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第一眼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心中是否有很多的疑惑!為何生而不養,養而不育?那如果有人告訴你,不僅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作為孩子還要起訴自己的父母,起訴父母生了他!作為聽眾,你有何想法呢?是否會疑問為何有人會想要起訴自己的父母呢?是否會覺得這樣的子女不孝順呢?可你能想像這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是從一個12歲的孩子口中說出來的嘛!《何以為家》的主演小贊恩,他的真實身份就是敘利亞戰爭中逃亡黎巴嫩的難民,而電影中的很多情節都是小贊恩及眾演員的真實經歷,相當於他們自己把自己走過的人生重新走了一遍!
黎巴嫩女演員兼導演娜丁·拉巴基(Nadine Labaki)早在2007年其處女作《焦糖》(Caramel)就在聯合國某節目中上演,是一部關於一群女性理髮師的低調戲劇。導演隨後大張旗鼓,把注意力轉向宗教,在2010年的《吾等何處去》這部電影中表現出其對電影作品的雄心壯志!而《何以為家》顯然是她迄今為止最出彩的電影,她對人類不平等的苦難和荒謬做出了強有力的陳述!
《何以為家》以紀錄片的生活形式展現,影片中沒有炫酷的剪輯,沒有哀樂的渲染,從一開始就平靜沉穩的娓娓道來!一個12歲的無證男孩贊恩,他站在法官面前,在一位無償律師的幫助下為自己的案子辯護。然後他講述了他短暫的一生和所有的錯誤。他起訴自己的父母,控告他們的罪行!「我要控告父母生下我,我想讓那些無法養活孩子的父母,不要再繼續生孩子了」!臺詞從小男孩的口中說出,表現激烈且直接,非常的具有現實主義色彩!電影帶給觀眾很大的衝擊感,整部劇很壓抑很悲涼很無奈!
在這裡,女孩更像是一種即將上架等待售賣的商品,而男孩則是負責賺錢養家照顧更小孩子的工具!父母更像是生產者,孩子在父母這裡得不到照拂,只有無盡的折磨和苦難!影片拍攝下的黎巴嫩貧民窟,鳥瞰照片看起來幾乎是超現實主義的,鏡頭呈現出一幅骯髒、壓抑的夢幻城市景觀。沒有人應該被迫過這樣的生活,但數百萬人確實如此——沒有社會保障作為安全網——很明顯,拉巴基感到震驚,不得不作為一名藝術家做些什麼!她選擇的行動符合最好的社會現實主義傳統:拍攝一部充滿人性和同情的電影,為那些不幸的人歌唱,同時引起人們對那些生存在困境中的人的關注!
這部影片在豆瓣評分高達9.1分,在榮獲高額票房的同時也是讚譽一片,但也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觀點,有的人認為這是複雜的社會問題導致的社會悲劇,而電影把超現實主義的問題最終簡單的歸結為窮人別再生孩子,把社會的鍋甩給命運本就悲慘的民眾這是極其不公平的!也有的人不滿劇中的黑人母親,認為是強制煽情!我想《何以為家》以孩子的視角出發,對其進行控訴,恰好是為了呈現土崩瓦解的社會問題!電影引出黑人母親更是巧妙的與贊恩父母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是戰亂流亡,同是生育孩子,而黑人母親還是單親媽媽,卻依舊努力想辦法工作保障自己孩子的生活,給予自己所能給予的所有母愛,相比贊恩的父母,雙親健在,卻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作為父母生而不養,放棄努力,以不停生孩子來改善窘迫的生活!
這部電影處理了多個社會問題!當家庭不能再供養他們的孩子時,女童往往是第一個被處理的,月經一來,父母就馬上把她嫁掉,她就成為她丈夫的責任,然後由丈夫來餵養她,為她提供住處,作為回報,女童必須與其丈夫同寢。當贊恩的父母決定把11歲的妹妹以換取金錢方式讓她嫁人時,這一點變得非常明顯。對贊恩來說,片中主要的反派就是他的父母,他指責父母把妹妹過早的嫁出去!當妹妹坐在丈夫阿薩德和他父親的面前時,我們從她的眼睛裡看到了痛苦和絕望!戲劇很少能像現實生活那樣殘酷,畢竟,電影是一個逃避的地方,一個有控制的大屠殺的地方,一個通過敘事鏡頭過濾出來的真實生活的痛苦的地方!而《何以為家》是最接近未經過濾真相就直接赤裸展現給觀眾的影片,讓人大開眼界地看到了這個看似瞬間就會瓦解的社會邊緣的生活!
· 贊恩的控訴
贊恩一位大概12歲的男孩,為什麼是大概了,因為沒有人知道他確切的出生日期,包括他的父母,但實際上他看上去只有七八歲的模樣,12歲的眼睛裡充滿了絕望,一張年輕而柔和的臉,帶著憂傷、痛苦和衰老的表情,仿佛他什麼都見過,但事實上,他還處在非常稚嫩的年齡!我們看到一個孩子被迫長大成人!
贊恩曾多次向父母表示自己想去上學,想接受教育,他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對未來有所奢望!哪怕自己掙學費,可最終都以父母霸道的口吻一一拒絕,即便這樣贊恩依舊繼續照顧弟弟妹妹,繼續賺錢養家!我想他無疑是珍愛自己的弟弟妹妹的,甚至很多時候在弟弟妹妹的面前扮演著父母的角色!妹妹第一次來月經,什麼都不懂,是贊恩教她如何處理!因為贊恩明白女孩子第一次例假的降臨即將面臨著怎樣的悲劇!雖然贊恩曾想努力的挽救妹妹,但最終還是抵不過強制的父母!妹妹是他和父母之間令人心碎的戰爭!妹妹在痛苦的尖叫聲中拒絕被送走,這也反映了大多數女孩在被迫結婚時的感受!妹妹的離開使得贊恩對父母失望不已,最終離家出走!
與此同時,為了爭取更好的生活條件,贊恩返回家園,以獲取身份證明,但他發現不僅沒有任何的身份證明,且得知妹妹因難產而去世!怒火中燒的贊恩刺傷了妹妹的丈夫,這一罪行使得贊恩被關進了監獄。不幸的是,看望贊恩的母親,對妹妹的離世無動於衷,卻告知贊恩她又懷孕了,還要把過世妹妹的名字來命名新生兒的名字!這是電影中的一個轉折點,那些已經無力撫養孩子的父母,出乎意料地又生了一個孩子,他們相信阿拉伯諺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計」。這種根深蒂固的信念是,不管父母的生活狀況如何,他們始終相信一旦他們有了孩子,他們的狀況就會改善。而這對贊恩來說卻是最絕望的事情!
· 絕望的微笑
整部影片贊恩全程都是悲傷痛苦的表情,將近兩個小時的電影,贊恩總共只笑了三次!
第一次是黑人女人從工作的地方帶回一個蛋糕,贊恩第一次吹蠟燭吃蛋糕!
第二次贊恩帶著黑人弟弟去洗車的地方讓洗車師傅幫他們洗澡!
第三次電影結尾,贊恩拍護照,攝像師說:「這是拍護照,不是拍遺照」!
· 願所有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贊恩的生活環境是讓人絕望的!一個孩子得有多麼的絕望才會和父母對簿公堂,贊恩是不幸的,但贊恩又是幸運的,他在千千萬萬的難民中,被導演選中,從水深火熱的泥藻中脫離,而此時此刻依舊還有贊恩一樣的孩子還處於泥濘中不能自拔,他們又有誰去拯救呢!有些人生而幸福,有些人生下來就註定與苦難抗衡,可能對於苦難中的人來說,那不是苦,那就是生活本身!現在從業都講求資格證,有證你才有資格上崗!當老師需要考取教師資格證,當醫生需要考取醫師證,當律師需要考取律師證,當會計需要考取會計證……可當父母不需要考證,當孩子被創造的時刻起,一切都被安排好了,父母也就當的理所當然!可有誰曾徵求過孩子的意願!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婚姻本應是人類文明生存的基本需要,但隨著社會化的演進,仿似也成為一種無心之惡!如果說生命要從一開始就被內在的塵埃所覆蓋,那是文明的必然進步還是道德淪喪的體現!國家不能給人民和平,內憂外患的環境也不能使人生存!當家庭不能為家庭成員提供維持生活的保障時,父母不能給孩子穩定時,創造悲劇的人生,又有什麼了不起的呢!看完電影,感嘆慶幸自己身為華夏人的同時,也帶給我們更多的理性思考!我們總是在生活工作中變得特別的苛刻,為瑣事發火抱怨,為奮鬥費盡心機,當我們還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裡為欲望捶胸頓足時,有人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你:除了生死,一切都微不足道!戰爭帶來了太多的痛苦,希望世界和平,不要讓孩子們無家可歸,希望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有一個快樂、美好和充滿愛的童年,願所有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