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在豆瓣評分高達9.1分的電影,你猜猜是哪部?
01引入篇
我今天要說的一部以家為題材的電影,這部電影就是《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一部非常反映社會生活題材的電影,主要講述了黎巴嫩的一個男孩,出生就過著悲慘的生活。他從沒有被善待過,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學,他只能去打工養著自己的兄弟姐妹,經過很多的事情時候,他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對於這個的事情,大家是不是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呀?
在現今的社會還存在這樣的一面,是的,他存在著,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這次通過這個影片的上映,其實也能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
與影片主人公扎因相比,我們幸運太多的,至少有書讀,就是最大的幸運。
《何以為家》這部影片的導演是娜丁·拉巴基,一個文武雙全的女作家,但是在這一行並不怎麼出名,這次《何以為家》播出大火,還摘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也讓導演走進了我們的世界。
還有這個影片的主角扎因,他是由贊恩·阿爾·拉菲亞飾演的,在現實生活中,贊恩也是出生於貧民窟,可以說是影片中扎因的現實版,經歷十分的相似。
親身經歷的事情,演繹的也更加真實,但是不得不說,贊恩的表演也確實很厲害,那種孤獨、無助、絕望演得非常到位,讓人能夠記住。
02劇情篇
劇情開始扎因就經歷著生活的壓力,那時候的他還是一個孩子,就要承擔自己的壓力,他渴望上學,但是家裡窮,沒有錢,就連自己的妹妹到了年齡之後就被賣給別人。
對於這樣的情況扎因卻無能為力,從他的力量和實力都無法反駁。面對妹妹被賣和自己的生活是,扎因選擇了離家出走。
這樣的遭遇讓扎因更加的獨立,相信看到這裡的孩子們都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幸福吧。
畢竟有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從來沒有受過意思委屈,被家人寵為掌上明珠,這也能形成很好的對比,告誡現在處在幸福家庭中的孩子,要懂得珍惜,有些東西很多貧民窟的還是是體會不到的。
劇中間也就是扎因離家出走之後,遇到了拉希爾和她的孩子,為了生活拉希爾拼命工作,但是命運不會因為你努力就善待你。
籤證到期面臨遣返,無奈地拉希爾拋下扎因和她自己的孩子,在這段的時候,也就促進了扎因的第二次成長。
他要自己生存,還要照顧小孩,我相信這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孩子能做到吧,12歲他們孩子享受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不會經歷這麼多,這也就意味扎因註定是和別人不一樣的。
劇情結尾扎因意外傷人被告,他的父母卻全然不知到底是為什麼,直到扎因知道母親懷孕之後,一氣之下把父告上法庭。
在此處很多人其實都不理解為什麼扎因要這麼做,但是從扎因的角度來說,父母只是生了他,並沒有養他,他想要的只不過是:你如果負不了責任,就不要去生!
看到這的時候,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了,生活就是這樣,如果你負不起責任,就不要去觸碰,帶給別人不幸的一生。
03解讀篇
影片選主該劇選主的時候,相信也有很多的考慮,找的贊恩和影片中的小孩有著相似的經歷,也是為了更好的演繹。
贊恩也沒辜負導演的希望,把那種責任,男子漢的堅韌演的淋漓盡致。除了演員還有就是主線的設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影片用的是兩條主線進行講故事的。
一條是偷渡到黎巴嫩的單親媽媽拉希爾,一方面是贊恩把父母告上法庭的情形,從兩個方面進行展開講述 ,在一些故事融入和穿插上,絲毫沒有感覺到跳躍感,這還是很厲害的。
影片類型說《何以為家》是一部片影片,但是我覺得說它是一部紀錄片更加貼切。
其實在娜丁·拉巴基講述,這部影片的很多演員都是自由發揮的,因為他們不認識字,說是在演電影,其實更多是實在演他們自己。
也正是這樣,才給觀影者更加真實的感覺,更容易帶入情景,讓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尤其是女性,母性的光輝流露,更加心疼男主。
影片寓意《何以為家》的題材其實是由導演看到的照片引起的。
在拍攝的時候,還實地去了解當地人的生活,發現很多扎因的經歷都非常的相似,因此在影片播出之後,獲得了很高的票房。
就算和《復聯4》撞期,也絲毫沒有影響,他除了一些社會現實之外,更在敲打著每一個人,家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影片鏡頭在《何以為家》中,你會發現很多的場景鏡頭都是主人公帶著你看,而不是讓你直接看,這樣的鏡頭設計,讓你感覺更加真實,尤其是在一處的特寫中,沒有全景鏡頭,都是用的特寫。
如果你想要了解就得自己拼接,這樣也就避免觀影者出現短暫的劇情脫節,會一直跟個影片的進行步驟去走,還不覺得枯燥。
04結尾篇
作為《何以為家》觀影者之一,看完之後,感觸還是挺大的,尤其是對扎因這種遭遇,更加覺得自己的幸福,也非常感謝自己的父母可以撫養長大。
除此之外,在社會底層的這部分人,很是希望他們可以早日擺脫這樣的命運,幸福的生活,同時也希望通過這部影片,也能夠告訴大家如果無力養育,就不要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這是最基本的責任。
最後,《何以為家》這部影片還是非常值得觀看的。
對於這部影片,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給我留言!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