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徐志摩——吶喊和歌唱的人生」在浙圖開展 大量珍貴史料亮相

2020-12-22 杭州網

魯迅和徐志摩,20世紀初中國文壇的兩顆耀眼的巨星,他倆生長於錢塘江兩岸,一個東渡日本,致力於尋求「立人」的理想;一個遍遊歐美,憧憬著自由浪漫的理想王國。一個憂國憂民,奠定中國現代文學的基石;一個獨抒性靈,促進中國新詩的浪漫萌發。一個為改造國民性而吶喊;一個為追求愛、自由、美而歌唱。魯迅和徐志摩,他們是江南剛毅和浪漫的化身,在各自的領域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極好地闡釋了江南的剛柔並濟。

展覽現場(杭州網 沈雁容攝)

5月22日,由浙江圖書館、廣州魯迅紀念館、杭州徐志摩紀念館聯合主辦的「魯迅·徐志摩——吶喊和歌唱的人生」展覽在浙江圖書館展出,展覽分為「故園一江南和北求學不問西與東」「露鋒芒狂人望月起恩怨動如參商」「肩閘門同行有期覓佳侶良人何處」「長歌九天留詩意吶喊終鑄民族魂」四個篇章,通過近200張圖片以及100多件展品展現魯迅與徐志摩吶喊與歌唱的人生。展期展至2020年6月2日。

「魯迅·徐志摩——吶喊和歌唱的人生」展覽的意義取決於魯迅和徐志摩在中國文化史和文學史的地位。一個是為改造國民性而吶喊一聲;一個是為愛自由美盡情歌唱。無論是吶喊還是歌唱,都是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而吶喊和歌唱,為樹立文化自信而歌唱和吶喊。

魯迅1924-1925年的雜文大多收入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杭州網 沈雁容攝)

「這個展覽是我跟廣州魯迅紀念館吳武林館長在2017年的『518的國際博物館日』一個活動上一拍即合的,2018年4月從廣州魯迅紀念館首展開始,先後到過多家博物館展出,去年底還去過浙江嘉興圖書館,這一次在浙江圖書館的展覽,我覺得意義更加的重大。一方面我們兩個館都把非常多館藏的一些珍貴的資料都展示出來了,另外,我們此次展示的資料展品相比較前幾次展出都有增加。」杭州徐志摩紀念館羅烈洪館長表示,通過這個展覽,想給到現在年輕人一個感知,就是在100年前,他們這一代文化大咖們在他們那個時代,他們所做的擔當,他們的那種想改良社會之心,以及他們在那個時代的一種探索。「在他們身上,同樣能看到我們現在的浙江精神。希望大家看了展覽,自己再細細去體會。」

《新月》期刊(杭州網 沈雁容攝)

陸小曼的旗袍 局部(杭州網 沈雁容攝)

據了解,本次展覽展示了大量的珍貴史料和文化實物,如朱起鳳挽徐志摩的輓聯殘件、陸小曼的旗袍、陸小曼贈「張歆海、韓湘眉」夫婦的精品山水畫作、徐志摩當年新月社聚餐會的請帖原件及大量當年的出版物、啟示、報章資料、珍貴初版書籍、相片實物等原件,為參觀者進一步了解詩人提供第一手資料。

「魯迅·徐志摩——吶喊和歌唱的人生」

展覽時間:2020年5月22日-6月2日

展覽地點:浙江圖書館一樓大廳

相關焦點

  • 「魯迅·徐志摩—吶喊和歌唱的人生」開展 大量史料實物亮相浙圖
    魯迅的小說、雜文,徐志摩的詩,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他們有過怎樣的交集與交鋒?對於中國現代思想的啟蒙,有怎樣的意義?5月22日,由浙江圖書館、廣州魯迅紀念館、杭州徐志摩紀念館共同主辦的展覽《魯迅·徐志摩——吶喊與歌唱的人生》,在浙江圖書館開展。展覽通過近200張圖片以及100多件展品展現魯迅與徐志摩「吶喊與歌唱」的人生。展覽持續至6月2日。
  • 魯迅、徐志摩生前之物,陸小曼的旗袍...在海寧實物展出
    8月18日下午,「魯迅·徐志摩——吶喊與歌唱的人生」展覽 在錢君匋藝術研究館啟幕,不少文人雅士到場,一起追尋兩位文學巨匠的往昔風採。現場還可以看到不少,當年他們用過的物品。:「我們策劃的這個展覽有什麼意義,取決於魯迅和徐志摩本身在中國文化史和文學史的地位。
  • 魯迅假裝失戀寫下一首詩,讀來捧腹大笑,實則是在諷刺徐志摩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奠基人,雖然在新文化運動中大力身體力行的提倡白話文,但是魯迅的古文水平也是很高的。這從魯迅的著作《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就可以看出來,魯迅真是博覽群書,他讀過的古籍真是汗牛充棟。1924年,魯迅發表了一首現代詩《我的失戀》,表面看是講述了自己四次失敗的戀情,實際上是模仿張衡的《四愁詩》這首古詩寫的。
  • 《吶喊》等蒙克名作上海開展
    蒙克經典版畫《吶喊》的1895年石刻(手工上色)版本亮相上海。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許曉青)繼一周多前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在上海外灘展出後,愛德華·蒙克的劃時代經典版畫《吶喊》日前在上海開展。
  • 造地動儀的張衡寫下千古名詩,魯迅仿作一首,卻是為了諷刺徐志摩
    楊昌溪在《文人趣事》一書中認為,魯迅作這首詩是為了諷刺徐志摩。因為魯迅這首詩寫在1924年10月,而正是在這一年的4月,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來到中國,由林徽因、徐志摩兩人接待,共同擔任翻譯。徐志摩對於林徽因的感情,讀者們應當都是清楚的。
  • 高令亞:為魯迅吶喊
    常常想起魯迅的畫像,目光堅毅,傲岸人生。那畫像,留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那濃濃的一字形的黑鬍鬚和兩道濃黑的劍眉,根根直豎的頭髮,眼睛炯炯有神,這樣的面貌,與他頑強的革命鬥志的氣質是多麼的吻合。這是一個偉大戰士的形象典型。可魯迅,我們的民族英雄,在新時期卻遭到了一些別有用心者「汙名」和詆毀。
  • 泰戈爾來華,徐志摩視為神仙,為何魯迅卻拂袖離去,難道是嫉妒?
    「批評的失了威力,由於『亂』,甚而至於『亂』到和事實相反,這底細一被大家看出,那效果有時也就相反了。所以現在被罵殺的少,被捧殺的卻多。」 「人給他擺出一張琴,燒上一爐香,左有林長民,右有徐志摩,各各頭戴印度帽……」 泰戈爾與魯迅以及徐志摩,都是文學界的名人,各有所長,泰戈爾出生於
  • 《吶喊》95周年: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本報記者 徐敏  站著喝酒穿長衫的孔乙己,月光下看守瓜地的閏土,追求精神勝利的阿Q,以及反覆嘮叨兒子被狼吃掉的祥林嫂……這些在現代文學史上鮮活的人物形象,都出自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今年8月,是《吶喊》出版95年。95年以來,《吶喊》多次再版,影響力至今不減。而關於這本讀者再熟悉不過的小說集,蘊藏著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 魯迅:無花的薔薇|魯迅|晨報副刊|徐志摩|羅曼羅蘭|陳西瀅|蔡元培
    (《晨副》一四二三)西瀅教授曰:「中國的新文學運動,方在萌芽,可是稍有貢獻的人,如胡適之,徐志摩,郭沫若,鬱達夫,丁西林,周氏兄弟等等都是曾經研究過他國文學的人。尤其是志摩他非但在思想方面,就是在體制方面,他的詩及散文,都已經有一種中國文學裡從來不曾有過的風格。」(《現代》六三)雖然抄得麻煩,但中國現今「有根」的「學者」和「尤其」的思想家及文人,總算已經互相選出了。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有感於昨天看的一篇關於中年男人的文章,就摘抄引用了一大段,和廣大中年男同胞們共勉感懷一下吧。好了,下面切入我們今天主題,我就先給大家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在他不足20年的短暫創作生涯中,為我們留下了頗為豐富的寶貴精神遺產:小說創作上有躁狂憤激的《吶喊》;有沉悶孤寂的《彷徨》;有記錄內心孤獨、矛盾、絕望、抗爭的情感,解剖自身「毒氣和鬼氣」的散文詩《野草》;另有六百多萬字「匕首」和「投槍」一般的雜文。
  • 對於包辦婚姻,徐志摩、魯迅、胡適對待原配,誰的做法更加殘忍?
    而徐志摩要的只是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其它的事情都會被他視為障礙。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京交際場相識相愛,只是,後來他的這一段婚姻,過的並不自在。雖然,愛情是美味的,但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沒有了麵包的愛情,一樣是會飢餓的。第二位,魯迅。相比於徐志摩,魯迅的個人生活要低調太多了。
  • 印度文豪泰戈爾訪華 徐志摩林徽因等名流迎接 魯迅迴避是嫉妒嗎?
    仔細觀察一下這個名單,你會發現,基本都是歐洲人,而非歐人士只有兩位,即中國的魯迅和印度的泰戈爾,這兩位都是亞洲人。也就是說,放眼整個亞洲,數千年來,文壇上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兩人就是魯迅和泰戈爾。於是,就有不少好事者對這兩人進行評價和爭論,魯迅和泰戈爾誰更偉大呢?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 徐志摩寫了一封情書,陸小曼看後肉麻得不行,還被魯迅嘲諷了一番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提起徐志摩,喜歡他的人通常會想到他詩裡的愛與美,性靈與自由,不喜歡他的人則給他貼上了「渣男」的標籤。他的《再別康橋》中醉人的詩意讓讀者對康橋充滿嚮往,但是他的「渣男行徑」也被許多人所詬病。
  • 徐志摩寫了篇詩評,魯迅看不下去寫這篇雜文諷刺,讓人從頭笑到尾
    徐志摩和魯迅之間的幾次論戰,就像神仙打架,咱們一般人真的是不太能懂。兩人明明創作方向不同,一個重點寫詩,一個致力於寫小說、雜文;也並無深交,更沒有私人恩怨,卻為了幾篇文章鬧得不愉快。本期要和大家說的,是兩人最有名的一次筆墨交鋒。
  • 暴力與啟蒙—魯迅《吶喊》中的「辮子」到底是什麼?
    其中《吶喊》就是一部蘊含深意的短篇小說集,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篇文章,但是在魯迅的文筆之下,這些我們熟悉的文字都變成了討伐舊社會的利劍。魯迅起初從日本的一家醫學院退學,轉而從事文學創作相關的工作,就是為了能夠用文字與舊社會做鬥爭,喚醒人們的思想。整部短篇小說的立意也就在於為時代吶喊,表現了魯迅對新時代的渴望。
  • 魯迅寫小說《吶喊》,想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為何效果不明顯?
    魯迅寫小說《吶喊》,想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為何效果不明顯?魯迅是近代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早年的他一直在學習醫學,他希望能夠通過先進的醫學技術來醫治國人。正是出於這一原因,魯迅最終毅然而然地放棄了醫學學習,並投身於文學創作。如此一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得以橫空出世。魯迅的文章風格鮮明,其多以抨擊社會陰暗面而著稱,相信大家在學生時代都或多或少的學習過魯迅先生的文章。而《吶喊》作為魯迅的成名之作,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部著作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吶喊·自序》:解讀魯迅小說深刻含蓄主題的一把關鍵鑰匙
    《吶喊.自序》一開篇就敘述了魯迅寫作《吶喊》小說的緣由。魯迅說:他年輕時也做過許多夢,但大多數都已經忘記,只有一少部分還留有印象,這留有印象的一少部分便是寫作《吶喊》小說的緣由。讓魯迅難以忘卻的一少部分夢想是什麼呢?
  • 郜元寶:《社戲》是魯迅對「救救孩子」這聲吶喊的回應
    《吶喊》一共十四篇短篇小說,至少有十一篇寫到小孩。但魯迅筆下的小孩,一般都很悲慘。《狂人日記》《風波》裡的小孩被父母打罵得很兇。《孔乙己》裡的學徒被掌柜欺負得很厲害。《藥》和《明天》裡的小孩都病死了。《阿Q正傳》裡的小孩當了假洋鬼子的替罪羊,被阿Q罵作「禿驢」。《故鄉》裡的孩子們飽受小夥伴的分離之苦。閏土的幾個孩子更是可憐。
  • 《吶喊》: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魯迅為何這麼說?
    魯迅所處的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經歷了一場巨大影響的靈魂變革。魯迅作為文學屆舉足輕重的旗手,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方,深刻的批判舊中國的舊思想文化道德。他像盤古劈開混沌一樣,打開了白話文小說的世界,他一聲吶喊,萬眾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