朋友的態度,和平日交往都可窺見一斑,蕭紅細膩的描寫中,魯迅對朋友的那份溫情,對家人的那種關心,以及對生活的熱情全部躍然紙上。他稱讚蕭紅為中國三十年代最有前途的作家,不是一個長輩的寬容,一個師者的鼓勵嗎?
  • 偉大的《吶喊》——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分析
    相信提到民族魂魯迅先生,大家定會說出他耳熟能詳的幾部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等。今天我帶大家品味一下其中「看客」這一重要形象,更好地在品讀魯迅的道路上有更深的感受。(新人發表,給點小鼓勵唄)《吶喊》是魯迅的一本小說集,在《吶喊》自序中寫到了這是一本為了那些不能忘卻的事情而寫下的一部書。但是這樣一本描寫不能忘卻的事情的一部書為何稱之偉大呢?他又在批判和諷刺什麼呢?我百思不接,於是重新走進了這本書所講述的歲月裡……走進魯鎮,看到和別處不同的酒店,我起了些興致:鹹亨酒店就這了。
  • 說起魯迅先生,都想起《吶喊》《彷徨》,卻少有人知道這篇小說集
    談起魯迅先生,想必各位眼前都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形象。悲慘的祥林嫂、月下的閏土、自欺欺人的阿q、可悲可嘆的孔乙己等。這些形象無不是魯迅先生用心塑造,無不是舊社會各類人物的縮影。而除了這幾個角色,諸位更熟悉的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了,這些角色也都是出自這兩本書中。
  • 高令亞:為魯迅吶喊
    為魯迅吶喊高令亞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已經故去八十三周年了。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他都是我們的民族英雄。他的作品高度,他的思想深度,他的精神廣度,他的靈魂深度,堪稱時代標杆。他們詆毀魯迅高尚人格,他們認為魯迅的作品和思想已經過時了,不合時宜,何居心也!魯迅是民族英雄,而這些人卻發出懷疑的聲音。這就讓我想到了有人對「雷鋒精神」的質疑,對在革命戰爭年代裡的英雄的懷疑。過去,我們是讀著魯迅的作品度過最美好的少年和青年時代的。他的作品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
  • 魯迅《吶喊》出版95周年:阿Q精神、孔乙己式迂腐離我們而去了嗎?
    當時,鄭振鐸說:「《吶喊》是最近數年來中國文壇上少見之作。那樣的譏誚的沉摯,那樣的描寫深刻,似乎一個字一個字都是用刀刻在木上的。」李大釗更是激動地讚許道:「這是中國最好的一本小說!」人們驚異於以前竟不識得「魯迅」這樣一個名號,忽然之間對「魯迅」產生了空前的興趣。《阿Q正傳》第一章,「這一章算是序」(1921年12月4日晨報副刊)。
  • 魯迅的吶喊破滅了,但是孔乙己真的是一個英雄
    《吶喊》的前序中,魯迅直接寫明了小說起名為吶喊的原因。之所以發出吶喊,是以此來喚醒沉睡的國民。在陰冷肆虐的社會氛圍中,魯迅骨子裡的正氣凜冽展現出來了。距離這些文章的創作已時隔多年,但放在今日社會,小說主題思想也依然適用。
  • 讓孩童感到晦澀的魯迅,卻徵服了一批成年人?為何魯迅這麼受歡迎
    文|顏小二述哲文魯迅在國內獲得高評價,並不算是什麼太讓人驚訝的事情,因為他不僅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吶喊者。他的吶喊不是憤怒的發洩,反而帶著那麼一兩絲真誠。初讀魯迅,可能覺得他在寫故事,再讀魯迅,可能覺得他在批評什麼,三讀魯迅,大抵便能看出,他在拯救什麼。
  • 魯迅寫小說《吶喊》,想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為何效果不明顯?
    魯迅寫小說《吶喊》,想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為何效果不明顯?魯迅是近代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早年的他一直在學習醫學,他希望能夠通過先進的醫學技術來醫治國人。正是出於這一原因,魯迅最終毅然而然地放棄了醫學學習,並投身於文學創作。如此一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得以橫空出世。魯迅的文章風格鮮明,其多以抨擊社會陰暗面而著稱,相信大家在學生時代都或多或少的學習過魯迅先生的文章。而《吶喊》作為魯迅的成名之作,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部著作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魯迅的吶喊,我看到了民國病態社會中,有識之士飽受的痛苦與煎熬
    影片中一個替俄國做事的強壯中國人,被日軍綁著準備砍下頭顱示眾,而這些示眾的看客竟是一群神情麻木且體格健壯的中國人。這一畫面深深刺激了魯迅:體格強壯的中國人竟是麻木不仁的「看客」?讓魯迅一下覺得體格健壯又如何,中國人思想的「病」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從此,他決心要用文藝來喚醒中國人的「麻木靈魂」。
  • 魯迅《吶喊》:百年前劃破「鐵屋子」黑暗的光,至今仍閃耀生輝
    魯迅把當時的社會比喻成一座封閉的「鐵屋子」。在這段時間裡,魯迅創作了《吶喊》這部短篇小說集,這部小說對於當時的黑暗社會,無異於在密閉的「鐵屋子」裡照進了一道光,劃破了黑暗,喚醒了國人。所以魯迅先生對這種無良中醫藥鋪,以苟延他人病體為斂財手段深惡痛絕。他之所以一直對中醫頗有怨嗔,甚至認為中醫就是騙人錢財的伎倆,跟這些童年際遇不無關係。
  • 《吶喊·自序》:解讀魯迅小說深刻含蓄主題的一把關鍵鑰匙
    這篇回憶性散文篇幅不長,但含義深刻,感情真摯,文筆洗鍊,是剖析魯迅心路歷程的最佳切入點。讀者朋友可以把這篇文章當作解讀魯迅小說的一把鑰匙。《吶喊.自序》寫於1922年12月3日,當時魯迅居住在北京紹興會館,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職。
  • 魯迅為國人吶喊的歷史時代分析
    魯迅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具有鮮明特徵的文學家,在筆者看來,他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偉人。為了方便起見,以下尊稱魯迅為先生。先生生於1881年,逝世於1936年。在歷史上,經歷了清末、民國兩個朝代。
  • 「魯迅·徐志摩——吶喊和歌唱的人生」在浙圖開展 大量珍貴史料亮相
    一個為改造國民性而吶喊;一個為追求愛、自由、美而歌唱。魯迅和徐志摩,他們是江南剛毅和浪漫的化身,在各自的領域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極好地闡釋了江南的剛柔並濟。展覽現場(杭州網 沈雁容攝)5月22日,由浙江圖書館、廣州魯迅紀念館、杭州徐志摩紀念館聯合主辦的「魯迅·徐志摩——吶喊和歌唱的人生」展覽在浙江圖書館展出,展覽分為「故園一江南和北求學不問西與東」「露鋒芒狂人望月起恩怨動如參商」「肩閘門同行有期覓佳侶良人何處」「長歌九天留詩意吶喊終鑄民族魂」四個篇章,通過近200張圖片以及
  • 魯迅《故鄉》:淺析其藝術表現手法及蘊含的深刻批判和博大情懷
    文:糰子姐魯迅的小說裡,《故鄉》絕對是值得一得再讀的,也曾一度出現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在我看來,這是經典中的經典。魯迅於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在《(吶喊)自序》中他寫到「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在1919年12月,魯迅最後一次回到老家紹興,接他的母親等人到北平生活。根據《魯迅日記》中的記錄,1919年,魯迅賣掉了紹興的老屋,買了北京西城八道彎宅第。
  • 《吶喊》: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魯迅為何這麼說?
    魯迅所處的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經歷了一場巨大影響的靈魂變革。魯迅作為文學屆舉足輕重的旗手,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方,深刻的批判舊中國的舊思想文化道德。他像盤古劈開混沌一樣,打開了白話文小說的世界,他一聲吶喊,萬眾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