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1《何以為家》: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生而不養

2020-12-18 爽爽zi

文/爽爽子

「贊恩,你為什麼要上法庭?」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

「為什麼要起訴父母?」

「因為,他們生了我。」

不知道大家對這段話熟不熟悉。這是影片《何以為家》中剛開始時主人公贊恩和法官的一段對話。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12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庭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故事中,贊恩的父母明知養不起還在不停地生育,甚至為了生計把11歲的妹妹賣給商販為妻,最後導致妹妹流產死亡。

而贊恩在得知這個消息後,持刀捅了商販,也因此鋃鐺入獄。

在看完這部影片後,回過頭來看到了小外甥的笑臉,我忽然間感到無比的慶幸。

慶幸他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國度,也慶幸他降生在一個和諧的家庭,更慶幸的是,他一直都被愛包圍。

有人說,贊恩父母是被逼無奈,才不得已將女兒賣給商販。是因為社會大環境的悲哀,才造成父母的自私,從而導致兒女的悲慘結局。

可這一切的悲劇,真的只是社會環境的錯嗎?

01 如果沒有撫養的能力,請不要隨意行使生育的權利

贊恩父母為了生計把11歲的女兒賣給商販與泰格斯特寧願冒著被抓的危險打黑工,也要守護自己的孩子,形成鮮明的對比,說明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屈服於人性的自私。

贊恩的父母口口聲聲說:「只要能養孩子,讓我做什麼都願意」。

可結果呢?為了生計把剛來初潮的女兒賣給商販,還讓女兒因此喪了命。

我不明白贊恩的父母明明養不起那麼多的孩子,為什麼還要不節制地生育呢?

出生在這種家庭,命運早已註定了。無非就是延續著父母的老路,像老鼠一樣躲在不能見光,這根本不是愛,而是傷害。

孩子無法選擇父母,無法掌控自己是否降生,但是父母卻可以決定孩子是否出生。如果選擇讓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那麼就應該做好當父母的準備,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能力,請不要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因為這對孩子來說,只能是一種負擔。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篇報導。

一個男人不僅家庭貧困,身體也有毛病,連勞動能力都喪失了。但是後來家裡託關係找了一個智障女人給他當媳婦兒,說是要傳宗接代。

後來還真生下了一個女兒。可是看完報導,我寧願她從來沒有出生過。

這個女孩子7歲就開始自己做飯,學著照顧父母,閒暇之餘還要下地幹活兒。別的孩子還在父母懷裡撒嬌玩鬧,她卻早已承擔起生活的重擔。

很多人都說,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扯大,作為子女要懂得感恩,要孝順父母。這話沒錯,女兒照顧爸媽,合情合理,天經地義,說出去還能感動一大波人。

可是這個女孩子從一生下來就是不幸的,本該快快樂樂地享受童年的她,卻因為父母被剝奪了享受童年的權利。

她的出生,對父母而言是天賜的福分,可是對這個女孩來說,卻是苦難的開始。

說得好聽點兒是有個孩子有個慰藉,說得難聽點兒就是,這個孩子對她的父親而言,幾乎是一個免費的保姆,養老送終的保障。

做父母的是有多自私,沒能給孩子一天的幸福,卻要求孩子照顧他們一生。

這一切對女孩來說,真的公平嗎?

如果可以選擇,我相信,沒有一個孩子,會願意降生在這樣一個家庭。

父母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擅自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已經是對孩子的一種「負擔」,更別說還讓孩子承受本不該他承受的痛苦了。

孩子來時乾乾淨淨,一身輕鬆。所以父母,包括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沒有資格要求孩子背上一身「債」。

就像讚恩的父母一樣,沒能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已經是作為父母的失職。更可惡的是,竟然為了生計販賣自己的女兒,奴役自己的兒子。

最終導致了女兒死亡的悲劇。

父母的一個決定就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可是不管怎樣,作為父母,如果是真的為孩子好,無論做出什麼決定,都不應該損害孩子的權利和利益,都不應該讓孩子承受生活的苦難。

就像影片中贊恩所說的一樣:沒能力撫養孩子的人別生了。這句話並不是要剝奪底層人民做父母的權利,而是在挽救悲劇的生命。

雖然說,生活的艱辛與現實的無奈並不是父母剝奪孩子幸福的理由。

但是,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能力,請不要隨便行使生育的權利。如果你行使了生育的權利,請盡心盡力地養育。

02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應該是相互的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明星毛曉彤,在她兩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後來她一直跟著母親生活。十幾年來父親幾乎很少關心她的生活,更別說她的學習和教育了。

可是就在毛曉彤大火之後,他的父親在某節目中控訴「身家幾億」的明星女兒不贍養自己,他希望通過節目給女兒施加壓力,給自己5000萬贍養費。

通過節目我們知道,這位父親曾經吸過毒,很長一段時間裡靠前妻所給的400元生活費為生,可以說基本上就沒盡過父親的義務。

然而就是這位父親在節目中威脅女兒給自己錢,不給錢就一起下地獄吧。他似乎只關心一件事:我要錢,不給我錢就毀了你!

看完節目後,我不禁懷疑,這真的是親生父親嗎?不然做父母的哪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簡直就像對待仇人一樣。

作為一個父親,卻從來沒有關心過女兒是如何長大的,她的成長路上幾乎沒有父親的身影。

這種人又怎麼有臉來要女兒給贍養費呢?

所以,我真的很討厭別人說,父母生了你就已經是天大的恩情了,你就應該感恩戴德才行。沒有盡過作為父母的一絲責任,又憑何要求做子女的來贍養呢?

其實「愛」應該是相互的,付出應該也是相互的。父母養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長。孩子也贍養父母,陪伴父母老去。本質上都應該出於愛和尊重。

如果你在孩子小時候沒有給他足夠的關愛和陪伴,那麼在你老了也沒有資格要求孩子為你付出什麼。小時候你都沒給孩子的東西,又怎能指望他長大了再給你?

在電視劇《天道》中,母親說,「都說養兒防老,養兒防老,我到最後卻落到這個地步,生兒育女有什麼用?」

王志文說,「媽,如果您養兒是為了防老,就別說母愛有多麼偉大了,您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這是交換。等不等價還倆說呢!」

隨著長大也慢慢明白,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當父母的。

有些人生孩子是因為愛,而有些人生孩子只是為了「養兒防老」。

對於後者來說,養孩子更像是一筆投資,無論這筆投資多不多,夠不夠,一旦我需要的時候你必須要有。

對於這樣的父母來說,孩子只不過是附屬品。他們又怎麼會在一件「物品」上浪費時間和精力呢?

有人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放在21世紀的社會已經不適用了。

所以,如果攤上這樣的父母,一定要火速撤離。孝順父母是理所當然,但是孝順「吸血鬼」的父母就是愚昧無知了。

03 我們改變不了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生活環境的惡劣造就了悲劇的童年,可贊恩的善良和勇敢卻幫他贏得了一個美好未來。

看到贊恩的鏡頭我總是會感到心酸,他的大多數鏡頭都太過悽慘。

有多悽慘呢?

小小年紀就要擺攤賣東西,還要照顧自己的弟妹,連妹妹來了初潮都是做哥哥的幫忙。帶著沒有血緣關係的尤納斯生活,由於賣飲料搶了別人生意還被暴打。

小小年紀的他承受了太多太多痛苦和不堪。

贊恩身上承受的是貧窮帶來的磨難,是人性的自私所帶來的創傷。

像讚恩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可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早已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

還好,相比較其他人而言,贊恩是幸運的。因為他聰明,經歷了生活的磨練,贊恩已經熟知社會的法則,懂得為自己謀出路。

因為他善良,所以才被泰格斯特收留,所以才把尤納斯當弟弟照顧,也因此贏得了泰格斯特的信任,才讓泰格斯特在法庭上為他說話。

更因為他的勇敢和不放棄。就算是在監獄裡,贊恩也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向電視臺求助,勇敢地站上法庭控告自己的父母,只為了讓悲劇不再發生。

最後他做到了,他不僅讓自己從中解脫了,還讓千千萬萬個和他一樣的孩子,也避免了這種悲劇。

在影片末尾,拍照的人示意贊恩笑一下,並告訴贊恩:這是護照照片,不是死亡證明。

贊恩最後露出了影片中的第一個笑容,我卻莫名地想哭。

在這個笑容背後經歷了多少波折與磨難,又遭受了多少冷眼和嘲笑。

所幸,贊恩終於獲得了新生。我相信,這一定不是贊恩的最後一次笑容。從此以後,他的生活裡還會有許許多多的歡笑。

看完這部電影,回頭看到我小外甥懵懂的眼睛,我忽然感到無比慶幸。何其有幸,我們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何其有幸,我們有享受童年的權利。

也是看完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原來還有很多人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可即使深處陰溝裡,也始終有人仰望星空,就像讚恩一樣。

遭受了生活的種種磨難,也依然對未來有著憧憬。處在社會底層,也能勇敢地反抗這個社會的不公。

就像羅曼羅蘭所說的那樣: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毫無疑問,贊恩是一個真正的小英雄。

最後,對於這部電影,導演拉巴基說:

「我不想天真地說電影可以改變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變你看待這些孩子的態度、或是你看待你自己生活的態度,那麼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變你。當千千萬萬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些問題時,真正的改變才會開始發生。」

我想,這部電影不一定能改變社會的制度,可它一定會對某些人產生影響。哪怕一點點的影響,一點點的改變,生活也會大有不同。

希望我們看完這部電影都能有所啟發,保留內心的善意,保持自己的本心,在被需要的時候盡一份力。

寫在最後:

何以為家?家,應該是個充滿愛和教育的地方。

我們無法改變大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和小家庭。

世界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殷實的家境,也不是每對父母都能給孩子物質上的享受。但是愛和陪伴能夠彌補物質上的不足。

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與陪伴,是父母最應該給予孩子的。」

很多父母都覺得只要自己多掙錢就能給孩子好的生活。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想要的不是山珍海味,不是衣著上的光鮮亮麗,而是希望父母能給自己一個充滿愛的擁抱。

最後,願全天下的父母都能給予孩子溫暖和愛,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也願我們每個人,都能保持著內心的善良和柔軟,勇敢地奔向明天。

作者簡介:爽爽子,大三英專在讀,未來的研究生。喜歡讀書,熱愛寫作。不怕書海無窮,因為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相關焦點

  • 豆瓣9.1分《何以為家》: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2018年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是由真實的故事改編,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贊恩的悲慘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1上帝派來的天使贊恩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他有六個弟弟妹妹和一個哥哥。
  • 豆瓣64萬人打出9.1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為何能收穫如此多好評?
    《何以為家》中開頭有這麼一段對話:贊恩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法官問:「你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贊恩用冷漠的語氣回答:「因為生了我」。父母生了你,為什麼你不感恩,反而憎恨?!當我繼續追著這部《何以為家》看下去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心中不自覺就升起了一股憤恨的情緒:生而為人,這劇中的那雙父母應該自慚形穢;為人父母,他們根本不配!《何以為家》是2018年上映的一部黎巴嫩電影。豆瓣電影打分9.1分,在豆瓣前250部經典電影排名中排名34位。
  • 《何以為家》:真實的如同一部紀錄片,絕對值得你一看
    文/阿旨 校正/松松 《何以為家》豆瓣評分高達9.1分,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
  • 豆瓣9.1分,2019最佳引進片,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為何生而不養,養而不育?那如果有人告訴你,不僅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作為孩子還要起訴自己的父母,起訴父母生了他!作為聽眾,你有何想法呢?是否會疑問為何有人會想要起訴自己的父母呢?是否會覺得這樣的子女不孝順呢?可你能想像這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是從一個12歲的孩子口中說出來的嘛!
  • 每一部豆瓣評分都在9.0以上,你看過哪一部?
    豆瓣評分9.0分第一部:《我愛你》《我愛你》是根據韓國漫畫家姜草的同名漫畫改編的愛情電影,由秋昌民執導,李順載,尹秀晶,宋在浩,金秀美,宋智孝豆瓣評分9.1第二部:《何以為家》《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
  • 豆瓣9.1《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這部來自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的電影作品,曾獲得了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還入圍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第76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提名。在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沒有人能保持平靜和漠然,而是痛心、震驚和憤怒這幾種情緒交替出現。在這部影片中,孩子們的遭遇遠遠超過我們的生活見聞,甚至是想像。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9部不同國家在豆瓣評分最高的電影,揭露人性與生命意義
    《美麗人生》國家:義大利豆瓣評分:9.5推薦理由:電影讓人看到生命的強大,父愛的力量,也讓人懂得在黑暗殘酷的世界應如何創造希望和陽光。讓人明白,無論世界如何可怕,人心都能發出萬丈光芒。《這個殺手不太冷》國家:法國豆瓣評分:9.4推薦理由:仇恨之下的溫暖相遇,故事精彩,情感細膩,原來萍水相逢也能生死相依,捨身為愛。
  • 豆瓣9.2分,導演痛哭,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1《何以為家》這是一部關於中東的難民電影,影片講述的是一個12歲的男孩贊恩把父母告上法庭的故事,狀告的理由是:他們生了我,但卻沒有養我。戲劇性的開頭,引出一段令人震驚、憤怒、揪心、難過的往事。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的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住在這裡的地獄,我像一堆腐爛的肉,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做個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當洗碗工....」。
  • 父母生而不養,長子贊恩渡人卻無法渡己,無愛《何以為家》
    在這裡,女孩是一種商品,可以換錢;男孩是一種工具,負責養家餬口,照顧更小的小孩。父母只管生,可生而不養,越窮越要生,越生又越窮,如此循環,根本沒有盡頭。《小偷家族》是從普適的社會問題切入最終落腳於人性的模糊地帶,而《何以為家》則是以個人境遇為樣本揭露社會制度的缺失。
  • 一部用真實情感演繹的影片,《何以為家》讓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在豆瓣評分高達9.1分的電影,你猜猜是哪部?《何以為家》是一部非常反映社會生活題材的電影,主要講述了黎巴嫩的一個男孩,出生就過著悲慘的生活。他從沒有被善待過,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學,他只能去打工養著自己的兄弟姐妹,經過很多的事情時候,他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 《何以為家》:評分高達9.1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現實的反抗
    在生活無力繼續的情況下,人性也就被泯滅殆盡,到那時,家也就不能稱之為家。就像電影《何以為家》中演繹的家一樣,那個家也是個不能稱之為家的地方。《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它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口碑第一的《何以為家》,票房竟死在第九的《大偵探皮卡丘》手上
    《何以為家》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截止今日已經17天,票房僅僅只有2.98億。但是拋開該片的票房來說,《何以為家》絕對是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他告訴你了你一名12歲的男孩,是怎麼不向糟糕的命運屈服的。在我國,就算是窮苦家庭至少衣食溫飽還能得到解決,但是和我國的生活不太一樣的是,在黎巴嫩這樣一個國家,底層人民的貧苦是難以想像的。
  • 電影《何以為家》的英文名字Capernaum是什麼意思?
    與此同時塵封已久的豆瓣電影Top250 發生異動,一部9.0評分的電影作品橫空出世。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同時入圍2018年坎城電影節最佳電影和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MDb評分也高達8.5分。電影名字在中國大陸被翻譯為《何以為家》,然而原版的名字卻是《Capernaum》,這究竟是為什麼?
  •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豆瓣高分電影《何以為家》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相信大家都看過《何以為家》這個電影吧,無論是在電影院還是在家用手機看的。看完這個一個會有很多的感觸吧,、這部電影在豆瓣上也有一個很高的評分。他說「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讓他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種錯誤?這個理由確實讓人心裡存有疑惑。隨後贊恩講述的狀告父母的原因。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到年齡12歲的小男孩贊恩有著不屬於他這個年齡該有的成熟。他就像個三十多歲的大人一樣,四處工作掙錢,照顧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打理自己的家。就算他做了很多事情,他的父母也會對他打罵。
  • 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
  • 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贊恩這可能是一個哲學問題,中國教育中素來有父母養我即為恩的概念。下班後的贊恩一臉幽怨地,帶著怨恨回了家。家裡的混亂、貧窮都在鏡頭下一一展現開來。哭著的小孩在告訴我們,他並不是家裡最小的孩子。更匪夷所思的是媽媽又逐漸微凸的肚子。贊恩知道,他不會一直煎熬的長大,他想尋求希望。他最愛護的妹妹就要嫁給阿薩德,他跟母親大吵了一架,但母親認為沒有身份的妹妹,嫁給阿薩德是最好的選擇。
  • 評分9.1《何以為家》:家庭之間親情愛與恨的矛盾解讀
    朋友心血來潮,於網上訂購了兩張電影票——《何以為家》。朋友果然懂我,知我想看之心久矣。我二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觀罷,心潮湧動,思緒萬千,喟嘆萬裡!然,遺憾的是,當日隨身沒戴眼鏡,片中細節之處多有遺漏,僅憑個人猜測,無法窺其全貌。今春節間隙,受疫情影響,足不出戶,花五個大洋,在網上果斷購買,再次觀之。
  • 豆瓣9.1《何以為家》:贊恩三次逃離其實就是成長最真實的狀態
    最近很多人都在追這部《何以為家》的電影,因為這部電影揭露了原生家庭的醜惡,父母充滿了暴力操縱,並認為子女只是附屬品的家庭倫理與道德認知。我也應景地看了這部影片,但是我更好奇贊恩是如何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他的成長經歷會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 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內心被觸及的那一刻,我想起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遂將想把種種感受寫下來。寫給自己,也寫給像「贊恩」一樣的無數生命。在《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贊恩就像一個奇蹟,他看透了生活苦難的真相,但沒輕易放棄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塵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